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4.23億年前長吻麒麟魚:揭秘人類頜骨起源

2020-12-05 快科技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發現了一種4.23億年前的魚類化石——長吻麒麟魚,將人類的頜骨起源追溯到最原始的有頜脊椎動物——原頜盾皮魚類中。相關論文刊登在21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翼、鰭與面孔如何發育演化」是《科學》雜誌2005年公布的125個最具挑戰的科學問題之一。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主席約翰·朗評論說,中國科學家的發現成為「理解脊椎動物的身體結構如何在久遠的過去一步步演化而來的關鍵。」

盾皮魚類是最原始的有頜脊椎動物類群,它們身披笨重盔甲、頜骨結構簡單,是泥盆紀(大約4.19至3.59億年前)的統治者。傳統觀點認為盾皮魚類在泥盆紀末全部絕滅(演化進入死胡同),為硬骨魚類和軟骨魚類所代替。

2007年,朱敏團隊在我國雲南曲靖的志留紀地層中找到了保存精美的有頜脊椎動物化石——瀟湘動物群,其中就包括一種全頜盾皮魚——長吻麒麟魚。這條小魚長約20釐米,形狀古怪,具有海豚那樣前伸的吻突和隆起的「額頭」,口和鼻孔都位於腹面,大半個軀體包覆著箱形的骨甲。

朱敏等人使用高精度CT掃描和計算機三維重建技術研究麒麟魚化石,發現它具有一副不完全的全頜,其頜骨處於全頜魚和其它更原始盾皮魚類之間的過渡狀態。據此提出,人類頜骨可追溯到原頜盾皮魚類中。

相關焦點

  • 雲南發現4.23億年前古魚 長相怪異為人類遠祖
    本報訊 (記者許琦敏)一條4.23億年前的古魚,讓人臉上最重要的骨骼———頜骨,第一次擁有了完整的演化路線圖。今天凌晨,美國 《科學》雜誌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的這一發現,並配發評論稱,這一關鍵突破「掃除了我們在脊椎動物頜演化認識上一個大的盲區」。
  • 它從遠古來:「麒麟魚」揭秘人類頜骨來源之謎—新聞—科學網
    但是,人類頜骨的起源問題卻始終是個謎團。早在11年前,美國《科學》雜誌就將「翼、鰭與面孔如何發育演化」定為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 10月21日,《科學》雜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與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阿爾伯格聯合團隊的一項最新成果,科學家在一條4.23億年前的小魚身上,發現了新的秘密。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 中國志留紀古魚新發現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
    >長吻麒麟魚(Qilinyu rostrate),填充了硬骨魚式的全頜與盾皮魚式的原頜兩種狀態之間的形態學鴻溝,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全頜盾皮魚類與硬骨魚類的上頜骨、前上頜骨及齒骨與原頜盾皮魚類的頜部骨板是同源的理論,將人類的頜骨向前一直追溯到最原始的有頜脊椎動物——原頜盾皮魚類中。
  • 科學家發現4.2億年前新種魚化石 鱗片似鎧甲
    新華社昆明3月10日電(記者嶽冉冉)中科院科學家在雲南曲靖市發現了一種4.2億年前身披奇特鱗片的古魚——丁氏甲鱗魚化石,證明早在志留紀(4.44-4.19億年前)地球就已經進入了「魚類時代」。相關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
  • 中國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兩性花化石
    中國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兩性花化石或挑戰「被子植物白堊紀起源說」  光明日報錦州3月9日電(記者畢玉才)白堊紀才開始有被子植物,這是以往學界較通行的觀點,但遼寧西部一塊1.25億年前化石的發現,有可能將這一時間提前
  • 2016年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人類頜骨可以最早追溯到何時?冰河時期歐洲人還是暗色的皮膚和棕色眼睛,為何後來變成了白色皮膚和藍色眼睛?植物對地球系統演化究竟有怎樣的影響?8億—18億年前的地球系統演化又是怎樣的?這一系列問題,都可以在這十大進展中找到答案。
  • 人類的「魚祖先」起源於曲靖?距今已有4億年
    不僅如此,曲靖還可能是人類魚形祖先的起源地。瀟湘脊椎動物群生態復原圖(Brian Choo繪)認定4億多年前人類魚形祖先起源地在曲靖,源自2007年瀟湘脊椎動物群的驚人發現。瀟湘脊椎動物群是一批生活在志留紀(約4.2億年前)的遠古魚類,它們是「從魚到人」演化過程中更古老的環節。
  •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原標題: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證據顯示,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1.2米,在食物鏈中佔據較高位置。這一發現挑戰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傳統看法,同時促使研究者重新思考氧氣含量變化與脊椎動物演化之間的關係。 朱敏團隊是在我國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瀟湘動物群中發現了鈍齒宏頜魚的兩塊下頜骨和一塊上頜骨標本。它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 科技日曆|440萬年前的「最早人類化石」被發現,揭秘人類與類人猿...
    科技日曆|440萬年前的「最早人類化石」被發現,揭秘人類與類人猿之間的進化  Evelyn Zhang • 2019-09
  • 中國科學家發現霸王龍祖先長有羽毛的證據
    新華網倫敦10月6日電(記者曹麗君)中國科學家在將於7日出版的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近日在遼寧境內發現的化石證明,這種古老動物的祖先長有羽毛。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博士等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發掘到一些恐龍碎片,從其形態上判斷,這些化石屬於一種身長約1.5米、體重較輕的恐龍,大約生活在1.28億年至1.39億年前。  從其較為完整的頭骨化石判斷,這種恐龍和大約6000萬年後出現的霸王龍相似,而其身體特徵則與長有羽毛的中華龍鳥相似。
  • 中國科學家發現長"蝙蝠翅膀"奇翼龍 距今1.6億年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長"蝙蝠翅膀"奇翼龍 距今1.6億年 ,這種生活於1.6億年前的小型恐龍具有像蝙蝠一樣的膜翼翅膀。科學家們將其命名為「奇翼龍」,成果發表於4月30日在線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徐星介紹,奇翼龍生活在侏羅紀中期,屬於一種名為擅攀鳥龍類的恐龍類群。這一類群與鳥類親緣關係非常近,它們長相奇特,有著短粗的頭,手部外側手指極長,尤其是長有呈絲狀的僵硬羽毛,更接近原始羽毛,而不像其他似鳥恐龍和鳥類擁有的片狀羽毛。   奇翼龍最奇特的結構,是其腕部的一個棒狀長骨。
  • 中國科學家發現5.35億年前毫米級微型人類遠祖至親
    該成果發現了5.35億年前最古老的原始後口動物——冠狀皺囊動物。這種奇特的毫米級微型動物很可能就是學術界期盼已久的後口動物亞界的一個根,因而代表著顯生宙最早期的毫米級人類遠祖的至親。其中,後口動物亞界的起源演化一直受到學術界關注,恰恰在於我們人類是這個獨特的單譜系大家族的成員。  世界著名的澄江生物群(距今5.2億年)已經為動物譜系樹的起源成型探索做出了劃時代貢獻。科學家不僅在該生物群中發現了基礎動物亞界和原口動物亞界的絕大多數重要動物門類,西北大學團隊還揭示出後口動物亞界幾乎所有門類的原始代表。
  • 中國發現4.23億年前魚類物種 為頂級食肉動物
    經過近8年持續不斷的野外考察與發掘,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團隊在雲南曲靖市麒麟區瀟湘動物群,發現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現有的證據顯示,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1.2米,在食物鏈中佔據較高的位置,可能是脊椎動物家族中最早的頂級掠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