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原生生物保護小鼠免受細菌感染

2020-11-25 科學網

小鼠三毛滴蟲電子顯微鏡掃描圖。圖片來源:Chudnovskiy Merad

儘管細菌經常是腸道微生物組的「明星」,但不斷有新研究描畫出一種更加複雜的情形——來自不同生物界的微生物積極地相互合作或彼此抵抗。在近日發表於《細胞》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舉了一個例子:一種新發現的原生生物,能阻止其宿主小鼠遭受腸道細菌感染。

該論文高級作者、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腫瘤學和醫學教授Miriam Merad指出,「這是一個意外發現,但也是一項重要發現。該研究表明當研究腸道微生物組時,超越細菌是多麼重要。」

研究人員意識到,在實驗設施中培養的小鼠,要比從商販購買的小鼠,擁有更多的腸道免疫細胞。於是,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研究生Aleksey Chudnovskiy與博士後研究員Arthur Mortha決定找出原因。當對兩組小鼠進行腸道清洗時,他們驚訝地發現來自醫學院實驗室的小鼠,腸道中存在一種有鞭毛的原生動物。DNA測序結果揭示,這種微生物是一種新的原生動物寄生蟲,他們將之命名為小鼠三毛滴蟲。

進一步研究表明,當這種原生生物被給予不含有它的小鼠體內時,這些小鼠腸道中的免疫細胞和炎性細胞因子數量增加。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小鼠三毛滴蟲能激活小鼠腸道上皮細胞中的炎性體,從而激活細胞因子。他們還發現樹突細胞是誘導炎症所必需的。

為了確定小鼠三毛滴蟲的定植是否影響小鼠抵抗感染能力,他們讓小鼠感染上沙門氏菌,結果發現含有小鼠三毛滴蟲的小鼠能非常有效地抵抗感染。「這種保護效應非常驚人。」Chudnovskiy說。

