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海口蟲:揭開脊椎動物遠祖的面紗

2021-01-09 科學網

 

陳均遠等人對海口蟲的研究成果表明,脊椎動物的演化在5.2億年前就已拉開序幕。這些保存驚人完好的化石,展現了一幅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遠祖的生動「肖像」。這一發現被一些國外科學家譽為「人類重塑地球生命史的一項驚人成就」。

■本報記者 張文靜

雲南昆明滇池之畔,海口鎮耳材村村後,有一個長2000米、寬1000米的斜坡,當地人稱之為「方凳石坎」「大石頭」和「發財洞」,那裡是村民們背柴休息、取石蓋房之所。

上世紀的最後一年,村裡來了幾位古生物學家,他們拿著榔頭這裡敲敲、那裡打打,在此挖掘出了300多件化石。這些化石只有幾釐米長,卻異常完整、清晰,被命名為海口蟲化石。對這些小小化石的研究,揭開了這片土地隱藏的秘密——在5.2億年前,這裡曾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的棲息地和埋葬地。

意料之外的發現

1999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研究員陳均遠來到雲南昆明海口鎮,原本是為了尋找雲南蟲。

雲南蟲化石是1991年南古所研究員侯先光在雲南澄江帽天山發現的。此後,多位古生物學家對雲南蟲進行了研究。1995年,根據侯先光發現的化石,陳均遠等人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首次將雲南蟲解讀為脊索動物的最早祖先。

脊索動物包括尾索動物、頭索動物和脊椎動物,堪稱動物界最神奇的一門。脊椎動物中的魚類又演化到兩棲類,再到爬行類,從中分化出哺乳類和鳥類,哺乳類中的一支進一步發展成了人類。正因其與人類密切相關,所以脊索動物的起源也是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

陳均遠等人的這個研究成果將脊索動物的歷史起點,從寒武紀中期向前推進了1500萬年。這很快在國際上引起了反響和評論。1995年,美國《紐約日報》發表一篇名為《從雲南蟲到你之路》的報導,認為雲南蟲的發現打開了探索地球早期生命起源的一扇窗戶。同年,美國《科學新聞》周刊也為此發表封面文章,題目就是《通向脊椎骨之路》。脊索動物的起源問題成為學界的研究熱點,陳均遠也繼續尋找更多、更完整的雲南蟲化石來研究。

那時,帽天山化石遺址已被保護起來,很難再挖掘,於是陳均遠將眼光投向了幾十公裡外的海口鎮。那裡有著與帽天山同時代的沉積巖,極有可能也存在著大量類似的化石。

由於此時陳均遠已經開始了對貴州甕安化石群的研究,另一邊對雲南蟲的研究又無法放下,兩者都要兼顧的陳均遠索性直接將工作基地搬到了野外,在化石挖掘地附近的昆陽磷礦旁租了個房子,一邊挖掘化石,一邊作研究,工作和生活都在那裡。

陳均遠對彼時剛剛畢業的學生黃迪穎說:「你的任務就是好好找雲南蟲。」不久後,黃迪穎告訴陳均遠,新的雲南蟲化石找到了。陳均遠拿起一看,感覺很驚奇,化石保存非常完美,很像雲南蟲,但又有明顯不同——雲南蟲的脊索下方有13對生殖腺,而新化石上的生物只有4對,這是一種新的生物類型。

於是,陳均遠決定,趕緊到黃迪穎挖掘的地方對這種化石進行重點挖掘。短短兩個星期內,他們就積累了不少化石,最後達到了300多塊,這個新的生物類型被命名為海口蟲。

脊椎動物遠祖的生動「肖像」

海口蟲化石標本完整得令人興奮。海口蟲化石標本長不過4釐米,用顯微鏡看,在橙黃色的頁巖片上,研究人員能觀察到其清晰的身體結構和解剖學細節,它們有著口須、眼睛、鼻孔、帶關節的鰓弓、比較寬大的鰓裂、支動脈、貫穿整個身體的脊索、間腦和後腦、嗅球、視神經束、肌肉纖維、簡單的消化道、背鰭和尾部構造,這些特徵顯示,海口蟲可能是一種原始的脊椎動物。這個發現表明,早在寒武紀大爆發時期,脊椎動物就已經出現了。

由於根本沒想到會找到這麼早就出現的脊椎動物,陳均遠等人在這方面的知識還沒有足夠的準備。那時,他們駐守在野外,很難查閱文獻,也沒有現在已經普及的網絡,一個傳真機已經是他們手裡最好的通信裝備了。好在陳均遠正與臺灣清華大學教授李家維合作,李家維當時在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任館長,那裡圖書館的資料很齊全。陳均遠聯繫李家維,請他把有關脊椎動物的最系統的書傳真過來。於是,李家維傳真了一整本書給陳均遠,研究人員則一邊查閱資料,一邊寫作學術論文。

論文投給《自然》雜誌後,陳均遠恰好主持了在雲南澄江的一次關於動物起源的國際會議。在會議的開幕典禮上,陳均遠特地做了一個海口蟲形狀的蛋糕。「可見我們那時候對海口蟲研究論文的發表已經很有信心,覺得《自然》一定會接收。」果不其然,沒多久,這篇論文被《自然》接收了。

