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TN獨家專訪劍橋大學新冠病毒變種報告第一作者:沒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起源於武漢
4月8日,國際知名的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發表文章「Phylo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of SARS-CoV-2 genomes」。論文由來自德國和英國的研究團隊共同撰寫,第一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的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博士。福斯特表示,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的首例感染病例可能是由蝙蝠傳到人,並發生在2019年9月13日到12月7日之間。因此2019年12月24日從武漢採樣的病毒基因組根本不能準確地告訴我們疾病的起源。
偽裝潛入人體細胞 新冠病毒像「披著羊皮的狼」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日報導,英美科學家攜手製作出首個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模型,揭示了病毒如何偽裝自己,潛入人體細胞而不被發現。研究人員稱,刺突蛋白是抗體和疫苗研究的標靶,這一最新發現為開發出新冠病毒疫苗提供了重要信息。新冠病毒表面有很多凸起的刺突蛋白,病毒利用這些蛋白依附並進入人體細胞。刺突蛋白被聚糖包裹,而這些聚糖就像「盾牌」,可以掩護病毒,幫助它們躲開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
揭曉瑞德西韋作用靶點的結構,《科學》發表饒子和院士團隊新冠病毒研究成果
近日,由中國結構生物學家饒子和院士領銜的一支研究團隊,應用冷凍電鏡(cryo-EM)技術,率先描述出了新冠病毒RdRp與兩種輔助蛋白相結合的複合物結構,並且模擬出瑞德西韋與新冠病毒RdRp結合的方式。這項成果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正式上線發表。
繼陳薇團隊後,中國又一新冠疫苗將進入臨床試驗:系滅活疫苗
由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滅活疫苗(Vero細胞)Ⅰ/Ⅱ期臨床試驗在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正處於「通過審核」預註冊狀態。根據公開信息,這是繼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團隊之後,中國第二個註冊進入臨床試驗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
精準捕獲「糖鏈」有助揭示病毒侵染機制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基於席夫鹼水解的動態共價化學方法,實現了對唾液酸糖鏈的精確捕獲,這為後續揭示病毒侵染機制、發現新的疾病生物標記物和藥物靶點,以及開發抗病毒藥物或疫苗打下基礎。該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
《自然》子刊盤點全球新冠疫苗研發項目新進展,5款邁入臨床開發
4月9日,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在Nature Review Drug Discovery發表文章,概括介紹了115個針對COVID-19的候選疫苗項目研發狀況。截至2020年4月8日,全球範圍內已有115個針對COVID-19的候選疫苗研究項目,其中78個項目研發狀態為活躍,37個項目研發狀態尚不確定。目前,已有5款候選疫苗進入到臨床開發階段,分別是:Moderna公司的mRNA-1273、康希諾生物的Ad5-nCoV、Inovio公司的INO-4800、深圳市免疫基因治療研究院的LV-SMENP-DC和病原特異性aAPC。此外,在78個活躍的研究項目中,有73個目前處於探索或臨床前階段。許多疫苗開發商已經表示計劃在2020年開始人體試驗。
Nature子刊:曹雪濤系統盤點新冠病毒產生的免疫學反應及治療方法
2020年4月9日,南開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曹雪濤在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44) 在線發表題為「COVID-19: immunopat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的觀點文章,該文章系統總結了SARS-CoV-2產生的免疫學反應及潛在的治療方法,這對於進一步認清SARS-CoV-2的致病機制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作用,同時對於更好的控制COVID-19指引了方向。
武漢大學李紅良等系統介紹ACE2的功能及在新冠肺炎中潛在治療作用
2020年4月7日,武漢大學李紅良等人在Clinical 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ACE2 the Janus-faced protein – from cardiovascular protection to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 and COVID-19 」的文章,該文章系統介紹了ACE2的生理學功能,同時闡述了ACE2在COVID-19中潛在的治療作用。
