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證實ctDNA甲基化篩查技術可實現血液中的腫瘤...

2020-11-28 復旦大學

北京時間7月21日晚,《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了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和人類表型組研究院科研團隊的成果《血液無創檢測可以比常規診斷提前四年發現癌症》(「Non-invasive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four years before conventional diagnosis using a blood test」)。該團隊由青年研究員陳興棟等領銜,對復旦大學牽頭建設的泰州隊列的部分血液樣本進行了長期、系統的癌症早期檢測研究。研究發現,對於結直腸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和胃癌等5種常見惡性腫瘤,在達到現有臨床確診金標準之前,甚至在病人出現自覺症狀前,早期的癌症信號——微量腫瘤甲基化就存在於血液循環之中,並可以被無創檢測。利用由復旦校友企業鵾遠基因原創研發的ctDNA甲基化多癌篩查技術PanSeer方法,陳興棟團隊在泰州隊列的血樣中實現了比臨床診斷提前4年發現血液中的微量腫瘤甲基化信號。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科研與健康意義,證實了通過提高檢測技術的靈敏度能夠更早的發現腫瘤標誌物,從而實現有效的對癌症早期篩查。

當前,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已成為全球人類主要的疾病負擔之一。與早期腫瘤相比,晚期腫瘤由於不能通過手術切除,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案,平均5年生存率僅為26%,而早期腫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達91%。因此,實現腫瘤的「早發現」,可幫助患者贏得治療時間,有效提高治癒率。但是,要對早期腫瘤檢測和篩查進行驗證和研究,不僅僅需要高效、靈敏的技術,更關鍵的是需要對腫瘤患者在確診前即進行血液和生物樣本採樣。這就決定了,基於已有的腫瘤醫院確診病例樣本庫無法嚴格證明一個新早期篩查技術能夠超越當前的臨床標準。此時,就需要有大型、長期開展科研活動的人群隊列來支撐科學家們的探索活動。

泰州隊列由復旦大學牽頭,於2007年開始建設。截止目前,已有近20萬社區人群參加該項研究。研究團隊通過系統的隊列隨訪,長期跟蹤隊列人群各種重大慢性病的發生情況,並且在無症狀人群中於多個時間節點跟蹤採集了150餘萬份各類生物樣本長期保存。此次發表的研究成果,納入了191個在採樣時間點1-4年後確診腫瘤的病人血液樣本,和223個在當地醫院確診後採集的腫瘤病人血樣,並遵循嚴格的1:1匹配原則,選取414個隨訪超過10年且未被診斷為腫瘤的病人樣本作為對照人群。

開展研究的過程中,校企科研團隊融合生命科學和大數據科學多學科手段,基於ctDNA甲基化特質設計了一套機器學習方法。為嚴格控制大數據分析中常見的過擬合隱患,研究團隊採用計算樣本中每個靶基因組區域的平均甲基化水平和集合logistic回歸(LR)分類器的組合,並充分考慮大量的幹擾因素,以完成區分健康患者與癌症患者的分類模型搭建。該分類器在訓練集中的特異性為94.7%,對確診後採集的病人樣本以及未確診之前採集的樣本分別達到88% 和91% 的敏感性。在一個獨立的測試樣本集中,研究團隊在207個健康對照樣本重現96%的特異性的前提下,在113個確診後採集的病人樣本上達到了88%的敏感性(表1,圖1B-D)。接下來,在98名未確診之前1-4年採集的樣本中PanSeer技術達到了95%的檢測敏感性(表1,圖2B)。

研究發現,這一中國原創技術對結直腸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和胃癌等5個不同癌種的檢測敏感性在確診前不同時間採集的血樣相似(圖1E-F)。這說明癌症信號在病症發展早期、甚至在無症狀未確診的若干年前就會存在於血液中。利用泰州前瞻性隊列的樣本,復旦研究團隊在嚴格意義上證明DNA甲基化測序能夠比傳統診斷方法更早地發現癌症。

PanSeer®®甲基化腫瘤早篩性能

PanSeer®分析結果【所有呈現的結果僅使用測試集樣本,點代表logistic回歸(LR)得分】

A、PanSeer®分析中接收算子特徵曲線(ROC)和曲線下面積(AUC)值。紅星表示從訓練集導出的截止值。

B、確診前患者樣本的LR評分。

C、按癌症分期的確診患者樣本LR評分。

D、按組織來源確診患者樣本LR評分。

E、按癌症分期的確診前患者樣本LR評分。

F、按組織來源(癌種)的確診前患者樣本LR評分。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和人類表型組研究院院長金力教授指出,在精準醫學和大數據時代的今天, 大型人群隊列研究成為生物醫學研究的主要支撐平臺之一。泰州隊列已建成世界領先的單一地區人群隊列,擁有包括20萬人、近200萬份生物樣本和PB級資料庫的高質量隊列資源。此次利用PanSeer®®技術和泰州隊列資源合作進行的研究至少證明癌症早期篩查可以通過無創血液檢測完成,便於對無症狀癌症易感人群的「早發現」繼而「早幹預」,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這也例證了泰州隊列在開展生命科學與精準醫學研究上的長遠價值。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和人類表型組研究院青年研究員陳興棟表示,開發針對高風險人群或社區人群的癌症早期篩選檢測,成本是確保檢測可用性和受眾依從性的關鍵因素。目前國外的一些類似多癌早期篩查研究的檢測方法成本很高。而此次研究採用的我國原創技術PanSeer是為癌症早篩特定開發,僅檢測目標明確、數量有限的基因組區域的甲基化異常,僅需從單管血液中取樣少量DNA即可,具備了作為潛在一線癌症早篩手段的有效性和經濟性。

