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好和組員討論,看第二篇,是刊在Protist的一篇綜述文章,簡單翻譯一下摘要,正文可以移步文末原文連結。
Defining Planktonic Protist Functional Groups on Mechanisms for Energy and Nutrient Acquisition: Incorporation of Diverse Mixotrophic Strategies
Aditee Mitra, et. al.
doi: 10.1016/j.protis.2016.01.003
傳統上把浮遊原生生物分為浮遊植物(phytoplankton)和微型浮遊動物(microzooplankton)(筆者按:浮遊植物大多數為單細胞原生生物,但浮遊動物不一定為原生生物--單細胞,比如水蚤、箭蟲這些常見的浮遊動物是相對大且複雜的浮遊動物,因此此處強調了微型浮遊動物),然而隨著認識的增加,人們發現混合營養型生物在富營養水系統裡佔據主體。許多生物經常結合光合自養和吞噬異養的模式,這種生物不符合傳統的浮遊植物和微型浮遊動物的二分類。我們提議依據生態-生理特質對浮遊原生生物進行新的功能組分類:
(1)無光合能力的吞噬異養型;
(2)無吞噬能力的光合自養型;
(3)本構混合營養型(CMs),其具有自有的光合營養能力和吞噬異能力;
(4)非本構混合營養型(NCMs),其通過攝食特定(SNCM)或廣譜非特定(GNCM)的光合自養型獵物來獲得光合能力。
我們首次將這些功能組納入一個食物網結構中,並使用模型輸出顯示:不同功能組的原生動物的營養動力學存在顯著變化範圍。因此,為了更好地反映混合營養的作用,我們提議,作為解釋性和預測性研究的重要工具,水生食物網和生物地球化學模型需要在其框架內重新定義原生生物群體。
一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