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連發3篇SCI!西南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科研成果獲廣泛關注!

2020-04-29 西南大學本科招生

3月23、24日,國際著名水文學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TOP期刊)在線發表了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巖溶環境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博士生呂玉香、博士後曹敏的最新科研成果,作者導師是袁道先院士,合作導師是蔣勇軍教授(兩篇文章的通訊作者)。3月25日,環境學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TOP期刊)在線發表張遠矚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

3天連發3篇SCI!西南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科研成果獲廣泛關注!

呂玉香將隧道建設對巖溶區水文、生態與環境的影響進行了文獻綜述,指出隧道建設對巖溶地區的水文、生態與環境產生越來越嚴重的負面影響,區域水資源和生態安全面臨挑戰。隧道排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從而破壞含水層結構、改變水資源分布格局和地下水流場,甚至引發地質災害,巖溶水循環和水文地球化學過程也受到影響。隧道建設也使巖溶區土壤的理化性質、土壤侵蝕速度、植物生理、生態過程和生長速率,甚至植物群落的組成都在逐漸發生變化。但由於巖溶地區水文地質條件複雜,觀測資料有限,對此研究甚少。預計未來全球隧道建設的水文、生態與環境效應的調查和研究將迅速增加。該研究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重慶市院士專項基金的支持下完成

3天連發3篇SCI!西南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科研成果獲廣泛關注!

巖溶地區土層淺,特殊的水文地質結構容易造成缺水的局面,植物也更容易遭受乾旱脅迫。隧道建設往往加劇了這種乾旱的程度,而目前基於隧道修建對巖溶生態的影響和評估並不多。曹敏對比分析隧道影響區和非隧道影響區旱季和雨季土壤水分及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的變化,結果證明雨季和旱季植被水分利用的來源和策略不一樣,隧道建設導致的植物葉片碳同位素的差異可以達到季節變化的幅度。這說明提高植被水分利用效率可以有助於緩解植物面臨的乾旱脅迫狀況,從而為解決巖溶區植被面臨的乾旱問題提供科學依據和支撐。該研究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重慶市院士專項基金、中央高校基礎科研專項基金、重慶市巖溶環境重點實驗室開放性課題項目支持下完成

人類活動通過改變流量、輸入硫酸、硝酸溶解碳酸鹽巖,增加巖溶區溶解無機碳(DIC)通量,但各種人類活動對此產生的影響尚未釐清。張遠矚通過對自然因子相似但人類影響程度不同的兩個巖溶小流域(城市和森林)的對比研究,揭示出城市流域DIC通量是森林流域的1.7倍,地下河中水化學特徵和DIC、SO42-、NO3-均有顯著差異。運用SIAR模型,分析地下河中SO42-、NO3-來源,量化參與溶蝕碳酸鹽巖的不同來源的硫酸和硝酸,計算出地下河中碳酸、硫酸、硝酸溶蝕碳酸鹽巖產生的DIC通量在城市流域為67.5%, 26.0% 和 6.5%,而在森林流域為93.3%, 3.4% 和 3.3%。

3天連發3篇SCI!西南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科研成果獲廣泛關注!

在人類活動影響下,城市、森林流域使DIC通量增加了24%和5.8%。人類活動增加的DIC通量主要來源於大氣酸沉降(特別是S沉降)對碳酸鹽巖的溶蝕,在兩個流域中均佔人類增加的DIC通量的64%,其次是汙水(包括糞便)和化肥中N的硝化作用產生的硝酸對碳酸鹽巖的溶蝕。另外,人類活動增加的DIC通量在兩流域都表現為雨季(5-10月,>83%)遠遠大於旱季。因此,在全球碳循環評估中應該認真考慮人類活動對碳酸鹽巖溶蝕的影響。該研究是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重慶市院士專項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央高校基礎科研專項基金、留學基金委員會項目共同支持完成

延伸閱讀: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肇始於1952年,為西南地區高等院校中最早設置的地理系科,同時學院也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學碩士生培養單位之一。其前身可追溯至四川省立教育學院(1936年)和國立女子師範學院(1940)的史地系,兩校於1950年合併組建西南師範學院,並設史地系。1952年&34;,成立西南師範學院地理系。我國老一輩知名地理學者,如盛敘功、趙廷鑑、王鐘山、楊定中、楊宗幹、穆桂春、劉清泉等都曾在此任教。1995年,地理系更名為&34;。1999年更名為&34;。2005年7月西南師範大學和西南農業大學合併組建西南大學後,更名為&34;。學院為中國地理學會理事單位、中國地理學會西南片區常務理事單位、重慶地理學學會理事長單位。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34;頭條號!

