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新冠病毒或永遠不會消失,NASA公布星系碰撞照片,腸道微...

2020-11-22 前瞻網

新冠病毒能夠感染腸細胞

《自然-醫學》發表的一項研究,創造了首個蝙蝠的腸類器官(在實驗室中製造的小型化、簡化版腸)。該類器官源自中華菊頭蝠,模擬了腸上皮的細胞組成。此外,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能夠感染人類和蝙蝠的腸類器官,並且還在人類糞便樣本中分離出了新冠病毒,這些發現表明除了呼吸道系統,新冠病毒或許還能感染人類腸道。作者表示人類腸感染發生的確切途徑還不清楚,但是這可能代表了一種新的病毒傳播途徑。

中國團隊剛上線的新冠病毒Nature論文,被質疑涉嫌圖片造假、捏造數據

5月7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雜誌發表題為: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曾於2020年2月28日提前發布在預印本 bioRxiv 上。論文上線不到5天,著名科研打假人士伊莉莎白·畢克(Elisabeth Bik)在科研交流網站pubpeer指出,這篇剛上線的 Nature 論文存在圖片問題,圖1A中不同處理組的圖片竟然存在圖相重疊。隨後,推特網友指出,論文的圖1也存在不少問題,圖1B、1C的各組異常值完全相同,圖1E的異常值則完全對稱。

世衛組織:新冠病毒或永遠不會消失 促各國謹慎解封

當地時間5月13日,世衛組織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表示,新冠病毒可能成為長期問題,很難預測何時可以戰勝病毒。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提出建議,敦促任何國家保持最高警戒。瑞安表示,「這是人類首次感染這種新病毒,因此很難預測我們何時會戰勝它。」 「這種病毒可能變成我們社區中的另一種地方性病毒,而且這種病毒可能永遠不會消失。」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重磅研究:貓易感新冠病毒,無症狀且會貓傳貓

5月13日最新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來自美國和日本的科學家報告,在實驗室裡,貓很容易感染SARS-CoV-2病毒,而這種病毒會導致新冠肺炎,而且貓可能會將病毒傳染給其他貓。

新冠病毒可在空中停留8分鐘以上,大聲說話1分鐘能產生1000多個含病毒液滴

近日,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上的一份研究顯示,說話產生的液滴可以在封閉空間的空氣中懸浮十多分鐘,這突顯了語音傳播可能在傳播新型冠狀病毒方面的「重要作用」。科學家估計,每分鐘大聲說話可以產生1000多個含有病毒的液滴,能夠在封閉的空間中停留8分鐘或更長時間。

什麼導致老年人更易感染新冠病毒?科學家發現關鍵物質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和慢性健康問題的產生,人體內一種本來可以抵禦新冠病毒入侵的微小RNA(microRNA)會隨之減少,這可能是對前述問題的解釋。這項研究以COVID-19 Virulence in Aged Patients Might Be Impacted by the Host Cellular MicroRNAs Abundance/Profile(COVID-19在老年患者中的毒性可能受到宿主細胞MicroRNA豐度/剖面的影響)為題發表在《衰老與疾病》雜誌發表。

與普通患者相比 癌症兒童患新冠肺炎風險不高但有明顯性別差異

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症中心(MSK)的MSK兒童研究人員發現,癌症不會增加兒童受新冠病毒影響的風險。這項由MSK Kids的主席Andrew Kung博士和他的同事領導的新研究,今天以COVID-19 in Children With Cancer in New York City(紐約市癌症兒童中的COVID-19)為題發表在JAMA腫瘤學雜誌上。

全球110個新冠肺炎疫苗競速:8個進入臨床試驗,最快有望9月上市

截至5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的官網上已經備案了110個正在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已經進入臨床試驗的共有8個。其中4個來自中國研發團隊,3個來自美國,一個來自英國,採用的技術平臺分別是非複製性病毒載體、RNA、滅活疫苗和DNA。

