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地理蹊傾情原創首發編輯,如有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雖免費交流使用,但保留譴責直接拿過去作為自己成果的部分使用者的權利。
浮遊生物泛指生活於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遊植物及浮遊動物。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沒有移動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動,這類生物總稱為浮遊生物。
浮遊生物的種類組成和數量有明顯的季節變化,而這變化又隨緯度而異。北溫帶浮遊植物的數量高峰一般在春季出現,因那時光度增強,營養鹽(氮、磷等無機鹽類)增多,有利於浮遊植物的大量繁殖。到夏季,營養鹽消耗殆盡,草食性浮遊動物又大量攝食,導致浮遊植物的數量驟減。入秋,營養鹽增多,浮遊植物再度大量繁殖,從而出現另一個比春季稍低的高峰。冬季環境惡劣(特別是溫度太低),浮遊植物再度減少。這種一年出現兩個高峰的現象稱為雙周期。此外浮遊植物的種類有季節交替。例如夏季硅藻衰退後,甲藻起而代之,因後者適於在高溫和營養鹽貧乏的季節大量繁殖。
北溫帶浮遊動物的季節分布和浮遊植物大致相似。不同點是浮遊動物的春秋兩個高峰出現得比浮遊植物稍晚,因為草食性浮遊動物必須要有豐富的餌料才能大量繁殖。浮遊動物也有種類的季節交替現象。
寒帶海洋的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一年只有一個繁殖高峰,單周期,出現在環境較好的溫暖夏季。其他季節光照太弱或消失(冬季完全黑暗),溫度太低,浮遊生物無法繁殖。熱帶海洋的環境因子(特別是溫度)整年沒有多大變化,所以季節間也就沒有明顯差異。
在淡水水域,浮遊生物季節分布在種類變化上與海洋浮遊生物有較大差異。例如在淡水浮遊生物中佔優勢的綠藻類、藍藻類、枝角類和輪蟲類,其數量高峰經常出現在水溫較高的溫暖季節,尤以夏季繁殖最盛,不過冬季的種類貧乏和數量稀少,則與海洋浮遊生物一致。
浮遊生物產量(特別是初級生產力)是形成漁場的基本條件,並可作為尋找漁場的一個標誌。例如,中國舟山漁場就是處在不同水流(徑流和沿岸流)的交匯區,又受上升流(把下層營養鹽帶到光照層)的影響,營養鹽較豐富,這就導致浮遊生物的大量繁殖和生產力的提高。
圖片來自百度搜圖
地理蹊
地理愛好者的家園
歡迎關注 | 分享
您的支持就是小蹊的動力
轉載需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