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牛津新冠疫苗疑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供氧不足促進腫瘤轉移...

2020-11-23 前瞻網

英國新冠疫苗受試者出現「疑似嚴重不良反應」,阿斯利康暫停三期臨床試驗

根據 STAT 報導,由於一位英國受試者出現了「疑似嚴重不良反應」(suspected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由阿斯利康和牛津大學共同研發的新冠疫苗 III 期臨床試驗被叫停。該疫苗被稱為 AZD1222,是一種腺病毒疫苗,其 III 期臨床試驗於 8 月 31 日啟動,計劃在全球多個國家推進,其中美國已設立了十多個試驗點。

NEJM高清圖像:呼吸道細胞被新冠病毒感染的「慘烈」景象

《新格蘭醫學雜誌》(NEJM)臨床醫學圖片欄目最近發表了一幅有關新冠病毒的震撼圖像,非常直觀地展示了呼吸道被新冠病毒感染後的「戰場」何其「慘烈」。這幅圖像來自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School of Medicine)Camille Ehre博士及其合作團隊。為了觀察感染情況,研究團隊在嚴格的3級實驗室環境下將新冠病毒接種到了人支氣管上皮細胞上。病毒顆粒與目標氣道細胞的比例為3:1。96小時後,研究團隊通過電子顯微鏡來觀察這些細胞。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新聞稿中表示,「極高的病毒載量為病毒傳播到人體全身多個器官提供了『彈藥庫』,同時增加了人際傳播的風險。這些圖像為我們佩戴口罩、採取必要措施阻斷新冠病毒傳播提供了有力依據。」

JAMA:多種廉價類固醇可以提高新冠重症患者的生存率

北京時間9月3日,發表在《JAMA》上的一項薈萃研究證實,多種類型的類固醇可以提高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生存率,使廉價藥物成為一種標準的治療手段。這項由世界衛生組織領導的薈萃研究發現,在那些需要額外氧氣的重症患者中,與安慰劑治療或常規護理組相比,類固醇組在第一個月將死亡風險降低了約三分之一。領導其中一項研究的牛津大學的Martin Landray博士說:「這個結果為治療新冠肺炎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在可用性方面,選擇越多越好。」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Anthony Gordon博士稱這一結果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他補充說:「儘管這些結果令人印象深刻,但它並不能治癒疾病。」

普通感冒病毒會影響新冠流行嗎?耶魯大學《柳葉刀》子刊提示病毒相互作用

耶魯大學醫學院團隊近日在《柳葉刀-微生物》發表的一項研究為此帶來了洞見:通過啟動人體的抗病毒防禦能力,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可以預防流感病毒的感染。一個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普通感冒病毒的季節性傳播,是否也會對新冠病毒產生類似的影響?儘管目前我們還沒有答案,但這或許將是疾病防控研究的方向之一。

為何老年人及男性新冠患者死亡率更高

新冠肺炎在老年人和男性中往往更為嚴重,但是這種聯繫背後的潛在機制尚不清楚。華盛頓大學的學者在PLoS子刊上發表研究稱,這類人群可能由於免疫反應慢從而症狀更嚴重。研究通過比對陽性病例和對照人群發現,這些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群,直到感染發生三天後,免疫細胞反應才被激活,且免疫細胞的組成和功能會隨病毒載量的變化而變化。這顯示,男性和老年人在抵抗新冠病毒時,免疫反應速度很慢並且響應模式也存在異常,這或許是後續病情加重,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

9大新冠疫苗研發藥廠聯合聲明,不會在3期臨床試驗確認安全有效前尋求疫苗上市

本周二,九家承擔新冠疫苗研發的大型製藥企業聯合聲明,其 CEO 籤署的一份保證書承諾,不會在三期臨床試驗證明疫苗安全有效之前,尋求監管部門的上市批准。此前,俄羅斯已在全球率先宣布批准新冠疫苗的註冊,該疫苗跳過了三期臨床試驗。籤署保證書的九家企業分別是:阿斯利康(AstraZeneca),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強生(Johnson & Johnson),默克(Merck),諾瓦瓦克斯(Novavax),Moderna,賽諾菲(Sanofi),BioNTech和輝瑞(Pfizer)。

