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對於目前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新冠疫苗,魯賓總體上表達了信心,「就我個人而言,早期數據符合我們的期望,我們對疫苗的安全性還不太了解,但已經有很多人接種了疫苗,並沒有聽到很多問題,這是好消息。至於有效性,我同樣持樂觀態度」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免疫學與傳染病副教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主編埃裡克·魯賓(Eric Rubin)。圖/哈佛大學官網
文丨記者 徐路易
全球範圍內新冠疫情仍在持續,除了抗病毒藥物之外,安全有效的疫苗也是抗擊這場疫情的重要武器。為什麼這場全球大流行病需要疫苗?目前候選的新冠疫苗有哪些種類?如何評估疫苗是否成功?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免疫學與傳染病副教授、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主編埃裡克·魯賓(Eric Rubin)近日在2020騰訊醫學ME大會的演講中,詳細介紹了各類疫苗的生效原理及評估方法。他表示,疫苗製造是一個耗時漫長且機理複雜的過程,新冠疫苗的研發目前以DNA疫苗和腺病毒疫苗的研究進展最為理想,但還需要通過後期臨床試驗對人體接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進一步分析評估。
魯賓介紹,截至10月底,新冠的候選疫苗中有11種已經處於臨床試驗三期階段,臨床三期為上市前最後一個階段的臨床試驗,且不同研究團隊製備疫苗的方法各異,包括病毒滅活疫苗、DNA疫苗,以及腺病毒疫苗等。
疫苗研發中的一個常用原理,就是使用不會使人生病的病毒感染人體,誘導產生免疫應答。人們如今使用的許多疫苗也是利用這一原理。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麻疹、腮腺炎、風疹、黃熱病等,它們的原理都是利用減毒的活病原體,這些病原體可誘導產生免疫應答,從而抵禦具有完全活性的病原體。「但這一工作很困難,可以說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知道如何將病原體充分減毒,達到既不會導致疾病又可以誘導產生免疫力。新冠病毒的情況也是如此,至少到目前為止是如此。我們目前沒有可以達到上述目的的候選疫苗。這意味著必須考慮通過其他方法製造疫苗。」魯賓表示,過去研發疫苗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啟動一個疫苗項目之後,通常需要10年以上。縱觀疫苗研發史,絕大部分疫苗都需要10年以上的科學研究和臨床試驗,才能將實驗室裡的設想變為真正安全有效的疫苗。
目前,諸多新冠疫苗正在進行臨床試驗,魯賓總體上表達了信心,「縱觀疫苗研發的過程,人們已經將之前需要幾年的工作壓縮到幾個月,這已經是重大的勝利。我們希望接下來幾個月內可以看到結果,這樣我們就可以判斷疫苗是否研發成功。如果研發成功,或許可以更快地結束此次全球疫情。」
疫苗方法論
在諸多製備疫苗的方法中,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滅活病毒,製造滅活脊髓灰質炎疫苗就是使用這種方法。製備時,科學家們不是直接使用減毒疫苗,而是將一般的脊髓灰質炎活病毒與化學物質混合。這些化學物質將病毒滅活,它們也就不再引起感染。這種處理方式,可以保留抗原,因而免疫系統仍然可以識別。所以注射這種滅活病毒之後,仍然可以誘導產生免疫應答,從而抵禦活病毒。所謂抗原是指從對象生物體之外進入對象生物體的外源分子,它們有可能是免疫系統所不熟悉的蛋白質,因此可以被免疫系統識別。一般來說,免疫系統第一次遇到抗原時會產生相對較小的初次免疫應答,再次激發時才會產生更強的免疫應答。
隨著醫學的發展,通過滅活病毒製備疫苗的方法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科學家們發現可以不使用整個病毒,而是使用病毒的一部分,比如使用病毒產生的某種特殊的蛋白質結構。比如,B肝疫苗使用的就是B肝表面抗原,它是覆蓋在病毒顆粒表面的蛋白質,可以純化且本身不會引起疾病,但它誘導產生的免疫應答又足以保護接種疫苗的人免受B肝病毒感染。這類疫苗被稱為亞單位疫苗,是人們最常使用的疫苗之一。
