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酸化和陽光輻射影響浮遊植物初級生產力

2020-12-05 科學網

 

近日,淮海工學院海洋學院生物技術系青年教師徐軍田博士參與的課題組在「海洋酸化與陽光輻射對海洋初級生產力協同效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的論文《Rising CO2 and increased light exposure synergistically reduce marine primary productivity》,在《Nature》的子刊《Nature Climate Change》 上公開發表,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

 

隨著人類排放CO2量的增加,海洋吸收越來越多的CO2,導致海洋表層的pH值下降,從而引起海洋酸化。隨著未來更大量的CO2溶入海洋,代表海洋初級生產力的浮遊植物會如何響應這種變化?目前《Nature》和《Science》等頂級期刊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但眾說紛紜,甚至類似的實驗竟然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

 

徐軍田博士所在的科研團隊通過近三年的航測數據和實驗室研究,結果表明:海洋酸化對浮遊植物初級生產力的影響取決於陽光輻射強度的高低,在相同的海水表面光強下,則取決於浮遊植物分布的深度。在低光下或者深處分布的浮遊植物,海洋酸化起到正面作用,而在高光強下,則表現為負面效應。該發現能解釋目前眾多研究結果不統一的現象。

 

徐軍田博士長期從事藻類光生物學的研究,研究全球變化過程中關鍵環境因子對海洋初級生產力的影響。至今為止,已在《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Methods》、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B: biology》、《Phycologia》、《European Journal of Phycology》、《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海洋學報》等權威刊物發表論文10餘篇。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博士後基金各一項。(來源:淮海工學院)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海洋酸化加劇全球變暖
    海洋浮遊生物向空氣中釋放的硫化物有助於減緩全球變暖,但海洋酸化卻可能阻礙這一進程。浮遊生物——漂浮在陽光照射的水面上的光合微生物——產生了一種名為二甲基硫化物(DMS)的化合物。其中一些DMS進入了大氣並通過反應產生了硫酸,而後者能夠成團形成氣溶膠,或微小的大氣塵埃。氣溶膠為雲團的形成播撒了種子,而雲又能夠通過反射陽光幫地球降溫。
  • 【中國科學報】颱風可引起海洋浮遊植物發生藻華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悉,依託該所的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丹玲帶領團隊,利用多年船測數據並藉助衛星遙感手段,發現颱風能引起海洋浮遊植物藻華,並揭示其機理。相關成果先後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海洋生態進程》、《海洋系統雜誌》、《國際遙感雜誌》等10多個國際學術期刊上。
  • 北極浮遊植物快速增長或將引發北極「穩態轉化」
    該研究圍繞植被淨初級生產力(NPP)展開,NPP是衡量植物和藻類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其他生物可食用的糖所需速度的指標,對於其他生態系統的養料供給而言,這一速度的確很重要。它的另一個重要性在於它是將二氧化碳從大氣中排入海洋的主要方式之一。北冰洋首次觀測到浮遊植物迅速增加。1998—2018年,北極地區的NPP增長了57%。
