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創建首個腸道病毒資料庫 可鑑定出33000多個獨特病毒種群

2020-09-05 cnBeta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創建了首個已知有關人類腸道中的病毒種群的目錄,該資料庫被稱為腸道病毒資料庫。這項研究表明,每個人的腸道病毒種群就像他們的指紋一樣獨特。

腸道微生物組已成為過去幾年研究的主要焦點,因為生活在消化系統中的數萬億微生物被發現在維持人類健康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我們腸道中的這些生物絕大多數是細菌,但腸道微生物組不僅僅是大量的細菌,它還包括寄生蟲、真菌和病毒。

對這些其他微生物組「居民」進行編目並不容易。病毒與細菌不同,缺乏任何通用的基因組標記。事實上,任何地方從40%到90%的病毒基因組序列被稱為「病毒暗物質」,這意味著它們不與任何已知的參考病毒序列對齊。

因此,研究人員的第一步是彙編之前幾十項研究的數據,研究人類腸道中的病毒。最終編制的數據集涵蓋了跨越16個國家的近2000人。

「我們對已知病毒使用機器學習來幫助我們識別未知的病毒,」研究第一作者Ann Gregory解釋說。「我們對我們能在腸道中看到多少類型的病毒感興趣,我們通過我們能看到多少類型的基因組來確定,因為我們無法直觀地看到病毒。」

該研究最終對33242個獨特的病毒種群進行了編目,建立了一個新的、開源的參考資源,將其稱為腸道病毒資料庫。

為了建立新資料庫的有效性,研究人員在數據中尋找模式。他們最初發現,腸道內病毒群(病毒的集合)的多樣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但在65歲以後似乎有所減少。這種模式類似於在腸道細菌種群中看到的與年齡相關的多樣性模式,但發現了一個明顯的例外。在免疫系統功能失調的嬰兒腸道中,似乎有顯著的病毒多樣性,但細菌多樣性有限。

「生態學的一般經驗法則是,更高的多樣性會導致更健康的生態系統,」 Gregory說。「我們知道,更多的病毒和微生物的多樣性通常與更健康的個體相關。而我們看到,更健康的個體往往具有更高的病毒多樣性,這表明這些病毒可能正在潛在地做一些積極的事情,並具有有益的作用。」

這項新研究的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絕大多數被編目的病毒是噬菌體。這些病毒也被稱為細菌噬菌體,是一種異常常見的病毒,它們附著在細菌上,並在細菌內複製。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Matthew Sullivan表示,噬菌體和腸道微生物組中的細菌之間存在一種共生關係,並表示新的腸道病毒資料庫將成為任何研究人員計劃基於調節腸道微生物組的治療方法的重要工具。

「噬菌體是與我們一起生活並在我們身上生活的龐大的生物體相互關聯網絡的一部分,當廣譜抗生素被用於對抗感染時,它們也會傷害我們的天然微生物組,」Sullivan解釋說。「我們正在建立一個工具包,以擴展我們的理解和能力,利用噬菌體將受到幹擾的微生物組調整回健康狀態。」

該研究為腸道微生物組增加了另一個複雜的層次。目前還不清楚這些病毒可能如何影響人類的總體健康,但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揭示了沒有一個核心的病毒群是所有人類腸道共同的。

事實上,腸道病毒群的多樣性是這樣的,每個人的個體病毒群可能像他們的指紋一樣獨特。該研究的合著者Oliver Zablocki表示,這個全新的資料庫是研究腸道病毒是否會導致人類疾病,或者它們是否只是受到疾病的影響的第一步。