……
(本文來自新聞原創付費網站「財新網」,點擊文末閱讀全文,關注財新網服務號即可閱讀全篇文章,閱讀更多精彩文章可直接訂閱。)
解藥|BioNTech更新新冠疫苗在華上市計劃 另一款備選疫苗有望上市[2020-11-08]
德國BioNTech與合作方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600196.SH ,下稱「復星醫藥」)將推進新冠備選疫苗BNT162b2在中國上市。11月6日,復星醫藥高級副總裁、全球研發中心總裁兼首席醫學官回愛民告訴財新,正在中國進行Ⅰ期臨床試驗的新冠疫苗BNT162b1暫無後續新試驗計劃,現正在準備另一支疫苗BNT162b2在中國的Ⅰ/Ⅱ期臨床橋接試驗申請。這意味,BNT162b2將更有望在中國上市。
「這個(BNT162b1Ⅰ期臨床試驗)結束以後,我們目前沒有開展新的b1臨床試驗或者延展b1試驗的計劃。」回愛民告訴財新記者。不過,復星醫藥將繼續BioNTech的另一支mRNA新冠疫苗BNT162b2的臨床研究,該疫苗現正由輝瑞公司與BioNTech合作進行全球Ⅲ期臨床試驗,預計於11月底公布Ⅲ期臨床試驗結果,或將在美國申請疫苗緊急使用。
回愛民稱,BioNTech一直向復星醫藥分享海外在研疫苗臨床數據,目前BNT162疫苗的工作重心在於推進BNT162b2的全球三期臨床試驗,如果結果達到預期,可以用於在多個國家和地區註冊上市,包括中國。
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究這種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生化機制。此前已有多項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表面的S蛋白(又稱刺突蛋白)可與人體細胞的ACE2(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受體結合。近日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的一篇研究,則更為深入地描述了這個過程——S蛋白在驅動時還要利用宿主細胞中一種叫做TMPRSS2的蛋白酶。而且目前已經有這種蛋白酶的抑制劑通過臨床驗證,不過是用作治療其他疾病。在細胞實驗中,這種蛋白酶抑制劑有抑制新冠病毒入侵細胞的效果,有望成為潛在的抗病毒靶向藥。
該項研究的團隊成員大多來自德國的科研單位,包括德國萊布尼茨靈長類動物研究所、德國格廷根大學生物及心理學院等。《細胞》官網稱,這篇文章已經過同行評議,並被《細胞》雜誌接受,但還不是最終版本。之所以要提前發表出來,是希望儘快讓人們看到文中的信息。
科學家正加緊研究病毒的微觀結構,以尋求新冠肺炎的治療方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下屬的結構基因組學中心致力於研究新冠病毒編碼的蛋白質結構及功能,該中心主任、美國西北大學結構生物學家卡拉·薩奇爾(Karla Satchell)告訴財新記者,針對這次新冠病毒疫情,結構基因組學中心位於普渡大學的冠狀病毒小組於當地時間1月10日就已經開始了研究工作,但目前對這種病毒仍知之甚少。
薩奇爾表示,NIAID資助多個相關學術領域的研究中心,以確保類似疫情發生時,相關研究可以馬上啟動。當地時間2月16日,NIAID下屬的疫苗研究中心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發布了新冠病毒的首個冷凍電鏡蛋白結構解析。薩奇爾團隊負責的則是繪製病毒編碼蛋白的圖譜,從而尋找藥物可以幹預並阻止病毒在人體內複製。為此,團隊需要克隆病毒蛋白並培養,隨後通過X光在原子級研究蛋白質。
責編|馮禹丁
版面|趙今朝 王伯文
本文首發於財新網
我們堅持並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轉載授權、投稿及爆料請聯絡財新健康管理員
郵箱:denghuiliu@caixin.com
恰詢:caixinhealth@cai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