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上新!點擊就看復旦家最新上架的科研成果

2020-09-04 上觀新聞

上新啦!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8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

生命科學學院林金鐘團隊合作研究發現mRNA誘導小鼠體內產生新冠病毒樣顆粒強烈激活免疫系統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金鐘團隊聯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藍鵲生物醫藥有限公司(藍鵲生物)以及廈門大學等團隊合作,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一種編碼SARS-CoV-2病毒樣顆粒的COVID-19 mRNA疫苗在小鼠中誘導強烈的抗病毒樣免疫反應》的研究成果。林金鐘團隊利用藍鵲生物高通量mRNA合成篩選平臺,設計了多種針對新冠的mRNA疫苗方案,研究發現用mRNA表達的新冠病毒樣顆粒可以在小鼠體內誘導產生更強的特異專一免疫反應。這是全世界首個使用mRNA技術進行體內表達新冠病毒樣顆粒並完成概念疫苗驗證的研究,將開闢新冠mRNA疫苗開發的全新領域。

附屬中山醫院牽頭的多中心臨床研究證明腹腔鏡全胃切除術治療早期胃癌安全可行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胃癌外科團隊在普外科主任孫益紅教授的領導下,歷經多年臨床實踐,與國內12家知名醫院及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聯手協作,歷時21個月,完成胃癌腹腔鏡和開腹根治術性全胃切除術安全性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

這是中國學者在國際上首次以最高級別的循證依據證明,對於臨床I期胃癌,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可以像開放手術一樣,安全地進行腹腔鏡根治性全胃切除術,為將來拓展腹腔鏡手術在胃癌外科治療領域的應用範圍奠定了基礎。

三陰性乳癌治療再添「白金方案」,五年無病生存率達86.5%

日前,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邵志敏教授、餘科達教授團隊發布的一項研究成果證實,三陰性乳腺癌治療的「白金方案」——單周密集應用化療藥物紫杉醇聯合卡鉑(「鉑」俗稱「白金」,「卡鉑」是含鉑化療藥),可將該類患者的5年無病生存率提升至86.5%,遠高於既往的標準輔助化療方案。這也是由國人發起的、全球首個成功證實含鉑方案在三陰性乳腺癌術後輔助治療優勢的臨床研究。8月13日,相關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腫瘤學分冊在線發表。

「作為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針對三陰性乳腺癌系列研究之一,該方法通過優化不同的化療藥物組合獲得了5年無病生存期6.2%的可喜突破,為破解三陰性乳腺癌難題再添一套『復旦方案』。」邵志敏教授表示,「研究團隊還將繼續探究三陰性乳腺癌特定的靶點和標誌物以指導未來針對性的治療,結合該系列研究的多項成果,將為實現三陰性乳腺癌的精準治療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附屬婦產科醫院張鋒教授團隊合作鑑定出新的弱畸精子症致病基因CFAP58

CFAP58基因突變通過精子尾部軸絲組裝異常和線粒體鞘發育異常而導致MMAF

8月12日,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張鋒教授和安徽醫科大學曹雲霞教授團隊以長文形式在學術期刊《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發表題為《CFAP58基因雙等位突變導致弱畸精子症》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對90例漢族男性MMAF患者進行了全外顯子測序和遺傳學分析,發現了5例(5.6%)MMAF患者攜帶有CFAP58基因的雙等位突變。研究者利用透射電鏡技術和多種分子生物學實驗發現,CFAP58基因突變患者由於精子尾部軸絲組裝顯著異常和中段線粒體鞘發育異常而導致精子運動功能障礙和畸形,從而引起男性不育。

復旦團隊發表多表型自然人群隊列建設成果

腦微出血引發認知障礙的可能機制

8月11日,痴呆研究領域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阿爾茨海默病與痴呆》(Alzheimer’s & Dementia)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人類表型組研究院青年研究員陳興棟團隊研究論文《中國人群生活方式、多組學特徵與臨床前痴呆研究 》。該論文詳細介紹了團隊基於表型組學方法,在復旦大學領銜建設的我國最大自然人群隊列之一「泰州隊列」框架下系統設計的子隊列——「泰州腦影像隊列」(Taizhou Imaging Study)的建設及進展情況,包括該子隊列的建設目標、研究設計、表型採集內容、可支撐的研究方向、已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未來規劃等。

「泰州腦影像隊列」為監測自然人群腦動脈硬化與認知衰老進程、評估生活方式、多組學特徵改變等與疾病進展的關聯、探索血管病變在認知障礙中的機制、開展臨床幹預實驗等提供了資源支撐與研究現場。此外,「泰州腦影像隊列」基於表型組學的系統思維設計,跨尺度、多維度的信息採集可支持全表型關聯分析,從而促進精準醫學的發展。