雷射雷達確定蚊子出沒「高峰期」

近日,在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利用雷射雷達,他們可以區分蚊子和其他飛蟲的振翅頻率,甚至可以區分不同種類、不同性別的蚊子。研究者遠程追蹤了坦尚尼亞東南部某個村莊的野生蚊子種群,結果顯示,蚊子的活躍程度也存在「早高峰」和「晚高峰。」他們還發現,在2016年日食期間的白天,雄蚊和雌蚊的活躍程度分別比平時高出了86倍和6.4倍。研究建議,光照會影響蚊子的活動,若能在「早、晚高峰期」使用滅蚊劑,或許可以有效殺滅蚊子,阻止瘧疾的傳播。

一個基因突變,身高降低2.2釐米

秘魯人是世界上最矮的人群之一,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別為165.3釐米和152.9釐米。而《自然》的一項新研究鑑定出了一個與秘魯人群身高偏矮相關的遺傳突變——FBN1基因的一個突變,FBN1基因能編碼細胞外基質的一種蛋白,而細胞外基質是一種能支持細胞並調節細胞生長的網絡。研究發現,攜帶該突變兩個拷貝(純合突變)的人比正常人平均要矮4.4釐米,研究隨後在一個由598名秘魯人組成的獨立隊列中確認了這一聯繫。因此,每具有一個此等位基因突變身高就會降低2.2釐米。

貓薄荷為何讓貓「嗨到不行」

唇形科植物會產生環烯醚萜來保護自己免受食草動物吞食,在進化過程中,其中的荊芥亞科(Nepetoideae)逐漸失去了這種能力。但是,俗名貓薄荷的荊芥屬(Nepeta)再次進化出了合成一種特殊的環烯醚萜,即揮發性的荊芥內酯(nepetalactone)的能力,而貓對這種化合物會特別沉迷。據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上的研究,科學家在貓薄荷中發現了獨特的荊芥內酯合成酶,隨後的基因組測序及與近親植物和古酶的比較揭示了相關的基因簇,並闡明了其失去-再進化的機制。這項研究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植物代謝產物進化的多樣性和相關的自然選擇壓力。

復原化石鳥類的羽毛顏色

鳥類羽毛中不同形狀和排列方式的黑素體可以反射陽光,從而產生不同的光澤。最近,在一篇刊登於《科學·進展》的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鶴鴕的羽毛光澤並非源於黑素體,而是由於其羽毛上的小羽枝較為稀疏,導致羽軸更容易反射光線而產生的,這種稀疏的羽枝可能與它們不需要飛行有關。另外,研究人員還觀察了5200萬年前,一種已滅絕的鶴鴕近親鳥類(Calxavis grandei)的化石。他們發現其羽毛中的黑素體呈細長狀,對比現代鳥類羽毛中黑素體的形態,推測這種鳥類的羽毛應當呈現彩虹般的光澤。

腸道微生物移植可改善漸凍症

肌萎縮側索硬化(ALS,又稱「漸凍症」)是一類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會出現全身肌肉萎縮和吞咽困難,最終發生呼吸衰竭。一項發表在《自然》雜誌的研究發現,不同實驗室飼養的ALS基因突變的小鼠最終的結局顯著不同。DNA測序顯示,發展為ALS的小鼠腸道內含有特定的微生物,通過抗生素治療或移植未發展為ALS的小鼠的糞便來改變腸道微生物組成,這樣或許可以預防和改善ALS小鼠的症狀。

新研究將板塊運動的開始時間向前推了4億年

最近哈佛大學的一個地質學家團隊,在分析了超過30億年之久的古老巖石後發現,板塊運動可能在32億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這個時間比之前一直以為的要早了4億年。而這一更早的時間也意味著,地殼板塊的運動或許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地球變得更適合生命生存。這一新的研究結果被發表在了近期的《科學進展》雜誌上。

潘秋衛團隊鑑定並靶向LGR5肝癌幹細胞

近日,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醫學中心潘秋衛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LGR5 marks targetable tumor-initiating cells in mouse liver cance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小鼠肝癌模型中鑑定了LGR5標記的腫瘤幹細胞,並通過特異性靶向LGR5腫瘤幹細胞證明了抗肝癌效果,同時可聯合傳統化療藥物5-氟尿嘧啶(5-FU)進一步增強抗癌效果。

