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工大等科研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原來森林這麼能吸「碳」

2020-12-05 騰訊網

冰川退縮,凍土融化,全球海平面逐漸上升……這一切歸因於大氣中不斷積聚的溫室氣體,而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正是溫室氣體中最主要的成分。過去多年裡,科學家通過長期監測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分析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對策。

基於近10年的碳匯觀測,浙江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方雙喜聯合國內相關科研團隊定量估算了中國陸地植被的吸碳能力,比學界對其的固有認知,團隊測得的數據可以說翻了一倍。近日,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發表,向全球展現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治理上所作出的努力。

這個重要結論是怎麼得出的?它意味著什麼?本報記者專訪了方雙喜教授及其團隊青年教師臧昆鵬,請他們逐一解讀。

森林到底做到了多少

提起二氧化碳,大家並不陌生。它直接存在於動植物生命的攝取和排出中,與人的生命活動息息相關。

很長一段時間裡,地球上的碳基本保持著「邊增長、邊消耗」的動態平衡。但是進入工業化時代後,人類開始大量開發使用化石燃料,把地球存儲下來的碳元素轉化為二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打破了「碳平衡」,造成全球變暖。

重新實現「碳平衡」,一方面要減少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要將已排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移出並封存固定起來。目前的固碳方式主要有兩種,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前者是將二氧化碳長期存儲在開採過的油氣井、煤層和深海裡,後者則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以有機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體內和土壤裡。

而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無疑是生物固碳系統中最大的「碳庫」。

據了解,在全球森林資源持續減少的背景下,截至2019年,我國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1.66%,森林面積達到2.08億公頃,人工林保存面積6933萬公頃,居世界首位。

雖然2018年《美國科學院院報》就曾以專輯形式發表論文稱,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過去幾十年一直扮演著重要的碳匯角色,但對於森林「碳庫」究竟發揮了多大的作用,仍缺少確切數據來印證。

這也是方雙喜團隊過去十餘年的研究重點。為了對植被固碳能力進行精準測定,團隊研究人員採用了多源數據來研究中國地區的碳平衡。比如,通過碳衛星遙感技術測量植被綠度、土壤水分可利用性,測量大氣數據,推斷出二氧化碳通量。

臨安區域大氣本底站及局部。(圖片來源 臧昆鵬)

高塔為何不停抽取空氣

在浙江臨安北部山區中矗立著一個高達55米的高塔,高塔的3個採樣口,正在24小時不停歇地抽取空氣樣本。高塔旁幾間實驗室裡的高精密儀器,記錄著每一毫升樣本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這是方雙喜團隊的監測碳匯站點之一。

想要獲取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數據,採樣的選址尤為關鍵,且條件可謂嚴苛。例如,在我國氣象行業標準《大氣成分站選址要求》裡,對二氧化碳濃度數據的監測區域環境要求包括了應避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地區,避開汙染源、滿足一定淨空條件等多項內容。

而方雙喜團隊的觀測站點主要集中在7個區域,分別是青海瓦裡關、北京上甸子、浙江臨安、黑龍江龍鳳山、雲南香格裡拉、湖北金沙和新疆阿克達拉,它們分別代表歐亞大陸,以及我國京津冀、長三角、東北、西南、江漢平原和西北等區域的大氣本底特徵。

尤其是青海省瓦裡關,地處青藏高原,海拔約3816米,屬於高原草甸生態系統,受人為活動影響較小,是很好的觀測取樣點。1991年,中國氣象局在瓦裡關建立我國首個觀測站,開展了溫室氣體等要素的定點長期觀測,至今已達30年,也記錄了我國大氣二氧化碳的最長時間序列和最完整的觀測信息。

「瓦裡關站位於青藏高原上的瓦裡關山巔,周圍數十公裡內人煙稀少,海拔高,空氣稀薄,沒有水源。我們要在克服高原反應的同時,開展設備安裝調試工作,幫助儀器應對高原環境中會遇到的各種突發問題。」臧昆鵬介紹道,瓦裡關站業務人員採用輪班制,每次2人一班,10天輪換一次。有一次,因觀測設備升級換代,方雙喜在瓦裡關站連續工作了一個月。

