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發現毫米級人類遠祖至親

2020-12-05 科學網
我國科學家發現毫米級人類遠祖至親
Nature雜誌以亮點論文並封面論文形式發表早期生命研究重要成果

 

1月30日,英國《自然》雜誌(Nature)以亮點論文並封面論文形式網上發表了韓健研究員為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舒德幹教授為通訊作者的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和英國劍橋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單位關於早期生命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發現了最古老的原始後口動物——冠狀皺囊動物。這種奇特的微型動物很可能就是學術界期盼已久的後口動物亞界的一個根,因而代表著顯生宙最早期毫米級人類遠祖的至親。

冠狀皺囊動物,呈近橢球形,成體大小約1毫米左右;位於腹面的可伸縮的環狀口部與澄江動物群中的西大動物的雙環大口非常相似;表面4對體錐更與澄江動物群中古囊動物的兩個體錐毫無二致。最為奇特的是,所有標本皆未發現任何尾部和肛門的跡象。由於口部腹位和缺乏肛門恰是兩側對稱動物基幹類群異渦形蟲類所具有的兩個典型特徵,因而這種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具有雛形鰓孔的後口動物很可能代表著後口動物亞界的一個根。皺囊動物對於深入探討兩側對稱動物的軀體構型起源具有重大意義。

科學界早已取得共識,地球上所有動物共同構成了在親緣上彼此關聯的動物界或動物譜系樹;動物界中數以億計的古今成員依其譜系演化關係可以歸併為三個亞界,即較低等的基礎動物亞界以及較高等的原口動物亞界和後口動物亞界。其中,後口動物亞界的起源演化一直特別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其原因恰恰在於我們人類是這個獨特的單譜系大家族的一員。

面對「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一經典人文命題或曰「世界十大科學未解之謎」,所有宗教流派皆不能給出真實可信答案;唯有科學,尤其是進化生物學正在以詳實的可靠證據不斷接近真理,逼近歷史真實。正如Nature封面的評價說明那樣。舒德幹院士告訴記者,該項科學發現的深層次的人文意義就在於:在後口動物亞界範圍內,5.35億年前的皺囊動物應該與創造鰓裂雛形的微型人類遠祖親密相關;而此論文報導的這一皺囊動物恰好代表著迄今已知的毫米級人類遠祖的一個很近的至親。進化生物學家已經取得的廣泛共識表明,人類是由低等到高等、由微型到宏型一步一步進化而來;而且,科學實踐考證也顯示了人類的祖先從古至今確實構成了一串長長的演化序列。其中,在脊椎動物大家庭裡,已經為動物譜系樹的起源成型探索做出了劃時代貢獻的澄江生物群的天下第一魚「昆明魚目」,代表著距今5.2億年前剛剛創造出頭腦和原始脊椎的「宏型」人類祖先,但仍屬於釐米級以上的「宏型」化石證據。

依據動物演化邏輯的科普法則,人類演化必然源自更古老的毫米級微型祖先,即比澄江生物群中的後口動物的個體更早更小的毫米級演化水平祖先。那麼,這些微型後口動物始祖到底會長成什麼樣子呢?這是一個更重大的認知性科學難題。三十多年來澄江生物群化石的研究發現成果,一方面真實地支持了舒德幹團隊提出的動物樹三幕式爆發成型理論,並揭示出後口動物亞界幾乎所有門類的原始代表,讓世人首次看到整個動物界的門級框架在寒武紀大爆發時業已演化成型的壯觀圖景;另一方面也更激發人們窮根究底地期望何處能窺見比這些早期後口動物門類更古老更原始的根底類群,即「寒武紀爆發引線」廬山真面目的興趣?

