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原生生物會在土壤基質中移動,吞噬細菌,降水很重要

2020-12-04 全球每日趣聞

STRI的科學家共同撰寫的一項研究發現,世界各地土壤中的原生生物會在土壤基質中移動,吞噬細菌。他們把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進展》雜誌上。

「作為了解土壤中所有微生物的一個大項目的一部分,我們正在研究細菌和真菌的特徵,以及原生生物的特徵。」安傑拉·奧利維裡奧說,她是前STRI實習生,也是該論文的主要作者。

原生生物繁殖迅速,對氣候變化的反應可能比更大的生命形式要快得多。

原生生物不是植物、動物或真菌,它們是單細胞生物,但不像細菌,它們有一個細胞核。它們利用鞭狀鞭毛和稱為纖毛的微小毛髮在水中移動。一些較低級的原生生物會導致昏睡病、瘧疾和赤潮,但幾乎所有的原生生物都在不間斷地生態系統能量和養分交易關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對人類來說,識別土壤中數以百萬計的微小原生生物過去是不可能的,但最近發展起來的根據其遺傳密碼對原生生物進行分類的技術,使人們有可能大規模地對其進行特徵描述。研究小組對來自六大洲土壤樣本的18S核糖體RNA進行了測序,以更好地了解原生生物在地下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作用。

他們發現大多數原始生物都是吃其他更小有機體。但在熱帶土壤中,更多的原生生物是寄生生物,生活在其他有機體中。

在沙漠土壤中,有更多的原生生物能夠自己進行光合作用,即直接利用陽光作為能源。採樣地點的年降水量能預測原生生物的類型。這似乎很直觀,因為原生生物依靠水移動。這對於研究人員來說是一個驚喜,因為以前人們認為土壤酸度,而不是降水量,是預測土壤中細菌或真菌類型的方法之一。

「土壤是多樣生物的家園,我們才剛剛開始了解它們的生活,」本特納說,他是STRI的工作人員,也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

