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隊提出類腦計算新概念,讓軟硬體開發「脫鉤」

2020-11-06 石墨烯聯盟


類腦硬體或能顛覆計算領域,但在這類系統上實現算法尚存挑戰。一種新提出的概念框架或能簡化實現步驟,加速該領域的研究進展。

下一代高性能、低功耗計算機系統的靈感可能來自大腦。不過,隨著設計者從傳統計算機技術向類腦(神經形態)系統靠攏,他們也必須拋棄支撐傳統計算機的已有的形式層次結構,這裡的層次結構是一種抽象框架,它從廣義上定義了軟體如何被數字計算機處理並轉換成能在計算機硬體上運行的操作。這種層次結構幫助推動了計算機性能的迅猛發展。張悠慧等人[1]在《自然》發表論文,定義了一種新的層次結構,規範了對算法的要求以及算法在一系列神經形態系統中的實現,為一種結構化的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礎,從而實現類腦計算機算法和硬體設計的分離。

在過去50年裡,傳統數字計算機的性能按照摩爾定律一路提升。摩爾定律指出,技術進步大約每18-24個月就會讓集成電路(微晶片)的容量翻倍。不過,雖然這些進展帶來了越來越強大的硬體,但對於在這些不斷變化的器件上執行的算法而言,系統架構師想要優化算法性能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傳統計算機設計有一個重要特徵,可以讓新器件(晶片、存儲器等)實現最佳性能——這個特徵就是軟硬體開發之間不存在緊耦合。通過對硬體設定最低要求,便可將高級語言寫的軟體程序轉換成任何計算機需要的精確、等價的指令序列——這個過程也稱為編譯(圖1)。在編譯過程中,支持使用表示基本計算操作的指令的計算機被認為具有圖靈完備性(Turing completeness)。因此,軟體代碼一般只寫一次,然後在多個具有圖靈完備性的處理器體系結構上進行編譯和執行,產生等價結果。

圖1 | 計算機硬體實現算法的層次結構。a,計算機層次結構從廣義上定義了軟體如何被現代數字計算機處理。用高級計算機語言寫的算法被分解成基本計算操作,得到軟體的中間表示。這些操作再被轉換為精確、等價的硬體中間表示——這組指令隨後在硬體上運行。因此,軟體可以與硬體分開開發。不過,之前尚未對神經形態計算機(以人工神經元網絡為計算基礎的計算機)定義過類似的層次結構。b,現在,張悠慧等人[1]提出了一種面向神經形態計算機的類似層次結構。新的層次結構要求硬體中間表示只需近似於軟體的中間表示——這克服了神經形態系統產生精確表示所面臨的困難。這一層次結構允許神經形態計算機的軟硬體分開開發,而不用像現在這樣針對每個應用共同開發。

但眾所周知的是,摩爾定律定義的進步時代正在走向終結:數字計算機性能的發展速度似乎正在放慢。此外,數字計算有時功耗很大,促使人們尋找替代方案。科學家一直為大腦的計算能力著迷,大腦不僅在能效方面令人驚嘆,其神經元和突觸的架構也具有獨一無二的信息處理性能,讓神經形態計算領域深受啟發。這個領域以大腦的神經網絡架構為基礎開發下一代計算機[2]。

神經形態計算一般聚焦脈衝神經網絡(spiking neural network,SNN),即互聯的人工神經元系統,其中每個神經元在激活水平到達一定閾值後,都會出現短暫的「脈衝」活動[3]。這類系統更接近於生物學上的神經網絡,而不是現代深度學習應用所使用的人工神經網絡。神經形態硬體已經有各種形式的版本,數字和模擬都有。但是,大部分系統都遵循通用的設計原理,比如存儲器和處理器的co-location模式[2]。

神經形態硬體應用開發上的一個挑戰在於,尚不存在圖靈完備性這樣的形式層次結構。恰恰相反,每一種新的晶片體系結構都需要一個自定義軟體工具鏈——一組編程工具——來定義算法並映射到特殊硬體來執行算法。如此一來,研究人員很難比較不同神經形態系統執行同一種算法的性能,而且研究人員還要理解算法和硬體的所有方面,才能獲得潛在的類腦性能。

