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
我國科學家發明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新技術
我國在水稻機插秧施肥技術方面取得新突破——插秧時將肥料包一次性施入土壤,讓其支撐起水稻生長周期所需的全部營養,實現一次輕簡施肥、全程精準供肥。這是記者10月15日從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南京農業大學承辦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新」專項觀摩會上了解到的情況。
這項名為「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的新技術是由南京農業大學水稻栽培團隊聯合攻關,經過近10年探索取得的成果。科學家將「緩釋肥」和「控釋肥」按照一定比例調配,給肥料包安上神奇的集成釋放「調控器」,將以往四五次施肥工序壓縮到一次,大大節省了用工成本。
——新華網
2
我國科學家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我國科學家在類腦計算體系結構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類腦研究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該成果於10月14日以《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為題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類腦計算是借鑑生物神經系統信息處理模式和結構的計算理論、體系結構、晶片設計以及應用模型與算法的總稱。近年來,類腦計算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歐盟人腦旗艦研究計劃項目指出:「在未來10到20年內,誰要引領世界經濟,誰就必須在這個領域領先。」
——《光明日報》
3
國際最新研究:嬰兒感染新冠病毒大多因環境暴露亦有垂直傳播
▲資料圖:美國格雷格·古爾布蘭森醫生對一名嬰兒進行常規檢查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醫學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根據對176個嬰兒報告病例的分析,發現大部分(70%)新生兒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是由環境暴露引起,另30%的報告病例可能是從母親那裡垂直感染。
該論文通訊作者、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醫院丹尼爾·德·盧卡(Daniele De Luca)及其同事對已公布的新生兒(出生後30天內)新冠病毒感染病例進行薈萃分析,其病毒感染定義為至少一次鼻咽拭子檢測呈陽性和/或在血液中檢測到特異性抗體。他們共分析了截至2020年8月30日的176例病例,發現70%的病例是由環境暴露導致,30%可能是垂直傳播的結果(病毒由母親傳染給嬰兒),176個病例中約9%被證實是垂直傳播的結果,而且感染可能發生在分娩前或分娩期間。
——中國新聞網
4
迄今最大三維星系圖像覆蓋3/4天空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日前報導,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天文學研究所(IfA)天文學家,使用「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PS1)提供的數據,製作出了迄今最大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三維天文圖像目錄。該團隊進行的測量是迄今全球最大的深度多色光學測量,覆蓋四分之三的天空。研究人員稱,這一目錄未來有望催生出更多宇宙學新發現。
在最新研究中,天文學家首先進行了光譜測量,確定了天體的分類和距離,並將相關數值輸入人工智慧(AI)算法,在AI工具的幫助下,從各種顏色和大小的指標中找出相同的屬性。該研究主要作者羅伯特·貝克表示:「我們使用最先進的優化算法,利用近400萬個光源的光譜數據集來訓練神經網絡,預測光源類型和星系距離。」
——《科技日報》
5
科學家首次測量紅移為1的星系原子氫
▲巨米波電波望遠鏡。圖片來源:《自然》在線版
英國《自然》雜誌10月14日發表了一項天文學最新研究,報告了對平均紅移為1的一組星系所釋放的原子氫的測量結果。這是首次進行此類測量——由升級後的巨米波電波望遠鏡完成,這一成果有助人們理解星系中恆星的形成,填補了人類在星系演變和恆星誕生研究中的空白。
恆星形成涉及氣體落入星系形成原子氫,原子氫繼而轉化為分子態(H2),再由此形成恆星。而在天文學及物理學領域,一般情況下,紅移現象表示天體的電磁輻射由於某種原因頻率降低——光源遠離觀測者運動時,觀測者觀察到的電磁波譜會發生紅移。在可見光波段,表現為光譜的譜線朝紅端移動了一段距離,即波長變長、頻率降低。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
原標題:《科技話題: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新技術、「類腦計算完備性」、嬰兒感染新冠病毒、三維星系圖像、星系原子氫》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