(本文部分圖文素材來自西南大學官網)

相關焦點

  • 西南交通大學連發3篇高水平論文!
    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英波研究團隊在《Nature》子刊上發表鋁合金相關系列研究成果Al-Zn-Mg-Cu (7xxx系列)合金已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工業,並由於其優越的物理力學性能和可製造性在鐵路運輸中顯示出越來越可觀的潛力。近幾十年來,一些新興的工程材料(如鎂合金、鈦合金和複合材料)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在許多領域對7xxx合金構成了挑戰。
  • 西南大學再發3篇國際頂級期刊論文,實力"爆棚"!
    步入2020年以來,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海恩斯•萊恩伯格院士團隊、呂陳生教授團隊和陳新平教授團隊已分別在國際頂級期刊成功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本期推送,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西南大學的科研天地。陳新平教授團隊在土壤-作物系統綜合管理(ISSM)策略對設施蔬菜可持續生產評價影響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別於2020年1月和3月被《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清潔生產》,近5年平均影響因子為7.051
  • 最新!大連理工大學科研又有重大突破,10項成果獲國際關注!
    相關研究成果成果發表在PNAS 2020, 3 , 202005519上。文章第一作者為大連理工大學博士生李傑(該生在本科期間就在課題組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先前已以第一作者在JACS發表兩篇高水平研究論文和在ACS Catal.發表一篇全文,並成功獲德國洪堡博士後資金),通訊作者為呂小兵教授。
  • 陝西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主要從事生物質高分子精密合成、智能生物質材料創製(非仿製)以及生物質材料在醫藥生物,電子傳感,智能包裝等高端技術領域的應用研究。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面上項目一項,陝西科技大學"青年拔尖人才"科研啟動基金一項。近年來在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
  • 西南石油大學壓裂酸化教學科研團隊:為地下油氣修「高速公路」的鐵軍
    壓裂酸化團隊成員在實驗室研討技術難題。   ◎名片   西南石油大學壓裂酸化教學科研團隊(以下簡稱「壓裂酸化團隊」)致力於油氣增產技術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工作。團隊牽頭創建了國內第一個油氣藏酸化實驗室,參與了中國各大油氣田的壓裂酸化技術攻關,自「十二五」以來,獲國家科技獎6項、省部級獎20項,出版專著9部,發表論文1500餘篇,發明專利150餘件,形成創新技術50餘項,轉化應用創新產值達2000億元,為中國壓裂酸化理論和技術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保送北大,連發三篇Science,川妹子再發重磅級研究成果
    開掛人生獲國際奧賽金牌、保送北大、連發3篇Science,公司大獲成功3篇Science2013年秋天,楊璐菡從哈佛博士畢業,獲得哈佛大學生物和轉化醫學博士學位。到2020年,楊璐菡團隊題為 Extensive germline genome engineering in pigs(大規模的豬種系基因組工程)的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子刊《自然·生物醫學工程》
  • 湖南女副教授:不到9個月在國際頂刊連發3篇成果,智商與顏值雙高!
    今年7月,湘潭大學化學學院青年教師劉益江副教授在《納米快報》(Nano Letters)(SCI 一區,IF:12.73)發表了1篇高水平論文。這是自去年11月份以來,在不到9個月的時間裡,其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連續發表的第3篇高水平論文。
  • 北京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近日,《自然:生態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傅伯傑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完善森林恢復,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5"。
  • 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時隔兩年天才少年再現壯舉
    這也是在繼2018年3月5日在 Nature 以背靠背長文形式在網站刊登了重大研究成果後,曹原再次背靠背連發兩篇Nature。 時隔2年,曹原再次做出這樣的壯舉。連續兩次背靠背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四篇Nature,即便是學術界大咖也沒有幾人能做到。
  • 2020年以來,西南大學連續在多個國際知名期刊發文,成果連連!
    科技創新能力是一所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2020年以來,西南大學科研團隊在多個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本期推送,我們就來看看西南大學近一段時間的精彩表現。西南大學博士後尚峰、副教授牛金志和博士生丁碧月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王進軍教授為通訊作者,西南大學為唯一完成單位。該研究受到現代農業(柑桔)產業及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經費(CARS-26)、西南大學雙一流學科建設經費等項目資助。
  • 銀河系旋臂結構最新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廣泛關注
