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第四屆「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暨第五屆「復旦科技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科學家們和青年創新人才齊聚一堂,共論全球科技前沿和創新趨勢。
點擊邊框調出視頻工具條
第四屆「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盧煜明
★盧煜明簡介★
盧煜明,李嘉誠醫學院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教授,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盧煜明因其在分子診斷學、人類健康領域的深遠貢獻蜚聲中外,特別是他開創的無創產前檢測技術惠及萬千孕婦和胎兒。
盧煜明在診斷學領域中的基礎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卓著的分析工作是他科研工作的一大特點。孕婦血液中包含胎兒的DNA是革命性的發現。盧煜明的工作為檢測胎兒DNA建立了時間表和定量指標,並將其推向臨床應用。無創產前檢測是一種全新的診斷方法,可通過檢測孕婦血液中的胎兒無細胞DNA篩查多種異倍性。
盧煜明是全球最傑出的臨床分子生物學家之一,他的科研論文被引超過7400次,對臨床應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極大地推動了對胎兒DNA的轉錄組學和表觀遺傳學特性的認識。同時,盧煜明和他的團隊發明並優化了許多重要的數據統計分析工具,並經過了大規模的臨床檢驗驗證。
盧煜明的創新方法也被應用於檢測人體循環系統中的腫瘤DNA,未來將有助於症狀前癌症患者的及早診斷。他的成果為未來更深入的無細胞DNA研究奠定了基礎,各國科研工作者也追隨他的腳步開展工作。他為臨床工作做出的創造、專業和奉獻,以及他為服務人類健康的遠見卓識,讓盧煜明成為該領域的領軍人物。
丁肇中
「復旦-中植科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宣讀第四屆「復旦-中植科學獎」獲獎名單並致頒獎辭。
★頒獎辭★
「
盧教授研發的無創產前檢測技術,開創性地利用孕婦外周血中存在的胎兒DNA篩查唐氏症候群等多種遺傳疾病,使萬千孕婦及胎兒受益。作為無細胞DNA分子領域的領軍人物,盧教授和他的團隊還不斷延拓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正逐步將研發的技術應用到癌症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檢測中,造福更多的患者。
」
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寧生,「復旦-中植科學獎」捐贈方代表、中植企業集團首席合規官劉輔華在開幕式上致辭,並在頒獎典禮上為獲獎人盧煜明頒發證書及獎盃。
許寧生
劉輔華
盧煜明在獲獎感言中這樣說
非常榮幸成為2019年「復旦-中植科學獎」的獲獎人,非常感謝我的檢測團隊、研究團隊,合作者,廣大孕婦和癌症患者,以及我的家庭對我的工作給予的信任和支持。
目前我們正在努力推廣多癌症篩查技術,希望能藉此進一步證明血漿DNA是進行分子診斷的優秀方法。進入無創產前檢測的時代,未來我們將雙軌並行地開展研究,一方面進行產前檢測,另一方面進行癌症檢測,並且嘗試開發出一些對於不同癌症早期統一篩查的方式。
2019年「復旦-中植科學獎」得主盧煜明出席頒獎典禮並作專題報告《從無創產前檢測邁向癌症篩查及更遠》。
盧煜明
本屆復旦科技創新論壇特邀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麥可·萊維特(Michael Levitt),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C919大型客機總設計師吳光輝先後作題為《美妙的科學人生》和《大型客機自主研製之路》的主題報告。
麥可·萊維特
吳光輝
★復旦科技創新論壇★
「復旦科技創新論壇」由復旦大學主辦,復旦大學高等學術研究院承辦,中植企業集團贊助。論壇從2015年開始舉辦,旨在通過搭建全球視野下的交流與分享平臺,集聚科創領軍人才,把握當今世界最前沿的創新趨勢;同時通過激發社會大眾尤其是廣大青年才俊的創新熱情,積極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烈氛圍,為上海市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貢獻智慧源泉。
本屆論壇為期三天,由主論壇和四個分論壇組成,主題涉及生物醫學、創新創業、數據科學和人工智慧。活躍在世界各地學界、商界和政界的400餘位嘉賓參加了本屆論壇。
「復旦-中植科學獎」由復旦大學和中植企業集團於2015年合作設立,用以表彰在生物醫學、物理和數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本屆「復旦-中植科學獎」是該獎項設立以來第二次授予生物醫學領域的傑出科學家,評選結果已於今年9月公告,獲獎者將獲得證書與獎盃,以及三百萬元人民幣獎金。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首屆「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這兩位科學家因「對腫瘤負性免疫調節的抑制治療方法」而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7年9月,第二屆「復旦-中植科學獎」公布,授予在引力波領域做出突出科學貢獻的三位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基普·索恩(Kip Thorne)、巴裡·巴裡什(Barry Barish),三位科學家同年10月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