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遊生物有沒有影響!如何處理!

2020-11-27 騰訊網

在小龍蝦養殖過程中因蝦塘裡要種水草的原因,通常情況下水體的透明度都是比較高的。但有時也因水質過肥或是水中原本有機物很豐富的塘,在養殖蝦的過程中很易出現水體中浮遊生物多的情況,那麼這些浮遊生物對小龍蝦有沒有影響呢?

其實水中的這些浮遊生物也是分很多種,至於對龍蝦有沒有害則完全看浮遊生物的數量和種類來論了。正常情況下如只是一般的藻類這些問題不是很大,平時注意換水或是改底就可以了。但要是出現地過多的藍藻這些則要小心,出現藍藻這種情況一般都是出現現高溫季節或是養殖中後期才會出現。對於藍藻同樣可以通過調水和改底來處理好。

要是水中長的是浮遊動物或是水底的一些水生生物,這個通常不會對蝦有直接的影響,而且很多小型的動物都是蝦很好的餌料,特別是在育苗期間,這些浮遊動物對於蝦苗來說是最好不過的餌料了。

當然,凡事過度了也會出現不利的一面,如果這些動物過多一個是會消耗水中的大量氧氣,會與蝦爭氧,再有就是這些動物在水中活動起來會影響到水質,最明顯的是塘裡水蚤這些過多的話水質看上去會很渾甚至是發黃、發白之類,如果到了這種情況則要想辦法將這些浮遊動物處理掉一些,同時注意肥水,大的蝦可以用阿維菌素來處理,若是小苗則可以讓蝦苗自己去吃掉或是一畝塘放幾條花鰱和白鰱進去用來調水。

