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鵾遠基因聯合復旦大學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科研成果

2021-01-09 億歐網

億歐大健康7月22日訊,7月21日,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了由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陳興棟、金力等學者領銜與鵾遠基因共同合作的研究成果「Non-invasive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four years before conventional diagnosis using a blood test(血液無創檢測可以比常規診斷提前四年發現癌症)」。科研人員對復旦大學牽頭建設、囊括近20餘萬社區人群的泰州隊列的部分血液樣本進行了在長期、系統的癌症早期檢測研究。研究發現:對於結直腸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和胃癌等5種常見惡性腫瘤,在達到現有臨床確診金標準之前,甚至在病人出現自覺症狀前,早期的癌症信號——微量腫瘤甲基化就存在於血液循環之中,並可以被無創檢測。該論文稱,利用鵾遠基因原創研發的ctDNA甲基化多癌篩查技術PanSeer方法,研究團隊在泰州隊列的血樣中實現了比臨床診斷提前4年發現血液中的微量腫瘤甲基化信號。

相關焦點

  • 簡化NGS流程自動生成報告,鵾遠基因讓檢測在醫院完成
    目前市場中的基因檢測公司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面向大眾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如WeGene微基因、HI基因、基因貓、萬醫等,一種是服務於科研與醫療的基因檢測企業,如燃石醫學、南京世和、諾禾致源。 按上述歸類,今年8月份剛剛獲得由禮來投資領投2000萬美元A輪融資的鵾遠基因屬於後者,公司專注於高通量無創基因檢測產品開發和推廣,發展精準醫療,為病人提供早期、精準的診療信息。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證實ctDNA甲基化篩查技術可實現血液中的腫瘤...
    北京時間7月21日晚,《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了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和人類表型組研究院科研團隊的成果《血液無創檢測可以比常規診斷提前四年發現癌症》(「Non-invasive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four years before conventional diagnosis using
  • 專訪鵾遠基因CEO:癌症早篩的廣闊市場,需要多方推動
    在鵾遠基因成立之前,其聯合創始人張鵾教授和高遠教授就開始了基因甲基化檢測的研究。早在2007年,兩人就合作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次全基因組甲基化靶向測序,並成為《Nature Biotechnology》的封面文章和十年最佳論文。
  • 我校教師曹志林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曹志林與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水稻的高解析度三維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水稻三維基因組結構對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以及遺傳變異對三維基因組結構及基因表達的影響。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近期,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應天雷團隊在抗新冠抗體藥物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系列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可靶向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上的五類不同表位。該成果於近日在《細胞》(Cell)雜誌子刊Cell Host &; Microbe上發表。
  • 復旦近兩月理工醫科研成果公布:「太空碎片」實驗天基物聯網
    復旦大學近期理工醫主要科研成果掃描科研新動態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17年12月-2018年1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
  • 復旦最新科研成果等你來pick!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近期,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應天雷團隊在抗新冠抗體藥物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系列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可靶向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上的五類不同表位。該成果於近日在《細胞》(Cell)雜誌子刊Cell Host & Microbe上發表。
  •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科研成果彙編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成立於2015年6月,是國內高校最早成立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交叉科研創新機構。研究院以復旦大學應用數學、生物學、信息學、臨床醫學等多學科優勢為基礎,交叉融合、聚力創新,開展計算神經科學、計算神經病學、認知與神經科學、類腦智能技術與轉化、腦疾病智能診療等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創新研究。研究院現任院長為馮建峰教授。
  • 點擊就看復旦家最新上架的科研成果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8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三陰性乳癌治療再添「白金方案」,五年無病生存率達86.5%日前,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邵志敏教授、餘科達教授團隊發布的一項研究成果證實,三陰性乳腺癌治療的「白金方案」——單周密集應用化療藥物紫杉醇聯合卡鉑(「鉑」俗稱「白金」,「
  • 青島農大張忠華教授參與科研成果在《Nature Genetics》發表
    青島農大張忠華教授參與科研成果在《Nature Genetics》發表 11月2日,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以研究論文形式在線發表了甜瓜馴化和重要農藝性狀形成機制的研究成果。
  • 復旦大學證實ctDNA甲基化篩查技術有效性—新聞—科學網
  • 比常規診斷提前四年發現癌症 復旦科研團隊證實ctDNA甲基化篩查技術
    北京時間7月21日晚,《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了由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和人類表型組研究院科研團隊的成果《血液無創檢測可以比常規診斷提前四年發現癌症》(「Non-invasive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four
  • 近期我校兩項科研成果分別發表在Nature子刊
    ,在《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上發表了題為「針對活細胞上膜蛋白的DNA編碼庫化合物庫篩選」(Selection of DNA-encoded chemical libraries against endogenous membrane proteins on live cells)的研究論文。
  • 亞洲棉科研成果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
    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在2018年5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所長李付廣研究員、武漢大學朱玉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杜雄明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所長黃三文研究員、林濤博士與北京百邁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關於亞洲棉的合作成果發表在Nature Genetics上,論文題目為「Sequencing of 243 diploid
  • 今天,《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
    今天,《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2020年11月27日,《科學》(Science) 主刊以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彥輝團隊與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一種全新轉錄調控復物 INTAC——RNA聚合酶II磷酸酶的鑑定(「Identification of Integrator-PP2A complex (INTAC),an RNA Polymerase
  • 科研學友會!來看看島上滿滿的復旦科研成果吧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1月-3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3月3日,該研究成果以《天然雙曲型等離激元表面:二碲化鎢範德瓦爾斯薄膜》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博士後王衝為論文第一作者,晏湖根教授為通訊作者。
  • 《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新成果!
    《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新成果!北京時間1月31日,《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和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徐彥輝課題組題為《人源BAF複合物結合核小體的結構》(「Structure of Nucleosome-bound human BAF Complex」)的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
  • 南科大近期發表了這些科研成果
    有關線粒體起源世紀之爭的研究成果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張傳倫團隊聯合同濟大學教授朱瑞新團隊和德國杜塞道夫大學William Martin教授團隊,在真核細胞線粒體與Alpha變形細菌之間的進化關係上取得突破性成果。
  • Nature communication:科學家發現重要肥胖基因FTO促肥胖機制
    2015年4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英國的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他們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脂肪含量與肥胖相關基因(FTO)能夠通過調節脂肪前體細胞的有絲分裂克隆擴增,影響脂肪生成,而這一過程是通過增強促脂肪生成因子RUNX1T1的表達實現的。
  • 【求學求職】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誠聘青年副研究員、博士後
    2020年10月起加入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將開展神經退行性疾病與細胞治療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工作。招聘:博士後2名崗位職責:1)在課題組長的指導下開展神經退行性疾病及幹細胞治療科研工作;2)獨立或協助申請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