細胞表面蛋白與蛋白相互作用圖譜

2020年8月20日,Christopher Garcia團隊在Cell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A Human IgSF Cell-Surface Interactome Reveals a Complex Network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的文章,開發了一個篩選平臺,該平臺結合了高通量版本的基於ELISA的細胞外相互作用組分析(ECIA)和自動池化蛋白策略(apECIA),對人類IgSF分泌的和單跨膜(STM)的細胞表面蛋白以及其他感興趣的蛋白等共564個蛋白進行了篩選,觀察到了426個PPIs,其中345個(81%)是以前沒有報導過的。這些PPI形成了一個複雜的網絡,為其後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高血壓和糖尿病會改變中年人腦結構,削弱思維速度和記憶力

北京時間9月8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高血壓和糖尿病會像溫水煮青蛙一樣以微妙的方式影響大腦,而且這種影響在中年時就已經顯現。研究通訊作者、牛津大學神經學家Michele Veldsman說:「我們發現高血壓和糖尿病嚴重損害了大腦的認知功能,特別是對思維速度和短期記憶的表現。血壓升高,思維速度和記憶力就會變差。」

睡眠方式或有助於預測「痴呆症」,睡得不好更容易「變傻」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人員近日發表在《Current Biology》的一項研究報告發現,「好好睡覺」可能是目前人們應對阿茲海默症的重要方法,睡眠質量不佳跟毒性蛋白質積累增多之間存在著一致聯繫。那些睡眠質量更差的人大腦內積累Aβ的速度更快,這預示著更高的阿茲海默症風險。

蠕蟲感染怎麼治?Nature 子刊給出新思路

當前,人們普遍認為Ⅱ型免疫反應可促進寄生蟲免疫並啟動組織的修復。但是,由於我們對Ⅱ型免疫應答及宿主保護機制不夠了解,臨床上尚無持久的免疫治療方法。2020年7月14日,《Nature Immun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 Mark C. Siracusa研究組題為「Basophils prime group2 innate lymphoid cells for neuropeptide-mediated inhibition」的研究。該研究指出,Ⅱ型固有淋巴樣細胞(ILC2)參與神經肽神經調節素B(NMB)介導的免疫抑制作用。

基於多電子反應的高能量密度電池:熱力學分析與動力學優化

電池的能量密度與電化學反應中的轉移電子數直接相關,利用具有多電子反應特性的高比能電極材料實現多電子反應,可以顯著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最近,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研究團隊(黃永鑫,吳鋒,陳人傑*)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發表文章,就多電子反應過程中的熱力學特性和動力學優化進行了綜述。

近300萬患者數據:接種流感和肺炎疫苗,心衰死亡風險顯著降低

歐洲心臟病學會(ESC)2020年會上發表的一項針對近300萬美國人的研究結果顯示:流感和肺炎疫苗接種與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率減少相關。比較當年接種疫苗與未接種疫苗的心衰患者的住院死亡率發現,接種流感疫苗的患者住院死亡率(1.3%)顯著低於未接種流感疫苗的患者(3.6%)。同樣,接種肺炎疫苗的患者住院死亡率(1.2%)顯著低於未接種疫苗的患者(3.6%)。

老年人如何減肥?科學家發現這種減肥方法或許值得一試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營養肥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碳水化合物含量很低的飲食(VLCD)可能是促進內臟和骨骼肌脂肪流失而又不影響瘦肉組織的一種方法,並且可以改善肥胖老年人的胰島素敏感性。隨機臨床試驗結果表明:8周的VLCD飲食可以改善人體成分、脂肪分布和代謝健康。相關成果發表在《Nutrition & Metabolism》上。

lncRNA與BRD3蛋白形成相分離凝聚物調節內胚層分化

2020年9月7日,美國麻省綜合醫院Alan C. Mullen研究組發文題為lncRNA DIGIT and BRD3 protein form phase-separated condensates to regulate endoderm differentiation,發現lncRNA DIGIT與BRD3存在相互作用並且通過形成相分離的凝聚物促進內胚層細胞的分化。

