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浮遊植物
浮遊植物生長周期短,只有幾個星期,是水生態系統中佔優勢的初級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轉換成為新的有機化合物,由此啟動了水體食物鏈。 浮遊植物在大小和體積上差別顯著,一般根據粒徑大小分為三種類型,即小型浮遊植物(Micro,20~200μm)、微型浮遊植物(Nano,3~20μm)和超微型浮遊植物(Pico,0.7~3μm)。
-
研究海洋浮遊植物三十年,他在「一粟」之中讀滄海
浩瀚海洋中,體量僅微米級的浮遊植物,是比「滄海一粟」更小的存在。浮遊植物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從其組成的細微變化中,又如何窺探海洋變化? 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黃邦欽,從浮遊植物入手,在我國近海開展了百餘航次現場研究,建成了配套參數齊全的浮遊植物實測數據集。
-
海洋酸化和陽光輻射影響浮遊植物初級生產力
近日,淮海工學院海洋學院生物技術系青年教師徐軍田博士參與的課題組在「海洋酸化與陽光輻射對海洋初級生產力協同效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的論文
-
研究海洋浮遊植物三十年,黃邦欽——「一粟」之中讀滄海(自然之子)
有光層海水裡的浮遊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碳,將溶解在海水裡的二氧化碳轉化為固體的有機碳,其中一小部分在海水中沉降,深埋於深層海水中,學界將這個過程稱為「海洋生物泵」。海洋生物泵的效率其實不高,但是其過程十分複雜。大量浮遊植物經食物鏈傳遞和呼吸分解作用,將碳「送」回大氣,只有不到10%的碳能通過沉降深埋。即便如此,因為海洋體量龐大,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也佔到了人類排放總量的近30%。
-
繪製全球浮遊植物分布圖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首次繪製了世界海洋浮遊植物的分布圖,並調查了影響這種分布的環境因素。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浮遊生物多樣性只是部分地與以前關於赤道和兩極之間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理論相一致。世界海洋中大約有10000到20000種不同的物種,浮遊植物的多樣性極其豐富。
-
北極浮遊植物快速增長或將引發北極「穩態轉化」
浮遊植物的爆炸性增長以及食物網底部微小藻類的生長極大地改變了北極將大氣中的碳轉化為生命物質的能力。在過去的十年中,這種增長已經取代海冰流失,成為導致浮遊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發生變化的最主要原因。該研究圍繞植被淨初級生產力(NPP)展開,NPP是衡量植物和藻類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其他生物可食用的糖所需速度的指標,對於其他生態系統的養料供給而言,這一速度的確很重要。它的另一個重要性在於它是將二氧化碳從大氣中排入海洋的主要方式之一。北冰洋首次觀測到浮遊植物迅速增加。1998—2018年,北極地區的NPP增長了57%。
-
浮遊植物將預測全球氣候變化?或暗示厄爾尼諾現象結局
導語:在海洋中,有一種不起眼的生物卻與全球變暖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那就是浮遊植物。而如果能將浮遊植物的初級生產規律摸清,那將更有利於打造生態圈的良性循環。導語中提及的初級生產是一個專業的生態術語,即利用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分解為有機物質。由於浮遊植物的數量眾多,就連初級生產發生微小的變化也會影響二氧化碳的濃度,從而影響到全球的生態環境。
-
浮遊植物將預測全球氣候變化?或暗示厄爾尼諾現象結局
浮遊植物對全球生態圈的作用浮遊植物是水生系統中最為微小,且無根的漂浮植物。為此,NASA以及各國均發射了數架探測衛星,研究海洋氣候變化就是這些衛星的任務之一。科學家還結合探測衛星提供的1998-2018年全球海洋顏色變化數據,發現初級生產量會因地點和季節而變化。
-
死海,可能死於2050年
然而,水位每年平均下降大約1.2米,水面縮減超過三分之一,6500多個天坑散落各處,現實致使「死海將死」儼然成為一種預言。管理不善、過度開發、氣候變化、水源不足,諸多因素令前景堪憂。2013年12月,以色列、約旦和巴勒斯坦在世界銀行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總部籤署一份協議,在約旦境內將建一座海水淡化廠,每年產出8000萬至1億立方米淡水,充作飲用水;另外,從紅海亞喀巴灣汲取海水,經由海水淡化廠和200公裡輸水管道,注入死海。
-
繼海洋酸化之後又一重大海洋悲劇!海洋含氧量急劇下降!
