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浮遊藻類是近表面海水中細菌的主要消耗者

2020-11-27 生物谷

專題:Nature報導

小型浮遊藻對海洋生態系統有巨大貢獻,因為它們可通過光合作用來固定二氧化碳。對在夏季從北大西洋所取水樣進行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浮遊藻類也消耗細菌,其細胞生物質的四分之一是通過「吃」浮遊菌獲得的。這一發現向認為浮遊藻類完全依靠無機營養物的假設提出了挑戰。

以前,專門化的原蟲被認為是細菌的主要捕食者,但儘管小型藻消耗細菌的速度比較慢,它們的數量卻非常大,以至於近表面海水中細菌消耗總量的40%至90%是由它們完成的。細菌消耗在一定程度上也許可解釋為什麼最小的藻類在海洋中佔據支配地位。(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Nature 455, 224-226 (11 September 2008) | doi:10.1038/nature07236

High bacterivory by the smallest phytoplankton in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Mikhail V. Zubkov1 & Glen A. Tarran2

 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re, Southampton, Hampshire SO14 3ZH, UK
 Plymouth Marine Laboratory, Plymouth, Devon PL1 3DH, UK

Planktonic algae <5 m in size are major fixers of inorganic carbon in the ocean1. They dominate phytoplankton biomass in post-bloom, stratified oceanic temperate waters2. Traditionally, large and small algae are viewed as having a critical growth dependence on inorganic nutrients, which the latter can better acquire at lower ambient concentrations owing to their higher surface area to volume ratios3, 4. Nonetheless, recent phosphate tracer experiments in the oligotrophic ocean5 have suggested that small algae obtain inorganic phosphate indirectly, possibly through feeding on bacterioplankton. There have been numerous microscopy-based studies of algae feeding mixotrophically6, 7 in the laboratory8, 9, 10 and field11, 12, 13,14, as well as mathematical modelling of the ecological importance of mixotrophy15. However, because of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16 there has not been a direct comparison of obligate heterotrophic and mixotrophic bacterivory. Here we present direct evidence that small algae carry out 40–95% of the bacterivory in the euphotic layer of the temperate North Atlantic Ocean in summer. A similar range of 37–70% was determined in the surface waters of the tropical North-East Atlantic Ocean, suggesting the global significance of mixotrophy. This finding reveals that even the smallest algae have less dependence on dissolved inorganic nutrients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obtaining a quarter of their biomass from bacterivory. Thi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how we perceive nutrient acquisition and limitation of carbon-fixing protists as well as control of bacterioplankton in the ocean.