3.3℃!蜂鳥創下鳥類體溫最低紀錄

在脊椎動物中,蜂鳥有著驚人的高代謝率,為此它們需要持續不斷地進食。而在寒冷、黑暗的夜晚,由於無法捕食,它們採取了另一種生存策略——降低體溫,從而降低代謝率。在一項發表於《生物學通訊》的研究中,美國科學家對安第斯山脈的不同蜂鳥物種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黑輝尾蜂鳥在夜間的體溫可以降至3.3℃,這是觀測到的鳥類和非冬眠哺乳動物中的最低體溫。此外,其他蜂鳥平均也可以將體溫降至5~10℃,從而將心率從每分鐘超過1000次降至50次。

供氧不足促進腫瘤轉移

具有擴散能力是惡性腫瘤的重要標誌,一旦腫瘤開始擴散,患者的康復率就會大大降低。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分析乳腺癌小鼠的腫瘤組織,測定組織內的氧濃度和腫瘤的擴散概率,發現缺氧環境或能促進腫瘤的擴散,進而縮短小鼠的壽命。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刺激新血管的形成,能夠上調腫瘤組織的供氧,減少腫瘤擴散,從而延長小鼠壽命。雖然增加供氧會導致原本的腫瘤變大,但研究人員認為,只要能防止擴散,就能通過消滅留在源頭的腫瘤細胞,徹底剷除腫瘤組織。相關論文發表於《細胞報告》雜誌。

微米級的DNA摺紙術

DNA摺紙術是一種將長的單鏈DNA通過多條短的DNA連接摺疊成指定形狀的技術。據一項《自然-化學》上的研究,科學家成功製造出了6個螺旋束的亞微米級DNA摺紙結構——元DNA,其可被視作單鏈DNA的放大版,兩個互補的元DNA可以形成雙螺旋。改變元DNA的局部柔性和相互作用,就可以使它們自組裝為多面體和網格等多種結構。研究人員表示,未來他們可以使用這些元DNA設計出更複雜的電路、分子機器和納米器件,並將其用於與生物傳感和分子計算有關的應用中。

「撫」癢止癢的神經機制

近日發布於《神經科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探索了「撫」癢止癢背後的神經科學。脊髓中的背角神經元向大腦傳遞「癢」的信息。研究人員們發現,在瘙癢時輕撫癢處,能激活癢處的觸覺神經元。這些觸覺神經元一旦激活,就能間接抑制背角神經元短時間內的活動,從而降低大腦接受到的「癢」信號。

歐洲13%的死亡與汙染相關

根據歐盟環境署發布的一份報告,歐洲13%的死亡案例都與汙染有關,其中包括空氣汙染、噪音汙染、水體汙染以及化學物品暴露。報告還指出,在2012年,歐盟國家的63萬過早死亡案例中,有40萬與空氣汙染造成的中風、心血管及肺部疾病相關,另外噪音汙染導致的心臟問題也造成了1.2萬人死亡。不過報告也展現出一些積極的因素:歐洲的水質有顯著提升,另外過早死亡的人數較1990年的100萬人相比也有明顯下降。

骨骼研究表明,至少有 11 種魚類可能具備「行走能力」

近日,美國佛羅裡達自然歷史博物館(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牽頭的國際研究團隊宣布,已經鑑定出至少 11 種魚類可能具有陸地爬行的能力。該研究可幫助科學家發現第一個在陸地上行走的脊椎動物是如何出現的。