Oschlies說,對科學家來說,變暖的海洋正在失去氧氣並不奇怪,但是含氧量下降的速度迫切需要關注。最近的一些研究顯示,在過去的50年裡,一些熱帶地區的氧氣水平驚人地下降了40%。但其他地區的含氧量水平卻下降得微妙得多,全球平均下降2%。
-
浮遊植物群落在格陵蘭島「生根發芽」,海洋溫度升高了?
這讓我們知道了整個海冰區域可能已經在發生改變之中,這些浮遊植物產生的能量為海洋生態系統提供了新動力,從而可能會讓格陵蘭島區域發生新變化。科學數據統計出,如今大約有4000種稱為Argo浮標的海洋儀器在全球海洋周圍浮動,進行對格陵蘭海冰川周圍和下方的進行連續4年採樣,來分析出格陵蘭島的一個整體變化過程,其實根據《自然》雜誌一份包括就可以看出來,格陵蘭島區域的溫度確實上升了,並且是一個高速狀態。
-
海洋硒元素下降至致遠古動物滅絕 食物鏈崩潰
騰訊科學訊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地球歷史上5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中3次與海洋重要微量元素指數下降有關,這些微量元素對於生命至關重要,其指數過高或者過低,都將導致整個海洋食物鏈崩潰。澳大利亞科學家對遠古海底巖石進行了檢測分析,該巖石包含著硒、錳、銅、鋅和鈷。
-
第四屆海洋知識競賽題庫257:何謂浮遊植物
贏取南極旅遊大獎 點擊進入答題頁面>>http://edu.china.com.cn/2011hyzsjs/node_7127310.htm422.何謂浮遊植物? 浮遊植物包括哪些類群?浮遊植物的個體大小?
-
【中國科學報】颱風可引起海洋浮遊植物發生藻華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悉,依託該所的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丹玲帶領團隊,利用多年船測數據並藉助衛星遙感手段,發現颱風能引起海洋浮遊植物藻華,並揭示其機理。相關成果先後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海洋生態進程》、《海洋系統雜誌》、《國際遙感雜誌》等10多個國際學術期刊上。
-
最新數據顯示了浮遊植物如何大規模地將碳從大氣中排出
我們只需回顧24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GOE),就可以看到生命體是如何塑造地球的。在這種情況下,被稱為藍藻的浮遊植物向大氣中注入氧氣,消滅了地球上的大多數生命,並為多細胞生命的發展鋪平了道路。早期的地球滿足了生命出現的最初條件,現在,生命形式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塑造了大氣、地貌和海洋。而這些變化的基礎就是浮遊植物。
-
浮遊植物在北極瘋狂生長,食物鏈或會出現變化,引來更多食肉動物
研究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0年裡,北冰洋浮遊植物正在瘋狂生長,總數量已經增加了57%,越來越多藻類植物將會吸引來更多草食性動物,更多草食性動物又會吸引來更多肉食性動物,食物鏈將在這裡越變越強大。
-
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人跳進去也不會被淹死,為什麼要叫它死海?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科學大白的世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死海,去探索它隱藏的奧秘吧。關於死海,我們最常聽說過的一個趣聞就是:即使一個不會遊泳的人跳進死海也不會被淹死。可能在你不知道為什麼之前,會覺得這是一種謬論,海水那麼深,怎麼可能淹不死人呢?
-
研究發現,浮遊植物能夠增強北冰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來自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報導稱,浮遊植物的大量繁殖極大地增強了北冰洋的吸收能力二氧化碳。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研究報導稱,從1998年到2018年微小藻類的生長增加了57%。世界氣象組織稱,未來5年,地球平均溫度將至少上升1攝氏度該學院地球系統科學系的研究小組使用新的海洋顏色算法梳理了一系列綠色植物色素的測量數據葉綠素。
-
河流入海與海洋擴散稀釋對於一個重汙染河口浮遊群落的塑造
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均為河口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浮遊植物的功能主要是維持溶解氧並為食草動物提供能量,浮遊動物主要負責將營養物質從低營養物種向高營養物種轉移。目前,對於何種環境因子對河口生態系統中浮遊動植物群落的影響最為明顯,以及如何從自然條件變化中區分人類活動的作用還具有一定的挑戰。
-
北極浮遊植物大爆發 影響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科學家們通過三部美國和歐洲的氣象衛星,追蹤了1997到2009年間全球浮遊植物的暴發情況。暴發期間,數十億計的浮遊植物個體在一至兩周的時間內就能將大片海水染成綠色,衛星就是通過海水的顏色變化來追蹤其數量變化的。研究人員承認,除了浮遊植物之外,冰塊和雲層都可能干擾對海水顏色的觀察結果。在排除幹擾、獲得有效數據之後,他們發現11%的海域出現了暴發提前的現象,而暴發晚於往年的海域只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