  • 研究發現,浮遊植物能夠增強北冰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世界氣象組織稱,未來5年,地球平均溫度將至少上升1攝氏度該學院地球系統科學系的研究小組使用新的海洋顏色算法梳理了一系列綠色植物色素的測量數據葉綠素。研究人員發現,浮遊植物淨初級生產力(NPP)的上升,或者說植物和藻類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養分的速度,「主要是由浮遊植物生物量的增加驅動的」,這可能是由於新引入的養分的湧入。他們推測這些營養物質的潛在來源可能是其他海洋或北極自身的深處。
  • 世界首份海洋報告:海洋酸化或致海洋食物鏈崩潰
    二氧化碳排放不斷上升會對海洋造成什麼影響?最近,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了世界第一份全球性分析,對未來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勾勒出一個嚴峻未來:海洋酸化和變暖可能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和大量關鍵物種數量的減少,甚至海洋食物鏈物種崩潰。
  • 人類已經把海洋推到「ICU」門口了
    晝夜變化夏季:白天表層海水光照時間長,浮遊植物光合作用強度大於生物呼吸及有機質氧化分解強度,結果海水中出現CO2的淨消耗,pH值逐漸上升;午後3—4小時內,pH值幾乎達到最大值;晚間,光合作用停止,但呼吸作用和有機質降解作用照常進行,產生的CO2逐漸積累,海水pH值逐漸下降。冬季:由於水溫低,生物的光合作用與有機質的分解速率均下降,pH值的晝夜變化幅度比夏季小 。
  • 海洋科普(1301)| 海洋酸化會帶來哪些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稱,海洋酸化導致貝類正以超過珊瑚再生能力的速度消失。但是太平洋鯡魚幼苗不僅未死亡,而且生存率比通常更高。這可能是海水中溶入的二氧化碳增加,使浮遊生物增多,太平洋鯡魚的餌料也隨之增加。另外,太平洋鯡魚喜歡在海底二氧化碳濃度高的地方附近產卵。也就是說,太平洋鯡魚比喜歡在水面產卵的鱈魚等魚種更適應酸性環境。
  • 研究海洋浮遊植物三十年,他在「一粟」之中讀滄海
    浩瀚海洋中,體量僅微米級的浮遊植物,是比「滄海一粟」更小的存在。浮遊植物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從其組成的細微變化中,又如何窺探海洋變化? 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黃邦欽,從浮遊植物入手,在我國近海開展了百餘航次現場研究,建成了配套參數齊全的浮遊植物實測數據集。
  • 外殼標本揭示海洋酸化影響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並非所有人都認為150年前的浮遊生物標本是有研究潛力的寶藏。但這正是Lyndsey Fox在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發現一批有孔蟲時的想法。如今,這位金斯頓大學的微古生物學家和同事已經證明,英國皇家海軍挑戰者號1872年至1876年採集的有孔蟲樣本,對了解現代氣候變化有重要幫助:它們的外殼比現在有孔蟲的外殼厚76%,而現在有孔蟲的外殼正在變薄。多年來,科學家已經知道海洋酸化(大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導致pH值下降)給大多數海洋生物帶來了壞消息。酸性的海水會侵蝕從螃蟹到珊瑚等生物的碳酸鈣外殼和外骨骼。
  • 海洋酸化研究,未來之路
    相關研究表明,溶解性二氧化碳的升高導致海洋酸化,這將危害多種海洋生物,然而更嚴重的威脅還未可知。在海洋酸化的影響下,世界同時面臨例如汙染問題、溫室效應、過度捕撈等威脅,哪些區域將最受影響?各類生物能否迅速適應相應變化?生態系統如何應對這些威脅?這些問題都是《海洋酸化研究-未來之路》報告所列出的研究前沿領域。
  • 海洋酸化帶來的生物影響有多嚴重?
    金斯敦大學微生物學家Jonkers和同事們表示,在1872年探險初期採集的樣品中,對現代氣候變化的認識非常寶貴:海洋酸性日益變薄。科學家多年來已經知道,海洋酸化(大氣中過量二氧化碳溶解於海水時p H值下降)對大多數海洋生物都帶來了壞消息。酸性水域會消耗蟹以及珊瑚等生物的骨骼,從而使它們更難建立這種結構。科學家迄今尚未能夠研究開闊海洋酸化的長期影響。
  • 最新數據顯示了浮遊植物如何大規模地將碳從大氣中排出
    它們是初級生產者,這意味著它們是食物鏈的基礎。它們是自養的,意味著組成浮遊植物的有機體可以自己製造食物。它們可以利用大氣中的簡單二氧化碳產生自己的有機化合物,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這一過程都是由太陽驅動的。當然,它們也從周圍的水中吸收營養。