韓健研究小組歷經近7年的潛心研究,運用酸蝕法、顯微電鏡、顯微CT等技術對5.35億年前的陝南寬川鋪生物群中微型動物化石進行深入研究,不僅發現了多種基礎動物和原口動物,而且還發現了最原始的後口動物——冠狀皺囊動物。(來源:科學網 張行勇)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5.35億年前毫米級微型人類遠祖至親
    該成果發現了5.35億年前最古老的原始後口動物——冠狀皺囊動物。這種奇特的毫米級微型動物很可能就是學術界期盼已久的後口動物亞界的一個根,因而代表著顯生宙最早期的毫米級人類遠祖的至親。其中,後口動物亞界的起源演化一直受到學術界關注,恰恰在於我們人類是這個獨特的單譜系大家族的成員。  世界著名的澄江生物群(距今5.2億年)已經為動物譜系樹的起源成型探索做出了劃時代貢獻。科學家不僅在該生物群中發現了基礎動物亞界和原口動物亞界的絕大多數重要動物門類,西北大學團隊還揭示出後口動物亞界幾乎所有門類的原始代表。
  • 西北大學科研團隊在陝西發現「微型人類遠祖至親」
    中新網西安1月31日電 (記者 田進)中國西北大學31日披露,該校地質學系研究員韓健等在陝西南部寬川鋪生物群中微型動物化石的研究中,發現了最古老的原始後口動物這種成體僅1毫米的微型動物,被認為代表著顯生宙最早期的微型人類遠祖至親。據介紹,該發現將對人類早期祖先的認知,由距今5.2億年前推至5.35億年前,接近顯生宙起點,其體積也由「釐米級」推至「毫米級」。
  • 人類遠祖可追溯到5.35億年前皺囊動物,只有1毫米大小
    1月30日,全球最有名望的科學雜誌之一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等單位關於寒武紀大爆發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人類遠祖可追溯到5.35億年前的皺囊動物,這個只有1毫米大小、卻有著一張大嘴的橢圓形動物,是目前發現的最早、最小的人類祖先。
  • 人類祖先從「釐米」推至「毫米」
    1月30日,全球最有名望的科學雜誌之一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等單位關於寒武紀大爆發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人類遠祖可追溯到5.35億年前的皺囊動物,這個只有1毫米大小、卻有著一張大嘴的橢圓形動物,是目前發現的最早、最小的人類祖先。  這個遠祖  長得像個橢圓的泳帽   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是在化石中找到人類這個遠祖的。
  • 西北大學發現原始後口動物
    ,該校地質學系研究員韓健等日前在陝西南部寬川鋪生物群中微型動物化石的研究中,發現了最古老的原始後口動物——冠狀皺囊動物。這種成體僅1毫米的微型動物,被認為代表著顯生宙最早期的微型人類遠祖至親。這一發現,將對人類早期祖先的認知,由距今5.2億年前推至5.35億年前(十分接近顯生宙起點),其體積則也由「釐米級」推至「毫米級」。
  • 澠池現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 竟是人類遠祖起源地
    4月19日,國內30多家媒體記者齊聚澠池縣南村鄉任村上河,見證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和三門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澠池上河曙猿化石遺址立碑儀式。「過去一百年間,中外科學家在這裡發現的包括曙猿化石在內的高等靈長類哺乳動物化石之多,在中國尚屬首次,是中始新世晚期最具代表性的化石點之一,也是國際公認的人類遠祖起源地之一。」
  • 它是人類遠祖的天敵,差點吃光人類祖先,現在已經全部滅絕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便通過不斷創新,徵服了自然界。雖然與自然界中的其他動物相比,人類沒有鋒利的牙齒,沒有敏捷的速度,沒有強大的力量,但人類卻懂得思考。沒有鋒利的牙齒,人類便發明了武器;沒有敏捷的速度,人類便馴服了馬匹;沒有強大的力量,人類便學會了合作。
  • 人類遠祖起源河南澠池!盤點早期人類起源和演化研究重成果
    21 10:10:13 來源: 神奇的探索之路 舉報   1985年至1994年間,中外科學家在澠池縣南村鄉任村村上河組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具有高等靈長類哺乳動物特徵的曙猿化石
  • 科學網—海口蟲:揭開脊椎動物遠祖的面紗
    這些保存驚人完好的化石,展現了一幅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遠祖的生動「肖像」。這一發現被一些國外科學家譽為「人類重塑地球生命史的一項驚人成就」。 ■本報記者 張文靜 雲南昆明滇池之畔,海口鎮耳材村村後,有一個長2000米、寬1000米的斜坡,當地人稱之為「方凳石坎」「大石頭」和「發財洞」,那裡是村民們背柴休息、取石蓋房之所。
  • 雲南發現4.23億年前古魚 長相怪異為人類遠祖
    今天凌晨,美國 《科學》雜誌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的這一發現,並配發評論稱,這一關鍵突破「掃除了我們在脊椎動物頜演化認識上一個大的盲區」。「翼、鰭與面孔如何發育演化」是 《科學》 雜誌2005年公布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最新成果為描繪面孔如何發育演化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 人類有歷史以來,哪個科學家,對人類的功效是最大的呢
