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海洋古細菌對氨的親和力強於細菌氨氧化劑

2021-01-09 生物谷

專題:Nature報導

有氧氨氧化是全球氮循環中一個關鍵過程。幾年前人們還認為,只有少數幾類細菌能夠催化這一反應,但隨後廣泛分布的古細菌便被發現同樣也具有該功能。

現在,對被稱為SCM1的海洋古細菌分離菌種所做的一項研究顯示,它比細菌氨氧化劑對氨的親和力要高得多。這一發現將可以解釋為什麼海洋古細菌在寡營養海洋中能成功與其他微生物競爭,並且還可支持這樣一個假說:硝化反應在海洋氮循環中可能要比當前生物地化模型所假設的更為普遍。(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Nature 461, 976-979 (15 October 2009) | doi:10.1038/nature08465

Ammonia oxidation kinetics determine niche separation of nitrifying Archaea and Bacteria

Willm Martens-Habbena1, Paul M. Berube1,2, Hidetoshi Urakawa1, José R. de la Torre1,2 & David A. Stahl1

Department of Civil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shington 98105, USA

Present addresses: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02139, USA (P.M.B.); Department of Biology,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94132, USA (J.R.T).
Correspondence to: Willm Martens-Habbena1David A. Stahl1 Correspondence and requests for materials should be addressed to W.M.-H. or D.A.S.

The discovery of ammonia oxidation by mesophilic and thermophilic Crenarchaeota and the widespread distribution of these organisms in marine and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 indicated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m in the global nitrogen cycle1, 2, 3, 4, 5, 6, 7. However,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ir physiology or their contribution to nitrification8. Here we report oligotrophic ammonia oxidation kinetics and cellul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sophilic crenarchaeon 'Candidatus Nitrosopumilus maritimus' strain SCM1. Unlike characterized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SCM1 is adapted to life under extreme nutrient limitation, sustaining high specific oxidation rates at ammonium concentrations found in open oceans. Its half-saturation constant (K m = 133 nM total ammonium) and substrate threshold (10 nM) closely resemble kinetics of in situ nitrification in marine systems9, 10 and directly link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to oligotrophic nitrification. The remarkably high specific affinity for reduced nitrogen (68,700 l per g cells per h) of SCM1 suggests that Nitrosopumilus-like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could successfully compete with heterotrophic bacterioplankton and phytoplankton.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nitrification is more prevalent in the marine nitrogen cycle than accounted for in current biogeochemical models11.