相關焦點

  • 美國專家發現颱風可為浮遊藻類提供營養物質
    美國專家發現颱風可為浮遊藻類提供營養物質  2003年1月8日11:21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月7日電(記者 錢錚)颱風向來被認為是生命的災難,但它也會捲起海洋中的營養物質
  • 季節 物種 浮遊動物共生細菌和海水細菌豐度 季節變化 影響因素
    將來自各個組的橈足類動物收集到無菌的200µm網眼篩上,並反衝洗到無菌的培養皿中。4個重複,每個重複中有3隻橈足類動物,用於評估腸道清除前與橈足類動物共生的細菌豐度。將所有剩餘的橈足類轉移到250ml具有適當銨濃度的0.2µm過濾的ASW中,並清除其內臟3.5小時,以消除與食物共生的細菌。清除腸道後,將每個動物組再次濃縮到滅菌的200 µm網眼篩上,並反衝洗到無菌培養皿中。
  • 小龍蝦養殖,培育浮遊藻類的一些方法,相關方面的一些介紹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聊小龍蝦養殖培育浮遊藻類的一些方法,肥水的本質是在水中培育浮遊藻類,從而促進水中各種物質的循環,將廢物轉化為財富,為龍蝦提供天然食物和充分的水溶解。氧氣能穩定水環境,使水體變胖、鮮活,更有利於小龍蝦的生長和繁殖。
  • 你知道「營養鹽類、浮遊生物、魚類餌料」三者的關聯嗎
    3.來源:(1)主要為大陸徑流帶來的巖石風化物質、有機物腐解的產物及排入河川中的廢棄物。(2)海洋生物的腐解、海中風化、極區冰川作用、火山及海底熱泉,甚至於大氣中的灰塵,也都為海水提供營養元素。4..時空分布:(1)平面分布:近岸比海洋表層濃度高;(2)垂直分布:表層較少,總體隨深度增加而增加,主要分布在500-1500米處。(3)季節分布:夏季,浮遊生物吸收多,海水中含量少;冬季反之含量多。
  • 共生浮遊生物是供應者還是寄生蟲?
    他們在全球所有海洋中都大量存在,並且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碳和其他營養物質的關鍵回收者。對Acantharians的研究面臨著很多挑戰。他們不能在實驗室環境中繁殖,並且非常脆弱,在取樣過程中非常容易被破壞。由於他們太小而不能用肉眼看到,因此對研究人員他們的興趣遠不如其他海洋生物(如珊瑚)。
  • 富營養化海水藻類處理系統獲國家專利
    該發明的富營養化海水的藻類處理系統包括大型經濟海藻、水循環設備、攪拌裝置和藻類栽培平臺,其中大型經濟海藻栽培於藻類栽培平臺中,水循環設備與藻類栽培平臺連通,攪拌裝置安裝於藻類栽培平臺。利用大型經濟海藻吸收無機營養、有機汙染物的能力和比微藻容易收穫的特點,將富營養化海水流經大型藻類處理系統,去除海水富營養化的海水汙染物質(主要無機氮和磷),達到在實現淨化海水環境的同時獲得大型經濟海藻的雙重目的。
  • 海洋中的藻類植物,你知道哪些?
    據統計,海洋中生長著一萬多種植物,而其中絕大部分是藻類。這些藻類主要有綠藻、黃藻、金藻、褐藻、甲藻、硅藻、紅藻、藍藻與眼蟲藻等。海帶和裙帶菜便屬於褐藻類的植物。海洋中的褐藻類植物首推巨藻最為高大。海洋中的藍藻,由於其體內含有豐富的藻紅素,故呈淡紅色,當藍藻大量繁殖時,海水便也變成了紅色。海洋中的浮遊植物,多半是一些單細胞藻類,主要有硅藻與甲藻。它們繁殖能力強,且數量大。海洋中的魚類和其他海洋動物的生存和發展,都要受到浮遊植物的制約。
  • 【植物知識科普】從藍眼淚分析藻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當海水受到外界擾動時,也驚擾了它們,在它們的體內或體外便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淡淡的藍光。藍眼淚就是這些浮遊生物發出藍光的現象,它靠海水中能量生存,但隨著海浪被衝上岸時,離開海水的藍眼淚只能夠生存不到100秒,隨著能量的消失,藍眼淚的光芒逝去,它的生命也就結束了。有時,藍眼淚也被用來直接指代這些發光的浮遊生物。
  • 池塘浮遊藻類培養關鍵技術節點
    培藻能夠提高池塘溶氧、吸收絡合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同化氨氮、亞硝酸鹽和硫化氫、調節酸鹼度、培育枝角類、橈足類、輪蟲等浮遊動物,為苗種提供優良餌料、增強養殖動物抗病力、抑制有害藻類、底生絲藻繁殖、營造良好水色和合適透明度等等。培藻的目的是將有益藻類培養成優勢種群,構建一個平衡穩定的藻相。影響培藻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藻種、光照、營養、溫度、酸鹼度、水體硬度等等。
  • 科學家的藝術館|海水中的美麗花朵