小鼠三毛滴蟲是脆雙核阿米巴屬的直系同源物。脆雙核阿米巴屬是一種在很多人的腸道中發現的寄生蟲,但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其是否也有保護效應。他們計劃進行進一步研究。Merad解釋道:「來工業化國家的人們到新興國家旅遊時比本地人群更易遭受腸道感染。原因可能是新興國家比較常見的原生生物產生了抵抗病原體感染的保護效應。」(來源:科學網 張章)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具有某些腸道細菌種群的小鼠可以免受輻射的不利影響
    胃腸道不適是一種常見的副作用,但研究人員現在才發現生活在腸道中的大量細菌種群究竟是如何受到急性輻射的影響的。由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科學家領導的新研究表明,某些細菌種類實際上可能提供保護,使其免受輻射的有害影響。
  • Cell子刊:抗生素竟然幫助腸道致病菌「呼吸」 到底什麼鬼?
    2016年5月6日訊 /生物谷BIOON/ --眾所周知抗生素是對抗細菌感染的強力武器,但是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抗生素還可能導致機體易受到感染,發生腹瀉。 具體來說,腸道內的"好"細菌如何保護機體免受病原體如沙門氏菌的感染以及抗生素治療如何促進致病菌生長至今沒有得到完全了解。
  • Nature解開謎題:大腦不會受到感染的特殊保護機制——腸道
    大腦因為有獨特的保護機制,所以可以抵禦入侵的細菌和病毒,但是這種防禦機制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現在,一項新研究表明,大腦在保護方面具有令人驚訝的盟友:腸道。人類已經開發出各種保護措施來防止對大腦的物理傷害:它位于堅固的頭骨中,並包裹在三層稱為腦膜的防水組織中。但是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不清楚機體如何保護大腦免受感染的。
  • Science:腸道菌群保護有害輻射造成的負面影響
    2020年11月1日訊/生物谷BIOON/---UNC Lineberger綜合癌症中心的科學家於2020年10月30日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如果腸道內有特定類型的細菌,則暴露於可能致命的全身輻射水平的小鼠可以免受輻射損害 。
  • STM:幹細胞移植後會出現腸道杯狀細胞數量下降
    2020年7月4日訊/生物谷BIOON/---臨床實踐表明,異體幹細胞移植手術可導致結腸內壁保護性杯狀細胞的喪失,這可能會導致致命的後果。根據最近一項研究,事先補充這些細胞可以使症狀得到改善。幹細胞移植後結腸細胞的大量損失會導致細菌感染的發生,並且影響患者的預後。
  • 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源於腸道
    「腸-腦」聯繫早已為人們所熟知,而近日,又有科學家發現,那些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也源於腸道。人類已經進化出了各種保護措施來防止外界對大腦的物理傷害:它位于堅固的骨殼-頭骨中,並包裹在三層腦膜的防水組織中。然而,科學家們尚不清楚身體如何保護大腦免受感染。在人體的其他地方,如果細菌或病毒進入血液,我們的免疫系統就會啟動,出現免疫細胞和針對並消除入侵者的抗體。
  • 腸道菌群新功能,觸發人體免疫防禦機制,幫助人體抵禦病毒感染
    原創 生物世界 Bio生物世界 收錄於話題#腸道菌群5個撰文 | nagashi編輯 | 王聰排版 | 水成文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身體被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在內的數萬億微生物佔據,這些微生物被統稱為共生菌群
  • 科學家發現膽汁酸的新功能——促進腸道再生!
    不過,現在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驚奇地發現,膽汁酸還可作為一種信號分子促進腸道的再生。他們的發現不久前發表在Gastroenterology上。該發現闡明了膽汁酸作為激素樣分子的作用,並為腸道再生療法開闢了一條新途徑。腸道幹細胞可補充受損死亡的腸道上皮細胞,通常每周更新一次。
  • 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據外媒報導,腸道微生物組變化可能導致許多負面健康後果,其中包括睡眠不佳,最近的研究發現它與腸道細菌群落的改變之間的聯繫。 日本筑波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正在進一步揭示這種聯繫,描述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大量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 《自然》:保護大腦要看腸道
    因為腸道中表達IgA的B細胞就依賴於微生物,所以研究者嘗試用抗生素影響了小鼠的腸菌組成,觀察腦膜B細胞是否會受到影響。結果在口服抗生素治療六周以後,小鼠腦膜中的IgA+B細胞真的顯著減少了,無菌小鼠的腦膜中則幾乎完全沒有IgA+B細胞。通過移植重新建立菌群之後,無菌小鼠也獲得了腦膜IgA+B細胞,腦膜IgA的表達也正常了。
  • 中國科學家建成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