快速滅菌99.9%:高效在線水消毒電殺菌材料研發取得突破

近期,中國海洋大學材料學院陳守剛教授課題組關於在線高速水處理消毒技術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材料組裝器件首次實現在外接電壓10 V,水流速度每分鐘1升的情況下,實現了水中細菌99.9%的高效殺滅。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國際著名化工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和環境納米材料著名期刊Environ. Sci.: Nano等學術期刊上。該電殺菌器件簡單經濟,殺菌高效,環保安全,有望在飲用水、熱水器和養殖廢水等殺菌領域得到應用。

新單細胞工具可用於新鮮和冷凍人類腫瘤分析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Aviv Regev、Orit Rozenblatt-Rosen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新單細胞工具可用於新鮮和冷凍人類腫瘤的分析。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5月11日的《自然—醫學》上。研究人員開發了系統型工具,即分別使用單細胞RNA-Seq(scRNA-Seq)和單核RNA-Seq(snRNA-Seq)對新鮮和冷凍的臨床腫瘤樣品進行分析。研究人員分析了23個標本中40個樣品的216,490個細胞和細胞核,這些標本涵蓋了八種不同組織和樣品特徵的腫瘤類型。

腫瘤相關的IL-8與PD-L1阻斷劑的臨床療效降低有關

美國基因泰克公司Sanjeev Mariathasan、Mahrukh A. Huseni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腫瘤相關的IL-8與PD-L1阻斷劑的臨床療效降低有關。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5月11日的《自然—醫學》上。儘管血漿白細胞介素8(pIL-8)升高與免疫檢查點阻斷的不良預後相關,但尚未在大型隨機研究中進行全面評估。

我國天文科學家清晰觀測到太陽暗條被不對稱磁重聯切斷並爆發

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2020年國際頂尖天文學雜誌《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發表了我國科學家關於太陽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研究清晰地觀測到太陽表面一個小暗條被不對稱磁重聯切斷並爆發的完整過程。研究發現,不同於經典磁重聯中的相向運動,暗條和磁環同時向同一個方向運動,隨後它們之間發生磁重聯並且形成了一個典型的電流片,這種磁重聯被稱為不對稱磁重聯。

我國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原理性實驗驗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徐飛虎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為未來構建安全的衛星導航系統奠定了基礎。該成果於2020年5月11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知名期刊《自然·物理》上。

冤枉遊戲了?90%的青少年玩家其實不會上癮,上癮了也不影響前途

一項以Pathological video game symptoms from adolescence to emerging adulthood: A 6-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trajectories, predictors, and outcomes(從青春期到成年期的病理性電子遊戲症狀:對軌跡、預測因子和結果的6年縱向研究)為題發表在《發展心理學》上的研究除了觀察到遊戲成癮玩家的長期變化外,還打破了對遊戲玩家的成見。在實驗的6年中,72%的青少年上癮症狀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在20出頭的年紀,遊戲病態成癮的玩家生活其實和不上癮的玩家差不多,至少在經濟上是穩定的,並且有發展的勢頭。

全球數百萬人正在使用的藥物竟可能導致痴呆

當前,全世界有數百萬患有胃灼熱、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的人在使用一種被稱為質子泵抑制劑(PPI)的抑酸劑。但瑞典卡羅琳斯卡研究所最近發表的報告說,長期使會使患痴呆症的風險上升。他們的研究結果以Proton pump inhibitors act with unprecedented potencies as inhibitors of the acetylcholine biosynthesizing enzyme—A plausible missing link for their association with incidence of dementia(質子泵抑制劑作為乙醯膽鹼生物合成酶的抑制劑具有前所未有的效力,而乙醯膽鹼生物合成酶與痴呆症的發病率之間似乎缺少聯繫)發表在《老年痴呆症》雜誌上。

只需短短6個月運動 退休老人的大腦就能年輕5歲

根據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醫學期刊《神經病學》上的一項研究,活到老運動到老是非常必要的。研究證實,老年人——即使是那些一天到晚坐在電視機前不挪窩的,只需要6個月的有氧運動,就能在思維和記憶測試上表現得更好。

