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億年前有群生物稱霸海底 南京古生物學家在浙江安吉發現世界上...

2021-01-10 水產養殖網
4.44億年前有群生物稱霸海底 南京古生物學家在浙江安吉發現世界上最豐富的海綿動2017-02-10 09:0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現代快報        瀏覽量: 3048 次 我要評論

南京古生物學家展示在安吉發現的海綿動物化石

古生物學家發現大量海綿化石的安吉賦石水庫岸邊

夏威夷北部近年發現的海綿



&nbsp&nbsp&nbsp4.45億年前,地球上發生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85%的海洋生物物種滅絕,一片凋零。這次大滅絕後,海底世界就一片死寂,毫無生機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們,在浙江安吉發現了一個大滅絕後期的特異埋藏化石群——安吉動物群。這些化石,為我們揭示了大滅絕後的奇異海洋生物世界,展現了前所未知的「劫後餘生」獨特場景。相關研究成果將於2月10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雜誌《當代生物學》上。

&nbsp&nbsp&nbsp&nbsp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nbsp胡玉梅&nbsp實習生&nbsp舒越

&nbsp&nbsp&nbsp&nbsp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

&nbsp&nbsp&nbsp&nbsp邂逅

&nbsp&nbsp&nbsp&nbsp野外考察時與海綿化石不期而遇

&nbsp&nbsp&nbsp&nbsp「無心插柳柳成蔭,我們找到安吉動物群,正印證了這句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元動對現代快報記者說。

&nbsp&nbsp&nbsp&nbsp2012年冬,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英國威爾斯國立博物館、浙江省地調院等聯合組成的「中英野外調查隊」,在浙江安吉縣的賦石水庫岸邊尋找筆石化石,無意中發現了兩小塊海綿化石。

&nbsp&nbsp&nbsp&nbsp張元動說,筆石是一種已經滅絕了的海洋動物。筆石化石一般藏在10米深的地層中,它的保存狀態像鉛筆在巖石層上書寫的痕跡,因此稱筆石。就在大家苦苦尋找筆石化石的時候,英國Botting博士指著一塊看起來普普通通的巖石,面露驚喜:「這是海綿化石!」Botting是研究海綿化石的專家。在Botting的辨認下,一共找到兩塊海綿化石。

&nbsp&nbsp&nbsp&nbsp隨後科研團隊在安吉縣杭垓鎮和孝豐鎮,尤其是賦石水庫岸邊,開啟尋找海綿動物化石之旅。從2013年到2016年,多次採集發掘,在水庫周邊100平方公裡範圍內,共獲約5000塊海綿、筆石、棘皮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等化石標本,海綿和筆石佔95%以上。

&nbsp&nbsp&nbsp&nbsp收穫

&nbsp&nbsp&nbsp&nbsp發現世界上最豐富的海綿化石群
&nbsp
&nbsp&nbsp&nbsp&nbsp動畫片《海綿寶寶》,那個方塊形海綿寶寶,圈了無數粉絲。4.44億年前的「海綿寶寶」長什麼樣?張元動介紹,根據採集的化石,他們推斷地質年齡為4.44億年左右,也就是地球發生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後期。採集到的化石中,已鑑定的海綿化石超過75個屬種。

&nbsp&nbsp&nbsp&nbsp「這應該是世界上發現的最豐富多樣的海綿動物群。」張元動說,此前,發現海綿動物群最多的是加拿大的布爾吉爾吉斯頁巖。1909年,一對古生物學家夫婦,無意中發現了海綿化石,隨後100多年裡,專家們接力在那裡發現大約50個海綿屬種。而這次在幾年時間發現的海綿種屬已超過那裡。

&nbsp&nbsp&nbsp&nbsp浙江安吉發現的海綿化石,都是矽質海綿大類,包括普通海綿、六射海綿、網針海綿等類別,它們體型較大,結構複雜。安吉動物群是一個特異埋藏,非常罕見。它的存在需要有3個條件:埋藏的都是柔軟的軀體;埋藏的速度非常快;不能有大量的氧氣,水體安靜。

&nbsp&nbsp&nbsp&nbsp張元動說,從目前發現的安吉海綿化石來看,這些海綿,都是正常死亡。「海綿被認為是地球上,最長壽的生物,能超過1000歲。而安吉發現的海綿化石,從形態來看都是成年海綿,並不是海綿寶寶。也就是說,不是非正常死亡。」