《自然》:這種長壽的「活化石」正在透露2.5億年來的生命秘密

最近,來自十多個國家地區的科學家們與毛利部落展開合作,首次通過基因組測序破解了楔齒蜥(Sphenodon punctatus)的生命藍圖,為我們了解生命的秘密提供了新的參考。研究結果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特別關注了哪些基因可能是幫助長壽的。「提供抗活性氧保護的基因可能與長壽有關。提供這種保護的一類基因產物是硒蛋白。」研究作者在論文中指出。

《自然》子刊:CRISPR新用法,解決基因療法易失效的難題

基因療法一般靠病毒(如腺相關病毒,即AAV)將基因遞送到細胞中。在基於CRISPR的基因療法中,分子剪刀可以剪斷一個缺陷基因,然後加入缺失的序列或暫時改變其表達。然而,機體對AAV產生的免疫反應卻可能使治療失效。為了解決這一障礙,近日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創建了一種不同的CRISPR系統。這種系統會短暫抑制與產生AAV抗體相關的基因,從而抑制免疫反應,讓病毒載體毫無阻礙地遞送基因。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上。

近10萬人參與,隨訪長達18年,發現工作性騷擾會增加自殺等風險

2020年9月2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Linda L Magnusson Hanson等人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BMJ 在線發表題為「Work related sexual harassment and risk of suicide and suicide attempt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對1995年至2013年間86451名男女進行了一份自我報告問卷調查,包括暴露於與工作有關的性騷擾。主要結果是從行政登記冊確定的自殺和自殺未遂的情況(平均隨訪時間為13年)。該研究發現,在針對一系列社會人口統計學特徵進行了Cox回歸分析後,工作場所的性騷擾與自殺(風險比2.82,95%置信區間1.49至5.34)和自殺未遂(1.59,1.21至2.08)的過高風險相關。調整基線健康狀況和某些工作特徵後,估計數仍顯著增加。男女之間沒有發現明顯差異。

一種用於專業健身的膳食補充劑可能具更廣泛的健康益處

近日,發表在《Cell Metabolism》上的一項新研究,為人類實現「永葆青春(儘可能延長青春時期)」的理想提供了有價值的線索。該研究表明,一種用於專業健身的膳食補充劑可能具更廣泛的健康益處——延緩衰老。這種名為α-酮戊二酸(AKG)的物質讓實驗小鼠擁有一個更好的老年生命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們不僅沒有經歷衰老帶來的虛弱,而且在死亡前患病的時間大大縮短。這是AKG涉及哺乳動物的首次研究。

突破!殷平/閆創業首次解析了人類TIM22複合物結構

2020年9月8日,華中農業大學殷平及清華大學閆創業共同通訊在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題為「Cryo-EM structure of the human mitochondrial translocase TIM22 complex」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人類TIM22複合體的冷凍電鏡結構,整體解析度為3.7Å。該研究確定了人TIM22複合物的冷凍EM結構。該結構揭示了該複合物的組裝和詳細的結構信息,並為理解該複合物在載體蛋白插入中的功能和機理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研究發現:女生胸越大,運動就越少

今年5月,來自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體育科學與醫學雜誌》(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上發表了題為《Does breast size affect how women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activity?》的文章,研究了乳房大小(小,中,大和超大)對婦女參與體育運動的持續時間和強度的影響。結果發現:胸部越大,女性鍛鍊就越少,特別是劇烈運動。有幾個原因導致女性體育運動量少,比如缺乏時間、興趣、天氣惡劣等。但是還有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原因,就是運動會引起乳房不適,從而影響女性的運動。

重大進展!南開大學呂鑫屹課題組發現組蛋白分子伴侶FACT調控胚胎幹細胞中反轉座子MERVL的新機制

2020年9月7日,南開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呂鑫屹課題組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線發表論文「Histone chaperone FACT repressesretrotransposon MERVL and MERVL-derived cryptic promoters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證實H2A/H2B組蛋白分子伴侶FACT (Facilitates ChromatinTranscription)複合體可以抑制小鼠胚胎幹細胞中反轉座子MERVL和MERVL衍生的隱秘啟動子,及其驅動的MERVL融合基因的表達,以此揭示了胚胎幹細胞中ERV的一個新的調控機制,並為MERVL融合轉錄本的抑制提供了解釋。