1999年12月,《自然》發表了由陳均遠、黃迪穎和李家維合作撰寫的論文,公布了對海口蟲的研究結果。

陳均遠等人對海口蟲的研究成果表明,脊椎動物的演化在5.2億年前就已拉開序幕。這些保存驚人完好的化石,展現了一幅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遠祖的生動「肖像」。這一發現被一些國外科學家譽為「人類重塑地球生命史的一項驚人成就」。

新世紀之交的回眸

此後,陳均遠與美國科學家等合作,對海口蟲進行進一步研究。

以往,人們認為脊椎動物頭化和內骨骼化是同時完成的。但海口蟲的大腦結構表明,脊椎動物的演化是以頭化為起點,即在脊椎骨出現約1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脊椎動物的祖先就已開始頭化,其後才逐步完成內骨化和脊椎骨的演化。

現代的脊椎動物無疑都具備脊椎和頭顱,科學界也曾認為脊椎骨或頭顱是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徵,但海口蟲有原脊椎構造,卻沒有複雜頭顱。可見,在脊椎動物剛剛出現的原始階段,脊椎與頭顱這樣的顯著特徵並沒有最終完成。那麼,什麼才是最原始脊椎動物的關鍵特徵呢?

依據對海口蟲的研究,陳均遠等人提出了「神經嵴動物」的新概念,將「有無神經嵴」作為區別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的關鍵特徵。海口蟲有鰓弓,陳均遠推測其還有內咽肌,這些都是神經嵴細胞的衍生結構。

神經嵴是脊椎動物胚胎發育中的一種過渡性結構,是在神經管建成時位於神經管和表皮之間一條縱向的細胞帶。脊椎動物之所以與其他動物如此不同,其很多特點都與頭有關,其中包括頭蓋骨和專門化的眼睛及耳朵,而頭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神經嵴細胞決定的。

對於「神經嵴動物」的觀點也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同。海口蟲存在著神經嵴的衍生結構,為其已實現從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的飛躍再次提供了有力證明。

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起源於何時、最早的祖先是什麼,向來是科學家關注的課題。人類的身體內蘊藏著許多我們至今未知的奧秘,比如我們體內的脊椎骨,我們是怎樣從蠕蟲一樣的無脊椎動物轉眼間就出現了脊椎骨呢?這中間丟失了怎樣一個重要的進化環節?因為回答了這些重要問題,對海口蟲化石的研究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

在海口蟲發現稍早之時,西北大學教授舒德幹在帽天山也發現了比海口蟲更加進步的海口魚。這些化石都顯示出,早在寒武紀時期,脊椎動物的多樣性已經顯現。「這些研究讓人們對寒武紀大爆發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那時不僅出現了奇蝦、微網蟲等怪異的生物,也出現了影響至今的脊椎動物。」陳均遠說道。

