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排出地球吸收能力70倍的碳,這數字蘊含著多麼可怕的未來?

2020-10-18 博科園

在我們腳下有著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它將金屬運送到地殼,並經歷著無數影響日常生活的化學反應。這些環境相互作用影響著一切,從利用土壤生產食物的能力,到飲用水的清潔程度,再到如何減緩氣候變化。人類對地球地下環境有著巨大的影響(通過採礦、化石燃料開採、灌溉和能源廢料儲存等)人類必須應對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然而,我們卻看不到它。

為了深入研究土壤,許多研究人員使用複雜的建模方法,來解釋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如何吸收和返回水分和營養物質等因素。這些生物地球化學方法(地球科學和其他領域的基本工具)是史丹福大學地球、能源和環境科學學院(Stanford Earth)地球系統科學副教授凱特·馬赫(Kate Maher)研究的主要內容。Maher解釋了現代科學家在研究汙染物運輸和塑造地球表面的過程中,是如何將無形變為有形的。

什麼是反應性傳輸建模?

為了做到這一點,使用建模和可視化,結合了最新數學技術、傳感技術和大量數據。地球生命包括人類喝的大部分水有相當一部分是作為地下水度過的。當水流經地面時,與複雜的礦物表面、有機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最終影響營養物質和汙染物如何通過環境系統運輸。地下水系統從地表下幾米延伸到幾公裡,因此模型是研究無形水的唯一工具。反應遷移模型(RTMs)是一種先進的算法,它結合了對流體流動、遷移過程和生物地球化學反應的描述。

以計算溶質、礦物甚至微生物群落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變化。這些模型已經建立了幾十年,以不斷納入最先進的描述運輸過程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是一個圖書館,包含了很多知識,從地下水流動的物理學到微生物代謝的細節。反應和傳輸必須同時計算,因為它們經常強烈地相互作用,這對於受人類活動影響的系統尤其重要。例如,在許多受地下水汙染影響的地點,一種常用的淨水方法是注入有機碳,使微生物發生反應。

但如果油井附近有太多的微生物生長,堵塞了孔隙空間,這種嘗試可能會失敗。通過使用模型來模擬清理策略,這些站點的科學家可以設計出更好的策略來清理水。反應遷移模型的另一個關鍵特性是能夠在很長時間範圍內(甚至是數千年到數百萬年)對流程進行建模。這些模型幫助我們了解巖石溶解形成土壤的速度,或化學氣候成分——從植物和微生物在溶解礦物質中的作用,到雨水中二氧化碳轉化為碳酸氫鹽的速度,後者是控制大氣長期碳循環中的一個關鍵過程。

反應性傳輸建模有哪些應用?

我們周圍看到的大多數景觀都包含著地球過去的遺產,這對於理解今天和未來發生的人為驅動或自然幹擾至關重要。有時,地球科學家在古代巖石中發現了令人費解的信號,他們想知道這些信號可能告訴我們關於過去數百萬至數十億年地球環境的什麼信息。由於需要跨越各種不同的時間尺度和過程,反應性傳輸幾乎已經進入地球科學的每一個領域。核廢料儲存一直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應用,因為需要預測各種廢料包在未來未知氣候情景下數十萬年的穩定性。

地下水汙染是另一個關鍵領域,環境清理策略,特別是那些涉及微生物或其他工程幹預的策略,需要在部署之前對每個站點進行模擬和理解。在受汙染的現場,反應遷移模型被用作確定清理策略範圍和制定監管指南的工具。一個重要的例子是使用模型來了解世界各地砷汙染情況。最後,地質碳儲存,包括向深層地質層注入大量的二氧化碳,已經成為另一個領域,在那裡,模型被用來估計有多少二氧化碳溶解在地下水中,又有多少可能成為不溶性的,從而更永久地封存起來。

這些技術如何幫助理解氣候變化或實現氣候解決方案?

人類向海洋大氣系統中注入碳的速度,大約是地球吸收碳能力的70倍。地球通過一系列的反應來吸收碳,這些反應包括土壤中礦物質的溶解和海洋中石灰石的沉澱。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模擬這個自然過程,安全地儲存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在一些巖石中,二氧化碳永遠不會形成礦物質,它總是有可能遷移到飲用水供應中或回到大氣中。

土壤是另一個關鍵區域,土壤碳是地球表面或近地表最大的碳庫。因此對土地利用變化以及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溫度和土壤溼度變化特別敏感。目前許多用於預測未來碳循環的地球系統模型(包括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使用的模型)都包含了對土壤碳轉化的過時描述,而且沒有對微生物進行明確的處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使用反應遷移模型的科學家們正在積極地尋找,提高土壤碳在地球系統模型中的代表性方法。

