鋁離子電池!影響因子30+,國際能源頂級刊物發布研究成果

2020-12-05 騰訊網

導讀

近日,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閻子峰教授和邢偉教授團隊與昆士蘭大學納米材料研究中心王連洲教授合作,在新型鋁離子電池(AIB)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科研論文「用於高性能鋁離子電池的二硒化鈷/碳納米骰子@還原石墨烯(CoSe2/Carbon Nanodice @rGO)複合材料」(Stable CoSe2/Carbon Nanodice@Reduced Graphene Oxide Composites for High-performance Rechargeable Aluminum-ion Batteries),以封底文章(Back Cover)的形式在國際能源與環境科學領域頂級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在線發表。論文第一作者為該校2015級博士研究生蔡同輝,閻子峰教授和邢偉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研究成果第一署名單位唯一通訊單位

跳轉閱讀→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大獎「求是獎」!江雷院士獲傑出科學家獎,陸盈盈等獲傑出青年學者獎

研究背景

近年來,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以及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推動了諸如太陽能、風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

然而,由於可再生能源發電具有分散性和間歇性的缺點,限制了其大規模應用,因此開發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長和成本低的新型電化學儲能系統(EESS)迫在眉睫。

由於多價金屬離子在電荷轉移過程中的高效性,基於多價金屬離子(Mg2+、Zn2+和Al3+等)的EESS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其中,鋁離子在充放電過程中可釋放三個電子,金屬鋁的理論質量比容量為2980 mAh g-1,僅次於鋰(3870 mAh g-1);鋁的體積比容量高達8050 mAh cm-3,是目前所有金屬中最高的。因此可逆鋁離子電池(RAIB)被認為是未來極具發展潛力的電能存儲系統。

與石墨基正極材料相比,金屬硫族化合物正極材料具有更大的初始放電容量。然而,金屬硫族化合物的循環性能普遍較差,阻礙了高容量RAIB的進一步開發。因此,深入研究此類正極材料的能量儲存和容量衰減機制十分必要。

★研究過程★

在這項工作中,蔡同輝首先製備了一種金屬硫族化合物複合材料(CoSe2/Carbon Nanodice),並進行了詳細的電化學測試和結構表徵,以揭示其儲能機理

研究結果表明,在放電過程中Al3+可嵌入到CoSe2晶體,生成單質Co和AlmConSe2(即Al3+取代CoSe2中的部分Co2+)。同時還發現,該電極材料的容量衰減可歸因於充放電過程中活性鈷物種的溶解流失,以及CoSe2複合材料的粉化。在此容量衰減機制的指導下,作者採用靜電自組裝法將rGO緊密包覆CoSe2/Carbon Nanodice,得到新型CoSe2/Carbon Nanodice@rGO複合材料。

研究結果表明,rGO包覆實現了抑制Co溶解、緩解CoSe2/Carbon Nanodice材料粉化以及增加導電性的三重目的,從而顯著提高了電極材料的循環性能。該新型複合材料經過500次循環測試後放電容量仍然可達143mAh g-1,比此前報導的金屬硫族化合物材料的循環性能有顯著提高。兼顧放電容量和循環壽命這兩項技術指標,CoSe2/Carbon Nanodice@rGO複合材料的儲電性能優於此前報導的所有正極材料。

★研究團隊★

閻子峰教授和邢偉教授團隊主要從事催化材料、儲能材料等方向的研究。

近五年來,在電化學儲能材料方向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計劃等項目,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Functinoal Materials等SCI一區期刊發表論文26篇,參與申報的研究成果獲山東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獎勵。

★研究獲得肯定★

相關科研成果得到國際審稿專家及期刊主編的充分肯定,一致認為這項工作不僅開發了一種新型高性能RAIB正極材料,同時為金屬硫族化合物的儲能和容量衰減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這些發現對於推動高容量RAIB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期刊由英國皇家化學會(RSC)創辦,在能源和環境科學領域400餘份期刊中排名第一,是世界公認的能源與環境科學領域頂級刊物,2018年7月最新公布的影響因子(IF)30.067