人類幹細胞注入小鼠胚胎 17 天后,達到迄今最高嵌合狀態

據 5 月 13 日發表於 Science Advances 的一項研究,人類幹細胞被注入小鼠胚胎內 17 天后,含量仍高達 4%,達到了目前人類與小鼠之間最徹底的嵌合狀態。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幹細胞和發育生物學家 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 表示,這種整合程度「對我來說是相當驚人的」,如果其他科學家能夠複製這一發現,「它可能代表了一個重大進展」。

2018 年中國科研人員獲得科技成果轉化獎金 67.6 億元

《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近日出版。該報告顯示,2018 年,3200 家高校院所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項數為 11302 項,合同金額達 177.3 億元,同比增長 52.2%。國家財政資金資助研發項目產生的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金額增勢明顯,合同金額為 56.1 億元,同比增長 78.4%。大額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頻出,轉化合同總金額超過 1 億元的單位有 32 家,而中國科學院工程物理研究所的「中儲國能(北京)技術有限公司」成果轉化項目合同金額達 17.5 億元。此外,科技成果轉化獎勵也顯著增長,現金和股權獎勵科研人員 6.8 萬人次。科研人員獲得的現金和股權獎勵金額達 67.6 億元,同比增長 44.9%。

兩星系碰撞形成的星系之橋

近日,NASA公布了一張星系碰撞照片,兩個相撞的星系之間形成了一道「星系之橋」。本次碰撞發生於名為Abell 2384的星系團,該星系距離地球大約有12億光年的距離。而兩個星系發生碰撞後,釋放的能量和炙熱氣體形成的「橋梁」長度超過300萬光年,質量達到6萬億個太陽質量。其中「橋梁」北部的射電輻射要比南部更弱,研究人員推測這是北部射電輻射被碰撞後產生的炙熱氣體降速的原因。

混得不好,不用自責:研究發現運氣對成功的影響超乎你想像

義大利物理學家Allesandro Pluchino、Andrea Raspisarda和義大利經濟學家Alessio Biondo組成研究小組,第一次嘗試量化運氣和天賦對成功的影響。在他們開創性的工作中,他們提醒那些「天真的精英」,人們低估了隨機因素的作用,而實際上並沒有把榮譽和獎勵賦予最有能力的人。為了進一步解釋這一現象,他們提出了「玩具數學模型」,模擬了一群人在40年的工作生涯中(從20歲到60歲)職業的發展變化。