這可以從乾旱對微生物的影響到土壤礦物質在固碳中的作用,最終目標是減少土壤對氣候變化反應的不確定性。大多數主流反應遷移模型都是由美國能源部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建立和維護,這意味著培訓機會相對較少,這個領域仍然很小,大學裡只有幾個項目。考慮到這些模型的巨大潛力,使用反應遷移模型(RTMs)的科學家正試圖,通過開發新的教育機會來解決這一問題。

研究作者一直熱愛計算機科學,然而,在西部山區長大也非常關心環境。在研究生院的第一門課是地球動力學,在尋找研究主題時,發現了反應性傳輸模型,並完全被吸引住了。反應遷移模型利用了各種領域的知識和專業知識,因此很少有人能夠完全理解模型的數值和概念基礎。總會有人對場地的歷史、微生物代謝或線性代數庫有更多的了解,因此利用質量、動量和能量守恆控制方程來推導極限情況的能力也非常重要。

博科園|研究/來自:史丹福大學/Danielle Torrent Tucker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想想都是可怕!氣溫超過18°C,C3植物就開始淨排碳了
    這是一個你可能並不知道的知識點,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目前大約有30%被地球上的植物吸收,幫助我們大大減緩了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累積,否則我們早就燒熱地球把自己給燙死了。但你知道這個知識點可能已經太晚了,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伍德韋爾氣候研究中心和紐西蘭懷卡託大學最近在《科學進步》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警告,由於地球氣候變暖,地球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正在不斷削弱,20年後可能就只剩下一半,30年後全球植物就可能從淨吸收碳,變成淨排放碳。這意味著什麼呢?
  • 人類已知宇宙最大黑洞到底有多麼可怕,一個相當太陽質量400億倍
    人類已知宇宙中最大黑洞到底有多麼可怕2019年8月,科學家在距離地球約7億光年外的鯨魚座發現了一個相當於太陽質量400億倍的超大黑洞。而且這種類型的星系合併非常罕見,這為科學家研究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 海裡的水又不能飲用,為什麼卻說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護者」?
    水是萬物之源,相信各位小夥伴在小學課本上都能見到這句話,從這句口耳相傳的話語中我們自然能明白水對於地球上的生命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其它的先不說,單說我們人類,一個正常人不吃飯可以堅持20天,如果不喝水甚至連7天都難以堅持下去。水除了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源泉,還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佔了人體質量的60%以上。
  • 你做夢也想不到人類有多麼可怕!
    退一萬步說,就算人工智慧不會消滅人類,但肯定會大量取代人類工作,我現在努力學習,投資自我又有什麼意義呢?我的學習能力不可能比人工智慧強,我努力的價值又在哪裡?我將來賺錢的機會又在哪裡?關於未來人工智慧大崛起時代的投資機會,我在《2017年最值得投資的一隻基金》一文中已做了分析。今天講點更深的東西。
  • 可加快樹木死亡,科學家:未來地球令人擔憂
    根據科學家的估計地球上總共的碳儲量為18.5億吉噸,這其中的絕大部分都被深深的埋在了地下。可以說我們的地球就是一個碳炸彈,所有的碳在億萬年間都可以通過地質運動、火山噴發,與氧氣集合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形式被排放到大氣中。長此以往地球的表層,尤其是大氣中會充滿碳元素,地球就會變得跟金星一樣酷熱。
  • 諷刺了人類對於地球強大破壞的10幅諷刺插畫
    人類對我們所存在的這顆星球有著巨大的影響,這是毫無疑問的。就目前而言,地球上的人口在增長,需求也在增長。然而,由於大火、森林砍伐和建築的原因,有助於調節地球氣候和水資源狀況的原始森林正在迅速退化。城市和海洋到處都是垃圾。而在這裡,小編帶來了10幅諷刺插畫,它們警示著我們,人類對地球的傷害是多麼的可怕。
  • 通過16張照片讓你明白:人類對地球的摧殘破壞有多麼可怕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數據,人類每年砍伐50200平方英裡(約130017平方千米)的森林。在過去的50年裡,人類已經造成了巨大的環境變化,如動物滅絕和地球資源的枯竭。但是,大多數的人在生活中並沒有真正的了解和感受到這一切的發生。
  • 「地球兄弟」被科學家發現:質量是地球16倍,氧氣含量是地球3倍
    眾所周知,現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的科技水平也是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不過在這過程中,人類給地球帶來的破壞也是非常顯著的。因此,有很多比較擔心地球未來的人,都希望能夠在宇宙中找到一片人類的新家園!所以我們會發現,近年來人類向地球之外發射的探測器,可謂是越來越多!
  • 每天都在用手機,那你可知手機產生的「數字碳足跡」