相關焦點

  • 細菌與古細菌的基因組草圖
    細菌與古細菌的最大可能「進化樹」(族譜)示意圖。圖片來源:Christian Rinke et al. 2013微生物是這個星球上最豐富多樣的細胞生物。
  • Nature綜述: 地球上細菌和古菌的生物被膜豐度
    1.2×10的30次方細胞數量,存在於五大生境:深海地下、海洋沉積物、大陸深層、土壤和海洋;核心功能有界面聚集、表面黏附、保水、吸收和保留營養、增強抗性和集體協作等;動植物腸道、根際和葉際定植的微生物群落也表現出許多生物被膜的關鍵特徵;地球上40-80%的細胞存在於生物被膜中,驅動所有生物地球化學過程,代表活躍細菌和古細菌生命的主要方式。
  • Nature綜述:微生物構成的氮循環網絡
    僅在海洋環境中,每年與氨化作用和氨同化作用有關的氮通量(8800 Tg氮/年)比海洋中氮的流失和獲得的氮通量總和(約400 Tg氮/年)高出了一個數量級。另一個巨大的氮通量(約2000 Tg氮/年)跟硝化作用有關,這也正好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海洋中氨鹽的濃度雖然不高,但是海洋氨氧化古生菌卻是最豐富的微生物之一。
  • 古核細胞(古細菌):世界上最古老的細菌
    所以,可以通過直系同源基因序列相似性的比較來確定物種之間的進化關係,而應用這種方法的時候,人們發現,形態結構非常相似的原核生物並不是統一的類群,並且在及早地時候就已經演化為兩大類:古細菌(原細菌)和真細菌。
  • 科研 | 山東農業大學SBB:相似的驅動因素但是不同的影響導致了不同的土壤細菌群落和古細菌群落的生態模式
    例如,小麥土壤的TN,TP,TK和TOC含量相對較高,棉壤的pH值相對較高,稻田土壤的水分較高,而翅鹼蓬田和貧瘠的土壤中EC,AS和氨的含量較高。微生物的代謝活動也取決於土壤植被的覆蓋。小麥和水稻的SBR率顯著(ANOVA,P <0.05)高於(翅鹼蓬)和貧瘠的土壤(圖1A和表S4)。對於SIR,小麥土壤表現出最高的發生率,大約是棉花,水稻或蘇打田土壤的兩倍,大約是貧瘠土壤的四倍(圖1B)。
  • Nature:細菌產生抗藥性的機制
    對抗菌素有抗藥性的細菌菌種的出現,是臨床環境中一個越來越大的威脅,但人們對它們出現的過程卻不是很了解。「超級細菌」基因強悍難治但易防新型超級細菌抗藥性極強可能全球蔓延上海藥物研究所啟動抗「超級細菌」藥物研究超級細菌遭熱炒國內藥企澄清無解藥超級細菌或激活醫療產業鏈超級細菌為「耐藥基因」 人類抗生素時代終結?這種利他行為使較弱的成分能夠存活,並有機會進行有益的突變。
  • 古細菌:生命世界裡的獨行者
    他們就是生命世界裡最古老的生命體之一——古細菌。   雖然古細菌很可能於生命起源初期就在地球上存在了,但是人類直到20 世紀70 年代末才發現它們的蹤跡。   雖然古細菌和真細菌在細胞構造上較為接近,但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差異,特別是古細菌的細胞壁(熱原菌除外,它無細胞壁)組成、結構以及細胞膜類脂組分、核糖體的RNA 鹼基順序等與其他真細菌具有明顯的區別。雖然絕大多數種類的古細菌細胞壁的功能與真細菌類似,但古細菌細胞壁中無真正的肽聚糖,而是由假肽聚糖、糖蛋白或蛋白質等構成,不含胞壁酸、D 型胺基酸和二氨基庚二酸。
  • 科學家發現深海古細菌
    儘管生命存在多樣性,但所有生物都可以被歸到兩個群類之中:其一是原核生物,包括細菌和古細菌,體形小,屬於單細胞,沒有細胞核;其二是真核生物,體形大,有複雜細胞,細胞有細胞核以及一定程度的內部組織和構造。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存在巨大差異,然而,前者是如何由後者演化來的?這個問題一直是個謎團。近來的研究認為,真核生物或起源於古細菌,但其間某種中間形式的生命至今卻未被探測到。
  • 研究揭示古細菌NSun6識別tRNA底物的分子機理
    有趣的是hNSun6的同源物僅存在於高等真核生物和超嗜熱古細菌中。與已廣泛鑑定的真核生物NSun6基因(nsun6)相比,古細菌中相應的nsun6基因有待鑑定。在古細菌Pyrococcus horikoshii OT3中,PH1991是hNSun6的同源物。與hNSun6相比,PH1991雖然含有催化中心的保守胺基酸殘基,但其可能參與RNA結合的殘基具有明顯的差異。
  • Nature大發現:感染細菌的病毒,也有了超大的size……
    這些噬菌體的大小和複雜性達到了生命體的典型特徵,它們攜帶著大量通常在細菌中發現的基因,並利用這些基因來對付其細菌宿主。該研究團隊通過搜索他們從近30種不同地球環境產生的大型DNA資料庫,發現了這些巨大的噬菌體。這些環境從早產兒和孕婦的腸道到西藏的溫泉、南非的生物反應器、病房、海洋、湖泊和地下深處。
  • Nature大發現:感染細菌的病毒,也有了超大的size...
