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了浮遊植物如何大規模地將碳從大氣中排出

2020-10-30 用戶92322398432

地球上最吸引人的事情之一是生命塑造地球和地球塑造生命的方式。我們只需回顧24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GOE),就可以看到生命體是如何塑造地球的。在這種情況下,被稱為藍藻的浮遊植物向大氣中注入氧氣,消滅了地球上的大多數生命,並為多細胞生命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早期的地球滿足了生命出現的最初條件,現在,生命形式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塑造了大氣、地貌和海洋。而這些變化的基礎就是浮遊植物。

浮遊植物是由生活在鹹水和淡水中的微小生命體組成的。它們是初級生產者,這意味著它們是食物鏈的基礎。它們是自養的,意味著組成浮遊植物的有機體可以自己製造食物。它們可以利用大氣中的簡單二氧化碳產生自己的有機化合物,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這一過程都是由太陽驅動的。當然,它們也從周圍的水中吸收營養。

現在,歐洲航天局氣候變化研究所的一項針對全球浮遊植物進行的20年研究得出了結果,他們把浮遊植物稱為地球的「碳泵」,那是什麼意思呢?

碳泵,又稱生物泵,是碳從大氣中轉化為有機碳的過程,有機碳隨後沉入深海並分解。因此,海洋保存的是碳,而不是大氣。其中一部分碳最終形成沉積物,並可能在數百萬年內被鎖在大氣之外。碳泵有助於調節大氣,如果沒有碳泵,大氣中的碳含量將比現在多200 ppm左右。這是一個生命如何塑造地球的說明性示例:如果我們的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是407 ppm(2018年),超過600 ppm,那會是什麼樣呢?

浮遊植物扮演的另一個重要的角色是:產生氧氣。科學家說,它們產生了世界上50%到85%的氧氣。這一數字很難確切地知道,因為浮遊植物的數量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

由於浮遊植物是食物鏈底部的主要生產者,它們數量的變化對地球有著深遠的影響。這種變化不僅會影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還會影響生物多樣性和魚類種群。每個人都明白為什麼雨林和樹木是重要的——它們是地球的肺,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但是被忽視的是,海洋同樣重要——你呼吸的每一秒都來自海洋。

隨著氣候變化對我們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浮遊植物的狀況正引起科學家的關注。他們想知道浮遊植物將如何應對所居住的海洋表面的變暖問題。衛星數據是他們理解的關鍵。

由於地理位置、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浮遊植物及其影響變化很大。因為浮遊植物的初級生產是由水柱中的物理化學條件所驅動的,包括溫度、光照、微營養和宏觀營養。但總體而言,這項為期20年的研究發現,浮遊植物每年的碳排放量在3800萬噸至4200萬噸之間。研究還強調了一些地區差異,與公海相比,沿海地區的浮遊植物生產力更高。

這項研究還表明,浮遊植物的活動隨著諸如厄爾尼諾現象、北大西洋濤動和印度洋偶極子的變化而變化。像這樣的長期研究有兩個目的:它們可以顯示浮遊植物對氣候變化的反應,也可以顯示氣候變化的信號。

研究浮遊植物的影響並非易事,衛星遙感也無法單獨做到這一點,它還需要現場測量。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遙感必須給在浮遊植物活躍的海洋上看到的顏色分配一個光合活動速率。衛星測量無法輕易區分光合作用活性和輻照度。

但是即使有了這項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研究者們還是很謹慎,因為科學家們說雖然數據記錄跨越了20年,但至少要等30年,才能有足夠的信心確定任何明確的氣候趨勢。全球年度浮遊植物生產的可變性可能與年際和年代際振蕩有關,因此目前的海洋顏色觀測記錄長度不足以探測與氣候變化有關的趨勢。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吧!