▼ 註冊入駐化學加網快速通道 ▼

相關焦點

  • 鋁離子電池,噱頭還是希望?
    在報導中,稱湖南大學的教授在著名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研發出充電快,循環壽命長的鋁離子電池,將會改變世界云云。有意思的是,同一天,還有一條新聞說美國史丹福大學也研發出鋁離子電池,也是快速充電壽命長,這是怎麼回事?到底是誰做的?這個東西靠譜嗎?真的能改變我們的世界嗎?
  • 湖南大學研究成功鋁離子電池 手機充電1小時或可用4天
    湖南大學研究成功鋁離子電池 手機充電1小時或可用4天 2015-04-07 14:57:59而湖南大學物理學院副教授魯兵安等人的研究成果——鋁離子電池,將讓這些問題有望得到解決,電池產業亦將產生革命性變化。倫敦時間4月6日,國際頂級學術刊物《Nature》在線發表了魯兵安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快速充放電鋁離子電池》。  電池,特別是鋰離子電池,在日常生活中頻繁使用,但鋰電池容量低、壽命短,且存在高溫、碰撞等條件下容易自燃或爆炸等巨大安全隱患。
  • 鋁離子電池出現 續航真有救了?
    中國這邊的新聞是: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在線發表了該校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魯兵安副教授等人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快速充放電鋁離子電池》。《自然》雜誌認為該研究成果,首次實現了可充電鋁離子液體電池,這有望為國際電池產業帶來革命性變化。
  • 教授研製鋁離子電池:登上《自然》雜誌 多家企業願買斷
    近日,一則湖南大學教授研製鋁離子電池新聞引發網友關注,據悉在iphone等使用鋰電池的手機上需要1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充電量,在該鋁電池上1分鐘即可完成。湖大教授研製鋁離子電池是否可靠引來網友質疑。據悉目前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在線發表《快速充放電鋁離子電池》論文。並且數家知名企業希望買斷此專利。有網友稱,能上《自然》雜誌證明非常靠譜,中國人不應該妄自菲薄。
  • 湖南大學成功研發鋁離子電池 手機1分鐘可充滿電
    ,並選擇性發布與學科相關的人文風情,地區發展介紹。國際頂級學術刊物《Nature》於倫敦時間4月6日,在線發表了該項研究成果。(可快速充電、柔性、離子液體、二次鋁電池)國際頂級學術刊物《Nature》於倫敦時間4月6日,在線發表了該項研究成果。  《Nature》雜誌認為,該研究成果首次實現了可充電鋁離子液體電池,可應用於現代各種電子設備從而改善人類的生活方式。專家預測,鋁離子電池的面世,將對世界電池產業帶來重大變革。目前該成果已經在美國獲得了多項專利保護,並有數家知名企業致力於買斷該專利。
  • 手機黨福音:新型鋁離子電池研發成功 手機充1小時用4天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在線發表了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魯兵安副教授等人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快速充放電鋁離子電池》。《自然》雜誌認為該研究成果,首次實現了可充電鋁離子液體電池,這有望為國際電池產業帶來革命性變化。據悉,該成果已經在美國獲得多項專利保護,並有數家知名企業希望買斷此專利。
  • 湖南大學教授研製鋁離子電池 充電只需1分鐘不再是夢
    4月2日,研究人員展示鋁電池點亮LED燈珠。近日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魯兵安副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首次實現了可充電鋁離子液體電池,能極大縮短電池的充電時間。過去使用鋰電池的手機需要1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充電量,鋁電池只需1分鐘即可完成。鋁電池循環7500次後,容量幾乎沒有衰減。記者從湖南大學了解到,近日,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在線發表了該校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魯兵安副教授等人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快速充放電鋁離子電池》。《自然》雜誌認為該研究成果,首次實現了可充電鋁離子液體電池,這有望為國際電池產業帶來革命性變化。
  • 突破 新型鋁離子電池研發成功 手機充1小時用4天
    日前,湖南大學聯合美國史丹福大學等單位成功研發出鋁離子電池,充電更快,電量更耐用,使用壽命更長,生產成本更低。使用該電池,充電1小時,手機使用3、4天不再是想像。4月6日,國際學術刊物《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認為可應用於現代各種電子設備從而改善人類的生活方式。
  • 教授研製鋁離子電池 循環7500次容量幾乎沒衰減
    記者從湖南大學了解到,近日,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在線發表了該校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魯兵安副教授等人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快速充放電鋁離子電池》。《自然》雜誌認為該研究成果,首次實現了可充電鋁離子液體電池,這有望為國際電池產業帶來革命性變化。據悉,該成果已經在美國獲得多項專利保護,並有數家知名企業希望買斷此專利。
  • 鋁離子電池電極與電解液材料研究獲進展
    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系戴宏傑院士所率領的研究群在2015年使用發泡石墨材料作為正極,離子液體作為電解液,成功開發出近30年來首個放電電壓在2V,且能充放電數千次的鋁離子電池,並提出完整電池反應機理,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論文連結)。