    海水中的美麗花朵Geological Survey/Norman Kuring/Kathryn Hansen不管冬季有多大的冰蓋,每當春季到來,阿拉斯加海岸外的水域都會重新充滿浮遊植物的活力,微小的藻類數以億計地聚集起來,將一片片海水染成藍色和綠色,形成驚人的圖案,如同「漂浮的花朵」,Landsat 8(美國陸地衛星計劃第8
  • 水裡的神秘微生物:看一看那些浮遊動物浮遊植物(藻類)的真面目!
    在水裡,存在著很多微小到必須用顯微鏡放到幾十倍才能看得見的生物、細菌、藻類......數不勝數。下面大家一起來看看在顯微鏡裡一滴水裡的世界到底什麼樣。介於水裡的蟲子有些過於"厭惡",我們先從美麗的藻類開始說起吧。下面這個綠色條狀藻類是"水綿",多細胞藻類。水綿在相對清潔的富氧化水體中挺常見的,它體內的樣子特別美麗,水綿擁有螺旋狀葉綠體:
  • 山東煙臺市招遠現夜光藻類赤潮 對人體無害但影響漁業
    27日,記者從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引發海水變色的小顆粒其實是夜光藻,藻類密度已達到赤潮標準。該藻類沒有毒素,但會與海中其他生物爭搶氧氣。  「最開始看到海水變紅的時候,我還以為是哪裡柴油洩漏了。」27日,招遠市辛莊鎮東良村的劉先生告訴記者,發現海水異狀的時候是26日中午12點多,當時海上有霧,遠遠看時看不真切,走近才發現,海邊上出現了一道幾百米長、五六米寬的紅色海水帶。
  • 科普:浮遊植物
    通常浮遊植物就是指浮遊藻類,主要包括藍藻門、硅藻門、金藻門、黃藻門、甲藻門、隱藻,淡水浮遊植物包括藍藻、隱藻、甲藻、金藻、黃藻、硅藻、裸藻、和綠藻八個種類。已知全世界藻類植物約有40000種,其中淡水藻類有25000種左右,而中國已發現的(包括已報導的和已鑑定但未報導的)淡水藻類約9000種。
  • 影響水體中溶解氧含量的條件和四種情況
    一般說來,水體表面與空氣直接接觸,氧的溶解處於一種動態平衡;同時表面浮遊植物數量多,光合作用強,釋放的氧多,所以表層溶解氧含量較高。隨著深度的增加,光照越來越弱,富氧作用溶解的氧與耗氧作用消耗的氧的比值越來越小,水體中含氧量會越來越低。
  • 南冰洋巨型冰山在海洋藻類固碳中發揮重要作用
    1月11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發表題為「巨大的冰川施肥使南大洋海洋生產力增強」(Enhanced southern ocean marine productivity due to fertilization by giant icebergs)的文章指出南冰洋在全球碳循環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 浮遊植物60年下降40% 未來海洋將變"死海"
    ,浮遊植物在近60年下降了40%。來自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的研究員公布了這份數據,數據中主要包含了兩個信息,一方面是浮遊植物自1950年以來下降了百分之四十,另一個則是在過去30年間海洋表面溫度在不斷攀升,這意味著地球變暖是不爭的事實。
  • 浮遊動物的定向培養
    浮遊動物本身不能製造有機物,它們通過攝食環境中的其它生物或營養來達到生長繁殖的目的。浮遊動物的食物來源包括池塘中的單細胞藻類,菌類,有機碎屑以及比自己體積小的動物。其中藻作為浮遊動物的食物來源佔據最主要的部分,所以用藻可以作為投餵輪蟲以及枝角類是的優質餌料。
  • 浙江三門海水養殖經驗談:藍藻、裸甲藻等有害藻類治理方法
    浙江三門海水養殖經驗談:藍藻、裸甲藻等有害藻類治理方法2012-04-11 09:20:00  水產養殖網我們浙江三門全縣海水養殖面積近24萬畝,每年的產量達到20萬噸以上,其中青蟹養殖面積就達9.2萬畝,是浙江省海水養殖第一大縣。&nbsp&nbsp&nbsp&nbsp在海水養殖上,我們最擔心的是養殖過程中水體內藍藻、裸甲藻等這類有害藻類的大量繁殖乃至大面積暴發。每年的養殖季節,由於有毒藻類的滋生所引發的後果真讓我們養殖戶吃盡苦頭。
  • 生態系統中必不可必少的成分:生產者和分解者
    幾天前考了一次月考,改卷和評講的過程過,許多學生容易把「生態系統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和「食物鏈的重要組成成分「混淆。考慮了一下,覺得有必要跟「小皇帝、小公主」們做一個區分。生產者:生產者主要是指綠色植物,包括一切能進行光合作用的高等植物、藻類和地衣。
  • 辨識水體好壞,從看它們開始:浮遊藻類,水環境的重要指示生物
    水中的浮遊藻類,是指個體微小、品種繁多、數量龐大、形態美麗的生物群體。別看它們個體微小,大部分藻類需要用顯微鏡觀察,但它們可是水環境狀態的重要指示生物,它們可以指示我們認識養殖水體的質量狀況和成分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