腦科學轉化研究院彭勃課題組首次在全CNS尺度上實現異源性小膠質細胞替換/移植

近日,腦科學轉化研究院研究員彭勃課題組以再殖現象為基礎,開發了三種用外源性細胞替換原生小膠質細胞的移植方案,並在全CNS範圍內實現了高效地細胞替換。8月11日,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

彭勃課題組開發了三種全新的小膠質細胞替換方案,首次在全CNS範圍或特定腦區實現高效替換小膠質細胞。該方案為神經退行性病變提供了全新的治療思路和實現方案。三種方案各自的優勢和適用場景將給未來的臨床治療提供多種選擇,同時,該方案也是首次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實現大規模的細胞移植。

生命科學學院聶明團隊在土壤碳循環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a)土壤有機碳分解溫度敏感性(Q10)隨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b)不同因子對Q10調控作用的相對貢獻隨土壤深度的變化

近日,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聶明團隊在全球變化生態學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8月6日,相關成果以《氣溫上升可能引發森林生態系統深層土壤碳的流失》為題發表於《尖端科學》(Advanced Science)。

聶明團隊選取了我國90個典型森林生態系統,包括熱帶雨林、亞熱帶森林、暖溫帶森林、寒溫帶森林與北方森林。每個森林中分6個土層採集了1米深度的土壤,探究土壤有機碳分解溫度敏感性隨土壤剖面變化的一般性規律及其調控機制。

研究發現,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機碳分解的溫度敏感性隨之增大,表明底層土壤碳分解對全球變暖的響應更為敏感。此外,表層土壤碳分解溫度敏感性主要受氣候因子調控,而底層土壤主要受氣候因子和碳質量的共同調控。研究還發現,忽視土壤有機碳分解溫度敏感性沿土壤剖面的變異,會極大低估土壤釋放的CO2量,強調急需將這一特徵納入到陸地氣候預測模型中以提高預測精度。

現代物理研究所嚴亮團隊國際合作研究在粲夸克偶素衰變產生的超子極化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極化隨極角變化圖

近日,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青年研究員嚴亮團隊同瑞典烏普薩拉大學、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義大利都靈大學等單位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在粲夸克偶素衰變產生的超子極化研究中獲得重要進展。在BESIII國際合作組的相關研究成果以「Σ+ and Anti-Σ- Polarization in the J/y and y(3686) Decays」為題發表於國際頂級物理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生命科學學院劉鐵民課題組揭示骨骼肌IRF4通過PTG/糖原途徑調節運動能力的新機制

IRF4的代謝調控分子機制

8月1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教授劉鐵民課題組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孔星星課題組以及南京醫科大學李仲課題組合作研究成果以《骨骼肌IRF4通過PTG/糖原途徑調節運動能力》為題發表於《尖端科學》(Advanced Science)。該研究發現指出,運動訓練會影響骨骼肌IRF4表達水平;骨骼肌的IRF4則通過糖原靶向蛋白調控肌糖原含量、調節肌肉的適應性代謝反應,進而影響運動能力。

研究發現,與正常飲食的對照小鼠相比,骨骼肌特異性IRF4基因敲除(MI4KO)小鼠肌糖原水平升高,運動能力增強,但是體重、糖耐量、胰島素敏感性無顯著差異。該研究初步表明IRF4在調節骨骼肌能量代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助於從分子水平理解運動時機體調節能量代謝的具體制,同時為防治慢性代謝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來 源