中國醫生完成世界首例 iPS 細胞治療心臟病手術

根據 Nature 報導,中國南京鼓樓醫院成功在兩名心臟病患者上實施了利用重編程幹細胞的注射治療,恢復了其心臟功能。此前日本學者澤芳樹(Yoshiki Sawa)今年 1 月完成的一例多能幹細胞心臟移植手術,被認為是世界首例 iPS 細胞治療心臟病的臨床應用,但是這次 Nature 披露的中國學者於 2019 年 5 月完成的兩例手術將刷新這一記錄。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永遠不會消失,NASA公布星系碰撞照片,腸道微生物移植可改善漸凍症
    此外,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能夠感染人類和蝙蝠的腸類器官,並且還在人類糞便樣本中分離出了新冠病毒,這些發現表明除了呼吸道系統,新冠病毒或許還能感染人類腸道。作者表示人類腸感染發生的確切途徑還不清楚,但是這可能代表了一種新的病毒傳播途徑。
  • NASA公布星系碰撞照片什麼樣子? 碰撞後形成星系橋 長度超300萬光年
    NASA公布星系碰撞照片什麼樣子?碰撞後形成星系橋 長度超300萬光年 2020-05-13 19:37:42 來源:中國青年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NASA公布星系碰撞照片】近日NASA公布了一張星系碰撞照片,兩個相撞的星系之間形成了一道「星系之橋」。
  • 學術頭條:挪威發現新冠病毒新變種,人類測量到迄今最短時間尺度...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副司長田保國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新冠病毒有變異,但是變異不大,屬於正常範圍的變異的積累,沒有對疫苗研發造成實質性影響。他還提到,有實踐證明,我們正在試驗中的疫苗能夠有效中和發生變異的新冠病毒。4個新冠疫苗進入臨床III期,6萬人接種無嚴重不良反應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副司長田保國20日表示,4個進入III期臨床試驗階段的新冠疫苗,總體上進展順利,截止到目前共計接種了約6萬名受試者,未收到嚴重不良反應的報告。首次找到證據鏈!
  • 學術頭條:英國新冠病毒傳播力高出70%,《自然》2020年十大科學事件...
    12月19日,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宣布採取更嚴格的封鎖措施,稱這種名為B.1.1.7的病毒似乎更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在倫敦,超過60%的病例是新變種。詹森表示,大量的突變可能使病毒的傳播能力提高了70%。英國衛生大臣漢考克表示,該國發現的新冠病毒新毒株已經失去控制。  首批5000萬人!
  • 學術頭條:英國部分新冠患者嗅覺倒錯,我國明春發射空間站核心艙...
    更多國家發現變異新冠病毒感染者瑞典、西班牙、加拿大26日通報,英國最先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已經「入境」。另外,澳大利亞、丹麥、義大利、荷蘭、日本、新加坡等國已發現變異新冠病毒感染者。南非政府18日報告另一種變異新冠病毒。英國23日通報發現兩例南非報告的變異新冠病毒感染者。英國部分新冠患者嗅覺倒錯:莫名聞到魚腥、硫磺等強烈氣味近日,英國發現了一種新變異的新冠病毒毒株,傳染性要高出近70%。
  • 世界衛生組織警告:新冠病毒可能永遠不會消失
    對此世界衛生組織警告稱,即使疫苗研發出來,新冠病毒也很難控制住,甚至可能永遠無法消失,所以現在降低警戒級別十分危險。世界衛生組織警告稱,新冠病毒「可能永遠不會消失」。Speaking at a briefing on Wednesday, WHO emergencies director Dr Mike Ryan warned against trying to predict when the virus would disappear.
  • 學術頭條:牛津新冠疫苗臨床中期結果出爐,新冠零號病人或不只一位...
    「零號」病人或不只一位 病毒或有多來源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緊急項目執行主任麥可·瑞安23日表示,不排除存在數名新冠病毒『零號』感染者,病毒可能來自不同宿主,感染也可能是在不同時間發生的。牛津新冠疫苗臨床中期結果出爐 平均有效性70.4%阿斯利康(AstraZeneca)公布了其與英國牛津大學聯合開發的新冠候選疫苗AZD1222臨床III期試驗的中期結果。該疫苗可將感染新冠並出現症狀的風險降低70.4%,數據基於11363 名被試中發現的131例感染者,其中30例感染者接受了兩次疫苗注射,其餘101例為安慰劑組。
  • 學術頭條:美新冠早期死亡被低估,教授抄襲國外本科生論文,謹防「坐...
    針對近期在媒體和社交平臺上流傳的一些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謬論,她表示,所有已知證據都表明新冠病毒源自動物,而不是經實驗室人工幹預或製造而來的。研究稱新冠病毒會在患者眼中殘留數日 眼睛或成病毒入口及傳播源研究稱新冠病毒會在患者眼中殘留。
  • 學術頭條:中國又一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石榴促進棕色和米色脂肪...
    :沒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起源於武漢4月8日,國際知名的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發表文章「Phylo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of SARS-CoV-2 genomes」。