  • 你知道「營養鹽類、浮遊生物、魚類餌料」三者的關聯嗎
    5.影響:是海洋浮遊植物生長繁殖所必需的成分,也是海洋初級生產力和食物鏈的基礎。但含量過高,會引起水體富營養化,出現赤潮。浮遊生物泛指生活於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遊植物及浮遊動物。
  • 科普:浮遊植物
    通常浮遊植物就是指浮遊藻類,主要包括藍藻門、硅藻門、金藻門、黃藻門、甲藻門、隱藻,淡水浮遊植物包括藍藻、隱藻、甲藻、金藻、黃藻、硅藻、裸藻、和綠藻八個種類。已知全世界藻類植物約有40000種,其中淡水藻類有25000種左右,而中國已發現的(包括已報導的和已鑑定但未報導的)淡水藻類約9000種。
  • 研究海洋浮遊植物三十年,黃邦欽——「一粟」之中讀滄海(自然之子)
    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黃邦欽,從浮遊植物入手,在我國近海開展了百餘航次現場研究,建成了配套參數齊全的浮遊植物實測數據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浮遊植物。」談起自己研究的對象,今年56歲的黃邦欽打開了話匣子,「海洋浮遊植物是一類單細胞的光合自養生物,是海洋的初級生產者,也是海洋生態系統的基礎。」
  • 課外地理 | 什麼是浮遊生物?
    浮遊生物泛指生活於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遊植物及浮遊動物。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沒有移動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動,這類生物總稱為浮遊生物。例如夏季硅藻衰退後,甲藻起而代之,因後者適於在高溫和營養鹽貧乏的季節大量繁殖。北溫帶浮遊動物的季節分布和浮遊植物大致相似。不同點是浮遊動物的春秋兩個高峰出現得比浮遊植物稍晚,因為草食性浮遊動物必須要有豐富的餌料才能大量繁殖。浮遊動物也有種類的季節交替現象。
  • 顯微鏡下的海洋浮遊生物,是有多精彩?
    炎炎夏日,除了空調西瓜冰激凌,最令人嚮往的,莫過於海浪沙灘和陽光。當你興衝衝地擁抱嚮往已久的大海,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浪」了幾天的你,是不是覺得這茫茫的大海,一成不變的沙灘,有些枯燥了?不用急,這個時候,你需要換一種角度來看看這片風景,在顯微鏡下,海邊其實還隱藏著一個肉眼難以察覺的秘密世界。
  • 浮遊植物將預測全球氣候變化?或暗示厄爾尼諾現象結局
    導語:在海洋中,有一種不起眼的生物卻與全球變暖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那就是浮遊植物。而如果能將浮遊植物的初級生產規律摸清,那將更有利於打造生態圈的良性循環。導語中提及的初級生產是一個專業的生態術語,即利用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分解為有機物質。由於浮遊植物的數量眾多,就連初級生產發生微小的變化也會影響二氧化碳的濃度,從而影響到全球的生態環境。
  • 大海中的「陽光使者」——浮遊生物
    新華社「科學」號6月11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科考船「科學」號正在西太平洋執行海山調查任務,水體中的浮遊生物是不少隨船科學家關注的對象,他們用垂直拖網和多聯網等不斷獲取浮遊生物樣品。浮遊生物都蘊藏著哪些奧秘?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武昌介紹說,浮遊生物泛指水體中那些沒有遊泳能力或遊泳能力很弱的生物。
  • 繼海洋酸化之後又一重大海洋悲劇!海洋含氧量急劇下降!
    然而,Oschlies和他的研究領域的其他人發現,就算含氧量只有細微的變化,所有海洋動物都會通過到高氧區尋求庇護或調整自身行為來做出反應。這些行為調整會使動物不得不面對新的捕食者,或者迫使它們進入到食物匱乏的地區。Oschlies說,氣候變化已經給海洋生物帶來了嚴重的問題,比如海洋酸化等,但是脫氧是當今海洋動物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畢竟,他說,「它們都得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