Nat. Biomed. Eng.:柔性電子陣列助力微創手術

最近,西北大學John A. Rogers教授課題組、黃永剛教授課題組與喬治華盛頓大學Igor R. Efimov教授課題組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發表了題為「Catheter-integrated soft multilayer electronic arrays for multiplexed sensing and actuation during cardiac surgery」的研究論文,提出了一種多功能、多路復用的柔性電子陣列結構,可與醫用導管相集成,有望使未來的微創心臟手術更加安全高效。

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首次實現

中國科技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馬庫斯·胡貝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本成果為進一步實現各種高維量子信息過程和研究高維系統的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打下重要基礎。

中美創建微米級元DNA結構

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院士及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顏顥教授等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創建出一種新型元DNA結構,這些元DNA結構可自我組裝成形狀各異的微米級結構,應用於光電子學及合成生物學領域,從而促進信息存儲和加密等技術的發展。

3D人體全身運動捕捉系統,港中文聯合Facebook出品

3D人體姿態和形狀估計在最近幾年是一個重要的研究熱點,但大部分工作僅僅關注人體部分,忽略了手部動作,港中文聯合Facebook AI研究院提出了一種從單張圖片同時估計人體姿態和手部動作的新方法,展示效果好似科學怪物。

中國農科院與北京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北京大學戰略合作座談會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行。北京大學校長郝平,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中國農科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等出席會議。根據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支持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建設、加強科技協同創新、合力打造國家「三農」高端智庫、加強研究生聯合培養等方面加強合作,共同探索農業科教深度融合全新模式。

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鍾南山、張伯禮、張定宇、陳薇等獲頒勳章獎章

9 月 8 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張定宇、陳薇頒授了勳章獎章。此外,童朝暉等 1499 名同志被授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等 500 個集體被授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稱號。

中科院5人1集體獲抗疫全國先進

9月8日上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國科學院系統魏海明等5人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黨委同時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和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與諾獎擦肩而過的蘇州人楊培東,剛剛獲得2020年全球能源獎