END

作者:踏火逍遙說魚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18749803326刪除。#

「老蝦農」堅持發文,只為您在文末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龍蝦池子內的浮遊生物較多,對龍蝦有沒有影響?
    浮遊生物主要包括兩大類,水藻和浮遊動物。浮遊動物主要是作為成蝦的天然餌料,作為餌料,大量不同種類的浮遊動物是小龍蝦和鱔魚的最好的動物性天然餌料能夠為它們補充大量的動物性蛋白質。
  • 水產養殖育苗對浮遊生物的利用和控制:浮遊動物必須有但不能多!
    出處:水花魚 作者:水花魚 水產養殖網 2020-06-28 10:42:00 在水體中的生物中,那些自身完全沒有移動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動浮遊植物和浮遊生物相輔相成,良好的水體生態系統是兩者有之為好。也就是說,水肥哺育了浮遊植物,浮遊植物哺育了浮遊動物,浮遊生物哺育了魚類。浮遊生物漂浮於水中生活,個體微小,浮遊植物在水中以"水色"的形態展現出來,浮遊植物和小型浮遊動物一般肉眼難以看到或識別,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清楚。
  • 課外地理 | 什麼是浮遊生物?
    浮遊生物泛指生活於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遊植物及浮遊動物。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沒有移動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動,這類生物總稱為浮遊生物。浮遊生物的種類組成和數量有明顯的季節變化,而這變化又隨緯度而異。
  • 大海中的「陽光使者」——浮遊生物
    新華社「科學」號6月11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科考船「科學」號正在西太平洋執行海山調查任務,水體中的浮遊生物是不少隨船科學家關注的對象,他們用垂直拖網和多聯網等不斷獲取浮遊生物樣品。浮遊生物都蘊藏著哪些奧秘?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武昌介紹說,浮遊生物泛指水體中那些沒有遊泳能力或遊泳能力很弱的生物。
  • 海中精靈 尋秘美麗的海洋浮遊生物
    【如需轉載,請在後臺留下您的公眾號,獲得授權後,方可轉載】對海洋中的浮遊生物,我們知道多少呢?許多人都知道,它們產生了氧氣,滋養了海洋生物,甚至能影響氣候。然而,這些小生物長什麼樣呢?我們卻知之甚少。先來看一段精美的視頻吧!
  • 浮遊生物都是些啥?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浮遊生物都是些啥?答:浮遊生物指體形細小,遊於水層中,沒有或僅有微弱遊泳能力隨波逐流的水生生物。浮遊生物包括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1浮遊植物體內含有葉綠素或其他色素,能吸收水中營養物質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主要有單細胞藻類,常見的有硅藻、甲藻、金藻、黃藻、綠藻和藍藻,以及光合自養細菌。2浮遊動物體形細小,缺乏或僅有微弱的遊動能力,主要以漂浮的方式生活在各類水體中。包括動物中營浮遊生活的成體和幼蟲。
  • 共生浮遊生物是供應者還是寄生蟲?
    對此,科學家們還沒有定論。一些生物學家認為,浮遊生物與共生藻類之間的關係是「反向寄生」:也就是一種奴役,主人(浮遊生物)在利用藻類。但是,Brisbin認為,這個故事可能沒有這麼簡單。「我很想知道藻類是否從這種關係中得到了什麼?或者他們是否被浮遊生物養殖,然後被消化。」
  • 北極浮遊植物大爆發 影響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卡赫魯指出,在20世紀90年代末,這些海域的浮遊植物數量一般都在九月達到頂峰;而在14年後的今天,多數海域的暴發時間有不同程度提前,其中的一些變化非常劇烈,比如位於格陵蘭西北部的巴芬海,今年的暴發時間已經提前到了七月初,相比14年前早了50天左右。浮遊植物是整個海洋食物鏈的基礎。每當它們的數量增加,以它們為食的浮遊動物―如磷蝦和其他小型甲殼類動物―也會大量繁殖。
  • 歷時最久的全球海洋調查 從浮遊生物記錄窺探海洋健康
    每個海洋生態系統都依賴浮遊生物作為其基本食物來源,硅藻是最常見的浮遊藻類類型之一。每個海洋生態系統都依賴浮遊生物作為其基本食物來源,而且我們呼吸的氧氣有一半是浮遊生物釋出的。他們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對地球上所有生命來說,他們是必要的存在。CPR調查是同類研究中歷時最長的海洋科學計劃,始於1931年。當時科學家Alister Hardy爵士調查北海浮遊生物對鯡魚的影響。
  • 顯微鏡下的海洋浮遊生物,是有多精彩?
    有孔蟲,是原生生物中的翹楚。原生生物嘛,大部分是單細胞生物,有孔蟲們也是靠著一個孤單單的細胞在大洋裡闖蕩。細胞膜裡包裹著細胞質和細胞核,真是孤獨又勢單力薄的生命。江湖兇險,有孔蟲也心有戚戚焉,於是它們進化出外殼來保護自己。
  • 北極光汙染影響深達200米的魚類和浮遊動物
    當他們這樣做時,他們發現鳥類會潛入幾乎漆黑的海洋中,以生物發光的浮遊生物和磷蝦來盛宴研究人員說,以至於所有以前對浮遊生物到魚類種群的所有生物學調查都可能根本上是錯誤的。,也會影響海平面以下200米以下的生物。
  • 原來池塘中浮遊動物對魚類有這種影響,我不是最後知道的
    一、魚池中的浮遊動物主要種類浮遊動物是一類經常在水中浮遊,本身不能製造有機物的異養型無脊椎動物和脊索動物幼體的總稱,在水中營浮遊性生活的動物類群。它們或者完全沒有遊泳能力,或者遊泳能力微弱,不能作遠距離的移動,也不足以抵拒水的流動力。
  • 浮遊動物的生長以及不同的養魚方式對其的影響
    由於很多種浮遊動物的分布與氣候有關,因此,也可用作暖流、寒流的指示動物。許多種浮遊動物是魚、貝類的重要餌料來源,有的種類如毛蝦、海蜇可作為人的食物。此外,還有不少種類可作為水汙染的指示生物。但在食用魚池中魚類的攝食一般只改變浮遊生物的組成,常因選食大型種類而使小型種類易於佔優勢,但對浮遊動物總量影響不大,但魚的密度增大,象鼻溞、網紋溞之類小型枝角類的比重增大,大型的溞屬種類變小。
  • 神奇浮遊生物靠吃塑料為生
    之前人們發現海龜、海鳥和鯨魚消化道中殘留塑料製品,目前最新研究顯示,海洋垃圾能夠堵塞微型浮遊生物消化系統,然而這些浮遊生物是許多大型海洋生物的食物源。科學家首次拍攝發現橈足類浮遊生物會吞食塑料微粒,通常它們主要以藻類為食。
  • 池塘中浮遊動物的種類以及對魚類的不同影響
    (魚類的優質天然餌料---水蚤)一、魚池中的浮遊動物主要種類浮遊動物是一類經常在水中浮遊,本身不能製造有機物的異養型無脊椎動物和脊索動物幼體的總稱,在水中營浮遊性生活的動物類群。它們或者完全沒有遊泳能力,或者遊泳能力微弱,不能作遠距離的移動,也不足以抵拒水的流動力。
  • 最新數據顯示了浮遊植物如何大規模地將碳從大氣中排出
    碳泵有助於調節大氣,如果沒有碳泵,大氣中的碳含量將比現在多200 ppm左右。這是一個生命如何塑造地球的說明性示例:如果我們的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是407 ppm(2018年),超過600 ppm,那會是什麼樣呢?
  • 閱讀|浮遊原生生物功能類型
    doi: 10.1016/j.protis.2016.01.003傳統上把浮遊原生生物分為浮遊植物(phytoplankton)和微型浮遊動物(microzooplankton)(筆者按:浮遊植物大多數為單細胞原生生物,但浮遊動物不一定為原生生物--單細胞,比如水蚤、箭蟲這些常見的浮遊動物是相對大且複雜的浮遊動物,因此此處強調了微型浮遊動物),然而隨著認識的增加,
  • 水源地人工溼地水質淨化效果及其對浮遊植物的影響
    浮遊植物是水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力,其群落結構對水體環境變化響應非常靈敏,能夠用來反映水體的水質特徵。通常認為,浮遊植物生長主要受到營養鹽、水溫、光照和水動力的影響,其群落結構更是會受到水體中各種理化因子和生物因子,甚至是人工措施的影響。人工溼地作為飲用水源地的淨化措施已有許多應用實例。
  • 水母,最大的浮遊生物,美味的海蜇
    太有道理了。雖然今天資訊已經發達到難以想像的程度,走出家門,依然可以收穫很多。帶孩子去海洋極地世界,本來可有可無。沒想到,水母的世界,給了我極大的震撼。我在其它的海洋館看過水母,也在大海邊抓過水母。水母,在海水中飄來飄去,像一把把打開的傘。我卻從來沒有關注過,它們屬於什麼。水母是魚、是哺乳還是兩棲動物?我沒想過。原來,它與上述幾種都沒關係。它屬於浮遊生物。
  • 海洋酸化和陽光輻射影響浮遊植物初級生產力
    近日,淮海工學院海洋學院生物技術系青年教師徐軍田博士參與的課題組在「海洋酸化與陽光輻射對海洋初級生產力協同效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