該研究共同通訊作者、鵾遠基因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劉蕊博士認為,該研究在技術上的最大的技術突破是利用半靶向PCR技術構建血漿游離DNA靶向測序文庫的方法,大幅度提高甲基化靶點的富集效率,解決了早期癌症患者血漿中ctDNA稀少、常規方法DNA丟失率高、檢測靈敏度受限等問題。劉蕊博士介紹到,機器學習技術廣泛應用於大數據處理中,是利用成百上千個基因組區域進行綜合評分,所以要特別注意過擬合的情況。PanSeer分析通過層層質控篩選,最終綜合評估477個基因組區域的10,613個CpG位點,高深度測序,單分子標記去除雜音,從而獲得較高的分析準確性。未來,如對PanSeer多癌篩查技術進一步優化,增加癌種,結合多組學靶標,進行擴大樣本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有望讓該技術更加成熟、更早投入實際應用。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證實ctDNA甲基化篩查技術有效性—新聞—科學網
  • 比常規診斷提前四年發現癌症 復旦科研團隊證實ctDNA甲基化篩查技術
    利用由復旦校友企業鵾遠基因原創研發的ctDNA甲基化多癌篩查技術PanSeer方法,陳興棟團隊在泰州隊列的血樣中實現了比臨床診斷提前4年發現血液中的微量腫瘤甲基化信號。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科研與健康意義,證實了通過提高檢測技術的靈敏度能夠更早發現腫瘤標誌物,從而實現有效的對癌症早期篩查。
  • ...鵾遠基因聯合復旦大學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科研成果
    億歐大健康7月22日訊,7月21日,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了由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陳興棟、金力等學者領銜與鵾遠基因共同合作的研究成果「Non-invasive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four years before conventional
  • Nature Materials|UCSD張康教授團隊破譯肝癌「密碼",ctDNA 甲基化...
    摘要:最新肝癌早期篩查和預後的ctDNA甲基化模型2017年10月9日,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出版集團旗下子刊《Nature Materials》在線發表了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人類基因組醫學研究所所長張康教授和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課題組的一篇《Circulating
  • 液體活檢技術在腫瘤早篩中的創新應用探索
    出於這個原因,除了cfDNA中的簡單突變檢測之外,腫瘤相關的病毒序列和DNA甲基化檢測也正在被探究用於腫瘤早篩。盧煜明教授研究團隊發現血漿樣本EBV病毒的DNA分析有助於早期無症狀鼻咽癌的篩查。隨後,他們還對EB病毒的cfDNA檢測方法進行了改進。
  • 基於ctDNA脫落量預測腫瘤大小,新模型有望用於癌症早篩!
    近日,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該模型可根據患者血液中的ctDNA脫落量來預測非小細胞肺癌(NSCLC)腫瘤的大小。 研究小組認為,該模型可以應用在不同臨床場景中,為多種癌症提供理論評估,包括常規篩查和監測癌症復發。
  • ctDNA甲基化液體活檢技術定義癌症早篩,萊盟君泰LAM助力精準醫療
    IvyGene檢測是一項精準、無創血液檢測,該產品通過檢測血液樣本中ctDNA的多個位點的甲基化模式,以確認惡性腫瘤的存在,並提供與腫瘤相關的實時信息。順應國家健康戰略,癌症早期篩查成為疾病預防重要手段「目前關於癌症的統計數據令人震驚:42%的男性和38%的女性將會在他們一生中的某個時間節點被診斷出患有癌症。」
  • 無創血檢可提前4年發現癌症
    日前,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和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聯合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等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成果稱,團隊開發的一種非侵入性的血檢——ctDNA甲基化多癌篩查技術PanSeer,或能在常規診斷前4年對5種常見的癌症做出早期檢測。
  • 哈醫大一院率先開展基因甲基化早期腫瘤篩查技術
    人民網哈爾濱4月19日電(方圓)4月18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辦了大型基因檢測腫瘤篩查義診活動。通過與權威專家面對面交流,數百名哈爾濱市民了解到更多腫瘤預防、治療等相關知識。據了解,哈醫大一院是全國首家開展DNA甲基化檢測全身癌症早期篩查技術的醫院,這項世界先進的檢測技術將讓發現早期乃至超早期癌成為可能,為更多龍江百姓造福。 據了解,4月15日至21日為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據統計,2015年中國新增癌症病例高達429.2萬,相當於每天平均確診近1.2萬例癌症病例。
  • 國內泛癌種早篩技術取得突破,比常規診斷提前4年發現癌症