2020年9 月8日,根據國際能源獎委員會會議的結果,確定了三名 2020 年全球能源獎獲得者,分別為:Carlo Rubbia(來自義大利)、楊培東(來自美國的華人學者)、Nikolaos Hatziargyriou(來自希臘)。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因志願者出現不良反應 牛津新冠疫苗試驗暫停
    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合作研發的新冠疫苗已經進入三期臨床試驗,但由於其中一名志願者出現不明原因的疾病,牛津疫苗試驗現已暫停。據悉,牛津疫苗是最早進入三期臨床試驗的新冠疫苗。製藥公司阿斯利康9月8日表示,牛津大學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已被暫時叫停。
  • 英國新冠疫苗受試者出現「疑似嚴重不良反應」
    點上面關注我們,每日獲取前沿新知隨著疫情的發展,疫苗的研發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但是近日,傳來了一則壞消息:一名英國人,在參加疫苗的安全性測試中出現疑似嚴重的不良反應。這項研究是由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合作進行的。此次的研發已經進行到了臨床三期階段。阿斯利康製藥公司的發言人說,因參與人員出現了疑似嚴重的反應,研究被迫中止。公司和研究人員將全面檢查整個研發過程,找到「事故」的原因。
  • 新冠疫苗一夜間迎三大利好!牛津大學疫苗受試者「免疫反應劇烈...
    每經編輯:王曉波新冠疫苗又有重大突破,一夜之間,各方傳來三大利好消息。英國牛津大學周一發表在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的最新數據顯示,該校開發的一種潛在的新冠病毒疫苗,在一項大型的早期人體試驗中產生了「劇烈的免疫反應」。
  • 北京新冠疫苗接種22個問題 出現不良反應怎麼辦?
    8.接種新冠疫苗後,抗體可持續多長時間?答:新冠肺炎病毒發現的時間還不長,所以現在說這個疫苗能夠保護多長時間還為時過早,還不能下這個結論。目前證據提示,按世界衛生組織規定要求,疫苗保護期達到半年以上,基本上沒有問題。9.接種新冠疫苗可能會出現什麼不良反應?
  • 新冠疫苗再次引起不良反應 美國公眾多有疑慮
    當地時間12月23日,美國紐約市衛生部門報告稱,紐約市一名醫護人員在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這是美國各地接連報告接種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最新案例。與此同時,隨著一些疫苗亂象持續曝光,以及有專家稱變異新冠病毒可能已在美國出現,這些負面消息都令美國公眾對接種疫苗多有疑慮。
  • 解藥|科興新冠疫苗臨床I/II期數據公布,未見嚴重不良反應
    數據顯示,接種CoronaVac未見嚴重不良反應,且能夠在受試者體內產生新冠病毒抗體。該試驗為隨機雙盲試驗,於江蘇睢寧開展。4月16日至25日,144名志願者參與了臨床I期試驗,而600名志願者在5月3日至5月5日期間參與了臨床II期試驗。志願者均無新冠感染史。論文公開了此前備受關注的疫苗不良反應數據。
  • 我在牛津參與新冠疫苗2/3期臨床試驗,一名阿斯利康疫苗受試者的經歷
    假設你是一名全球流行疾病在研疫苗的臨床試驗志願者,當你聽聞由於接種者疑似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而試驗叫停,你會是什麼感覺?驚慌或者擔憂,其實在這種情況下都很常見。但對於身在牛津參加2/3期新冠疫苗臨床試驗的科研人員Marcia來說,她基本上沒感覺,「其實5萬人的試驗,(即使)現在有個別不良反應也正常」。
  • 美國男子注射Moderna新冠疫苗出現不良反應:手臂疼痛、暈厥並持續...
    美國男子注射Moderna新冠疫苗出現不良反應:手臂疼痛、暈厥並持續高燒  Evelyn Zhang • 2020-05-
  • 國藥集團黨委書記:目前未接到新冠疫苗嚴重不良反應報告
    繼在阿聯、巴林兩國正式批准註冊上市後,2020年12月30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經國家藥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此前,中國、阿聯、巴林、埃及、約旦5國政府相繼批准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疫苗緊急使用。在國外,10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接種了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的新冠疫苗。目前,已有50多個國家提出購買需求。
  • 衛健委:疫苗的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約百萬分之二