  • 湖南大學教授研製鋁離子電池 充電只需1分鐘
    4月2日,研究人員展示鋁電池點亮LED燈珠。 記者從湖南大學了解到,近日,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在線發表了該校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魯兵安副教授等人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快速 充放電鋁離子電池》。《自然》雜誌認為該研究成果,首次實現了可充電鋁離子液體電池,這有望為國際電池產業帶來革命性變化。據悉,該成果已經在美國獲得多 項專利保護,並有數家知名企業希望買斷此專利。魯兵安同美國史丹福大學戴宏傑課題組用石墨作為正極材料,並用一種相當於鹽溶液的離子液體作為電解液,解決了鋁電池研究在材料上的瓶頸。實驗發現,用三維石墨作為電池正極材料,能極大縮短電池的充電時間。
  • 再也不用擔心手機沒電了 新型鋁離子電池研發成功 手機充1小時用4天
    日前,湖南大學聯合美國史丹福大學等單位成功研發出鋁離子電池,充電更快,電量更耐用,使用壽命更長,生產成本更低。使用該電池,充電1小時,手機使用3、4天不再是想像。4月6日,國際學術刊物《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認為可應用於現代各種電子設備從而改善人類的生活方式。
  • 美國史丹福大學:鋁離子電池正極電極與電解液材料研究獲進展
    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系戴宏傑院士所率領的研究群在2015年使用發泡石墨材料作為正極,離子液體作為電解液,成功開發出近30年來首個放電電壓在2V,且能充放電數千次的鋁離子電池,並提出完整電池反應機理。鋁離子電池 資料圖片隨著世界對於可再生能源開發需求的增長,電網電能存儲系統的短板日益凸顯。
  • 西安郵電大學賈豔敏教授多項重要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主要從事信息功能材料物理及器件的研究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獲得2020國際埃尼獎(譽為能源領獎諾貝爾獎)提名候選人、知社學術圈2018中國新銳科技人物突出成就獎等學術榮譽。擔任中國儀表功能材料學會電子元器件關鍵材料與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等。入選陝西省高層次人才發展促進會會員。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能源與環境材料研究院在國際頂級期刊Energy &...
    新聞網訊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能源與環境材料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季倩倩(指導老師:趙修松教授)在國際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能源與環境科學》上發表了題為The Role of Oxygen Vacancies of ABO
  • 鋁離子電池工作原理_鋁離子電池應用
    鋁離子電池工作原理   鋁離子電池是很有前景的下一代電池技術,可以滿足未來的能源輸送需求,結構與鋰離子相同,只是鋰被鋁所取代了。   鋁離子電池包含一個由鋁製成的帶負電陽極和一個帶正電石墨陰極,由於三維石墨優良的導電性能和巨大的比表面積,能夠極大的縮短電池的充電時間。   鋁離子電池是一類可充電電池,放電時,鋁離子從陰極移動到陽極;充電時,鋁離子又回到陰極。鋁離子電池與鋰離子電池功能相似,但由於組成和結構不同,電能輸出水平有所不同。鋁離子電池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充滿電,並可以反覆充電7500次。
  • 湘大化工學院王威燕教授團隊在國際能源領域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2日訊(通訊員 劉宇謙)近日,湘大化工學院和大連化物所合作在國際能源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能源快報》(《ACS Energy Letters》)上發表題為「缺陷二硫化鉬負載鈷納米顆粒催化木質素酚低溫脫氧制芳烴(Engineering Co nanoparticles
  • 鋁離子電池也有很大希望?
    ,證明可充電鋁離子電池在可再生能源存儲方面是一種可能。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一位化學家找到了一種方法,使鋁離子電池技術背後的科學原理髮揮作用,這使鋁離子電池離成為現實又近了一步。在伊利諾斯州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完成的一項研究中,現新南威爾斯大學化學系的金東軍博士(Dr.
  •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
    當越來越多優秀科研成果率先在本土期刊發表,必然會增強本土化學術評價體系的國際影響力,這是上海科技期刊發展期待形成的良性循環生態    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近期發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顯示,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2018年頂級學術期刊影響因子預測!
    對於很多科研人員和廣大的學生而言,新一年期刊的影響因子尤為牽動。此外,隨著中國科研實力與發表文章水平的提升,大家也逐漸關注和重視相關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目前,我們已經可以大致估算2018年年中發布相關期刊的影響因子,藉此可以為大家做出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