&nbsp&nbsp&nbsp&nbsp堅強

&nbsp&nbsp&nbsp&nbsp海綿命很「硬」,是生態系統工程師

&nbsp&nbsp&nbsp&nbsp時光倒流到4.44億年前,當時剛遭遇了一場生物大滅絕,地球上一片死寂,生物群落結構瓦解,海洋生態系統遭受重創,到處瀰漫著「哀傷」的氣息。而在200多米深的海底,陽光無法穿透海水,海底幽暗幽暗的,氧氣也很貧瘠,但這裡並不荒蕪,還有豐富的多門類多種生態的生物繁衍生息,甚至還生機勃勃……劫後餘生的海底,還生活著海綿、鸚鵡螺、休米勒鱟(hòu音)等等。

&nbsp&nbsp&nbsp&nbsp海綿是最簡單的生物,由細胞構成,骨針搭了個架子,沒有其他任何組織。海綿的生活方式很特別,它們附著在海底,藉助領細胞的鞭毛運動產生水動力,使攜帶有微生物的水流通過簡單的水溝系統進入體內,然後由海綿腔室內壁的領細胞對水流中的微生物進行濾食以維持生命,它生命力旺盛,無論有無氧氣和陽光,都打不死它。

&nbsp&nbsp&nbsp&nbsp張元動說,海綿抗災難能力很強,地球兩次生物大滅絕,海綿都能劫後餘生。「生物大滅絕海洋生態系統崩潰後,海綿動物所受影響較小,在海底快速發展,並通過底棲固著的生活方式,扮演『生態系統工程師』的角色,幫助固定海底表面沉積物,提供棲息環境,從而為其他濾食生物的快速復甦創造有利條件,可以說它十分慷慨包容。」

&nbsp&nbsp&nbsp&nbsp研究

&nbsp&nbsp&nbsp&nbsp把鱟的化石記錄提前了幾千萬年

&nbsp&nbsp&nbsp&nbsp4.44億年前的休米勒鱟復原圖

&nbsp&nbsp&nbsp&nbsp4.44億年前,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後期的海洋世界裡,有遊泳的螺、棘皮動物、鱟類等。既有附著在海底的生物,又有浮遊、遊泳生物,生機盎然。

&nbsp&nbsp&nbsp&nbsp怎麼證明有這些生物呢?張元動說,在安吉動物群化石中,都能找到這些動物的化石。比如鱟,它是地球上唯一的藍血海洋生物,現在大家還能看到的鱟,長得像蟹。在安吉生物群中,就有休米勒鱟化石,頭部有很多附肢,是用來划水遊泳的,像船槳一樣。