北京大學來魯華等團隊發現黃芩提取物可抗新冠病毒,有望作為治療藥物
2020年4月12日,北京大學來魯華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譚文杰共同通訊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 在線發表未經同行評審的題為「Scutellaria baicalensis extract and baicalein inhibit replication of SARS-CoV-2 and its 3C-like protease in vitro」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發現黃芩的乙醇提取物在體外抑制SARS-CoV-2 3CLpro活性和SARS-CoV-2在Vero細胞中的複製,EC50為0.74μg/ ml。在黃芩的主要成分中,黃芩素強烈抑制SARS-CoV-2 3CLpro活性,IC50為0.39μM。該研究進一步鑑定了來自其他草藥的四種黃芩素類似物化合物,它們在microM濃度下可抑制SARS-CoV-2 3CLpro活性。
美科學家在蝙蝠身上發現六種未知的全新冠狀病毒
近日,美國華盛頓特區史密森尼國家動物園生物保護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PLOS ONE雜誌上發表題為:Detection of novel coronaviruses in bats in Myanmar 的研究論文。此項研究在緬甸首次發現了6種全新的冠狀病毒,但研究者認為這6種新的冠狀病毒與SARS、MERS或SARS-CoV-2並無密切聯繫,未來的研究將評估這些新發現的冠狀病毒的跨物種傳播可能性,從而更好地了解它們對人類健康的風險。
新宇宙學模型認為:宇宙膨脹與暴脹源自同種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科院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提出了一種新的宇宙學模型,該模型把驅動宇宙現今加速膨脹的物理機制和宇宙早期暴脹的物理機制統一描述為同一個標量場,並用空間曲率為正的封閉空間解釋了普朗克衛星在2018年報導的天文觀測結果。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物理評論D》上。
溫室白粉蝨染色體水平基因組圖譜組裝成功
近日,《分子生態資源》在線發表了農業害蟲溫室白粉蝨的染色體級別基因組圖譜。該項工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蟲害防控創新團隊和美國康奈爾大學BTI合作完成。他們揭示了溫室白粉蝨發育特異性表達和抗藥性分子機制。該項研究對深入開展白粉蝨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植物—昆蟲—微生物及病毒互作、粉蝨類害蟲抗性治理應用均具有重要意義。
山東農業大學高崢團隊:相似的驅動因素和不同的影響導致了不同的土壤細菌群落和古細菌群落的生態模式
山東農業大學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高崢等人於2020年2月18日在土壤學期刊SBB發表題目為《Similar drivers but different effects lead to distinct ecological patterns of soil bacterial and archaeal communities》的文章,該研究擴展了我們對陸地生態系統中原核生物生態模式的理解。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發「仿象鼻」柔性機器人
哈爾濱工業大學近期在《Soft Robotics》雜誌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Novel Bending and Helical Extensile/Contractile Pneumatic Artificial Muscles Inspired by Elephant Trunk」,研製了一系列伸長型和收縮型的彎曲或螺旋氣動人工肌肉(Pneumatic Artificial Muscles, PAM),作者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和性能表徵實驗等方法,以具象的三維曲面簇的形式對軸向、彎曲和螺旋氣動人工肌肉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與研究,為研究和設計人員提供了一個可靠的設計參考圖譜。
劉博洋等建立胚胎發育過程中Cdc25的蛋白動力學實時檢測方法
2020年4月6日,德國哥廷根大學/馬爾堡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在PLOS Genetics上的研究論文Fluorescence fluctuation analysis reveals PpV dependent Cdc25 protein dynamics in living embryos,利用新的蛋白實時定量檢測方法,揭示了Cdc25/Twine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動力學和精確時空調控機制。論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為劉博洋博士。
如何讓圖卷積網絡變深?騰訊AI Lab聯合清華提出DropEdge
