地球構造板塊可能比此前認為的時間要早10億年

2020-12-03 太平洋電腦網

據外媒報導,地球構造板塊的隱喻誕生證明可能需要修改了。來自耶魯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們周三發布的一份新聞稿顯示, 他們已經發現,地球上的板塊可能在大約44億年前就已經存在,至少比之前認為的時間要早了10億年。

構造板塊是構成我們今天所知的大陸地殼和上地幔的一部分,它影響著地震和火山等地質事件。

耶魯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教授Jun Korenaga和耶魯大學研究生Meng Guo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詳細闡述了大陸板塊發展出現在更早時期的證據。這兩位研究員基於氬元素創建了早期地球的地球化學模擬。氬元素是一種惰性氣體,大陸塊會將其排入大氣。

「由於氬的特殊特性,我們可以通過研究大氣中的氬推斷出固體地球發生了什麼,」Korenaga在新聞稿中說道,「這使其成為一位優秀的古代事件簿記員。」

【來源:cnBeta.COM】

相關焦點

  • 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可能就無法維持生命
    但是,所有這些運動都超出了偶發的地震或火山噴發的範圍,它推動了地球表面的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更新可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要素。板塊構造運動推動地球表面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更新可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要素。
  •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圖源:亞歷克·布倫納,哈佛大學 如果沒有板塊運動,地球上就不會有大陸、山脈,甚至生命本身。新的證據表明,這種地質過程至少在32億年前就開始了,這比我們預期的時間要早得多。科學家發現來自澳大利亞的古代巖石帶有磁性特徵,這可能與太古宙(40億到25億年前)的側向運動有關。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來自哈佛大學古地磁實驗室的地質學家亞歷克布倫納在一份新聞稿中說,基本上可以說,這個地質證據可以將地球板塊構造的記錄往前追溯至地球歷史的更早時期。根據我們發現的證據,似乎板塊構造更有可能發生在早期地球上,這就證明地球比很多人想像的更像今天的地球。
  •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圖源:亞歷克·布倫納,哈佛大學 如果沒有板塊運動,地球上就不會有大陸、山脈,甚至生命本身。新的證據表明,這種地質過程至少在32億年前就開始了,這比我們預期的時間要早得多。32億年前,地球表面深處的板塊就在移動。
  • 「雪球地球」可能是由板塊構造開始造成的
    科學家說大約7億年前地球在極端的冰雪覆蓋中,這個時期被科學家稱為「雪球地球」,多年來出現了許多理論來解釋可能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
  • 構造板塊比我們想像的要古老得多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地球不斷變化的地下構造板塊網絡在40多億年前就已經牢固地建立起來,至少比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的要早10億年。構造板塊是埋在下一層地殼和上地幔中的大塊巖石。這些板塊的相互作用塑造了所有現代陸地,影響了包括地震、火山和大陸形成在內的行星地質學的主要特徵。耶魯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教授、《科學進展》新研究的高級作者說:「了解地球板塊構造何時開始,一直是一個根本性的難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地質記錄越來越少。」
  • 7億年前的「雪球地球」時期或許是因為板塊構造
    在大約 7 億年前,我們的星球曾經有過一段極寒時期,這段寒冷的時期持續了幾百萬年,那時的地球被人們稱為「雪球地球」。如今研究人員發現,板塊構造或許是雪球地球形成的原因。一項新的研究稱,板塊構造的產生,不僅引起了火山爆發及其他極端自然現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海洋與大氣層的性質。
  • 地球的板塊構造為什麼獨一無二,它與生命的演化有何關聯?
    科學家們對過去2.5億年的板塊運動模型進行了分析,對板塊下方的地幔如何攪動以產生這些運動進行了推斷,並在之後的研究中發現板塊正在遠離太平洋中部和非洲中部,這些點顯然在過去的25億年中仍然處於靜止狀態。雖然海底和超級大陸並沒有停止形成和破壞的循環,而在這樣模糊而複雜的地帶,其地幔在地質時間內的基本流動模式,竟可以如此穩定而簡單。
  • 隕石撞擊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嗎?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表明,隕石撞擊可能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並且增強了地球的磁場強度。該大學行星研究中心的 Craig O』Neil 對隕石撞擊開展了研究,並將成果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他解釋了地球形成的前 5 億年裡發生了什麼——這一時期被稱為「冥古代」,更詩意的比喻是「地質黑暗時代」。圖丨藝術家對隕石撞擊地球的想像到目前為止,地球是否具有移動的板塊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主要是因為早期的地殼幾乎沒有保留下來。
  • 地質學家發現地球遺失的構造板塊,「第五大洋」或形成中
    現在我們看到的地球是四大洋、七大洲的景象,不過在地球誕生之初,它的樣子不是這樣的。大約46億年前,地球表面充滿了熾熱的液態巖漿物質,後來隨著地球溫度下降,密度較大的物質被吸引到地球內部,密度較小的物質則留在了地球表面,後來開始出現了海洋和陸地。