「我認為這是雞和蛋的問題,」Zablocki說。「我們看到了疾病,也看到了社區結構。是由於這個群落結構發生了疾病,還是疾病導致了我們看到的群落結構?這個標準化的數據集將使我們能夠追求這些問題。」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細胞宿主與微生物》雜誌上。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每個人的腸道都有獨特的病毒「指紋」,年齡和種群影響其多樣性
    根據首個收集人類消化系統病毒種群的綜合資料庫的研究,每個人的腸道病毒組成就像指紋一樣獨一無二。另外,一項對健康西方人腸道病毒的分析還表明,病毒類型多樣性在兒童和老年人之間的「高峰」和「低谷」反映了生命周期中細菌的變化。事實上,科學家對病毒了解得越多,他們就越認為它們是人類生態系統的一部分——這表明病毒有可能代表一種新型藥物,可以對抗致病細菌,特別是那些對抗生素有抗藥性的細菌。
  • Cell:我國科學家揭示人FcRn是B族腸道病毒的細胞脫衣殼受體
    2019年5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B族腸道病毒(Enterovirus B, EV-B)包括埃可病毒(Echovirus)、柯薩奇病毒B、柯薩奇病毒A9,以及多個新發現的B族腸道病毒血清型。它們是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中腸道病毒屬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嚴重的人類傳染病的致病因子。
  • PLoS Biol:科學家鑑別出鼻病毒和腸道病毒關鍵弱點 有望幫助開發出...
    2019年6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PLoS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盧汶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大類致病性病毒的新特性,或有望幫助開發治療普通感冒、脊髓灰質炎和其它人類疾病的新型抗病毒藥物。
  • 港大團隊構建全球首個蝙蝠腸道類器官,證實新冠能夠感染腸道
    此前的全基因組序列分析顯示:SARS-CoV-2與在中華菊頭蝠中鑑定出的SARS相關冠狀病毒具有高度同源性。然而研究蝙蝠冠狀病毒目前遇到了一個局限:缺少可用於研究蝙蝠病毒的實驗室模型。最新研究顯示,港大團隊已經構建了全球首個蝙蝠腸道類器官,填補了這一空白。
  • 學術頭條:新冠病毒或永遠不會消失,NASA公布星系碰撞照片,腸道微...
    《自然-醫學》發表的一項研究,創造了首個蝙蝠的腸類器官(在實驗室中製造的小型化、簡化版腸)。此外,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能夠感染人類和蝙蝠的腸類器官,並且還在人類糞便樣本中分離出了新冠病毒,這些發現表明除了呼吸道系統,新冠病毒或許還能感染人類腸道。作者表示人類腸感染發生的確切途徑還不清楚,但是這可能代表了一種新的病毒傳播途徑。
  • 國內首株病毒毒種成功分離 病毒抑制劑來華路上
    國內首株病毒毒種成功分離 病毒抑制劑來華路上除了希爾根菲爾德,德國研究人員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防控中,已首先研發出了有效的實驗室病毒檢測方法。世界衛生組織在官網發布消息,稱柏林Charite醫院病毒學研究所所長克裡斯蒂安·德羅斯滕(Christian Drosten)及其團隊已經研發出了首批可用於診斷新型冠狀病毒的測試。
  • 科學家首次鑑定出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的受體
    科學家首次鑑定出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的受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4:35:04 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Michael S. Diamond研究小組發現,LDLRAD3是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的受體。
  • 今年5篇CNS主刊,類器官organoids助力新冠病毒研究
    Science:SARS-CoV-2有效感染人腸道腸上皮細胞摘要: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可以引起冠狀病毒病2019(COVID-19),這是一種流感樣疾病,主要被認為通過呼吸途徑傳播感染肺部。但是,臨床證據表明,腸道可能會出現另一個病毒靶器官。實際上,SARS-CoV-2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在分化的腸上皮細胞中高度表達。
  • 新冠病毒或將在全美大範圍流行!科學家創建首個新冠病毒原子圖,疫苗有望!