近日,騰訊 AI Lab 和清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圖神經網絡無法做深由兩個原因造成:過擬合 (Overfitting) 和過平滑(Oversmoothing)。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文章提出了一種簡潔但非常有效的方法:隨機刪邊技術,DropEdge,極大提升了超深圖卷積網絡的訓練效率和節點分類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文章投稿到 openreview 的時候就引來了眾多研究同行的關注。文章正式被接收後,圖靈獎獲得者 Yoshua Bengio 的團隊成員 Petar Veličković(注意力圖網絡 GAT 的發明者)在 openreview 平臺上也給與了關注與好評。
徐建青/張曉燕/趙晨合作揭示IFN-κ抑制病毒複製的分子機制
2020年4月7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徐建青、張曉燕和趙晨研究團隊(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何湧泉)在Science Signaling雜誌上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題為「IFN-κ suppresses the replica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es through the IFNAR-MAPK-Fos-CHD6 axis」的文章,發現IFN-κ可以通過IFNAR-MAPK-Fos-CHD6通路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的複製。
富勒烯衍生物助力高開路電壓錫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近期,上海科技大學寧志軍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Ultra-high open-circuit voltage of t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 via an 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 design」的研究論,在錫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開路電壓方面取得了突破。該工作是寧志軍課題組在前期引入低維錫基鈣鈦礦結構和納米梯度結構製備高效器件的基礎上,在錫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方面的又一個重要進展。
胡丙長團隊發現適量飲酒,管住嘴和不吸菸等行為,可顯著延長壽命
近期,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胡丙長團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BMJ 在線發表題為「Healthy lifestyle and life expectancy free of canc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跨度達到34年,有11萬參與者,發現採用低風險的生活方式(管住嘴、邁開腿、保持適當體重、不吸菸和適量飲酒),無論男女,可提高預期壽命達10年,而不會出現重大的慢性疾病。總的來說,在中年時期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會延長人們的預期壽命,而不會出現重大的慢性疾病。
南京大學研究發現:高鹽飲食竟能抑制腫瘤生長
近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藥物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發表題為:High-salt diet inhibits tumour growth in mice via regulating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 differentiation 的研究論文。此項研究表明:高鹽飲食通過調節骨髓來源的抑制性細胞(MDSCs)的活性來激活抗腫瘤免疫監測,從而抑制小鼠腫瘤的生長。
最新研究發現石榴可促進棕色和米色脂肪燃燒
近日,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吳江維教授課題組在PloS Biology上發表了題為Urolithin A exerts anti-obesity effects through enhancing adipose tissue thermogenesis in mice的研究論文。該團隊發現一種來自石榴等水果成分的衍生物有望緩解飲食誘導的肥胖,並發現該衍生物可通過此前未發現的體溫調節途徑對小鼠的體溫、能量消耗以及體重等產生積極影響(第一作者夏博博士,史曉晨博士和謝寶財博士)。
北極海底生物會受人造光影響
根據英國《通訊·生物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北極海底200米處的海洋生物,會受到船隻上人造光的幹擾。這項發現意味著在極夜期間,人造光會影響種群調查,進而對可持續管理工作產生影響。
膳食多酚與口腔和腸道菌群在結直腸癌發病中的相互作用
近日,《Nutrients》發表了一篇論文,回顧和總結目前關於微生物群的作用以及膳食多酚和微生物群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大腸癌發展關係的知識。明確了膳食多酚和其微生物代謝物作為口腔和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和活性調節因子,在大腸癌發病和預防中發揮作用的機制,包括新的篩選生物標誌物和可能的營養治療意義。
除草劑在早上打效果更好