各院系

組 稿

融媒體中心

封面製圖

傅永鴻

編 輯

汪曉芸

相關焦點

  • 夏季上新!復旦最新科研成果等你來pick!
    上新啦!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因此,亟需開發安全有效的抗病毒抗體,為抗擊新冠病毒提供新型藥物和治療方案。近期,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應天雷團隊在抗新冠抗體藥物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系列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可靶向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上的五類不同表位。該成果於近日在《細胞》(Cell)雜誌子刊Cell Host & Microbe上發表。
  • 科研學友會!來看看島上滿滿的復旦科研成果吧
    上新啦!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1月-3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微電子學院科研團隊提出超低功耗二維柔性神經形態器件光電協同調製新策略近日,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科研團隊利用二維層狀MoS₂製備具有光電協同調製功能的可穿戴仿人腦神經形態器件,首次實現可穿戴仿生神經突觸器件的aJ級別超低功耗,遠低於生物功耗水平,為超低功耗、多端調製的可穿戴式類腦計算器件的應用開闢了新的道路。
  • 復旦近兩月理工醫科研成果公布:「太空碎片」實驗天基物聯網
    復旦大學近期理工醫主要科研成果掃描科研新動態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17年12月-2018年1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  五月主要科研成果  基礎醫學院應天雷團隊發現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因此,亟需開發安全有效的抗病毒抗體,為抗擊新冠病毒提供新型藥物和治療方案。近期,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應天雷團隊在抗新冠抗體藥物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系列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可靶向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上的五類不同表位。該成果於近日在《細胞》(Cell)雜誌子刊Cell Host &; Microbe上發表。
  • 徐匯區這家科研院所最新科研成果入選《Nature》期刊 2019年度世界...
    徐匯區這家科研院所最新科研成果入選《Nature》期刊 2019年度世界十大科學進展 2019-12-19 1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鵾遠基因聯合復旦大學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科研成果
    億歐大健康7月22日訊,7月21日,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了由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陳興棟、金力等學者領銜與鵾遠基因共同合作的研究成果「Non-invasive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four years before conventional
  •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科研成果彙編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成立於2015年6月,是國內高校最早成立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交叉科研創新機構。研究院以復旦大學應用數學、生物學、信息學、臨床醫學等多學科優勢為基礎,交叉融合、聚力創新,開展計算神經科學、計算神經病學、認知與神經科學、類腦智能技術與轉化、腦疾病智能診療等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創新研究。研究院現任院長為馮建峰教授。
  • 2020年復旦科技有哪些新突破? 這場復旦科技工作會議乾貨滿滿!
    金力從建築面積、人員規模、資金投入,啟動以來建立的重大平臺和重大項目等方面介紹了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建設情況。他指出,融合創新是進一步提升學校科研能力的關鍵,而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建設是復旦融合創新舉措的標誌性成果。
  •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科研成果彙編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他們2020年取得的科研成果。  01邵志勇課題組發現CDC42和IQGAP響應膠質細胞促突觸發育信號的通路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邵志勇課題組在膠質細胞調控突觸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最新國際科研城市排名中:上海全球第五,科研實力世界一流
    9月19日下午,2020中關村論壇重大成果發布會在北京舉行。自然指數創始人戴維·斯文班克斯在會上發布了「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最新成果。研究數據表明,上海科研實力位居全球第五。
  • 華理科研成果又雙叒叕「上新」了!快來康康吧~
    華理科研成果又雙叒叕「上新」了!快來康康吧~時間:2021/1/6 14:39:16 來源:華東理工大學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秦嘉瑩 快來康康吧,華理人又「上新」啦。曬曬華理人的新成果,新的一年也要加油呀。
  • 科研成果 | 生醫工系近期科研成果一覽
    近期,生醫工系在科研產出方面碩果纍纍跟隨本文來一覽科研風採吧
  • 科研攻關課程教學兩不誤,新冠前沿成果走進醫學生課堂
    實驗室裡出爐的最前沿的新冠病毒相關科研成果,第一時間出現在醫學生們的課堂上,成為最鮮活的「教材」。在3月23日正式上線開課的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學微生物學」的在線課堂上,學生們可以在「雲端」獲取最新的學科前沿訊息。值得一提的是,基礎醫學院醫學微生物學教學團隊,正是在進行新冠課題攻關的百忙之中完成課程錄屏及相關教學準備。
  • 華理科研成果又雙叒叕「上新」了!快來康康吧~
    沉迷實驗,醉心學術 快來康康吧 華理人又「上新」啦 曬曬華理人的新成果 新的一年也要加油呀 二維晶體研究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理學院方海平教授等基於理論分析
  • 復旦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
    近日,復旦等科研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徵程上不斷提升醫學科技創新能力 復旦上醫醫學基礎和臨床研究...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新起點要有新目標!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生命科學國際前沿,復旦上醫要不斷提升醫學科技創新能力,在解決醫學基礎和臨床研究重大問題上作出新貢獻!校黨委書記焦揚對復旦上醫發展提出這番願景。近日,一篇《中國領銜多國合作登上NEJM:全球視角下的空氣汙染》的推文,引發學界廣泛關注,該文介紹了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團隊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大氣汙染相關研究最新成果。《新英格蘭雜誌》收錄全球頂尖醫學成果。
  • 染色質重塑機制新理解!《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新成果!
    染色質重塑機制新理解!《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新成果!該成果報導了人源染色質重塑複合物BAF結合核小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對染色質重塑機制和BAF高頻突變致癌機制的理解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 最新!復旦版專科聲譽榜公布,神經內科醫院排行一覽
    最新!復旦版專科聲譽榜公布,神經內科醫院排行一覽 2017-11-12 來源: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
  • 比常規診斷提前四年發現癌症 復旦科研團隊證實ctDNA甲基化篩查技術
    北京時間7月21日晚,《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了由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和人類表型組研究院科研團隊的成果《血液無創檢測可以比常規診斷提前四年發現癌症》(「Non-invasive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four
  • 復旦大學新成果:用於有機環境中,模式識別的人工神經突觸!
    這些設備很快就能在機器上實現高級學習和記憶功能,模擬人腦的功能。新研究提出了用於模式識別的靈活、透明甚至生物兼容的電子設備。這可能為新一代可穿戴和可植入突觸系統鋪平道路,然而,這些「隱形」的電子突觸也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它們很容易溶解在水中或有機溶液中,這對於可穿戴應用來說遠非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