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腦計算完備性」、嬰兒感染新冠病毒、三維星系圖像、星系原子氫

2020-12-05 澎湃新聞

科技話題: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新技術、「類腦計算完備性」、嬰兒感染新冠病毒、三維星系圖像、星系原子氫

2020-10-2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

我國科學家發明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新技術

我國在水稻機插秧施肥技術方面取得新突破——插秧時將肥料包一次性施入土壤,讓其支撐起水稻生長周期所需的全部營養,實現一次輕簡施肥、全程精準供肥。這是記者10月15日從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南京農業大學承辦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新」專項觀摩會上了解到的情況。

這項名為「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的新技術是由南京農業大學水稻栽培團隊聯合攻關,經過近10年探索取得的成果。科學家將「緩釋肥」和「控釋肥」按照一定比例調配,給肥料包安上神奇的集成釋放「調控器」,將以往四五次施肥工序壓縮到一次,大大節省了用工成本。

——新華網

2

我國科學家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我國科學家在類腦計算體系結構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類腦研究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該成果於10月14日以《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為題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類腦計算是借鑑生物神經系統信息處理模式和結構的計算理論、體系結構、晶片設計以及應用模型與算法的總稱。近年來,類腦計算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歐盟人腦旗艦研究計劃項目指出:「在未來10到20年內,誰要引領世界經濟,誰就必須在這個領域領先。」

——《光明日報》

3

國際最新研究:嬰兒感染新冠病毒大多因環境暴露亦有垂直傳播

▲資料圖:美國格雷格·古爾布蘭森醫生對一名嬰兒進行常規檢查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醫學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根據對176個嬰兒報告病例的分析,發現大部分(70%)新生兒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是由環境暴露引起,另30%的報告病例可能是從母親那裡垂直感染。

該論文通訊作者、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醫院丹尼爾·德·盧卡(Daniele De Luca)及其同事對已公布的新生兒(出生後30天內)新冠病毒感染病例進行薈萃分析,其病毒感染定義為至少一次鼻咽拭子檢測呈陽性和/或在血液中檢測到特異性抗體。他們共分析了截至2020年8月30日的176例病例,發現70%的病例是由環境暴露導致,30%可能是垂直傳播的結果(病毒由母親傳染給嬰兒),176個病例中約9%被證實是垂直傳播的結果,而且感染可能發生在分娩前或分娩期間。

——中國新聞網

4

迄今最大三維星系圖像覆蓋3/4天空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日前報導,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天文學研究所(IfA)天文學家,使用「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PS1)提供的數據,製作出了迄今最大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三維天文圖像目錄。該團隊進行的測量是迄今全球最大的深度多色光學測量,覆蓋四分之三的天空。研究人員稱,這一目錄未來有望催生出更多宇宙學新發現。

在最新研究中,天文學家首先進行了光譜測量,確定了天體的分類和距離,並將相關數值輸入人工智慧(AI)算法,在AI工具的幫助下,從各種顏色和大小的指標中找出相同的屬性。該研究主要作者羅伯特·貝克表示:「我們使用最先進的優化算法,利用近400萬個光源的光譜數據集來訓練神經網絡,預測光源類型和星系距離。」

——《科技日報》

5

科學家首次測量紅移為1的星系原子氫

▲巨米波電波望遠鏡。圖片來源:《自然》在線版

英國《自然》雜誌10月14日發表了一項天文學最新研究,報告了對平均紅移為1的一組星系所釋放的原子氫的測量結果。這是首次進行此類測量——由升級後的巨米波電波望遠鏡完成,這一成果有助人們理解星系中恆星的形成,填補了人類在星系演變和恆星誕生研究中的空白。

恆星形成涉及氣體落入星系形成原子氫,原子氫繼而轉化為分子態(H2),再由此形成恆星。而在天文學及物理學領域,一般情況下,紅移現象表示天體的電磁輻射由於某種原因頻率降低——光源遠離觀測者運動時,觀測者觀察到的電磁波譜會發生紅移。在可見光波段,表現為光譜的譜線朝紅端移動了一段距離,即波長變長、頻率降低。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

