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2020-12-05 中國教育在線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該研究項目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

  這是一年多來,清華大學在類腦計算領域在《自然》正刊發表的第三篇成果,同時也是我國高校計算機系以第一完成單位/通訊單位發表的首篇《自然》論文。

  據介紹,在通用計算領域有兩個著名概念——「圖靈完備性」和「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其中,前者用來衡量計算系統是否能夠用來解決任何計算性問題。後者則是通用計算機運作的體系結構,該結構具有存儲部件與計算部件分離、程序與數據統一存儲等特性。

  「圖靈完備性與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可以使通用計算領域在軟體層、編譯層和硬體層具有統一的範式,從而使不同層次、各自發展而又可以無縫兼容。」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張悠慧介紹說。

  然而在類腦計算研究領域,由於相關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目前相關研究大多聚焦於具體的晶片、工具鏈、應用和算法的創新實現,忽略了從宏觀和抽象層面上對計算完備性和體系結構的思考。到目前為止,國際上還沒有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

  「通俗來講,『完備性』可以回答系統能夠完成什麼、功能邊界在哪裡等問題。研究完備性,可以為軟硬體系統的解耦合、劃分不同研究領域間的任務分工與接口提供理論基礎。」張悠慧表示,如果說,「圖靈完備性」是通用計算機領域的「圭臬」,那麼她們從事的「類腦計算完備性」研究,則是希望也能夠為類腦計算系統領域的發展提供一個「準繩」。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團隊針對類腦計算不像通用計算那樣注重每個計算過程的精確度,而是更加注重結果擬合的特性,提出了對計算過程和精度約束更低的類腦計算完備性概念,並且設計了相應的類腦計算機層次結構——圖靈完備的軟體模型、類腦計算完備的硬體體系結構,以及位於兩者之間的編譯層。通過相關算法,任意圖靈可計算函數都可以轉換為類腦計算完備硬體上的模型。「這意味著類腦計算系統也可以支持通用計算,極大地擴展了類腦計算系統的應用領域,也使類腦計算軟硬體各自獨立發展成為可能。」施路平說。

類腦計算機層次結構與現有通用計算機(右)的對比

  對於該項研究,《自然》雜誌審稿人評價其「使得相關研究領域間的任務分工與接口更為清晰,有利於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專注於其專業領域、促進協同發展」。

  據悉,未來在理論層面,該團隊的科研將更關注類腦應用的「神經形態特性」,並希望最終建立起一個與圖靈完備相對應的全新類腦計算理想範式;在系統層面,團隊將致力於研發受腦啟發的支持通用計算的新型計算機系統結構與晶片。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團隊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該研究項目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
  • 清華團隊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該研究項目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
  • 我科學家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類腦研究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該成果於10月14日以《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為題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清華團隊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實現《自然》雜誌「三連發」
    、精密儀器系(以下簡稱「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與通用計算機的「圖靈完備性」概念與「馮諾依曼」體系結構相對應,本篇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通過理論論證與原型實驗證明該類系統的硬體完備性與編譯可行性,並擴展了類腦計算系統應用範圍使之能支持通用計算。
  •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以第一完成單位/通訊單位發表的首篇《自然》論文也完成了清華大學一年多以來在《自然》正刊的類腦計算領域「三連發」與通用計算機的「圖靈完備性」概念與「馮•諾依曼」
  • 清華大學團隊首提「類腦計算完備性」概念
    「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一個新穎的觀點,並可能被證明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以及對人工智慧的追求的重大發展。」《自然》的一位審稿人給出評價。  這篇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由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共同完成。
  • 清華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及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登上Nature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美國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科研團隊的研究者在論文《A system hierarchy for brain-inspired computing》(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中提出了「類腦計算完備性」(neuromorphic completenes)概念。
  • 清華大學團隊《自然》刊文,首提「類腦計算完備性」概念
    記者10月15日從清華大學獲悉,我國首篇以「計算機系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論文登上《自然》,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一個新穎的觀點,並可能被證明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以及對人工智慧的追求的重大發展。」《自然》的一位審稿人給出評價。
  • 清華大學團隊完成《自然》類腦計算領域首次刊文
    我國首篇以「計算機系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論文登上《自然》,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一個新穎的觀點,並可能被證明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以及對人工智慧的追求的重大發展。」 對於我國學術界來說,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刊發論文早已不是啥大事兒。
  • 清華首提「類腦計算完備性」及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登Nature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美國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科研團隊的研究者在論文《A system hierarchy for brain-inspired computing》(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中提出了「類腦計算完備性」(neuromorphic completenes
  • 清華「天機芯」團隊再發重磅研究!以全新類腦計算系統實現通用人工智慧
    (圖片來源:Pixabay)10月15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發表一項最新類腦計算體系結構的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
  • ...類腦計算完備性」、嬰兒感染新冠病毒、三維星系圖像、星系原子氫
    科技話題: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新技術、「類腦計算完備性」、嬰兒感染新冠病毒、三維星系圖像、星系原子氫 2020-10-2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據央視新聞報導,北京時間 10 月 14 日 23 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目前,清華大學正在開發新型類腦計算機。
  • 類腦計算,他們從0到1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這是一年多來,清華團隊在類腦計算領域繼「天機芯」和「多陣列憶阻器存算一體系統」之後於《自然》正刊發表的第三篇成果,也是國內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首篇《自然》論文。
  • 新研究填補類腦計算領域理論與結構空白
    本報訊(記者陳彬)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該研究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在通用計算領域有兩個著名概念——「圖靈完備性」和「馮·諾依曼體系結構」。
  • 「天機芯」登《自然》封面後清華實現類腦計算「圖靈完備性」突破
    這次,他們首次提出了 「類腦計算的完備性」 概念,為類腦計算這一有可能在未來與傳統計算系統相媲美的新型計算機系統,補上了一塊重要的理論短板,讓類腦計算的軟、硬體各自獨立開發成為了可能,更可以大幅提升很多應用的計算效能,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的重大理論突破。針對這一重大突破,DeepTech 與文章的共同一作與共同通訊作者、團隊負責人張悠慧教授進行了深入交流。
  • 科學網—尋找類腦計算的設計「範式」
    不過近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研究員張悠慧團隊和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正在嘗試改變這一現狀。 「這篇論文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受訪時,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鄭緯民評價道。
  • 清華團隊提出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通用人工智慧或將不再科幻
    尤其是,當前類腦計算的系統和晶片,雖然具體類型有所不同,但都比較側重於端到端的軟硬體協同設計方法,缺乏一種可以將算法、晶片和器件等不同領域技術和需求有機結合起來的軟硬體系統層次結構設計。而此次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的提出,或許為通用人工智慧的加速到來提供了可能。
  • Nature:清華團隊提出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通用人工智慧或將不再科幻
    研究人員在類腦計算通用系統層次結構方向取得突破性進展,並提出了「神經形態完備性」(neuromorphic completenes)的最新概念。尤其是,當前類腦計算的系統和晶片,雖然具體類型有所不同,但都比較側重於端到端的軟硬體協同設計方法,缺乏一種可以將算法、晶片和器件等不同領域技術和需求有機結合起來的軟硬體系統層次結構設計。而此次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的提出,或許為通用人工智慧的加速到來提供了可能。
  • 新研究填補類腦計算領域空白
    作者 |陳彬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該研究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