    12月31日上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冠病毒疫苗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負責人曾益新說,為了保護高風險人群,今年6月份,按照依法依規批准的《新冠病毒疫苗緊急使用方案》,我們採取小範圍起步、穩妥審慎、知情同意自願的原則,在充分的不良反應監測和應急救治準備的前提下,對高風險人群開展了新冠疫苗的緊急接種。
  • 視頻| 如何減少新冠疫苗接種不良反應?專家這樣建議
    針對新冠病毒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問題,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表示,根據監測結果,現在報告上來的疑似不良反應,80%是一般不良反應,其中有十萬分之六是異常反應,在異常反應中大多數是過敏性皮疹,嚴重的不良反應大概是百萬分之一。與歷史數據相比,沒有出現異常情況。
  • 新冠疫苗有沒有必要打?不良反應有什麼
    在操作實施過程中,如果接種第一劑次疫苗出現嚴重過敏反應,且不能排除是疫苗引起的,則不建議接種第二劑次。要了解疫苗成分,對疫苗成分既往有過敏者不能給予接種。  接種時,接種醫生應仔細詢問受種者的健康狀況及既往過敏史。受種者要如實向接種醫生報告身體健康狀況及疾病史、過敏史等。要把疫苗禁忌列入知情同意書中。
  • 英俄允許「混合接種」新冠疫苗?中國專家:可能增加不良反應
    57 來源: 海外網 舉報   來源:環球網  【環球時報記者 郭媛丹】由於新冠疫苗數量不足
  • ...陳薇團隊新冠疫苗二期臨床試驗完成,牛津疫苗臨床中期結果發布
    結果顯示,高劑量組95%,低劑量組91%的受試者,均誘發了T細胞免疫反應或抗體免疫反應。注射疫苗28天內,高劑量組24人、低劑量組1人、安慰劑組2人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同時,高劑量和低劑量組均有70%以上的受試者出現了發熱、疲勞和注射部位疼痛等不良反應。
  • 美媒: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聯合研製的新冠疫苗產生免疫反應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0月26日報導,中期研究結果顯示,英國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製藥公司聯合研製的新冠病毒疫苗在年長者中產生了良好的免疫反應,不良反應水平也較低報導稱,阿斯利康和牛津大學周一表示,研究結果顯示,56歲以上群體(包括年齡在70歲及以上的風險格外高的群體)的試驗效果很積極,這一結論基於對此前獲取的中期安全性及免疫反應數據所做的分析。年長者通常比年輕人更容易出現嚴重的新冠肺炎症狀,所以科研人員一直在尋找證據,希望能證明有一種疫苗能重點保護年長者。
  • 哪些情況不能打新冠疫苗?有什麼不良反應?權威解答來了
    既往發生過疫苗嚴重過敏反應(如急性過敏反應、蕁麻疹、皮膚溼疹、呼吸困難、血管神經性水腫或腹痛)或既往接種過本疫苗發生嚴重過敏反應、出現任何神經系統反應者;孕婦。具體以疫苗說明書為準。5、接種新冠疫苗前後有哪些注意事項?
  • 接種新冠疫苗可能會出現什麼不良反應?如何處理?
    編者按:近日,我國首支新冠疫苗已在多地開始對重點人群進行接種。新冠疫苗要不要打?怎麼打?我國接種的是哪種疫苗?適用於哪些人群?打完後能不能摘口罩?接種疫苗會得到多久的保護?出現不良反應怎麼辦?圍繞老百姓關切的新冠疫苗相關問題,光明科普策劃「畫說防疫·疫苗來了」系列科普動畫進行全面梳理和解答。
  • 參與牛津大學新冠疫苗臨床試驗志願者死亡,研究未被叫停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10月21日,經巴西國家衛生主管機構證實,英國阿斯利康製藥公司(AstraZeneca)進行的第三期新冠疫苗試驗中,出現一名男性志願者死亡。這是目前全球範圍內新冠疫苗試驗中報告的首例死亡病例。目前,衛生部門和研究人員正在對志願者死亡原因進行調查。
  • 新冠疫苗副作用,怎麼看?專家:疫苗總體是安全性極高的藥品
    例如英國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和牛津大學合作開發的新冠疫苗此前就因為一名參與者意外發病,被迫叫停正在進行的三期臨床試驗。但研究發現,該病患症狀跟疫苗關係不大,英國方面隨後恢復了試驗。這次國藥疫苗是否屬於這種情況,尚不清楚。據介紹,目前國藥疫苗在多國進行三期臨床試驗。
  • 哪些人不適合接種新冠疫苗?打新冠疫苗有什麼不良反應?權威解答來了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哪些人不適合接種新冠疫苗?打新冠疫苗有什麼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     1、接種新冠疫苗後可能出現哪些不良反應?     與其他任何疫苗一樣,接種新冠滅活疫苗可能會出現一些常見的一般反應,如接種部位酸脹、紅腫、疼痛、瘙癢等;     極少數人因個體差異可能會出現發熱、乏力、噁心、頭痛、肌肉酸痛等,一般不需處理,2——3天後大多可自行恢復。目前尚未監測到發生與疫苗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