    UPDATING:CDC做好新冠病毒在全美大範圍流行的準備,屆時可能會關閉商業、學校等北加Sacramento和Humboldt地區新增兩例確診美國科學家創建首個新冠病毒原子圖,是研製疫苗的關鍵一步!CDC在本周五的電話會議中說道,衛生署已經做好了準備,應對新冠病毒在全美範圍內的大流行。
  • 科學家開發出評估病毒基因組質量和完整性的新工具
    科學家開發出評估病毒基因組質量和完整性的新工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2:27:01 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Nikos C.
  • 利用人腸道細胞培養物成功地培養人諾如病毒
    2016年8月30日/生物谷BIOON/--人諾如病毒(norovirus)---全世界急性腹瀉的主要病毒性病原---很難研究,這是因為科學家們沒有發現一種方法在實驗室中培養它們。如今,在Albert Kapikian博士鑑定出人諾如病毒是急性腹瀉的一種病因40多年後,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在人腸道上皮細胞的實驗室培養物中培養諾如病毒。這項成果代表著人胃腸炎病毒研究取得一項重大進展,這是因為它建立一種能夠培養許多諾如病毒毒株的系統,這將允許科學家們探究和開發新的策略來預防和阻止感染,以及更好地理解諾如病毒的生物學特徵。
  • 中國科學家揭開首個EB病毒核衣殼的原子結構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聯合研究解析了EB病毒(EBV)核衣殼的首個完整原子模型。與其它皰疹病毒一樣,作為γ-皰疹病毒亞科的成員,EBV具有典型的三層結構,即外層脂質雙層膜、內核衣殼和中間膜結構,核衣殼的組裝是感染性病毒顆粒形成過程中的關鍵步驟。
  • 人類體內共存在380萬億多個病毒,為什麼我們卻活得好好的?
    噬菌體基因組含有許多個基因,但所有已知的噬菌體都是細菌細胞中利用細菌的核糖體、蛋白質合成時所需的各種因子、各種胺基酸和能量產生系統來實現其自身的生長和增殖。 第一個看到噬菌體的人一定會驚異與其相當科幻的造型,它們看上去仿佛像是一個個微小的機甲,仿生蜘蛛的機器人;特別其多面體的外形也透露出一股賽博朋克的風格。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MICROSCOPY CENTER UFMG-BELO HORIZONTE 病毒是地球上最神秘的生物之一。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
  • 腸道菌群新功能,觸發人體免疫防禦機制,幫助人體抵禦病毒感染
    這項研究首次在小鼠模型上描述了腸道細菌是如何幫助抵禦病毒感染的。研究團隊發現並確定了一組腸道微生物可以觸發免疫細胞釋放排斥病毒的Ⅰ型幹擾素。並進一步鑑定了一種位於細菌外膜的多糖A(PSA)可以開啟機體的免疫保護級聯,而這種分子或將成為增強人類抗病毒免疫的藥物的基礎。
  • 科學網—共生病毒可維持腸道黏膜免疫功能
    本報訊 在人們通常的印象裡,病毒對人體有百害而無一利。事實上,有些病毒可以「以毒攻毒」,有助於人類的健康。
  • 科學家發現首個真菌多組分DNA病毒—新聞—科學網
    4月3日,《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首個三組分環狀單鏈DNA病毒FgGMTV1,這種病毒的寄主是小麥赤黴病的主要病原真菌禾穀鐮刀菌。發現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研究員郭立華團隊,利用克隆載體成功構建了該病毒的侵染性克隆。 多組分真菌RNA病毒已經被廣泛報導,但此前還沒有多組分真菌DNA病毒的報導。
  • 深度分析人體病毒組
    近期對人樣品開展的基因組研究已揭示出幾十種之前並不被認識的病毒存在於我們的腸道、肺部、皮膚和血液中。這新鑑定出的病毒中的一些可能導致神秘的無法解釋的疾病,但是也可能的是,在大多數時間裡,這些病毒中的一些在大多數人體內是無害的。了解這些新發現的病毒如何影響人類將允許我們確定它們的感染是否可被預防、治療、忽略,或者甚至促進。
  • 遺傳學家:有害突變積累能使新冠病毒崩潰,促進病毒種群滅絕
    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持續發展,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已將巨大的精力集中在潛在的治療策略上。他們表示,此前的針對抗病毒藥物法匹拉韋(favipiravir)應用於甲型流感治療的研究表明,低濃度下病毒存在潛在適應性。但是,在較高濃度下,病毒突變以接近線性的速率積累,直到達到轉折點為止,在該轉折點處能觀察到突變的積累急劇增加,隨後病毒種群崩潰。
  • 國家基因庫成GISAID中國首個授權機構,助病毒數據共享
    澎湃新聞記者從國內基因測序龍頭華大集團處獲悉,3月16日,深圳國家基因庫(下稱「國家基因庫」)與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達成戰略性合作,國家基因庫生命大數據平臺(CNGBdb)成為GISAID的中國首個正式授權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