相關焦點

  • 北極浮遊植物快速增長或將引發北極「穩態轉化」
    浮遊植物的爆炸性增長以及食物網底部微小藻類的生長極大地改變了北極將大氣中的碳轉化為生命物質的能力。在過去的十年中,這種增長已經取代海冰流失,成為導致浮遊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發生變化的最主要原因。該研究圍繞植被淨初級生產力(NPP)展開,NPP是衡量植物和藻類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其他生物可食用的糖所需速度的指標,對於其他生態系統的養料供給而言,這一速度的確很重要。它的另一個重要性在於它是將二氧化碳從大氣中排入海洋的主要方式之一。北冰洋首次觀測到浮遊植物迅速增加。1998—2018年,北極地區的NPP增長了57%。
  • 大海中的「陽光使者」——浮遊生物
    新華社「科學」號6月11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科考船「科學」號正在西太平洋執行海山調查任務,水體中的浮遊生物是不少隨船科學家關注的對象,他們用垂直拖網和多聯網等不斷獲取浮遊生物樣品。浮遊生物都蘊藏著哪些奧秘?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武昌介紹說,浮遊生物泛指水體中那些沒有遊泳能力或遊泳能力很弱的生物。
  • 研究海洋浮遊植物三十年,他在「一粟」之中讀滄海
    浩瀚海洋中,體量僅微米級的浮遊植物,是比「滄海一粟」更小的存在。浮遊植物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從其組成的細微變化中,又如何窺探海洋變化? 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黃邦欽,從浮遊植物入手,在我國近海開展了百餘航次現場研究,建成了配套參數齊全的浮遊植物實測數據集。
  • 科普:浮遊植物
    浮遊植物生長周期短,只有幾個星期,是水生態系統中佔優勢的初級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轉換成為新的有機化合物,由此啟動了水體食物鏈。 浮遊植物在大小和體積上差別顯著,一般根據粒徑大小分為三種類型,即小型浮遊植物(Micro,20~200μm)、微型浮遊植物(Nano,3~20μm)和超微型浮遊植物(Pico,0.7~3μm)。
  • 研究海洋浮遊植物三十年,黃邦欽——「一粟」之中讀滄海(自然之子)
    原標題:研究海洋浮遊植物三十年,黃邦欽——「一粟」之中讀滄海(自然之子)黃邦欽  資料圖片核心閱讀浩瀚海洋中,體量僅微米級的浮遊植物,是比「滄海一粟」更小的存在。浮遊植物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從其組成的細微變化中,又如何窺探海洋變化?
  • 浮遊植物將預測全球氣候變化?或暗示厄爾尼諾現象結局
    導語:在海洋中,有一種不起眼的生物卻與全球變暖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那就是浮遊植物。而如果能將浮遊植物的初級生產規律摸清,那將更有利於打造生態圈的良性循環。文/樹莓浮遊植物對全球生態圈的作用浮遊植物是水生系統中最為微小,且無根的漂浮植物。雖然體積較小,但卻能吸收與陸生植物同比例的二氧化碳,在全球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浮遊植物將預測全球氣候變化?或暗示厄爾尼諾現象結局
    浮遊植物對全球生態圈的作用浮遊植物是水生系統中最為微小,且無根的漂浮植物。雖然體積較小,但卻能吸收與陸生植物同比例的二氧化碳,在全球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於浮遊植物的數量眾多,就連初級生產發生微小的變化也會影響二氧化碳的濃度,從而影響到全球的生態環境。
  •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影響氣候變化
    大氣中二氧化碳從哪兒來?  現代化工業社會過多地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這些化石燃料燃燒後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除此以外,人們的日常消耗也會製造出大量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如何存在?  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理論說應該基本保持恆定。這是由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始終處於「邊增長、邊消耗」的動態平衡狀態。  大氣裡的二氧化碳主要由含碳物質燃燒和動物的新陳代謝產生。
  • 熱帶雨林正在釋放更多的碳到大氣中
    美國「優睿科」網站8月12日報導,熱帶雨林的土壤正變得對氣候變化越來越敏感,而這或許將導致數十億噸二氧化碳流失到大氣中。研究人員表示,倘若溫度繼續按照目前的推測上升,那麼熱帶雨林土壤的碳排放量將顯著增加。要知道,這裡儲存的碳佔到了全球土壤碳儲量的四分之一。分解作用和植物根部活動都會使土壤中的二氧化碳自然釋放到空氣中。
  • 浮遊植物在北極瘋狂生長,食物鏈或會出現變化,引來更多食肉動物
    在自然界中,出現過不忍直視的血腥場面,兇殘老虎一口咬住野牛脖子,直到野牛倒下才肯鬆口,一頭潛伏已久的鱷魚將跨過河流的藏羚羊拖入水底,瞬間不見蹤影。 研究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0年裡,北冰洋浮遊植物正在瘋狂生長,總數量已經增加了57%,越來越多藻類植物將會吸引來更多草食性動物