針對這個問題,張悠慧等人想到了一種突破性的解決方法,他們提出了一種他們稱之為神經形態完備性(neuromorphic completeness)的概念——呼應了圖靈完備性,旨在讓算法與硬體開發去耦合。通過放鬆傳統計算機對層次結構的約束,作者提出,如果一個類腦系統能以規定的準確度執行一組給定的基本操作,那麼該系統就具備神經形態完備性(圖1)。這個概念脫離了圖靈完備性——根據圖靈完備性,只有當一個系統能對一組給定的基本操作給出精確、等價的結果時,這個系統才能被定義為具有完備性。

在作者提出的神經形態完備性框架中,基本操作包含加權和操作(weighted-sum operation)以及元素對應線性整流操作(element-wise rectified linear operation),這些操作能讓硬體系統支持脈衝和非脈衝人工神經網絡。作者演示了他們的類腦計算層級結構如何能提供一種機制,將給定算法轉換成適合各種神經形態完備器件的形式。

新的層次結構有一大優點,那便是它提出了完備性的連續性(continuum),即不同水平的算法性能都能被接受,具體取決於神經形態系統執行基本操作的準確度。這種完備性的連續性意味著,新的層次結構能用現有的全部模擬和數字神經形態系統來實現,包括那些為了執行速度或能效而犧牲準確度的系統。

完備性的連續性還允許在相同硬體上以不同方式實現同一種算法——比如,用來探索如何用算法準確度換取晶片尺寸,從而降低功耗。張悠慧等人通過執行三項任務的算法(「駕駛」一輛無人自行車、模擬鳥群運動、運行名為QR分解的線性代數分析),演示了他們的方法在這方面的能力。每項任務都用三個典型的神經形態完備性硬體平臺來執行:作者自己的神經形態晶片[4];傳統計算機使用的圖形處理單元(GPU);一個基於憶阻器、能加速神經網絡執行速度的平臺。

新提出的層次結構受到了業內歡迎,因為它允許比較同一個算法的等價版本在不同硬體平臺的實現結果,以及不同算法在相同硬體上的實現結果。在對神經形態系統結構的有效基準測試中,以上兩項任務都非常關鍵。作者在他們的原理驗證實驗中囊括了傳統的圖靈完備硬體(GPU)也很有意義,因為這告訴我們,這種層次結構或能用來證明神經形態器件在特定應用上超過主流系統的優勢。

來源:pixabay

新提出的層次結構還有另外一個重大優勢,那就是它有望將算法和硬體的開發分割成獨立的研究分支。若要解鎖神經形態系統結構的潛在優勢,算法的規模和複雜度都需要逐漸增加,而這種分割將幫助研究人員聚焦於研究問題的特定方面,而不是想盡辦法尋找整個端對端解決方案。這有望增進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理解,並在將來協助設計更高性能的神經形態系統。

要把神經形態計算領域大量的產業和學術團隊的研究工作整合起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張悠慧等人提出的層次結構在這個方向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真正的大腦——生物學「硬體」——本身是否具有神經形態完備性,仍有待探索;但無論如何,作者的方法讓我們與類腦硬體所能帶來的巨大效益更近了一點。

參考文獻:

1. Zhang, Y. et al. Nature 586, 378–384 (2020).

2. Roy, K., Jaiswal, A. & Panda, P. Nature 575, 607–617 (2019).

3. Gerstner, W., Kistler, W. M., Naud, R. & Paninski, L. Neuronal Dynamics: From Single Neurons to Networks and Models of Cognition (Cambridge Univ. Press, 2014).

