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本報記者 陳彬
無論是千百年前的偃師傳說,還是近代以來各種科幻小說,讓機器人像人類一樣思考和行事,一直都是人類的夢想。然而要實現這一夢想,就必須給機器人一顆類似人類的「大腦」。為此,人類在不斷探索著腦科學的奧秘,用機器模擬生物神經網絡的結構和信息加工的潛力,後者就是類腦計算,也叫神經形態計算。
當前,類腦計算在世界範圍內尚處於初步探索階段,也正因為如此,目前該領域還沒有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不過近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研究員張悠慧團隊和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正在嘗試改變這一現狀。
「這篇論文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受訪時,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鄭緯民評價道。
缺失的理論基礎
在通用計算領域有兩個著名概念——「圖靈完備性」和「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前者用來衡量計算系統是否能夠用來解決通用計算問題,後者則是通用計算機運作的體系結構,該結構具有存儲部件與計算部件分離、程序與數據統一存儲等特性。
「通俗地說,一臺機器是只能解決一個問題還是能解決通用計算問題?如果屬於後者,那麼就可以說是具有圖靈完備性的。」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張悠慧介紹說,可以簡單地將馮·諾依曼體系結構理解為一種能夠實現圖靈完備性的處理器抽象模型。
「圖靈完備性與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可以使通用計算領域在軟體層、編譯層和硬體層具有統一的範式,從而使不同層次各自發展而又可以無縫兼容。」張悠慧表示,這兩個基本概念幾乎構建起了目前所有處理器、計算機、手機等設備的基本架構。
然而,類腦計算系統領域並沒有屬於自己的「圖靈完備性」和「馮·諾依曼體系結構」。
「『類腦計算』與『通用計算』有很多不同。」施路平介紹,通用計算遵循圖靈計算規則,極其注重每一步計算過程的精確性,而類腦計算往往是通過參數擬合去近似。「它不在乎過程,只在乎最後結果的意義和特性。」他表示,正是這樣的區別,提出了對新的完備性理論和體系結構的需求。
然而,現有類腦計算系統研究大多聚焦於具體的晶片、工具鏈、應用和算法的創新實現,而忽略了從宏觀和抽象層面對計算完備性和體系結構進行思考。「通用計算領域的圖靈完備性和馮·諾依曼體系結構都非常基礎,其概念也十分普及,以至於很多人都很難意識到,對於新興的類腦計算系統領域,這是一個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張悠慧說,尋找類腦計算完備性,從而為類腦計算系統設計建立理論基礎,也就成為了科研人員的努力方向。
新穎的觀點
研究過程中,團隊成員思考的出發點,正是基於通用計算與類腦計算在計算方式上的不同。
相較於圖靈計算對每個計算步驟精確性的苛求,類腦計算由於主要是通過神經網絡完成,其一大特性是不追求過程的精確,而是更注重結果擬合,「基於此,團隊提出了類腦計算的完備性,同時構建了一個相應的類腦計算機層次結構。」張悠慧說,在這個結構中,最上層為具有圖靈完備性的軟體層,它可以在目前認知範圍內,支持一切可計算函數。底層為具有類腦完備性的硬體,在這兩層之間,則是由他們提出的一套構造性算法實現編譯適配。
「該算法可以將任何一個程序轉換成類腦計算完備性上的等價模型。換言之,任意圖靈可計算函數都可以轉換為類腦計算完備硬體上的模型,這意味著類腦計算系統也可以支持通用計算,從而極大地擴展了類腦計算系統的應用領域,也使類腦計算軟硬體各自獨立發展成為可能。」張悠慧說。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明確類腦計算機層次結構,除了實現不同層次之間的去耦合之外,也有望為各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減負」。
類腦計算是典型的交叉學科,涉及腦科學、微電子、計算機等。這意味著在研究中,專業壁壘會增加學科之間互相理解、協同配合的難度。研究團隊所提出的層次結構,可以使相關研究領域間的任務分工與接口更為清晰,有利於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專注於其專業領域、促進協同發展。
對此,《自然》雜誌的一位審稿人認為,「這是一個新穎的觀點,並可能被證明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及對人工智慧追求的重大發展」。而鄭緯民則直接評價:「這一基礎研究的突破,要遠比做出三五臺類腦計算的機器重要得多。」
可期的未來
在類腦計算領域,清華大學已經布局多年。2014年,該校成立了類腦研究中心。作為中心主任,對於目前類腦計算的發展態勢,施路平有著自己的理解。
「如果現在回頭去看圖靈、馮·諾依曼等學術先驅的設想,會發現他們其實原本就是打算發展以類腦計算為基礎的通用人工智慧的,只是由於當時條件不具備,才逐漸走向了一個問題一個解決方案的『窄人工智慧』。」施路平說,現如今,人類已經迎來了發展類腦計算的良好契機。
究其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是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對大腦的理解愈加深入,甚至可以說是到了理解腦的『關口』;其次,超級計算機的發展讓科研人員可以做到更高水平的模擬仿真;第三,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可以建立一個和腦交相呼應的系統,實現彼此間的借鑑;最後,納米技術的發展可以製造出與大腦能耗級別相當的先進器件。」施路平說。
早在2016年,《自然》雜誌就曾刊文指出,類腦計算不但是邁向通用人工智慧的極具潛力的路徑,類腦計算架構與晶片也是後摩爾時代體系結構重大發展方向之一。
談及未來,張悠慧表示團隊將從理論層面和系統層面同時發力。其中,在理論層面,團隊將更關注類腦應用的「神經形態特性」,持續完善完備性理論;在系統層面,團隊則將致力於研發受腦啟發的支持通用計算的新型計算機系統結構與晶片。
「團隊還特別關注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擴展類腦完備系統的硬體原語,使之更好地適配通用計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在這個方面我們已經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希望能有好的消息。」張悠慧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782-y
《中國科學報》 (2020-10-22 第3版 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