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夏一副教授團隊研究成果登上行業刊物

2020-12-06 新湖南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27日訊(通訊員 張瑞)近日來,湘大化工學院胡夏一副教授團隊在化石能源低碳化高效利用研究領域,連續在化工三大期刊之一《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當期封面論文)以及化工類Top期刊《Applied Energy》(IF=8.426)、《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IF=6.97)分別發表了學術論文。

煤炭是我國目前主要的能源資源,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重要環節之一就是要控制煤炭使用過程中產生的CO2排放量。

胡夏一副教授團隊針對現有化學吸收法捕集CO2大規模工業化的重要瓶頸問題----高熱能消耗,創新性地提出了「能量操作窗口(EOW)」概念用於評價CO2吸收劑的能量閾值以提升能量利用效率(圖一)。同時該團隊也分析探討了現有CO2負載有機胺溶液的定性、定量分析技術,以幫助研究者更好、更快地了解和掌握化學溶劑與CO2反應的基礎科學問題,特別是理清影響熱能消耗的氨基甲酸酯與HCO3-兩種離子的協同轉化關係,對有效降低CO2解吸過程的熱負荷和提高熱效率具有重要工業參考價值(圖二)。

此外,該團隊也針對CO2物理吸附材料進行了最新綜述,對高效N基功能化的固體吸附(NFSAs)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相關研究進展進行了討論,並且按照不同固相載體材料分類展示了提升NFSA材料性能的方法,為製備高效、實惠的NFSAs提供了重要指導(圖三)。以上成果接連受到美國化學會和期刊的認可,並連續被評為亮點文章進行了專題報導。

刊發的3篇論文均以湘大化工學院為第一署名單位,由湘大胡夏一副教授、張瑞博士牽頭組織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義大利國家研究理事會、澳大利亞聯邦科學院、澳大利亞西澳大學、美國懷俄明大學、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英國巴斯大學、英國埃克斯特大學、湖南大學的學者及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湘潭海泡石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師協作完成。以上學術成果的協作發表,體現了湘大科研人員開展國際合作、校企合作聯合創新研究的新風範,這不僅有助於提升湘大國際學術影響力,也為新時代的人才培養創建了良好平臺。