    1月7日,《自然·通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完成的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工作。腸道微生物是近年來生命科學和健康領域研究的前沿和熱點。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健康和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在未來人體健康管理和醫療產業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腸道微生物資源庫的建設,是開發利用腸道微生物的基礎,是認知宿主—微生物互作機制和開發微生物藥物的關鍵。此次報導的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包括126種微生物及其基因組。
  • 新研究揭示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據外媒報導,腸道微生物組變化可能導致許多負面健康後果,其中包括睡眠不佳,最近的研究發現它與腸道細菌群落的改變之間的聯繫。日本筑波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正在進一步揭示這種聯繫,描述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大量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 陳根:隱秘的聯繫——腸道微生物如何抵抗化療損傷?
    腸道是輻射的主要目標,也是腸道菌群的最大生態位。雖然有少量的描述性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與輻射損傷之間存在潛在的相關性,但這種關係的具體基礎仍然不清楚。然而,近日一項關於癌症和腸道微生物群之間關係的研究為放射治療的強烈副作用提供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新見解。其研究發現,特定種類的腸道微生物群可以保護機體免受輻射損傷。
  • 人類腸道每天能吸收300億噬菌體
    但巴爾的研究表明,噬菌體本身就已幫我們免受病原體的侵害。在人類和動物體內保護牙齒和腸道的黏液層及臨近環境中,噬菌體含量都是普通環境中的4倍以上。事實證明,噬菌體的蛋白質殼可以結合黏蛋白,並能分泌大量能與水一起形成黏液的分子,這些物質可以為動物提供額外的免疫力。
  • 養樂多聯手Nature設立全球腸道健康基金,今年花落誰家?
    細菌在腸道微生物群落中佔主導地位;關於其他重要定植微生物(古生菌、病毒、原生生物和真菌)的研究很少。我們的項目將關注原生生物——非常大的單細胞真核微生物,你可以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四處遊動。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致病性的寄生原生生物上,但是對共生原生生物及其對人體健康的潛在益處所知甚少。沒有人真正研究過食物敏感性背景下的原生生物。
  • 9文聚焦腸道噬菌體:研究一日千裡,轉化指日可待
    ;③ 宏基因組數據分析篩選出艱難梭菌特異性噬菌體,並鑑定出一種噬菌體來源的抗菌酶;④ 體外實驗表明抗菌酶對艱難梭菌有溶解能力,在艱難梭菌感染小鼠模型中,抗菌酶可特異性降低小鼠死亡率。然而,噬菌體和腸道細菌之間的感染關係尚未完全闡明。Cell Host and Microbe發表的一篇文章,對101個健康日本人的腸道病毒組和細菌組進行了宏基因組分析,鑑定出能特異性控制病原微生物的噬菌體來源抗菌酶。利用抗菌酶幹預艱難梭菌感染的小鼠,可以顯著提高小鼠的成活率。
  • 研究發現ILC3來源的OX40L對腸道Treg穩態維持的重要作用
    OX40L過去被報導主要表達在抗原提呈細胞上,小鼠脾臟淋巴組織誘導細胞(lymphoid tisssue inducer,Lti)組成型表達OX40L,小鼠腦膜和人扁桃體中也發現了OX40L+ ILC3的存在。ILC3是固有免疫細胞的一個亞群,參與機體對抗腸道細菌感染、調控慢性炎症和組織修復。
  • 【科技前沿】鍾波課題組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
    在具核梭桿菌感染的ApcMin/+小鼠結腸癌模型中,敲除USP25顯著抑制結腸腫瘤的發生以及具核梭桿菌在結腸腫瘤中的定植。進一步研究結果表明,在具核梭桿菌陽性的人結腸癌標本中,USP25的表達水平與具核梭桿菌的定植呈正相關。在細菌感染與DSS誘導的結腸組織或結腸上皮細胞中USP25的表達水平顯著升高,表明腸道感染通過上調USP25的表達抑制宿主抗感染免疫反應。
  • Science | 特定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物提升放療病人生存率
    此前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可能與輻射損傷存在關聯。Science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接受高劑量輻射後的長期倖存小鼠具有獨特的腸道菌群特徵,其中豐度升高的毛螺菌科和腸球菌科成員能發揮輻射保護作用,減輕輻射後的造血和胃腸道組織損傷。進一步研究表明,菌群產生的短鏈脂肪酸(特別是丙酸)和特定色氨酸代謝物,一定程度上介導了菌群對輻射的保護作用。
  • 胡柚黃酮對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模型腸道菌群的調節作用
    黃酮類化合物(FLS)是胡柚中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質,胡柚黃酮的主要成分為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等。研究表明,FLS能夠利用其抗氧化和抗炎特性在超重胰島素抵抗大鼠中發揮潛在的肥胖治療作用,並降低血漿脂質濃度,改善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飲食誘導的大鼠心血管功能障礙和肥胖。在FLS發揮作用的機制中,腸道菌群被認為起到核心作用,這不僅是因為一些FLS具有抑菌作用,而且也特異性地促進了部分細菌的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