    2013年6月3日,第222屆美國天文學會在印第安納舉行,會上有關銀河系旋臂結構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起了天文學界和眾多媒體的矚目,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關於本地臂的形態。本地臂從銀河系旋臂的一個短小的鼓包(spur),上升到可能是主臂的一個分支或者本身就是一個類似主臂的結構。它極大地改變了人類對自己所處的銀河系環境的認識。
  • 保送北大,連發三篇Science,這位80後川妹子近日再發重磅級研究成果
    楊璐菡楊璐菡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第一代可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開掛人生獲國際奧賽金牌、保送北大、連發3篇Science,公司大獲成功01 獲國際奧賽金牌、保送北大02 連發3篇Science2013年秋天,楊璐菡從哈佛博士畢業,獲得哈佛大學生物和轉化醫學博士學位。並開始親手組建和帶領團隊,設計實驗,開展異種器官移植的工作。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Web of Science統計中,四川大學外科學研究方向中僅有的5篇高水平論文之一!)」。01爭議不斷是「開掛」還是灌水?去年,按照慣例,華西臨床醫學院公布了的2019屆榮譽畢業生。但3名榮譽畢業生發表的SCI數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和質疑。
  • 西南交大研究團隊:磁浮二代3節編組工程車月底下線
    推行「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校級改革試驗成果兩年半,成立24家科技創業公司,智慧財產權評估作價入股1.3億元,吸引社會資本8億元——西南交大這個「科技領域的小崗村」,已碩果纍纍。2015年,第一代中低速磁懸浮列車在長沙磁懸浮線開跑,最高運行時速100公裡。這是中國首條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低速磁懸浮鐵路,核心技術就是來自西南交通大學磁懸浮實驗室研究團隊。
  • 近日,山東教授團隊科研成果獲重要榮譽!
    青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敬權教授團隊發表在Nano Research的研究成果榮獲2020年"Top Papers Award"(每年該獎只有10項左右)。該團隊在電解尿素水溶液領域以"Hierarchical coral-likeNiMoS nanohybrids as highly efficient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s for overall urea electrolysis (Nano Res. 2018(2): 988-996,影響因子8.183,被引用46次)"為題發表的文章引起了同行的廣泛關注與認可
  • 東北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蹇錫高院士團隊在高性能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新進展。在相同的固化條件下,其玻璃化轉變溫度達到了目前所知的生物基環氧樹脂的最高值300oC,這比商品化的石油基的雙酚A型環氧樹脂高了120 oC;同時由於其熱致液晶的特點,使生物基環氧樹脂的彎曲模量和強度相較於雙酚A型的分別提高了53.9%和14.3%,表現出了更好的韌性。由此解決了環氧樹脂增韌過程中強度、韌性和熱穩定性難以同時提升的關鍵問題。
  • 西南政法大學團隊入選第二批重慶市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名單
    近日,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公布了第二批重慶市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名單,西南政法大學由孫長永教授擔任負責人組成的刑事法一體化教師團隊成功入選。此前,經濟法教師團隊於2018年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中華法文化傳播教育教師團隊於2019年入選重慶市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 近日,江蘇院士團隊科研成果登上Nature主刊!
    特刊以&39;加油&34;(A watertight plan to fuel the future)為題,重點報導了中科院院士鄒志剛帶領的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團隊在清潔能源制氫、氫能高效利用基礎研究及產業化進展。
  • 陝西教授團隊再出重大科研成果,引發國際關注!
    該成果陝西科技大學為第一單位,李英宣教授為第一作者,李英宣教授和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王穎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2018級碩士研究生惠丹屏為第二作者。這是李英宣教授在Angew. Chem. Int. Ed.、Environ. Sci. & Technol.等自然指數期刊發表論文之後,在光催化還原CO2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 最新關注!近日,南京教授團隊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近日,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楊小飛教授科研團隊在材料科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影響因子:27.398)在線發表了題為"Energy Manipulation in Lanthanide-Doped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for Tunable Dual-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