2019年8月19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英國布裡斯託大學Antony N. Dodd課題組題為Plant circadian rhythms regul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glyphosate-based herbicid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表明植物生物鐘調節草甘膦的有效性,並提出農業上的時間治療學概念。研究表明,草甘膦的除草效果取決於噴灑的時間,然而其作用機制未知。
歸一化激活層的進化:谷歌Quoc Le等人利用AutoML 技術發現新型ML模塊
最近,谷歌大腦團隊和 DeepMind 合作發布了一篇論文,利用 AutoML 技術實現了歸一化激活層的進化,找出了 BatchNorm-ReLU 的替代方案 EvoNorms,在 ImageNet 上獲得 77.8% 的準確率,超越 BN-ReLU(76.1%)。
白介素22介導的宿主糖基化通過調節腸道菌群的代謝活動來預防艱難梭菌感染
宿主免疫在腸道菌群介導的對艱難梭菌感染(CDI)的定殖抗性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在這篇研究中,作者證明了由腸道菌群定殖誘導的白細胞介素(IL)-22對預防人類微生物群落相關(HMA)小鼠的CDI至關重要。
新墨西哥州發現的新型肉食性恐龍增進了對於恐龍演化的認識
2020年3月《科學報告》發表的一篇論文New Dromaeosaurid Dinosaur (Theropoda, Dromaeosauridae) from New Mexico and Biodiversity of Dromaeosaurids at 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報告發現了一種新型馳龍,馳龍是生活在白堊紀時期的一種身覆羽毛的中小型肉食性動物。化石發現增進了我們對於白堊紀晚期(7000萬-6800萬年前)的恐龍演化的理解。
npj: 有物理頭腦的貝葉斯網絡—太陽能電池工藝的創新優化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由Tonio Buonassisi領導的聯合團隊,變革了以往完全基於黑盒子模式的光伏器件優化方法。他們以材料物理性能為橋梁,將工藝參數和器件性能連接起來,構建了基於貝葉斯網絡的工藝優化新方法。一方面將材料的物理性能(如體材料的摻雜度和界面的載流子複合率)等作為約束條件引入貝葉斯網絡,將其與工藝參數(如生長溫度)耦合起來。另一方面建立了一個基於神經網絡的代理器件物理模型,根據材料性能預測實際器件的效率。
「雲」科研 正當時
為了最大程度保障科研工作的有序開展,中國科學院充分發揮信息化技術優勢,主動作為,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構建資料庫及信息服務平臺,支撐科研單位開展病毒溯源、傳播力、傳播機理等方面研究,面向全球發布和共享新冠病毒最新數據信息,為國內外疫情防控科技攻關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中科院還多措並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類科研和管理工作平臺開展業務工作,有序推進既定任務,為疫情期間院內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瑞德西韋中國重症臨床試驗已停止,數據或將在恰當時機公布
4月10日,瑞德西韋首個臨床同情用藥結果發布後,該藥物的生產商、吉利德科學董事長Daniel O』 Day 發布公開信表示,目前全球已有七項瑞德西韋臨床試驗啟動,中國對重症患者的研究因入組停滯而停止。吉利德公司還表示,預計在四月底獲得瑞德西韋針對重症患者研究的初步數據。中國的研究者將負責發布瑞德西韋在中國的試驗數據,其數據可能會在適當時機公布。據悉,吉利德將在五月份獲得有安慰劑對照的 NIAID 試驗的初步數據,以及吉利德的針對中度症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研究數據。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Quanyin Hu實驗室招聘博士後、博士研究生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藥學院藥物製劑系Dr. Quanyin Hu領導的CIPT lab(Cell-Inspired Personalized Therapeutic Lab)招收博士後,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博士生,和訪問學者若干名。研究方向:CIPT Lab(Cell-Inspired Personalized Therapeutic Lab)將圍繞「細胞治療」( Cell therapy),「免疫治療"( Immunotherapy)和「個性化治療"( Personalized therapy)的理念(CIPT)構建高效可控的藥物遞送系統,集中於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治療,並聚焦於解決臨床前沿難題。
大齡程式設計師再就業:美國州長急聘,精通上古語言COBOL,需儘快到崗
近日,新澤西州州長 Phil Murphy 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現在政府急需能夠使用 COBOL 語言的程式設計師,幫助修復已經使用了 40 多年的失業保險系統,時薪為 55 美元至 85 美元。COBOL 語言是專門為企業管理而設計的高級語言,可用於統計報表、財務會計、計劃編制、作業調度、情報檢索和人事管理等方面。它的主要特點包括:面向文件、接近英語自然語言、通用性強、功能模塊化等。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