就這樣,在人類走向新世紀的當口,由於海口蟲等化石標本的出現,我們得以再次回眸,探尋人類祖先最初的蹤跡。

《中國科學報》 (2017-08-18 第5版 文化)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發現毫米級人類遠祖至親
  • 中國科學家發現脊椎動物起源演化的"第一步"
    東方網3月1日消息:據新華網報導,脊椎動物起源演化的「第一步」究竟是什麼?科學家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這就是始見於中國雲南澄江化石庫地層最底部的古蟲類和雲南蟲類。這一成果將脊椎動物實證起源研究又向前推進了一步。2月28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舒德乾等人與英、日等國學者合作完成的這一重要成果。
  • 廈門「活化石」文昌魚上螢屏 揭開水中大熊貓面紗
    為了揭開文昌魚的神秘面紗,上海紀實頻道赴廈門劉五店取景,首次用影像方式全面記錄文昌魚。  據導演項先堯介紹,由於文昌魚體形細小,動作敏捷,又有水下鑽沙的習性,對拍攝者的耐心、技術和觀察力都是一種挑戰。攝製組通過高速攝影、顯微攝影等手段及其周密的安排,最終獲得了一系列珍貴的鏡頭。紀錄片還採訪了廈大多位教授,將文昌魚這一「活化石」完整展現在觀眾面前。
  • 科學家發現化石,神秘面紗終於揭開!
    科學家發現化石,神秘面紗終於揭開!自恐龍徹底滅絕之後,地球的中生代也結束了,並開啟全新的新生代,當時的地質時代主要分為三個紀,分別是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等到了第4紀的時候,哺乳動物便成為地球上的支配者,其中就包含一種飛行動物,那就是蝙蝠。很多人對蝙蝠的了解都比較局限,認為它是一種黑黝黝的飛行動物,沒有什麼美觀可言。
  • 澠池現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 竟是人類遠祖起源地
    4月19日,國內30多家媒體記者齊聚澠池縣南村鄉任村上河,見證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和三門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澠池上河曙猿化石遺址立碑儀式。「過去一百年間,中外科學家在這裡發現的包括曙猿化石在內的高等靈長類哺乳動物化石之多,在中國尚屬首次,是中始新世晚期最具代表性的化石點之一,也是國際公認的人類遠祖起源地之一。」
  • 國內首條 五蓮一中「藍色塑膠跑道」揭開面紗
    經過三個月緊張施工,藍色塑膠跑道終於揭開「神秘面紗新舊操場對比操場 10月31日17點50分,天津航空GS6553航班安全抵達日照機場,海口
  • 我國科學家發現214種全新脊椎動物相關病毒—新聞—科學網
  • 澄江動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的原始遠祖—新聞—科學網
    西北大學和劍橋大學:
  • 揭開神秘面紗,原來你是這樣的梵淨山
    揭開神秘面紗,原來你是這樣的梵淨山 2020-12-03 09:5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困擾人類半世紀的伽馬暴有望揭開神秘面紗—新聞—科學網
    同時,瑞士、德國以及波蘭等國家的科學家攜手中方科學家一起組成了擴大的POLAR合作團隊,共同申請在中國空間站開展後續科學實驗項目伽馬暴偏振探測儀二號(POLAR-2),科學能力將有大幅度提高,有望解決根據POLAR的科學發現所提出的新的科學問題,期待最終揭開伽馬暴瞬時輻射物理機制的神秘面紗。
  • 脊椎動物知多少?
    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物種說】,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最早的脊椎動物是魚類,它們被發現於寒武紀早期的地層中,以雲南澄江動物群中的昆明魚、海口魚和鍾健魚為代表。在化石標本上可以看到海口魚的頭部有眼睛及一個被軟骨狀組織保護的最早的大腦、一個脊索及一些推斷的脊椎骨。
  • 【禁毒知識】揭開「毒仙人掌」的面紗
    今天,小編將帶您揭開「毒仙人掌」的面紗。在廣袤的格蘭德河谷荒漠上(墨西哥北部和美國西南部兩國交界),有一種生存能力極強,生長茂盛的無刺仙人球,這種仙人球,是仙人掌科烏羽玉屬仙人球,是一種沒有刺的多肉多漿植物。大致呈圓形,飽滿柔潤,憨憨可愛,猶如橙子一樣大小,在球形莖頂部的芽苞上,有鳥羽狀的軟毛,加之其質地滑嫩如玉,烏羽玉由此得名。
  •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2014-12-01 23:18:06   中新社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張素)在七鰓鰻化石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1日表示,下一步將回答孟氏中生鰻是否寄生等問題,還將對化石與現生的七鰓鰻進行比較,繼續探討有頜類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
  • 神奇的四氧化三鐵,揭開奇異現象的神秘面紗
    雖然故事眾說紛紜、誇大離奇,充滿了恐怖色彩,但我們用科學揭開奇異故事的神秘面紗,真像不僅讓我們領略了科學的魅力,而且對我們的現代生在活也有積極意義。大家可能聽說過1992年故宮的靈異事件:那是一個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下午,遊客們突然看到故宮的紅牆邊出現了行走的宮女,並用相機拍下了這靈異的一幕。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中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12月1日晚在北京中國古動物館舉辦「博物館之夜」,張彌曼在展出的七鰓鰻化石前介紹成果並接受採訪。  張彌曼表示,七鰓鰻和盲鰻是目前世上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研究七鰓鰻,對於了解包括人類在內的有頜類脊椎動物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七鰓鰻還是個體發育史中存在變態現象的少數脊椎動物之一。
  • 揭開核醫學的神秘面紗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的核醫學科,一起來揭開核醫學的這層神秘面紗。核醫學科的核,指的是放射性核素,與核磁共振的「核」不是一碼事,也不同於核武器。核醫學是安全利用核素為人類醫學健康事業做出貢獻的典範,它利用核物理、計算機成像技術,生物生化等現代科學技術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及研究。那麼,核醫學科到底是幹什麼的?都有哪些診治項目?
  • 韋伯望遠鏡將揭開銀河系黑洞的神秘面紗!
    等到它發射後,它將收集穿過塵埃為人們揭開以前所未有的銀河系中心細節。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STScI)的首席研究員Roeland van der Marel說道:「即便是來自韋伯的一張照片也將是獲得的最高質量的銀河系中心照片。」雖然地面望遠鏡和太空望遠鏡已經為人們提供了對銀河系中心居民們的誘人一瞥,但到目前為止只有最亮的恆星可以被探測到。
  • 中烏考古隊前後8次挖掘 中亞傳奇古城"面紗"揭開
    (原標題:中烏考古學者揭開中亞傳奇古城「神秘面紗」)
  • 「燃爆爽片」《巨齒鯊》10日上映 史前怪獸即將揭開面紗
    原標題:《巨齒鯊》10日上映史前怪獸即將揭開面紗   今夏又一部「燃爆爽片」《巨齒鯊》將於10日上映,首次現身大銀幕的史前巨齒鯊即將揭開神秘面紗。昨天晚上,該片在新街口國際影城imax廳舉行提前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