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今天舉行,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教授麥可·貝裡(Sir Michael V. Berry),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查爾斯·凱恩(Charles L. Kane),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獲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
麥可·貝裡提出的貝裡相位,是量子力學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促進了對拓撲物態的研究。查爾斯·凱恩提出了拓撲絕緣體的關鍵理論,促使拓撲絕緣體研究領域的誕生,並推動了該領域的蓬勃發展。薛其坤及其領銜團隊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研究成果將推動新一代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甚至可能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革命的進程。
2020復旦科技創新論壇也於今天開幕。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得主麥可·貝裡與查爾斯·凱恩,線上出席頒獎典禮並發表獲獎感言。薛其坤出席頒獎典禮並作專題報告《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及體會》。
本屆復旦科技創新論壇特邀中國工程院院士、鐵路工程技術和管理專家盧春房,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蔡榮根,先後作題為《高速鐵路技術發展方向研究》和《廣義相對論,黑洞和引力波》的主題報告。
「復旦科技創新論壇」除主論壇之外,另設立物理科學、數學科學、人類表型組、數據科學與人工智慧四個分論壇。
分論壇匯聚三十餘名專家學者,圍繞自旋物理、未來信息技術、非線性數學期望、新時代的應用數學、人類表型組計劃、健康「一帶一路」、大數據模型檢驗、混合增強型智能駕駛等主題發表主旨演講。
「復旦-中植科學獎」由復旦大學和中植企業集團於2015年合作設立,以表彰在數學、物理學和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原創性傑出貢獻的全球科學家。獎項每三年在這三個學科領域中輪流頒發。
今年的「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物理學領域的傑出科學家,這是該獎項設立以來的第二次。2017年9月,「復旦-中植科學獎首次授予物理學領域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基普·索恩(Kip Thorne)、巴裡·巴裡什(Barry Barish)三位獲獎人於同年10月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2016年首屆「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這兩位科學家因「對腫瘤負性免疫調節的抑制治療方法」而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作者:上海電臺記者劉康霞
攝影:成釗
實習編輯:沈怡筠
責任編輯: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