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發現毫米級人類遠祖至親 |
Nature雜誌以亮點論文並封面論文形式發表早期生命研究重要成果 |
1月30日,英國《自然》雜誌(Nature)以亮點論文並封面論文形式網上發表了韓健研究員為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舒德幹教授為通訊作者的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和英國劍橋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單位關於早期生命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發現了最古老的原始後口動物——冠狀皺囊動物。這種奇特的微型動物很可能就是學術界期盼已久的後口動物亞界的一個根,因而代表著顯生宙最早期毫米級人類遠祖的至親。
冠狀皺囊動物,呈近橢球形,成體大小約1毫米左右;位於腹面的可伸縮的環狀口部與澄江動物群中的西大動物的雙環大口非常相似;表面4對體錐更與澄江動物群中古囊動物的兩個體錐毫無二致。最為奇特的是,所有標本皆未發現任何尾部和肛門的跡象。由於口部腹位和缺乏肛門恰是兩側對稱動物基幹類群異渦形蟲類所具有的兩個典型特徵,因而這種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具有雛形鰓孔的後口動物很可能代表著後口動物亞界的一個根。皺囊動物對於深入探討兩側對稱動物的軀體構型起源具有重大意義。
科學界早已取得共識,地球上所有動物共同構成了在親緣上彼此關聯的動物界或動物譜系樹;動物界中數以億計的古今成員依其譜系演化關係可以歸併為三個亞界,即較低等的基礎動物亞界以及較高等的原口動物亞界和後口動物亞界。其中,後口動物亞界的起源演化一直特別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其原因恰恰在於我們人類是這個獨特的單譜系大家族的一員。
面對「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一經典人文命題或曰「世界十大科學未解之謎」,所有宗教流派皆不能給出真實可信答案;唯有科學,尤其是進化生物學正在以詳實的可靠證據不斷接近真理,逼近歷史真實。正如Nature封面的評價說明那樣。舒德幹院士告訴記者,該項科學發現的深層次的人文意義就在於:在後口動物亞界範圍內,5.35億年前的皺囊動物應該與創造鰓裂雛形的微型人類遠祖親密相關;而此論文報導的這一皺囊動物恰好代表著迄今已知的毫米級人類遠祖的一個很近的至親。進化生物學家已經取得的廣泛共識表明,人類是由低等到高等、由微型到宏型一步一步進化而來;而且,科學實踐考證也顯示了人類的祖先從古至今確實構成了一串長長的演化序列。其中,在脊椎動物大家庭裡,已經為動物譜系樹的起源成型探索做出了劃時代貢獻的澄江生物群的天下第一魚「昆明魚目」,代表著距今5.2億年前剛剛創造出頭腦和原始脊椎的「宏型」人類祖先,但仍屬於釐米級以上的「宏型」化石證據。
依據動物演化邏輯的科普法則,人類演化必然源自更古老的毫米級微型祖先,即比澄江生物群中的後口動物的個體更早更小的毫米級演化水平祖先。那麼,這些微型後口動物始祖到底會長成什麼樣子呢?這是一個更重大的認知性科學難題。三十多年來澄江生物群化石的研究發現成果,一方面真實地支持了舒德幹團隊提出的動物樹三幕式爆發成型理論,並揭示出後口動物亞界幾乎所有門類的原始代表,讓世人首次看到整個動物界的門級框架在寒武紀大爆發時業已演化成型的壯觀圖景;另一方面也更激發人們窮根究底地期望何處能窺見比這些早期後口動物門類更古老更原始的根底類群,即「寒武紀爆發引線」廬山真面目的興趣?
韓健研究小組歷經近7年的潛心研究,運用酸蝕法、顯微電鏡、顯微CT等技術對5.35億年前的陝南寬川鋪生物群中微型動物化石進行深入研究,不僅發現了多種基礎動物和原口動物,而且還發現了最原始的後口動物——冠狀皺囊動物。(來源:科學網 張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