    首先,什麼是「碳足跡」?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使用水、電、煤氣、冰箱、空調、以及交通出行、消耗的食物、垃圾處理等等,這些活動都會排放二氧化碳到大氣層中,而我們排出的碳量就是「碳足跡」。而當全球的總碳排放量超過地球所能吸收的量時,多出來的二氧化碳便成為氣候變遷的元兇,它會直接導致冰川和凍土的消融,造成全球氣候變暖以及海平面上升,進而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
  • 素食健康:肉食工業 人類與地球健康惡化的主因
    理由如下:為了開闢牧場,畜牧業砍伐樹木、焚燒森林,使地球失去了具有吸碳、儲碳能力的綠色植被和土壤。(圖片來源:資料圖)1, 畜牧業破壞森林、草原,使氣候暖化變得難以遏止據報導,為了發展畜牧業,對全球生態平衡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亞馬遜森林已有70%被焚毀。
  •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最可怕的天體,3秒就能釋放出太陽100億年的能量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人類的科技發展和生態是離不開能源的,而在太陽系中,沒有什麼能量比太陽更強大,太陽每秒向外輻射的能量,如果能夠全部被我們吸收應用的話,足可以讓人類使用20萬年。可見,太陽的能量有多麼的龐大。 那麼如此強大的恆得星能源在宇宙中是否就是最厲害的呢?
  • 宇宙中的大黑洞,到底有多麼可怕?
    人類已知宇宙中最大黑洞,到底有多麼可怕呢?今天,宇健帶領小夥伴們去領略一下。2019年8月,科學家在距離地球約7億光年外的鯨魚座發現了一個相當於太陽質量400億倍的超大黑洞。它就是:霍姆伯格15A星系中心黑洞。
  • 1個比人類還要先進10億年的高級文明,究竟有多麼可怕?
    1個比人類還要先進10億年的高級文明,究竟有多麼可怕?另外,目前人類在地球上掌握的物理法則和自然法則,在宇宙當中的其他信息當中也可以使用的,而且在外太空當中,科學家們還發現了組成生命必需的元素,比如胺基酸或者是有機大分子,以上因素也使得人類更加相信在地球之外擁有著其他文明。科學家們也沒有否認過,那為什麼大家會認為,外星生命就已經存在了,而且比人類發展的更加先進了?
  • 未來月球離開地球,地球會怎樣?模擬實驗告訴你有多可怕!
    文/行走天涯未來月球離開地球,地球會怎樣?模擬實驗告訴你有多可怕!地球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顆生命星球,外界環境是缺一不可的,不論是地球處在太陽系內的宜居帶上,還是地球有多麼特別?才僅僅只有一顆衛星圍繞在身邊運轉,而且這顆衛星的體積之大,更是被科學家認為能夠獨立成為一顆行星,但為何會甘心圍繞在地球的身邊運轉?科學家也解釋不清楚,甚至猜測月球的生命比地球還要漫長。似乎月球就是被人為安排好的,放置在地球的身邊一般。
  • 比地球大10倍的飛行物,在太陽北半球盤旋,在吸收能量嗎?
    比地球大10倍的飛行物,在太陽北半球盤旋,在吸收能量嗎?太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NASA從來沒有減少對於太陽的監測,近日國外網友在分析NASA所拍攝到的太陽圖像時,卻發現了一個意外,在太陽的附近竟然有一個巨大的不明飛行物,並且呈現出正方形,很明顯它是立體的,那麼這個不明飛行物靠近太陽的目的是什麼呢?它又為何會出現在這裡呢?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10月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海洋吸收的碳被嚴重低估!人類是否可以因此鬆一口氣?
    (圖片來自pixabay.com)一項9月4日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的新研究表明,海洋吸收的碳比大多數科學模型計算所得結果都要多之前估計大氣與海洋之間的碳流動(又稱「流」),沒有考慮海面與海面下幾米處水體間的溫度差異。在一項由英國埃克塞特大學領導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考慮到了這一點,發現進入海洋的碳淨通量顯著增加。他們計算了1992年到2018年的CO2情況,與未經溫度校正的模型計算結果相比,某些時間和區域的CO2淨通量竟然高出了兩倍。
  • 研究發現,浮遊植物能夠增強北冰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來自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報導稱,浮遊植物的大量繁殖極大地增強了北冰洋的吸收能力二氧化碳。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研究報導稱,從1998年到2018年微小藻類的生長增加了57%。世界氣象組織稱,未來5年,地球平均溫度將至少上升1攝氏度該學院地球系統科學系的研究小組使用新的海洋顏色算法梳理了一系列綠色植物色素的測量數據葉綠素。
  • 人類需警惕!溫室效應加劇,大量遠古生物被發現,或威脅人類生存
    人類的一系列行為並沒有解決掉溫室效應問題,目前的情況是人類甚至可能會觸發地球的二度升溫。二氧化碳並不是只存在空氣中,而且我們腳下的土地其實也包含了二氧化碳,而且土地所含有的二氧化碳其實比空氣中更多,幾乎是空氣中的三倍。如果地球的溫度繼續上升的話,那這些地表的二氧化碳很有可能會被釋放出來。
  • 最新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