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科研實力都是衡量高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之一。步入2020年以來,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海恩斯•萊恩伯格院士團隊、呂陳生教授團隊和陳新平教授團隊已分別在國際頂級期刊成功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本期推送,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西南大學的科研天地。
2020年3月,海恩斯•萊恩伯格院士團隊以&34;(菌根共生對固氮植物刺槐性能響應的意義)為題的綜述文章被土壤學領域頂級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土壤生物與生物化學》,近五年平均影響因子為6.065)錄用,該期刊是國際土壤學領域常年排名第一的頂級學術期刊。
文章回顧了近年來菌根真菌在與刺槐的共生關係中促進刺槐營養吸收、提高刺槐固氮效率以及加強刺槐的逆境抗性的研究成果。文章認為,刺槐能夠成為全球範圍內的入侵物種,是與其能夠與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共生密切相關的。文章提出將刺槐-根瘤菌-菌根真菌三體共生系統作為一種模式來研究植物營養循環的可能性,並提出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文章通訊作者為分子生態生理研究中心青年教授胡斌博士。
呂陳生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環境科學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環境科學與技術快報》,近五年平均影響因子為7.341)發表了一篇有關全球蜜蜂大量消失的研究論文,並被評選為2020年4月的期刊封面文章,文章題目為&34;。
該研究團隊通過一個創新的生物標誌物(線粒體損傷),將上遊農藥的暴露與蜜蜂下遊的總體健康狀況(包括蜂群冬季存活)連接起來,提供了蜂群崩潰失調症(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 CCD)的機理解釋。該研究成果不但將有助於闡明全球蜂群崩潰失調症的潛在機理,同時對了解環境汙染物的亞致死劑量暴露的毒性有新啟發。
陳新平教授團隊在土壤-作物系統綜合管理(ISSM)策略對設施蔬菜可持續生產評價影響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別於2020年1月和3月被《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清潔生產》,近5年平均影響因子為7.051)和《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環境管理》,近5年平均影響因子為4.962)收錄發表。《清潔生產》是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的頂級期刊;《環境管理》是環境管理學領域的國際權威期刊,目前在JCR分區中處於環境科學領域一區(Q1)。
研究團隊根據特定的土壤和作物特徵,設計土壤-作物系統綜合管理(ISSM)策略,通過兩年的田間試驗結果表明,ISSM能夠顯著提高設施辣椒和番茄產量17%-37%,顯著降低碳足跡30%-43%,同時顯著降低肥料投入;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土壤-作物系統綜合管理策略能夠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兩篇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均為長江經濟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中心青年教師王孝忠博士,通訊作者為陳新平教授。
延伸閱讀:
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現有省部級一級重點學科2個,重點二級學科4個,國家級監測站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示範型)1個,部級野外觀測試驗站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和國際合作基地10個,農業部研究室4個,校建研究所2個。
在2008—2016年期間,學院承擔國家&34;、&34;項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際合作以及國家、部、省攻關項目和地方項目2700餘項,獲得科研經費近4.0億元;獲省部級三等以上獎勵20項,出版專著、譯著、全國性教材30多部,發表中外科技論文近 33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370多篇,申請獲授權發明專利46項。學院技術服務能力強,與地方政府、農業科研單位及企業共同創建各種類型的農業科技實驗示範基地近70個,建立了50多個科研教學實習基地,技術諮詢與服務項目輻射全國各地。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34;頭條號!
(本文部分圖文素材來自西南大學官網、資源環境學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