在方雙喜看來,二氧化碳觀測設備的不斷精進,也為發現這一重要結論提供了強力支持。「上世紀,全球二氧化碳的觀測主要採用非色散紅外分析儀和氣相色譜儀。進入21世紀,觀測設備逐步升級為腔增強吸收光譜技術分析儀,這種設備比傳統設備精度更高,穩定性更好,可獲取更高質量的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觀測數據。」

總的來說,這7個站點連續高質量的觀測數據,有力地反映了各區域內生態系統二氧化碳變化的特徵,為團隊的研究提供了核心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基礎數據源。

數據的背後證明了什麼

在實驗室,方雙喜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團隊繪製的圖表。圖表顯示,對植被綠色度的衛星觀測表明,2010年到2016年,我國植被覆蓋面積逐年增加,與此相對應的是,陸地生物圈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呈現出相同的增強趨勢。

「我們從國內7個站點測得2009年至2016年間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摩爾分數,也利用碳衛星遙感技術測量了植被土壤數據,估算出2010年至2016年,中國陸地生物圈的年平均碳排放量為-11.1±3.8億噸,相當於這一時期國內每年人為排放量的45%。」方雙喜解釋道,也就是說,在這7年裡,中國人為活動的碳排放量,近一半被陸地生物圈吸收。對比此前國際上對中國陸地生物圈的固有認知,團隊測得的吸收能力可以說翻了一倍。

由於森林固碳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溫度、降水、光照、熱量、徑流和土壤性質等。「陸地植被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會隨不同季節光合作用的強弱而變化。因此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會隨著季節產生周期性變化。」臧昆鵬說,一年中,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在春季最高,夏秋季降至最低。團隊根據數據分析推測,中國西南地區(雲南、貴州、廣西)全年陸地森林碳匯、東北地區(尤其是黑龍江和吉林)夏季月份的碳匯,以前被低估。

「這個數據是對我們國家植樹造林等政策的絕對肯定,我國持續加大人工植被覆蓋的努力終於被確鑿的數據所證明。」方雙喜說,目前,我國森林面積持續快速增加,陸地植被尤其是新生人工林已經成為二氧化碳的「高效回收站」。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監製 | 範 波