  • 學術頭條: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新冠病毒通過鼻子進入...
    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大腦 感染者神經症狀獲解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雜誌3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人類大腦。這一發現或有助於解釋在新冠病毒感染者身上觀察到的一些神經症狀,並為感染的診斷和預防措施提供借鑑。德國柏林夏裡特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弗蘭克·海珀納及其同事研究了33名(22名男性和11名女性)死於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的大腦和鼻咽,在大腦和鼻咽中發現了新冠病毒的RNA和蛋白,還在鼻咽中檢測到了完整的病毒顆粒。
  • ...類腦計算完備性」、嬰兒感染新冠病毒、三維星系圖像、星系原子氫
    科技話題: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新技術、「類腦計算完備性」、嬰兒感染新冠病毒、三維星系圖像、星系原子氫 2020-10-2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頭條 | 張伯禮、施一公、李蘭娟等齊點讚!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有多牛?
    對於新冠病毒進化的思考,它確實給人很多啟迪。」9月19日,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展示了一張新冠病毒的完整結構圖。張伯禮說,這是清華一幫搞結構生物學的年輕人做出的工作,看完讓人倒吸涼氣,他們把病毒整個亞結構解得非常清楚。這是一張什麼圖?居然能跨界贏得張伯禮院士打CALL。
  • 外媒:科研人員尋找胃部細菌與新冠病毒的關係
    外媒稱,西班牙一個科學家團隊啟動了一個研究項目,旨在探索胃部細菌是否會影響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發病率、病情演變和嚴重程度。研究人員還希望研究腸道微生物群通過哪些免疫機制保護機體免受病毒攻擊並減輕症狀,以及其具體運作機制。
  • 學術頭條:水產品可能被新冠病毒汙染而不是感染,HIV治療迎來全新...
    抗體是反映人體免疫應對病毒感染產生的物質,時間一般在感染後的兩周以後,不是一感染就能查到抗體,而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反映感染的狀況。新症狀!法國62歲新冠肺炎患者異常勃起4小時 因病毒造成血液凝結近日,據外媒報導,一名男子在感染新冠病毒後痛苦地勃起了4個小時。
  • 學術頭條:美新冠疫苗人體試驗初步結果,喝酒臉紅的人易患胃癌,中國...
    《自然》:終於搞清了新冠病毒會怎麼搞亂細胞通路,而它的弱點也暴露了近日,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一篇論文,研究者提取了新冠病毒感染的細胞的蛋白質組,並做了分析。該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謂是把細胞通路「搞得一團糟」,影響了包括蛋白翻譯、RNA剪接、碳代謝以及核酸代謝等多個方面。但與此同時,科學家們也從中找到了潛在的治療靶點。
  • 新冠病毒是這樣攻擊腸道的,已確認主要感染腸道上皮黏膜細胞
    腸道黏膜中的細胞死亡 長期以來,對Covid-19患者的觀察表明,新冠病毒不僅影響呼吸道和肺部 測試對象為人小腸 但是,之前,我們並不清楚新冠病毒在腸道中的攻擊地點以及攻擊的細胞。
  • 學術頭條:世衛暫停羥氯喹治療新冠,珠峰測量登山隊6隊員已登頂,36...
    英科學家:無證據表明新冠病毒突變更具傳染性 大多數常見突變是中性的根據一項由倫敦大學學院領導的研究,目前在SARS-CoV-2病毒中記錄的突變似乎都沒有增加其傳播能力。該研究分析了來自75個國家的1.5萬多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毒基因組。
  • 學術頭條:新冠肺炎少數族裔死亡率高,中國香港團隊打造人造眼,劍橋...
    mRNA 新冠疫苗,並披露了全球首個關於 mRNA 疫苗動物實驗詳細數據。具體來說,研究人員利用能對不同冠狀病毒S蛋白產生抗體的人源化小鼠創建51個細胞系,隨後對採集的嵌合抗體(源自人和大鼠)開展檢測,以確定其中是否存在能中和新冠病毒的抗體。結果發現,有一個抗體(47D11)對SARS-CoV-1和SARS-CoV-2都表現出中和能力。
  • 學術頭條:卡介苗對預防新冠無效,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發布,新方法...
    預防肺結核的卡介苗可降低新冠感染?鍾南山團隊公布新冠肺炎危重預測模型 準確性達到88%14日消息稱,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團隊代表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整合臨床風險因素,建立新冠肺炎的危重症預測模型,準確性達到88%。
  • NASA公布12億光年外的宇宙奇觀
    近日,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了一張非凡宇宙圖,揭示了宇宙深處一個名為Abell 2384的龐大系統的驚人面貌。據介紹,Abell 2384距離地球約12億光年,由緊密相鄰的兩個星系團構成,總質量高達太陽260萬億倍,完全是超乎想像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