    可以說牛頓、愛因斯坦是最偉大的科學家,但是也稱不上貢獻最大。人類發展是群體智慧結晶,不會因為某個人突飛猛進,他們還不如第一個學會用火的人。當然這個首先敢用火的人類我們也找不到。人類目前的成就是過去數百萬年進化歷程的結果,在200多萬年前人類就已經有了初級的語言,而且學會了用自然火源。用火這件事人類可是還沒有登峰造極,起初只是用來烹飪食物,然而就是這個活動讓人類進食的時間大大降低。往茹毛飲血啃生肉生骨頭,光是吃飯就得花幾個鐘頭才能填飽肚子,生肉的撕咬難度顯然遠遠高於熟肉,而數百萬年前人類遠祖沒有工具,只能靠本來食草的牙齒來啃生肉。
  • 重慶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 國人祖先源於三峽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黃萬波/供圖  晨報訊(記者王大鵬)我國科學家在重慶市巫山縣龍骨坡發現的一顆牙齒化石經過年代測定,距今204萬年,這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由此將我國人類起源的時間往前推進了100萬年!
  • 巫山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組圖)
    重慶巫山古人類化石出土現場「巫山人」左側下頜骨  我國科學家在重慶市巫山縣龍骨坡發現的一顆牙齒化石經過年代測定,距今204萬年,這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近日,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主辦的「巫山龍骨坡遠祖之謎」研討會上,記者獲悉,這項研究結果改寫了科學界先前對人類演化史的認識。  中國最早人類生活在三峽  10月27日下午,中法考古隊在「巫山人」發現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教授的帶領下,第三次進駐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古人類遺址。
  • 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讓人後背發涼
    根據考古資料可知,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蝙蝠化石已有5000萬年歷史,名曰「食指伊神蝠」,是在美國發現的,和如今的蝙蝠相比,該蝙蝠的骨骼並沒有太多的不同,門齒稍弱,但犬齒尖利,上臼齒有w型外脊,根據「食指伊神蝠」的翼手來看,蝙蝠在古新世時已經具備飛行能力,但骨骼很脆弱,不利於長時間飛行。但因為「食指伊神蝠」實在和現在的蝙蝠太相似了,無法作為蝙蝠進化的參考。
  • 大量無可爭議的化石證據表明,曲靖是4億年前人類遠祖的發祥地
    這個漫長而孤獨的生命進化歷程,古生物學家用各自的新發現,不停地勾勒了一條從水生微生物到直立行走人類的越來越嚴密的證據鏈和線路圖。我國幾代科學工作者先後於曲靖的魚化石眾多發現,將曲靖從中國西南的「化石天堂」變成全球獨一無二的「古魚王國」,特別是幾項「世界級」的重大發現,填補了證據鏈上的長期空白,無疑是這條項鍊上的幾顆璀璨明珠。大量無可爭議的化石證據表明,曲靖是4億年前人類遠祖的發祥地。
  • 我國雷達高度計銣原子鐘通過驗收 精度達毫米級
    這是我國首次將星載銣原子鐘應用於海洋二號衛星,後續海洋二號衛星B星和C星都將採用銣原子鐘。  據悉,海洋衛星過去是採用GPS鎖定晶振方式,實時校準晶振的準確度,以實現測量數據的準確性。但這種方式一旦失去GPS信號,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將大打折扣。採用銣原子鐘,由於低漂移率,衛星整個壽命周期都不用校準,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將大幅提升。
  • 史前6種戰力強悍的貓科動物,其中一種是人類遠祖的天敵
    恐貓,在800萬年前分布於歐亞非大陸中,是劍齒虎中的另類,具備許多我們所熟悉的現代貓科生物的特徵,現在考古研究發現,恐貓還是我們人類遠祖——南方古猿最主要的天敵。穴獅,因其骨骼化石多被人在洞穴之中被人發現而得名,大約在300萬年前大量生存在亞歐大陸之中,能夠以當代的大型哺乳生物,諸如大地懶等等為獵物,可見穴獅的戰力有多強悍。
  •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海洋「高音」,身長29毫米,聲音卻比鯨魚還強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擁有生物較多的星球,還養育了人類這種高級生物,是特別神奇的一個星球。但是你知道嗎?雖然地球上的生物有很多,但是不為人知的生物也有很多,今天我們就說一下科學家在日本海岸發現的一種隱藏生物,其聲音比鯨魚聲音還強,就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 澄江動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的原始遠祖—新聞—科學網
    西北大學和劍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