主編 | 龐世豪

責編 | 郭 濤

編輯 | 陶朝坡

相關焦點

  • 浙工大等科研團隊在《NATURE》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原來森林這麼...
    基於近10年的碳匯觀測,浙江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方雙喜聯合國內相關科研團隊定量估算了中國陸地植被的吸碳能力,比學界對其的固有認知,團隊測得的數據可以說翻了一倍。近日,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發表,向全球展現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治理上所作出的努力。  這個重要結論是怎麼得出的?它意味著什麼?
  • 研究發現:中國森林比想像中還能「吸」碳
    【文/觀察者網 鞠峰】原來,中國的森林這麼能「吸」。 上月,中方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對世界承諾,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想要達到碳中和、即用各種方式抵消排放的溫室氣體,減少排放和加大吸收,要雙管齊下。 巧的是,《自然》雜誌於10月28日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國森林強大的固碳能力在以往的研究中被低估,BBC也於次日跟進報導。
  • 北大研究團隊Science發表最新成果,可用於未來生物傳感器與驅動器
    北大研究團隊Science發表最新成果,可用於未來生物傳感器與驅動器 2020-06-23 05: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高校4篇研究登上Nature!浙工大與清華北大上交並列,校友群被點燃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蔡佳燕 最新一期的Nature,可謂是「中國高校大爆發」。 同一天,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工業大學等中國高校,在學術頂刊Nature上各發表了一篇研究。
  • 西南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科研成果獲廣泛關注!
    3月23、24日,國際著名水文學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TOP期刊)在線發表了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巖溶環境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博士生呂玉香、博士後曹敏的最新科研成果,作者導師是袁道先院士,合作導師是蔣勇軍教授(兩篇文章的通訊作者)。
  • 中科院發布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系列重要成果
    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以專輯(Special Feature)形式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對成果發布作出批示,副院長丁仲禮出席發布會並講話。
  • 點擊就看復旦家最新上架的科研成果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8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金鐘團隊聯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藍鵲生物醫藥有限公司(藍鵲生物)以及廈門大學等團隊合作,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一種編碼SARS-CoV-2病毒樣顆粒的COVID-19 mRNA疫苗在小鼠中誘導強烈的抗病毒樣免疫反應》的研究成果。
  • 短短半年時間,湖南這個教授團隊在4個頂級期刊發表最新成果!
    & Interfaces)等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該成果通過雜原子改性得到碳納米管非金屬催化劑,因不含金屬組分但卻擁有媲美金屬的加氫催化性能,具有極大的研究意義和環保價值。&34;)在《催化學報》(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為7.723)上發表,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崔海帥,通訊作者是劉平樂教授和熊偉副教授。
  • 亞洲最古老化石森林——北京大學王德明教授研究團隊科研成果入選...
    近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王德明教授研究團隊的科研成果「亞洲最古老、泥盆紀面積最大的化石森林及其最早的根座型根系」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森林最早出現在泥盆紀,之後遍布陸地並極大地改變了地球環境。
  • 世界最高樹木吸碳能力超估算 對氣候變化影響...
    世界最高樹木吸碳能力超估算 對氣候變化影響更易監測  Evelyn Zhang • 2020-10-19 17:45:30 來源:前瞻網
  • 西農植保學院許金榮教授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在PNAS發表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許金榮教授科研團隊題為「A-to-I RNA editing is developmentally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8-20  瀏覽:
  • 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竟這麼能「吸」,規模驚人
    自讀書以來,我們就明白人類的生存離不開自然,全球氣候變暖一直是近些年來最為嚴峻的氣候問題,碳排放量過高、全球森林退化是主要原因,為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實現碳中和是世界的目標。10月28日,《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 最新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
  • 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3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熊盛武 袁景凌)近日,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袁曉輝教授團隊與廣州大學孔凡江教授、劉寶輝教授團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誌喜研究員團隊及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James Weller教授團隊協作,以該校為通訊單位在國際遺傳學頂級期刊《Nature
  • 沈寅初院士:「我只是個科研成果轉化的啟動因子」
    20年多年來,沈寅初一直活躍在教學科研的第一線,深入推進產學研合作發展,為生物化工及相關學科的發展搭建了高層次國際研究及學術交流平臺。「好的高校教師一定要搞科研,而且科研成果要有硬通貨」,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
  • 胡夏一副教授團隊研究成果登上行業刊物
    Energy》(IF=8.426)、《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IF=6.97)分別發表了學術論文。胡夏一副教授團隊針對現有化學吸收法捕集CO2大規模工業化的重要瓶頸問題----高熱能消耗,創新性地提出了「能量操作窗口(EOW)」概念用於評價CO2吸收劑的能量閾值以提升能量利用效率(圖一)。
  • 食源性致病菌與真菌毒素防控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最新成果
    食源性致病菌與真菌毒素防控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最新成果 時間:2020-09-15 來源: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食源性致病菌與真菌毒素防控團隊的最新學術論文
  • 國內科研機構氣凝膠最新研究成果梳理
    作為材料界的寵兒,氣凝膠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研究。研究成果涉及多方面。本文羅列了近期國內高校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詳細內容如下: 1 可編程超輕磁性氣凝膠!
  • 南大一附院馮珍教授團隊在NNR雜誌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近日,南大一附院康復醫學科馮珍教授團隊在全球神經康復領域排名第一的期刊—NNR雜誌(Neurorehabilitation and Neural Repair)發表重要研究成果《Vagus Nerve Stimulation Attenuates Early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y Regul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