&nbsp&nbsp&nbsp&nbsp張元動展示了4.44億年前鱟的復原圖,看上去和現在的鱟差別很大。現在的像蟹,但古老的鱟卻是長條形的。「原先鱟的最早化石記錄在志留紀,現在提前到了奧陶紀晚期,提前了幾千萬年。」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浙江安吉發現地層"天書":記錄5億年前海綿生物演化
    中新網杭州11月18日電(記者 王逸飛 通訊員 陳毛應)18日,全國地層委員會25名專家在浙江省湖州市確認,位於當地安吉縣的杭垓剖面,揭示了4.44億年前較深水相的底棲生物群落面貌,為研究海綿生物演化揭開了一個重要窗口。專家將其喻為地層「天書」,在此基本可以領略地球演變史全過程。
  • 安吉杭垓驚現5億年前海綿生物演化「天書」
    原標題:安吉杭垓驚現5億年前海綿生物演化「天書」 經歷了4億多年的等待,通過專家近四年的野外考察和論證,今天終於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浙江省安吉縣杭垓地層剖面是一部研究5億年前海綿生物演化的「天書」。
  • 最新發現:中美科學家發現5.5億年前海底生物
    昨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在我國湖北三峽地區的石板灘生物群中,發現4種形似樹葉的遠古生物。與真正長在樹枝上的葉子不同,這些「樹葉」實際上是形態奇特的早期動物,它們生活在遠古海洋底部。
  •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 →"翻頁
  • 中科院南古所專家發現5.5億年前海底生物,形態奇特似樹葉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交匯點訊 近日,交匯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在我國湖北三峽地區的石板灘生物群中,發現4種形似樹葉的遠古生物。與真正長在樹枝上的葉子不同,這些「樹葉」實際上是形態奇特的早期動物,它們生活在遠古海洋底部。
  • 中科院南古所專家發現5.5億年前海底生物,形態奇特似樹葉
    交匯點訊 近日,交匯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在我國湖北三峽地區的石板灘生物群中,發現4種形似樹葉的遠古生物。與真正長在樹枝上的葉子不同,這些「樹葉」實際上是形態奇特的早期動物,它們生活在遠古海洋底部。
  • 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1.1億年松柏類植物新類型
    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1.1億年松柏類植物新類型 2020-07-27 16:43:38 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7月27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7日通報,該所聯合中外研究團隊,在中國浙江白堊紀地層中首次發現了距今1.1億年且已滅絕的一種松柏類植物新類型,將其命名為「周氏短木」。  該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 浙江自然博物館安吉分館,馬上能看到抹香鯨大戰大王烏賊
    而摩納哥海洋博物館,是世界上最早的海洋博物館,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海洋收藏品,以及一流的科學實驗室。  來中國的這條「抹香鯨」,長約15米,重約1.8噸,它和自然界中真正的成年雄鯨等大。  「抹香鯨」的「爸爸」,是摩納哥海洋博物館前館長莫裡西奧·沃爾茨(Maurizio Wurtz)先生。
  • 「海綿寶寶」亮相南京 地質學家揭秘古海洋奧秘
    「海綿寶寶」亮相南京 地質學家揭秘古海洋奧秘  【解說】動畫片《海綿寶寶》深受孩子們喜愛,而現實版的 「海綿寶寶」更為奇特。2月9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集中推出海底生物海綿化石、鱟等遠古海洋生物化石,揭秘億萬年前海洋多彩的世界。
  • 迄今種類最多海綿動物群被發現
    本報南京2月10日電(記者鄭晉鳴)近日,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英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科研團隊,在我國浙江省安吉縣發現了距今4億多年的安吉動物群。據悉,該動物群是迄今發現的蘊含海綿動物種類最多的動物化石群。
  • 中美科學家發現5.5億年前海底生物
    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在我國湖北三峽地區的石板灘生物群中,發現4種形似樹葉的遠古生物。與真正長在樹枝上的葉子不同,這些「樹葉」實際上是形態奇特的早期動物,它們生活在遠古海洋底部。  參與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員龐科介紹,此次新發現的這4種古生物,生活在約5.5億年前的海底,現在已經完全滅絕。
  • 中美科學家發現5.5億年前海底「樹葉」形生物
    新華社南京9月8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在我國湖北三峽地區的石板灘生物群中,發現4種形似樹葉的遠古生物。與真正長在樹枝上的葉子不同,這些「樹葉」實際上是形態奇特的早期動物,它們生活在遠古海洋底部。
  • 南京古生物學家從琥珀中發現1億年前昆蟲結構色:這是恐龍見過的顏色
    「這些帶有金屬色澤的顏色,是我們首次用肉眼看到大約1億年前恐龍看到過的顏色。」6日上午,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其所帶領的團隊在距今約1億年的35枚琥珀中發現了保存較為完好的昆蟲結構色,這些顏色經過了1億年,仍舊呈現出閃亮的金屬光澤。
  • 中科院專家在三峽地區發現22塊5.5億年前海底生物化石,形態似樹葉
    近日,交匯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在我國湖北三峽地區的石板灘生物群中,發現4種形似樹葉的遠古生物
  • 南京科學家發現最古老銀杏木化石 距今約1.6億年
    這棵1.6億歲的銀杏,樹木的細胞結構和現在的銀杏細胞幾乎一致。「這對研究銀杏植物的演化以及恢復侏羅紀時期的古環境,有著重要意義。」王永棟說。  近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學術期刊《科學報告》上。  銀杏木化石最少,非常稀有  在地球上,算得上「活化石」的少之又少。銀杏就是其中之一。
  • 科學家在三峽發現5.5億年前海底生物:形似樹葉的動物
    據國內媒體報導,中美科學家在我國三峽發現了4種遠古生物,它們形似樹葉,生活在約5.5億年前。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在我國湖北三峽地區的石板灘生物群中發現了這4種遠古生物。
  • 南京古生物學家的研究,把全變態昆蟲大輻射事件時間提前2000萬年
    南京古生物學家給出的答案是:距今約2.37億年前。他們研究發現,2.37億年前,包括蝴蝶、蚊子、蒼蠅等在內的全變態昆蟲經歷了快速輻射事件,原本死氣沉沉的湖泊也變得生動有趣。9月5日,這一研究發現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上。
  • 中美科學家發現5.5億年前海底「樹葉」
    新華社南京9月8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在我國湖北三峽地區的石板灘生物群中,發現4種形似樹葉的遠古生物。與真正長在樹枝上的葉子不同,這些「樹葉」實際上是形態奇特的早期動物,它們生活在遠古海洋底部。
  • 【新華網】古生物學家發現5億年前「兔耳朵蟲」---中國科學院
    【新華網】古生物學家發現5億年前「兔耳朵蟲」 2020-12-01 新華網 王珏玢 【字體:  據介紹,此次發現的耳形範特西蟲是遠古節肢動物三葉蟲的一種。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三葉蟲是當之無愧的「海洋霸主」。它們的身體表面長著堅固的甲殼,好像身穿盔甲的武士。從5.2億年前出現,到2.5億年前滅絕,三葉蟲在地球上生存了約2.7億年,可見生命力之頑強。  新發現的耳形範特西蟲體長約4釐米,長相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