    這些環境從早產兒和孕婦的腸道到西藏的溫泉、南非的生物反應器、病房、海洋、湖泊和地下深處。  他們總共確定了351個不同的噬菌體基因組,所有噬菌體的基因組都比以單細胞細菌為食的病毒基因組平均大四倍以上。  其中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噬菌體,其基因組長達735000個鹼基對,幾乎是普通噬菌體的15倍。這個已知最大的噬菌體基因組比許多細菌的基因組都要大得多。
  • 最新發現地球存有最老的生命形式——古細菌(圖)
    點擊進入中國網海洋頻道>>http://ocean.china.com.cn產甲烷菌,此類厭氧菌是目前已知的古細菌的主要類群。這種生物在某些特徵上與普通的細菌極為相似,因為他們不存在細胞核。但是從生物化學角度分析,這些生物的某些大分子結構與其他原核生物差異很大,反而與真核生物相似。研究人員給這種生物取名為古細菌。這一發現意味著生命的存在形式不止原核和真核生物兩種,還有第三種——古細菌。
  • Science:極端環境下嗜熱古細菌的奧秘
    硫化葉菌是古細菌王國的一名成員,其個細菌相似是一種單細胞有機體,可以在日本北海道的溫泉中分離得到;一些古細菌往往在平凡的環境中過著普通的生活,比如在湖泊中、大海中以及昆蟲和哺乳動物的腸道中;而其它古細菌則會在非常嚴酷的環境中生存,比如深海火山口熱水中、火山泥和死海中等。
  • 涵蓋全部細菌和古生菌的分類學
    涵蓋全部細菌和古生菌的分類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8 14:29:23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Donovan H.
  • 古細菌,一種最古老的生物體,細胞起源於原核生物?
    目前,細菌存在於各處,但是卻沒有存在於單細胞微生物中。據專家介紹,單細胞微生物與真核生物一樣,沒有細菌,細胞中只包含了細胞核和細胞膜。目前,我國研究所所認知的古細菌,與細菌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簡單來說,他們都缺乏細胞中的細胞核和細胞膜,因此在此種情況下,細菌可以到任何地方。目前,我們擁有了一種生命起源的假說,那就是細胞起源於原核生物。
  • Nature:浮遊藻類是近表面海水中細菌的主要消耗者
    對在夏季從北大西洋所取水樣進行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浮遊藻類也消耗細菌,其細胞生物質的四分之一是通過「吃」浮遊菌獲得的。這一發現向認為浮遊藻類完全依靠無機營養物的假設提出了挑戰。以前,專門化的原蟲被認為是細菌的主要捕食者,但儘管小型藻消耗細菌的速度比較慢,它們的數量卻非常大,以至於近表面海水中細菌消耗總量的40%至90%是由它們完成的。
  • 億年前的古細菌,被復活
    遠古細菌與太平洋底難以觸及的遠古生物不同,北極永凍冰層裸露在地表,它們的消融,除了會引起海平面上升,還意味著沉睡的古細菌將會被自動釋放實際上,世界很多地方都曾發生過甲烷洩漏事件,但因為可氧化甲烷細菌的存在,它們多數沒有進入到大氣中。但南極的這次洩漏,卻缺少了宿敵,它們直接奔向了大氣。
  • Cell第一次發現人類和古細菌染色體組織之間的相似性
    來自印第安納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人類和古細菌染色體之間發現的主要相似之處,這一發現可以促進單細胞生物體在與細胞基因表達錯誤相關的癌症研究中的應用。 這項由印第安納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完成的研究是第一個發現人類和古細菌染色體組織之間相似性的研究。這一發現可以幫助在研究中利用古細菌來理解與細胞基因表達錯誤相關的人類疾病,例如癌症。
  • 藍細菌——改造地球的先行者
    但是,陸地和海洋中仍然沒有植物和動物的蹤影,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幾乎沒有氧氣。當時地球是被厭氧菌佔據的。一種生物的出現,導致了大量厭氧細菌的滅絕——藍細菌。藍細菌是古老的生物,地球本是無氧的環境,最早使地球由無氧環境轉化為有氧環境是由於藍細菌出現並產氧所致。
  • 馬佔山學科組研究揭示溫泉細菌和古菌在群落進化生態機制的差異
    在溫泉微生物菌群中除細菌外,還包括很多古細菌(簡稱古菌)。古菌作為生物三界之一(另外兩界為:細菌和真核生物),起源比細菌更為古老,其通常存在於深海、高溫等極端環境中。雖然,在溫泉中古菌與細菌相互共存,但二者的分布及其對環境的適應性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由於受到實驗技術限制,在宏基因技術發明之前,學界對溫泉細菌和古菌的研究難以深入,特別是對細菌和古菌可能存在的不同進化適應機制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