[責編:彭婷]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相關焦點

  • 湘大教授團隊研究成果被美國化學會和期刊評為亮點文章
    近日,湘潭大學化工學院胡夏一副教授團隊在化石能源低碳化高效利用研究領域,連續在化工三大期刊之一《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當期封面論文)以及化工類Top期刊《Applied Energy》(IF=8.426)、《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IF=6.97)分別發表了高水平學術論文
  • 武漢大學院士團隊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遺傳》!
    Yu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朱玉賢團隊已畢業的黃蓋博士和武漢大學吳志國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這篇論文是朱玉賢院士團隊在棉花基因組領域取得的重要突破性成果。這項工作是朱玉賢團隊繼雷蒙德氏棉基因組(Wang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12),亞洲棉基因組和群體(Li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14; Du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18),陸地棉基因組(Li et al.,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5)和亞洲棉轉錄組(Wang et al., Nature
  • ...教授交叉學科團隊最新研究在國際頂級醫學刊物《英國醫學雜誌...
    近日,中山大學管院秦昕教授交叉學科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Association of high profile football matches in Europe with traffic accidents in Asia: archival study」在國際頂級醫學刊物《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重醫團隊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重慶日報消息,11月30日,重慶醫科大學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醫學》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中國萬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有效性分析》的論文。研究從流行病學研究的視角,系統梳理、分析了萬州區防控新冠肺炎措施的有效性。
  • 近日,南京教授團隊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團隊成員、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丁明燁副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南京林業大學楊小飛教授和南京理工大學曾海波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南京林業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因此,深入研究稀土發光機理以及對光譜精確調控,對於推進稀土發光材料在信息存儲及螢光防偽領域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浙江大學兩項研究成果登上美國《科學》雜誌
    杭州網訊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10月25日,兩項來自浙江大學的科學研究成果,登上了國際頂尖雜誌《科學》(Science)。其中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鉀離子和氯離子的結合位點,提出一個鉀-氯共轉運機理的模型,為治療癲癇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項研究成果則聚焦抗細菌免疫的兩個重要蛋白,未來在腸炎臨床診斷和治療上或有重要價值。
  • 北航團隊四年研究成果登上《科學·機器人》長文封面,仿生學科研又...
    而今,又一項精彩的仿生學成果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誕生了。9月21日,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機器人子刊《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以長篇封面報導刊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力副教授課題組牽頭、與哈佛大學合作的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仿生鮣魚軟體吸盤機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該論文的第一單位、通訊單位。這也是我國在《科學·機器人學》上發表的首篇論文。
  • 我校教師在SSCI頂級刊物發表教育研究成果
    作者:田新權     編輯:劉毅  編審:宋佐東       閱讀:1 新聞網訊 近日,我校師範學院特聘教授王晶瑩與臺灣師範大學等單位合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一區期刊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上發表兩岸科學教育比較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
  • 曲阜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許叢叢副教授研究成果被Advances in...
    近日,曲阜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許叢叢副教授團隊關於鮮切芹菜微凍技術的研究論文被國際工程領域著名科技機構Advances in Engineering(AIE)遴選為關鍵科學文章,並於2020年12月1日進行報導。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 四川科研團隊成果登上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
    怎麼擴大到規模化生產,還需要進一步在工藝和技術上進行研究 今年6月初,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文章,發表了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教授鄧旭、王德輝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設計堅固的超疏水表面》。以一項基礎研究登上頂級科學雜誌封面,這在四川乃至全國都不多見。
  • 陝西科技大學又一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成果登上自然指數期刊
    該成果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編號:2018YFE02064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編號:41773032和41973072)等項目的資助。作為陝西省&34;,陝西科技大學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積極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行業技術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
  • 陝西科技大學又一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成果登上自然指數期刊
    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指數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陝科大青年教師王波博士為論文的第一作者,課題組碩士生鄭帥和黃燕分別為論文的第二和第三作者,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為參與單位。周友平教授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N和O同位素組成(δ18O和δ15N)是研究動植物氮元素代謝和大氣(光)化學過程的重要手段。
  • 南京大學取得重大突破,成果登上頂級期刊Science
    日前,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漱明、張利劍、王振林、祝世寧等與合作者在最新一期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Metalens-array-based high-dimensional and multi-photon quantum source"的文章,這是研究團隊在高維量子糾纏光源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 昆明理工大學馮晶教授團隊成果《Materials Today》系列刊物發表
    近日,昆明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馮晶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Achievinganexcellentthermoelectricperformanceinnanostructuredcoppersulfidebulkviaafastdopingstrategy被《Materialstodayphysics》發表。
  • 影響因子30+,國際能源頂級刊物發布研究成果
    導讀 近日,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閻子峰教授和邢偉教授團隊與昆士蘭大學納米材料研究中心王連洲教授合作,在新型鋁離子電池(AIB)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山東大學於曉、孫金鵬團隊研究成果登上Nature
    7月22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於曉教授和孫金鵬教授團隊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謝欣研究員團隊、浙江大學張巖研究員團隊通力合作,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GPBAR activation and bile acid recognition」的研究論文。
  • 合作耶魯、北大等名校教授,天津女副教授最新科研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近日,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微納測試課題組劉晶副教授以&34;為第一單位,與合作者美國耶魯大學Fengnian Xia教授、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Di Xiao教授、西班牙巴塞隆納科學與技術學院F.Javier García de Abajo教授和北京大學孫棟教授,在國際刊物《自然-材料》
  • 四川科學家團隊腦科學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雜誌
    近日,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在報導飛速發展的中國腦科學時,特意用專欄形式介紹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放射科磁共振團隊的研究成果。7月7日,記者走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聽科學家介紹他們關於大腦的最新成果。
  • 香港大學科研團隊與內地合作獲重大成果,苗藥研究首登《科學》系列...
    為推進民族醫藥創新,助力貴州打贏脫貧攻堅戰,香港大學馮奕斌教授和其團隊歷時四年,與貴州百靈國家級技術中心研發團隊以及國內多名專家共同合作,並獲得重大研究成果。8月19日,記者獲悉,關於糖寧通絡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兩篇論文在《科學》(Science)系列《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和《細胞通訊與信號》上發表,這是中國苗藥首次刊登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同時亦是香港科研機構與內地科研力量、行業龍頭企業聯合創新的新成果。
  • 施一公:評審終身副教授制度,臨床科研思維與論文成果孰輕孰重?
    施院士在其西湖大學評審終身副教授制度上進行的改革主要意願是希望推動我國醫學科研的創新,把以往我國很多科研工作者單以文章為目的的研究方式更變為推動科研進步思維為目的的研究方式。從政策角度考慮激發科研工作者的創新能力,做獨一無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