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文聚焦腸道噬菌體:研究一日千裡,轉化指日可待
然而,噬菌體和腸道細菌之間的感染關係尚未完全闡明。Cell Host and Microbe發表的一篇文章,對101個健康日本人的腸道病毒組和細菌組進行了宏基因組分析,鑑定出能特異性控制病原微生物的噬菌體來源抗菌酶。利用抗菌酶幹預艱難梭菌感染的小鼠,可以顯著提高小鼠的成活率。
-
噬菌體或者是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
最近美國聖地牙哥大學羅伯特·愛德華茲等在研究腸道菌群過程中,意外發現大約50%的人群的腸道內存在一種噬菌體,噬菌體是細菌的病毒,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不過過去從沒有人證明能在人類的腸道內分布那麼廣泛,科學家還證明,新生兒腸道內沒有這種噬菌體,說明這是後天獲得的,但傳播途徑並不清楚。
-
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大噬菌體 基因組是普通噬菌體的15倍
其中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噬菌體:它的基因組有73.5萬個鹼基對長,幾乎是普通噬菌體的15倍。這個已知最大的噬菌體基因組比許多細菌的基因組大得多。 「我們正在探索地球的微生物群落,有時會出現意想不到的事情。這些病毒細菌是生物的一部分,能複製實體,,但我們對此知之甚少。」
-
人類體內共存在380萬億多個病毒,為什麼我們卻活得好好的?
科學家們發現了噬菌體可以從腸道粘液進入人體內的證據。顯微鏡和細胞實驗表明,噬菌體與真核細胞的小泡(vesicular)和細胞溶質間隔(cytosolic compartments)存在互作。利用內膜系統的高爾基體轉運通行。噬菌體的胞轉作用(transcytosis)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優先從頂到基底轉運(大約佔2個小時內總噬菌體轉運的1%)。
-
噬菌體藥物行業:超30億合作,它能否從耐藥性細菌中解救人類?
從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在噬菌體抗感染領域連續發生了三例大型的合作交易: Locus Biosciences以$8.18億授權強生開發及商業化其工程化噬菌體技術平臺及管線; Bioharmony Therapeutics與勃林格殷格翰籤訂了總價值約$5億的噬菌體裂解酶在研產品授權協議; iNtRon
-
顯微鏡下的「噬菌體」,真的不像是自然生物!
顯微鏡下的「噬菌體」,真的不像是自然生物!人類的誕生對於地球來說應該算得上是一個奇蹟,地球在46億年的時間內更換過多代的主人,就像是在人類出現之前統治地球1.6億年的恐龍,在如此長的時間裡,它們並沒有進化成為高級智慧,但是人類在地球上的時間不過500多萬年,卻成為了所謂的地球的主人。我們不僅擁有高級智慧,還可以利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
人類腸道菌群有何巨大機會?
此外,目前的理解是,一些腸道細菌也可能通過與人類細胞交流,主要是通過促進免疫相互作用來實現這一目標。最近的大量論文和評論涵蓋了微生物群落及其在人類健康中的潛在作用的不同方面,包括早期生活,但也包括特定的疾病,如心臟代謝紊亂、炎症性腸病、神經精神疾病和癌症。在本觀點綜述中,最近的證據表明特定細菌的影響和先天免疫系統的參與將被討論。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微生物群|腸道菌群|人類|健康|細菌|植物|...
這種偏見導致人們認為大腸桿菌是人類腸道微生物組中豐富而普遍的成員。在1970年代引入了嚴格的厭氧技術,僅腸道就可以回收300多種細菌。此外,對選擇性培養基中標準系列稀釋液中活細胞的計數可以對這些物種進行定量。
-
腸道被堵,便秘頻繁發生,怎麼辦?3類食物若能多吃,腸道慢慢好
腸管負責營養吸收,大腸則臨時儲存殘渣。大腸和小腸都在不停地蠕動,一方面推動食物前進,另一方面促進排便。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腸道蠕動功能也會逐漸減弱。因此,許多人即使在年輕時沒有便秘問題,到了老年時,卻因為便秘問題,而常常對自己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腸道被堵,便秘頻繁發生,怎麼辦?
-
優能達噬菌體-不殘留無副作用,防治球蟲病,嗉囊炎,毛滴蟲,對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有殺滅控制作用
產品功效:防治球蟲病,嗉囊炎,毛滴蟲歪頭病,對細菌引起的腹瀉有特效,改善免疫反應增強吞噬細菌的活性,具有非常強的表面活性,對病原微生物細胞膜能迅速穿透殺死細菌及腸道內寄生蟲,消除體內自由基抗肌肉疲勞減緩鴿體衰老,清署解表促進食慾改善消化淨化口腔,對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有殺滅作用,對宋內痢疾桿菌,弗氏痢疾桿菌,綠濃桿菌,有控制作用。
-
38億年前的納米機器人,未來是拯救人類的超級武器嗎?