  • 如何把大氣中極其分散的二氧化碳永久(超過5000年)地封存起來
    因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極其分散,只有在自然界同樣是極其分散的植物和廣闊的海面與大氣二氧化碳才有最大的接觸面積,才可能通過植物(包括海洋生物)有效的光合作用吸收並固定在"數量"上是可觀的二氧化碳,除以生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並固定二氧化碳的方法外,其它方法都是見效甚微甚至是徒勞的,因為:1人工無法創造與極其分散的二氧化碳在
  • 深潛機器人幫科學家研究死亡藻類碳吸收課題
    浮遊植物等藻類是大自然氣候循環中的關鍵一環,可以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能量以保持生命平衡。澳大利亞南極項目合作夥伴計劃的首席科學家菲利普·博伊德(Philip Boyd)教授表示:「海洋中的微小藻類與陸地上的森林一樣,負責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
  • 研究發現,浮遊植物能夠增強北冰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來自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報導稱,浮遊植物的大量繁殖極大地增強了北冰洋的吸收能力二氧化碳。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研究報導稱,從1998年到2018年微小藻類的生長增加了57%。世界氣象組織稱,未來5年,地球平均溫度將至少上升1攝氏度該學院地球系統科學系的研究小組使用新的海洋顏色算法梳理了一系列綠色植物色素的測量數據葉綠素。
  • 浮遊植物60年下降40% 未來海洋將變"死海"
    ,浮遊植物在近60年下降了40%。來自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的研究員公布了這份數據,數據中主要包含了兩個信息,一方面是浮遊植物自1950年以來下降了百分之四十,另一個則是在過去30年間海洋表面溫度在不斷攀升,這意味著地球變暖是不爭的事實。
  • 最新研究顯示大氣中甲烷濃度再創新高
    環保組織全球碳項目(Global Carbon Project)近日發布的最新研究顯示,大氣中甲烷的濃度再次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根據該組織的研究,截至2019年底,全球大氣中的甲烷平均濃度已經比工業化前的水平高出2.5倍。過去十年中,甲烷的排放持續增多。
  • 浙工大等科研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原來森林這麼能吸「碳」
    過去多年裡,科學家通過長期監測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分析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對策。 基於近10年的碳匯觀測,浙江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方雙喜聯合國內相關科研團隊定量估算了中國陸地植被的吸碳能力,比學界對其的固有認知,團隊測得的數據可以說翻了一倍。近日,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發表,向全球展現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治理上所作出的努力。
  • 真核浮遊植物具強大固碳能力
    海洋中浮遊植物的固碳能力在全球碳循環中起著關鍵作用,但卻未被科學家充分了解。
  • 海洋生物是固碳與儲碳的天然「碳匯」,保護海洋可以緩解溫室效應
    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規模使用化石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這些二氧化碳去了哪裡呢?有什麼方法可以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呢?科學家試圖了解碳元素在自然界儲存的方式和過程,識別和保護天然「碳匯」,維護大自然收集二氧化碳的「原力」。
  • 六國科學家開展數十年大規模國際合作研究
    近日,一項進行了數十年的大規模國際合作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來自6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宣布,涵蓋過去6600萬年的氣候變化記錄項目已經完成,這是人類第一次建立一個詳細、連續的時間表用以記錄全球氣候變化。新的氣候標準曲線成為過去6600萬年氣候的參照標準。這一國際合作研究由全球21家實驗室參與,包括來自德國、英國、義大利、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
  • 人類排出地球吸收能力70倍的碳,這數字蘊含著多麼可怕的未來?
    Maher解釋了現代科學家在研究汙染物運輸和塑造地球表面的過程中,是如何將無形變為有形的。什麼是反應性傳輸建模?為了做到這一點,使用建模和可視化,結合了最新數學技術、傳感技術和大量數據。地球生命包括人類喝的大部分水有相當一部分是作為地下水度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