4. Pei, J. et al. Nature 572, 106–111 (2019)

原文以Brain-inspired computing boosted by new concept of completeness為標題發表在 2020年10月14日的《自然》新聞與觀點版塊

來源:Nature自然科研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以第一完成單位/通訊單位發表的首篇《自然》論文也完成了清華大學一年多以來在《自然》正刊的類腦計算領域「三連發」與通用計算機的「圖靈完備性」概念與「馮•諾依曼」
  • 清華團隊提出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通用人工智慧或將不再科幻
    研究人員在類腦計算通用系統層次結構方向取得突破性進展,並提出了「神經形態完備性」(neuromorphic completeness)的最新概念。尤其是,當前類腦計算的系統和晶片,雖然具體類型有所不同,但都比較側重於端到端的軟硬體協同設計方法,缺乏一種可以將算法、晶片和器件等不同領域技術和需求有機結合起來的軟硬體系統層次結構設計。而此次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的提出,或許為通用人工智慧的加速到來提供了可能。
  • 清華團隊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實現《自然》雜誌「三連發」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以下簡稱「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以下簡稱「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
  • 清華大學團隊首提「類腦計算完備性」概念
    「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一個新穎的觀點,並可能被證明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以及對人工智慧的追求的重大發展。」《自然》的一位審稿人給出評價。  這篇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由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共同完成。
  • ...團隊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該研究項目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
  • Nature:清華團隊提出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通用人工智慧或將不再科幻
    研究人員在類腦計算通用系統層次結構方向取得突破性進展,並提出了「神經形態完備性」(neuromorphic completenes)的最新概念。尤其是,當前類腦計算的系統和晶片,雖然具體類型有所不同,但都比較側重於端到端的軟硬體協同設計方法,缺乏一種可以將算法、晶片和器件等不同領域技術和需求有機結合起來的軟硬體系統層次結構設計。而此次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的提出,或許為通用人工智慧的加速到來提供了可能。
  • 清華大學團隊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該研究項目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
  • 清華大學團隊《自然》刊文,首提「類腦計算完備性」概念
    記者10月15日從清華大學獲悉,我國首篇以「計算機系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論文登上《自然》,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一個新穎的觀點,並可能被證明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以及對人工智慧的追求的重大發展。」《自然》的一位審稿人給出評價。
  • 清華施路平團隊新研究登上《自然》,提出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
    10月14日,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中,發布了清華大學施路平團隊的一項新研究,在類腦計算通用系統層次結構方面取得了新進展,該層次結構將算法的要求及其在一系列神經形態系統上的實現形式化,從而為研究的結構化方法奠定了基礎。
  • 首提新概念,清華研發類腦計算機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10月14日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
  • 首提新概念,清華研發類腦計算機_中國_唐山環渤海新聞網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10月14日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
  • 清華大學團隊完成《自然》類腦計算領域首次刊文
    我國首篇以「計算機系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論文登上《自然》,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一個新穎的觀點,並可能被證明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以及對人工智慧的追求的重大發展。」 對於我國學術界來說,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刊發論文早已不是啥大事兒。
  • 我科學家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類腦研究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該成果於10月14日以《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為題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首提新概念突破圖靈與馮諾依曼體系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10月14日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這是一年多來,清華在類腦計算領域繼「天機芯」和「多陣列憶阻器存算一體系統」之後於《自然》正刊發表的第三篇成果,也是計算機系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的首篇《自然》論文
  • 首提新概念,突破圖靈與馮諾依曼體系!清華研發類腦計算機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10月14日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
  • 清華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及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登上Nature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美國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科研團隊的研究者在論文《A system hierarchy for brain-inspired computing》(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中提出了「類腦計算完備性」(neuromorphic completenes)概念。
  • 清華「天機芯」團隊再發重磅研究!以全新類腦計算系統實現通用人工智慧
    (圖片來源:Pixabay)10月15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發表一項最新類腦計算體系結構的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
  • 類腦計算,他們從0到1
    前者用來衡量計算系統是否能夠用來解決通用計算問題,後者則是通用計算機運作的體系結構,該結構具有存儲部件與計算部件分離、程序與數據統一存儲等特性。這兩個基本概念幾乎構建起了目前所有處理器、計算機、手機等設備的基本架構。然而,現有類腦計算系統研究卻沒有這樣的理論架構。類腦計算軟硬體間的高度耦合阻礙了它們在獨立發展的同時互相兼容的可能性,如何突破這一局面,擴展類腦計算系統的應用場景?
  • 科學網—尋找類腦計算的設計「範式」
    不過近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研究員張悠慧團隊和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正在嘗試改變這一現狀。 「這篇論文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受訪時,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鄭緯民評價道。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據央視新聞報導,北京時間 10 月 14 日 23 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目前,清華大學正在開發新型類腦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