    研究團隊使用的是鵾遠基因研發的ctDNA甲基化多癌篩查技術PanSeer方法,從而在泰州隊列的血樣中實現了比臨床診斷提前發現血液中的微量腫瘤甲基化信號。此次研究證實了通過提高檢測技術的靈敏度能夠更早發現腫瘤標誌物,從而對癌症進行有效篩查。另外,這也是全球首次泛癌種早篩技術在大型自然人群隊列中得到嚴格驗證。
  • 世界首創高通量甲基化無創檢測新技術,可用於癌症早篩及...
    一周前,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張鵾教授剛在《Nature Methods》發表了評論性文章,就全球最新的單細胞分析方法做了點評。昨日,張鵾教授團隊在《Nature Genetics》 上發布最新力作,世界首創高通量甲基化無創檢測新技術,未來可以用於癌症無創早篩與溯源。
  • Nature:機器學習再立功,斯坦福大牛團隊實現無創早期肺癌篩查
    根據 Nature 雜誌今天發表的一項研究,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方法,能夠實現早期肺癌患者的鑑別篩查。這一方法基於檢測血樣中的腫瘤源性 DNA(即液體活檢),也就意味著對肺癌高危人群的篩查,做到了早期且無創。傳統的肺癌篩查,一般推薦高危群體做 CT 掃描,這種模式已被證明能減少肺癌相關死亡。
  • 哺乳動物可返老還童了 復旦校友恢復了老年小鼠視力
    這就是登上Nature封面的研究:  來自哈佛、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細胞重新編程技術,成功恢復了老年老鼠的視力。  此舉證明了可以安全地將複雜組織(視覺神經組織)返老還童。  哺乳動物可返老還童了?復旦校友恢復了老年小鼠視力  第一作者呂垣澄還是一位中國面孔,本科就讀於復旦大學生物科學系,隨後前往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 2020年華大基因腫瘤醫學成果展示:3款最新腫瘤檢測技術,助力癌症防控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肝臟外科主任周儉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科主任吳小華教授,共同擔任此次大會主席;北京協和醫院婦科主任醫師吳鳴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醫師彭俊傑教授、華大基因腫瘤事業部負責人朱師達博士、華大數極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汪宇盈博士、華大基因腫瘤研發技術負責人吳惠子博士分別分享了關於卵巢癌、腸癌、肝癌三個方向的國內外研究、臨床治療進展,
  • 腫瘤甲基化企業達健生物獲1億元首輪融資,華大共贏領投
    「腸安健」通過對糞便脫落細胞4基因甲基化聯合檢測,對結直腸癌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在90%左右,對於結直腸癌前病變腺瘤和息肉的診斷敏感性在60%以上,可替代傳統技術進行腸癌和腸腺瘤息肉的無創篩查和診斷。「泌安健」,基於尿脫落細胞特異性基因甲基化檢測,實現尿路上皮癌無創早期診斷。
  • 液體活檢技術新突破!AI驗血,有望篩查早期肺癌|肺癌|驗血|AI|ctDNA...
    日前,《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藉助人工智慧為液體活檢領域帶來一項重要進展。他們開發出一種機器學習模型,通過分析血液中的DNA突變,可以識別出早期肺癌患者。肺癌是發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癌症,每年有200多萬人死於肺癌。雖然隨著臨床診治技術的提高,肺癌的生存率有所提升。但還有不少患者確診時就是中晚期,大大降低了生存機會。
  • 生命科學學院文路副研究員與合作者利用DNA甲基化檢測實現結直腸癌...
    CpG短串聯擴增與測序技術(MCTA-Seq),通過對患者血漿游離DNA中異常高甲基化CpG島進行基因組規模的高靈敏度測序分析,實現結直腸癌早期無創診斷。結直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死亡率高,發病率逐年上升,而早期篩查可顯著減少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 博爾誠:全球首創基因甲基化胃癌早診產品獲批,掀起癌症早診創新革命
    「降低癌症死亡率不能依靠對中晚期癌症的各種新型藥物治療,而是靠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這是博爾誠首席技術官韓曉亮博士研究癌症治療多年後,悟出的心得和實踐智慧。 韓曉亮是北京協和醫科大學的醫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博士後,在生物醫藥領域有20多年經驗。
  • 基於ctDNA脫落量預測腫瘤大小,新模型有望用於癌症早篩
    近日,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該模型可根據患者血液中的ctDNA脫落量來預測非小細胞肺癌(NSCLC)腫瘤的大小。研究小組認為,該模型可以應用在不同臨床場景中,為多種癌症提供理論評估,包括常規篩查和監測癌症復發。
  • 「復旦-中植科學獎「再次頒出,獲獎人貢獻惠及萬千孕婦和胎兒
    盧煜明因其在分子診斷學、人類健康領域的深遠貢獻蜚聲中外,特別是他開創的無創產前檢測技術惠及萬千孕婦和胎兒。 盧煜明在診斷學領域中的基礎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卓著的分析工作是他科研工作的一大特點。孕婦血液中包含胎兒的DNA是革命性的發現。盧煜明的工作為檢測胎兒DNA建立了時間表和定量指標,並將其推向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