原標題:《科技話題: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新技術、「類腦計算完備性」、嬰兒感染新冠病毒、三維星系圖像、星系原子氫》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類腦研究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該成果於10月14日以《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為題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清華大學團隊首提「類腦計算完備性」概念
    科技日報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林莉君)記者15日從清華大學獲悉,我國首篇以「計算機系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論文登上《自然》,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也稱為神經形態完備性)概念——針對任意給定誤差∈≥0和任意圖靈可計算函數f(x),如果一個計算系統可以實現函數F(x)使得‖F(x)-f(x)‖≤∈對所有合法的輸入x均成立,那麼該計算系統是類腦計算完備的。  類腦計算,是借鑑生物神經系統信息處理模式和結構的計算理論、體系結構、晶片設計以及應用模型與算法的總稱。
  •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for brain-inspired computing)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通過理論論證與原型實驗證明該類系統的硬體完備性與編譯可行性,並擴展了類腦計算系統應用範圍使之能支持通用計算。
  • 嬰兒感染新冠病毒途徑或查明
    來源:科技日報研究人員對新生兒感染新冠病毒進行分類。圖片來源:《自然·通訊》在線科技日報北京10月20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9日發表一項醫學研究稱,歐洲科學家團隊根據對176個報告病例的分析認為,大部分新生兒感染新冠病毒是由環境暴露引起的。這一發現同時也表明,30%的報告病例可能是從母親那裡感染的。
  • 清華大學團隊《自然》刊文,首提「類腦計算完備性」概念
    記者10月15日從清華大學獲悉,我國首篇以「計算機系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論文登上《自然》,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一個新穎的觀點,並可能被證明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以及對人工智慧的追求的重大發展。」《自然》的一位審稿人給出評價。
  • ...團隊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該研究項目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
  • 清華團隊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實現《自然》雜誌「三連發」
    清華大學供圖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1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記者今天從清華大學獲悉,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以下簡稱「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以下簡稱「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 清華大學團隊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該研究項目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
  • 清華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及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登上Nature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美國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科研團隊的研究者在論文《A system hierarchy for brain-inspired computing》(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中提出了「類腦計算完備性」(neuromorphic completenes)概念。
  • 「天機芯」登《自然》封面後清華實現類腦計算「圖靈完備性」突破
    他詳細解讀了類腦計算完備性的來龍去脈,以及對於相關領域研究的重大意義。,類腦計算、或者說神經形態計算,被認為是實現通用人工智慧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新一代計算機發展的極具潛力的方向之一。然而,儘管類腦計算的軟硬體研究成果已經顯示出了其在一些應用上相比於通用計算系統不小的優勢,但還有一個明顯的短板 —— 類腦計算還沒有自己的完備性。通用計算領域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做 「圖靈完備性」。所謂的完備性,指的就是一個計算系統的功能邊界,它能做什麼。對於通用計算機來說,「一個具有圖靈完備性的機器可以計算任何一個可計算的函數」,張悠慧向 DeepTech 解釋道。
  • 清華首提「類腦計算完備性」及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登Nature
    10 月 14 日,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出現了一項類腦計算體系結構的突破性進展。來自清華大學、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美國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科研團隊的研究者在論文《A system hierarchy for brain-inspired computing》(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中提出了「類腦計算完備性」(neuromorphic completenes
  • 嬰兒感染新冠病毒途徑或查明
    70%病例由環境暴露導致嬰兒感染新冠病毒途徑或查明科技日報北京10月20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9日發表一項醫學研究稱,歐洲科學家團隊根據對176個報告病例的分析認為,大部分新生兒感染新冠病毒是由環境暴露引起的。
  • 類腦計算,他們從0到1
    為類腦計算系統領域提供「準繩」如果說,「圖靈完備性」是通用計算機領域的「圭臬」,那麼「類腦計算完備性」則是希望也能夠為類腦計算系統領域的發展提供一個「準繩」。通用計算領域有兩個著名概念,一個是「圖靈完備性」,另一個是「馮·諾依曼體系結構」。
  • 科學網—尋找類腦計算的設計「範式」
    不過近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研究員張悠慧團隊和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正在嘗試改變這一現狀。 「這篇論文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受訪時,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鄭緯民評價道。
  • 新冠病毒真實3D圖像曝光
    我們對新冠病毒已經耳熟能詳了那麼,它長什麼樣你知道嗎?近日,清華大學、KAUST大學研究團隊及奧地利研究人員合作發布新冠病毒高清科普影像。通過提取、掃描和數位化樣本中完整的新型冠狀病毒顆粒,研究團隊成功拍攝到該病毒的3D圖像。冷凍電子顯微鏡斷層掃描技術讓人們看到了新冠病毒的真面目。
  • 真實3D圖像曝光,新冠病毒長這樣
    通過提取、掃描和數位化樣本中完整的新型冠狀病毒顆粒,研究團隊成功拍攝到該病毒的3D圖像。冷凍電子顯微鏡斷層掃描技術讓人們看到了新冠病毒的真面目。我們對新冠病毒已經耳熟能詳了。那麼,它長什麼樣你知道嗎?2020年9月1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課題組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的合作成果。
  • 清華團隊提出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通用人工智慧或將不再科幻
    目前基於馮·諾依曼架構的計算機擅長解決有充足大數據、完整靜態知識的確定性問題(比如深度學習在圍棋比賽、圖像識別等領域的應用)已經不遜於人類,但並沒有能力很好地解決沒有那麼多數據、動態知識尚不足的模糊性問題。
  • Nature:清華團隊提出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通用人工智慧或將不再科幻
    研究人員在類腦計算通用系統層次結構方向取得突破性進展,並提出了「神經形態完備性」(neuromorphic completenes)的最新概念。目前基於馮·諾依曼架構的計算機擅長解決有充足大數據、完整靜態知識的確定性問題(比如深度學習在圍棋比賽、圖像識別等領域的應用)已經不遜於人類,但並沒有能力很好地解決沒有那麼多數據、動態知識尚不足的模糊性問題。
  • 新冠病毒真實3D圖像來了!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小小的病毒是如何感染全球近億人的? 第一次,包括中國科研人員在內的一支國際團隊「拍攝」到了新冠病毒的3D影像。他們利用冷凍電鏡斷層成像和子斷層平均重構技術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的全病毒三維結構。這一研究成果,為最新的3D病毒科普影像提供了基礎。
  • 清華大學團隊完成《自然》類腦計算領域首次刊文
    我國首篇以「計算機系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論文登上《自然》,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一個新穎的觀點,並可能被證明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以及對人工智慧的追求的重大發展。」 對於我國學術界來說,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刊發論文早已不是啥大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