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綜合報導
2017-09-22 10:52 來源:澎湃新聞
9月21日,第二屆「復旦-中植科學獎」揭曉獲獎名單。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加州理工學院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和巴裡·巴裡什(Barry Clark Barish)因在引力波領域做出突出貢獻而獲獎。三人將分享300萬人民幣的獎金。
「復旦-中植科學獎」由復旦大學和中植企業集團共同設立,以表彰在數學、物理學和生物醫學三個學科領域做出原創性傑出貢獻的全球科學家。獎項每三年在這三個學科領域中輪流評獎,今年授予在物理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2016年,首屆「復旦-中植科學獎」評選在生物醫學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將獎項授予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日本生物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兩位在人類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工作。
作為第二屆該獎得主,雷納·韋斯、基普·索恩和巴裡•巴裡什在引力波上的貢獻各不相同。
雷納·韋斯發明的雷射幹涉引力波探測器是LIGO裝置的基礎。他首次分析了探測器的主要噪聲來源,並領導了LIGO儀器科學的研究,最終使LIGO達到了足夠的靈敏度。
基普·索恩奠定了引力波探測的理論基礎,他開創了引力波波形計算以及數據分析的研究方向,並對LIGO儀器科學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提出了量子計量學理論的一系列基本概念。
巴裡·巴裡什領導了LIGO建設及初期運行,建立了LIGO國際科學合作,他把LIGO從幾個研究小組從事的小科學成功地轉化成了涉及眾多成員並且依賴大規模設備的大科學,最終使引力波探測成為可能。
2016年2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以及「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在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來自於兩個黑洞合併的引力波信號。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探測到引力波,證實了百年前愛因斯坦的預測。
據悉,本屆「復旦-中植科學獎」自2017年2月啟動評獎工作,3月起在全球範圍內向139名物理系領域的提名專家發出提名邀請,同時組建了由8名國際物理學領域知名專家構成的遴選委員會。到4月底截止時共收到37份候選人提名表格,共計27組獎項候選人,涉及35名候選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復旦-中植獎,引力波,澎湃,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