註:本文圖片源於網絡,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相關焦點

  • 【LorMe視角】土壤原生動物研究方法及作用研究進展
    該綜述歸納了土壤原生動物的生態功能,指出其在防控土傳病害中的潛力,總結了目前的一些研究方法與技術,以期引起更多研究者對土壤原生動物的關注與研究。由土壤病原細菌、真菌或線蟲等病原物引起的作物土傳病害,是全球作物生產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我國土傳病害頻繁爆發,每年對我國近 5 億畝次經濟作物生產造成的損失達數百億元。
  • 石油汙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研究進展
    Wang等的研究結果顯示,石油汙染后土壤總有機碳濃度、碳氮比、碳磷比、pH相對升高,總氮濃度相對降低,電導率和總磷濃度則沒有顯著變化。另外,由於石油汙染物易黏著於土壤上,且有較強的疏水性,石油汙染物進入土壤後,會堵塞土壤的孔隙,使土壤的透水性能受到抑制。此外,石油烴中的瀝青質和膠質會在土壤環境中穩定存在,導致土壤結塊變硬,影響土壤的物理性質。
  • 頂級期刊綜述——土壤的物理結構:營養相互作用的決定因素和結果
    上圖:土壤的物理結構通過提供庇護和限制土壤生物在土壤基質中的流動性來驅動感知和獲取資源。本文對生物自上而下規則的新穎強調挑戰了之前的共同觀點,即土壤微生物群落主要由自下而上的規則驅動。在過去十年中,識別營養鏈的生化示蹤劑的發展為更精確地描述複雜的土壤-食物網提供了新的機會,並有助於強調土壤營養調控的重要性。然而,主要的挑戰仍然是理解營養相互作用的驅動因素。近十年來對土壤食物網結構和土壤碳動態的研究表明,土壤的物理結構是地下群落營養相互作用的重要驅動力。
  • 土壤中的原生動物
    我國的地域遼闊,有著多種地理氣候,陸地生態系統也複雜多樣,因此土壤中的原生動物也多種多樣。它們在土壤生態系統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夠影響植物的生長,防治有害生物。土壤中的原生動物主要可分為三類:鞭毛蟲類、根足蟲類和纖毛蟲類。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中生物體型大小是生物的基本屬性之一,決定生物個體的生活史特徵,影響生物物種的生理屬性及其與周圍環境間的相互作用,並最終影響生物群落的動態變化,例如選擇、擴散、漂變等。然而,在土壤微生物生態學中,關於體型大小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微生物的群落構建仍缺乏研究,從而制約了對土壤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多功能性之間協同機制、以及土壤生物系統對環境變化響應機制的深入認識。
  • 科學家發現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 使其進入經典食物鏈
    結果表明,在51%的來自緬因海灣的原生生物樣本,以及35%的來自地中海的樣本中,都檢測到了病毒DNA,且在皮膽蟲和聚胞動物兩類原生生物的樣本中,每一個個體都含有病毒DNA。這使得科學家終於有證據證明噬食病毒的原生生物的確存在。其研究結果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這在業內被譽為是「改寫海洋食物鏈」的發現。那麼,什麼樣的生物以病毒為食,科學家是如何發現的,病毒為什麼對它們沒有傷害呢?
  •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隨機過程和確定過程共同決定了微生物群落裝配,已有研究表明微生物裝配過程會對微生物成員施加約束並影響微生物的功能。但隨機過程和確定過程對剖面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的相對貢獻及其造成的土壤有機碳(SOC)動態變化尚不明確,限制了對深層土壤SOC動態變化機制的解析。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最新綜述
    從經典的緯度模式來看,研究地點與赤道的距離與動植物多樣性呈負相關關係。相似地,在全球尺度上,包括細菌、原生生物和浮遊有孔蟲在內的海洋生態系統中的微生物多樣性也與緯度呈負相關關係。但是,大多數研究尚未確定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在全球尺度上的變化趨勢。部分研究已經證實了從南極到熱帶地區生物多樣性呈遞增趨勢。例如,Delgado-Baquerizo等發現從赤道到南極土壤細菌多樣性降低。
  • 這些關於土壤的事實會讓你對它的重要性感到驚奇
    研究導致土壤形成的過程被稱為土壤發生。俄羅斯地質學家Vasily Dokuchaev開創了這項研究,發現土壤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的,這是氣候、礦物和生物過程的結果。氣候、地形、生物、母質和時間(簡稱CROPT)是影響土壤演化的因素。降水和溫度是影響土壤形成的氣候因子。地形,也可稱為地形地貌,是指地形的高程或坡度,它決定了該地區的降水、徑流和侵蝕。
  • SBB綜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碳分解酶活性對降水變化的差異響應
    此外,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胞外酶活性(EEAs)對溫度和溼度的變化很敏感,因為由於乾燥土壤孔隙連通性減弱,微生物遷移到可用基質的能力受到限制。所以深入了解微生物活動和不同類型碳降解EEAs對模擬降水機制的響應,對於闡明土壤碳動態的潛在機制至關重要。
  • 細菌居然會「催情」:促進真核生物交配
    這是已知的細菌促進真核生物交配的先例,真核生物包括所有的植物和動物。  而這些海洋生物是原生生物,也屬於領鞭蟲類。它們吃細菌,同時又是磷蝦這樣的小海洋動物的食物。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的研究員,她發現,某些細菌會使這些單細胞領鞭蟲類生長成為多細胞群體。  這項新髮型表明,領鞭毛蟲會偷偷通過「觀察」某些細菌來了解它們自身生活的環境,從而調節它們的活動。  這個發現可能有助於揭示人類和其他動物在過去的六億年間是如何從單細胞生物進化而來的。
  • ...實驗室最新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極」,正經歷著氮沉降急劇增加和降水變化的生態影響過程。高寒草甸約佔青藏高原面積的35%,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植被類型之一。雖然氮沉降和降水的變化會引起植物組成和多樣性的變化,但對由此導致植物多樣性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之間關係如何變化尚不清楚。
  • Cell:小膠質細胞通過吞噬胞外基質為新的突觸形成讓出空間
    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發現,大腦中專門的免疫細胞,即所謂的小膠質細胞,可以幫助去除神經元之間不必要的連接,可能是通過吞噬突觸並將其分解來實現的。但是,這項新的研究發現,小膠質細胞也可以做相反的事情---通過吞噬細胞間密集的蛋白網狀結構,為新的突觸形成讓路,這樣神經元就有空間來找到彼此。這些研究人員說,繼續研究小膠質細胞的這種新作用,最終可能會在某些記憶障礙中找到新的治療靶標。
  • 仿生基質小泡用於生物礦化研究
    細胞外囊泡是由細胞分泌的微囊泡,參與細胞對外通訊以及細胞的生理行為調節,在各種正常生理及病理行為調控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進展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微生物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近年來發現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同樣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格局,顛覆了人們傳統上對於微生物全球性隨機分布的認識。這些研究證明了微生物的分布在空間上是非隨機的,卻仍沒有回答微生物的這種非隨機分布是如何產生和維持的,即哪些因子驅動了微生物多樣性的空間分布特徵。
  • 年度重磅*頂刊Nature|生物3D列印構建新一代含基質類器官,首次揭示...
    然而,當前類器官與體內疾病的相關性仍然受到質疑,因為這種模型系統沒有考慮到大量因素,包括原生組織結構,微環境和基質(Stroma)等,當它們從組織的原生環境中移除時,大多數細胞的特徵都會發生變化。所以,含Stroma,免疫細胞及多細胞結構仿生的類器官構建一直是領域難題。
  • 解析土壤微生物組的複雜性
    第一,即使人工接種大量細菌到土壤中,這些細菌中的大部分也不可能在土壤中持續很長時間14,15。第二,儘管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生物量(圖2),但是土壤表面積很小部分-遠小於1%-被微生物佔據16,這表明土壤表層的微生物定殖存在生物或非生物的限制。第三,土壤中許多微生物有可能處於休眠狀態,其中在某個時間點處於不活躍狀態的微生物佔據了總微生物生物量庫的95%以上17。
  • 腸道原生生物保護小鼠免受細菌感染
    圖片來源:Chudnovskiy Merad 儘管細菌經常是腸道微生物組的「明星」,但不斷有新研究描畫出一種更加複雜的情形——來自不同生物界的微生物積極地相互合作或彼此抵抗。在近日發表於《細胞》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舉了一個例子:一種新發現的原生生物,能阻止其宿主小鼠遭受腸道細菌感染。
  • 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新聞—科學網
    通常在少量的土壤中就能發現數百萬個物種和數十億個生物個體,包括一些微小的生物,例如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線蟲等,以及一些肉眼可見的土壤動物,例如馬路、蜈蚣等。體型大小是生物的基本屬性之一,決定了生物個體的生活史特徵。通常,較小的生物具有較短的代時和較快的突變速率,從而導致其具有較大的種群數量和物種多樣性。
  • 林地建茶園對土壤細菌群落的影響
    同時,土壤細菌群落結構及多樣性會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如耕作措施(施肥、連作障礙及農藥等)。土壤理化性質、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其中土壤環境和植被變化是形成土壤細菌群落結構的主要因素。同時,3種樣地類型土壤屬水平中其他細菌相對豐度達到了16.0-60.78%。這說明土壤中含有一定數量潛在的新種和細菌分類,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