  • 新研究稱板塊構造在地球形成早期便已開始
    從構造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和摩擦來看,地球的「活躍度」還是相當高的。比如冰島的辛格韋德利公園,就有一個由兩個構造板塊相互遠離而形成的山谷。
  • 美媒:地球第一批大陸出現時間遠遠早於之前設想
    參考消息網7月7日報導美媒稱,根據一個新模型,地球上第一批大陸出現的時間要比此前認為的早得多。這些大陸在地球原始海洋上出現,隨後消失得無影無蹤。模擬結果顯示,地殼要比之前的一些模型預測的厚很多和早得多。阿德萊德大學的地球科學家德裡克·哈斯特羅克在一份新聞稿中說:「我們利用這個模型來了解從早期地球到現在的演變過程,並指出早期地殼的生存取決於巖石中的放射量——並非隨機因素。
  • 地核的年齡很可能比此前估計的要年輕得多 約為10億年
    地核的年齡很可能比此前估計的要年輕得多 約為10億年(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科學家們在研究地核的年齡時發現,它很可能比此前估計的年齡要年輕得多。根據這些數據,研究小組認為核心的年齡約為10億年。在美國物理學會的《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研究人員解釋說,經過多年的實驗,他們再現了地核的條件,他們相信地核比以前認為的要年輕不少。他們表示,地核的年齡可能在10億至13億年之間。地核主要由鐵構成。這些鐵在地球深處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地核分為兩個區域:內核和外核。
  • 6億年和10億年周期!地球曾經吞噬過超級海洋!
    首先是Nuna,它存在於16億到14億年前。後來努納分裂了,大約9億年前才合併為羅丁尼亞。羅丁尼亞在7億年前就解體了。然後,大約在3.2億年前,盤古大陸形成了。地幔(地殼下的一層)的循環模式似乎與這個6億年周期非常吻合。但是一些礦物和金礦以及古巖石的地球化學特徵會在一個更長的周期內重現:一個接近10億年的周期。
  • 外星撞擊可能觸發了地球構造的形成
    板塊構造在地球的地質演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地質活動可能在生命的進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對一個行星的宜居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 外星撞擊可能觸發了地球構造的形成
    板塊構造在地球的地質演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地質活動可能在生命的進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對一個行星的宜居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不過,我們越來越能夠看到太陽系動力學對研究地球運動的影響。」根據最廣為接受的行星形成理論,大約在46億年前,地球由太陽星雲的吸積物質形成。基於建模研究以及和月球撞擊的比較,天文學家和地質學家推斷,地球在之後的數億年裡經歷了多次巨大撞擊。
  • 沒有板塊運動的地球會是怎樣的?科學家認為將會是真正的世界末日
    一些專家認為,我們永遠無法準確預測板塊構造什麼時候終結。但科學家們大體上同意這樣的結局終有一天會到來,這將使地球走上一條地質停滯的道路。那麼,當這些主要的行星進程停止時,我們的家園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構造拼圖搞清楚這一點意味著首先要了解板塊構造是如何工作的。地球在45.4億年前誕生於早期太陽系的廢墟中。一旦完全熔化,巖石中形成的熱量和放射性物質就開始逸出。
  • 研究揭地球最古老撞擊構造:22.29億年前隕石撞擊西澳
    位於澳大利亞西部的亞拉布巴隕石坑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撞擊構造之一,但其精確年齡一直未知。1月22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的最新研究顯示,亞拉布巴隕石坑或為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撞擊構造,精確年齡為22.29億年±500萬年,大約為地球年齡(45.5億年)的一半,超過此前紀錄2億多年。
  • 地球的構造活動可能對生命至關重要 -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很少見
    構造板塊 - 大塊的巖石,分裂地殼,使它看起來像一個破裂的蛋殼,在不斷地重塑我們的星球 - 並可能促進生命。這些板塊相互撞擊,建造山脈。它們分開,產生了可以長達數億年的新海洋。他們掠過彼此,引發驚天動地的地震。它們在一個叫做俯衝的過程中相互滑落,深深地滑入行星的內臟並產生將氣體噴射到大氣中的火山。不僅地球活著,它還是生命的載體。
  • Science Advances: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何時啟動?——來自短周期...
    萬博等-SA: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何時啟動?——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證據摘要:依據地質模型預測,部署高密度地震臺站,準確定位華北克拉通鄂爾多斯陸塊下方18億年前的造山結構。該結構在全球背景下,指示3條俯衝帶即可匯聚(可能是)地球最古老超級大陸的主體。
  • 14億年後,地球板塊運動將停止,科學家:那將是真正的世界末日
    根據已知的科學常識,地球大約還能活蹦亂跳地圍繞太陽轉45億年,然後,當太陽變成一個紅巨星之後,一切就結束了。而作為地球生命,則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前,就已經全部消失了,但是這個時間實在是太過長遠,甚至連科學家都無需擔心。不過,最新的一項科學研究卻可能改變人類對於地球以及地球生命未來的認識:隨著地球板塊運動的停止,地球將會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前就成為一顆死寂的星球,而無需等待40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