也就是說,在我們這顆藍星之上,至少38億年以來,一直有一場戰爭在時刻進行著,從未停止過。這場戰爭每天都會造成數以萬億計的傷亡。但我們卻從未察覺到這場戰爭。這場大戰,從始至終,只有一個大魔王,它正是藍星上的古老納米機器人——噬菌體。
-
Nature:科學家從原子水平上解析噬菌體感染細菌的分子機理
,近日,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研究工具描述了一百萬個原子「尾部」結構,細菌噬菌體可以利用尾部結構來突破細胞的表面進入到細胞內部,該研究對於理解細菌噬菌體感染細菌的機制,以及後期應用於新型細菌性疾病療法的開發提供了新的線索和希望,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上。
-
如何才能改善寶寶腸道功能,提高吸收能力呢?
那麼如何才能改善腸道功能,提高吸收能力呢?原來主要取決於孩子腸道益生菌數量的多少,益生菌過少,便會影響孩子的消化、吸收、成長發育。一般來講,剖腹產的孩子腸道益生菌較一般孩子差。其實,嬰幼兒的腸道內存在一個複雜的微生態系統,其中包含數百種的腸道細菌,影響了結腸及全身的生理功能,包括營養、代謝、免疫和保護。在臨床實踐中,關注影響嬰幼兒腸道菌群建立的因素能夠促進嬰幼兒的腸道發育,保護其腸道健康。在一個健康的腸道微生態中,有益菌能夠通過其獨特的代謝途徑來幫助嬰幼兒吸收營養物質,這些關鍵營養素對大腦發育有著密切的影響。
-
三代宏基因組測序探究人類腸道中染色體外的可移動基因元件
長讀長宏基因組測序探究人類腸道中染色體外的可移動基因元件目前還沒有關於人類腸道eMGEs深入的宏基因組學研究,人類腸道eMGEs有待深入研究。從PacBio組裝序列中生成環形的contig總共生成了82個環形contigs(circular contigs,CCs),其中11個歸類為噬菌體,71個歸類為質粒。其中58種質粒和6種噬菌體為新發現,另外5個噬菌體與已知的crAssphage基因組(NC_024711.1)高度相似。聚類分析表明大部分質粒與厚壁菌和擬桿菌的親緣關係較近(如圖3)。
-
噬菌體病毒為何長得像納米機器人,科學家發現了其中的奧妙
病毒然而有一些病毒感染的對象不是動物或者人類。細菌病毒又叫做噬菌體。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噬菌體病毒。噬菌體從名字上我們就知道這是一種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並且科學家研究發現,噬菌體很專一,某種噬菌體只會感染一種細菌。這就很有意思了,我們有句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噬菌體專門感染細菌,而細菌中有一些是致病菌會讓我們生病,因而有時候噬菌體會幫助我們消滅一些致病菌。所以某些噬菌體病毒對我們人類是有益的。
-
向寄生蟲學習:鉤在腸道的給藥系統登Science子刊封面
,其外部覆蓋有蠟層;② 當蠟層在體溫下軟化後,裝置的尖端會自動摺疊,導致微針尖刺入腸道黏膜;③ 大鼠結腸和微型裝置體外共孵育實驗,及大鼠體內實驗均證明,該裝置至少能在腸道黏膜保留24h,且對腸道組織沒有損傷;④ 在大鼠模型中,用藥物酮咯酸評價微型裝置的藥物釋放效果:與對照組相比,用該裝置遞送藥物,藥物半衰期延長,且在腸道內多停留10個小時。
-
是在腸道內被人體吸收了嗎?
難道被腸道消化吸收了?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十幾天沒有排便,體內的糞便都去哪了?當人體出現了十幾天沒有排便的情況,一般來說身體內便秘的情況是比較嚴重的。那些本來應該排出體外的糞便,其實並沒有被腸道給消化吸收,相反它們會一直停留在腸道內,人體沒有排便的欲望,是因為腸道的蠕動非常緩慢。
-
秋冬換季,打好腸道保衛戰
第二,秋冬季節空氣乾燥,容易導致腸道內水分不足。人主要靠腸道吸收營養,一旦缺水,腸道後半部分的蠕動就會減緩,水分被腸道吸收,排洩物就會失去水這個潤滑劑,堆積於體內,從而導致便秘。第三,寒冷天氣裡,不少人為了抗寒吃一些高熱量的食物,從而導致腸道負擔加重,誘發功能紊亂,導致腹痛、腹脹、便秘等不適。
-
迄今最大噬菌體「現身」
噬菌體是生態系統變化的主要驅動力,因為它們捕食細菌種群,改變細菌的新陳代謝,傳播抗生素抗性並攜帶導致動物和人類疾病的化合物。為進一步了解噬菌體,研究人員檢索了一個噬菌體DNA資料庫,其中的噬菌體樣本來源於全球30個不同環境。
-
科學家創建首個腸道病毒資料庫 可鑑定出33000多個獨特病毒種群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創建了首個已知有關人類腸道中的病毒種群的目錄,該資料庫被稱為腸道病毒資料庫。這項研究表明,每個人的腸道病毒種群就像他們的指紋一樣獨特。腸道微生物組已成為過去幾年研究的主要焦點,因為生活在消化系統中的數萬億微生物被發現在維持人類健康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我們腸道中的這些生物絕大多數是細菌,但腸道微生物組不僅僅是大量的細菌,它還包括寄生蟲、真菌和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