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首提新概念突破圖靈與馮諾依曼體系

2020-11-21 鹿科技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10月14日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這是一年多來,清華在類腦計算領域繼「天機芯」和「多陣列憶阻器存算一體系統」之後於《自然》正刊發表的第三篇成果,也是計算機系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的首篇《自然》論文,目前,清華正在開發第三代「天機芯」以及新型類腦計算機.

 

  近年來,類腦計算研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類腦計算,是借鑑生物神經系統信息處理模式和結構的計算理論、體系結構、晶片設計以及應用模型與算法的總稱.類腦計算處於起步階段,國際上尚未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

  與通用計算機的「圖靈完備性」概念與「馮諾依曼」體系結構相對應,本次研究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通過理論論證與原型實驗證明該類系統的硬體完備性與編譯可行性,並擴展了類腦計算系統應用範圍使之能支持通用計算.本次研究成果填補了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

 

  現有類腦計算系統方面的研究多聚焦於具體晶片、工具鏈、應用和算法的創新實現,而對系統基礎性問題,例如計算完備性、系統層次結構等思考不足,導致軟硬體緊耦合、應用範圍不明確等一系列問題.但從現有通用計算機的發展歷史與設計方法論來看,完善的計算完備性與軟硬體去耦合的層次結構是計算系統蓬勃發展的計算理論與系統結構基礎.

 

  為此,研究團隊提出了「類腦計算完備性」(也稱為神經形態完備性)概念——針對任意給定誤差ϵ≥0和任意圖靈可計算函數f(x),如果一個計算系統可以實現函數 F(x) 使得 ‖F(x)-f(x)‖≤ϵ對所有合法的輸入x均成立,那麼該計算系統是類腦計算完備的.

 

  「通俗來講,『完備性』可以回答系統能夠完成什麼、功能邊界在哪裡等問題.研究完備性,可以為軟硬體系統的解耦合、劃分不同研究領域間的任務分工與接口提供理論基礎,我們的研究聚焦完備性理論研究,先回答基本的問題.」清華計算機系研究員張悠慧說.

 

  相對於通用計算機,這一定義放鬆了對系統計算過程和精度的約束.團隊進一步提出相應的類腦計算機層次結構和確保類腦計算完備性的硬體原語(相當於通用處理器的機器指令)來充分利用這一新完備性帶來的優勢.該結構具有三個層次:圖靈完備的軟體模型;類腦計算完備的硬體體系結構;位於兩者之間的編譯層;並設計構造性轉化算法將任意圖靈可計算函數轉換為類腦計算完備硬體上的模型.

 

  近年來,清華類腦計算研究中心提出了符合腦科學基本規律的新型類腦計算架構——異構融合的天機類腦計算晶片架構,可同時支持計算機科學和神經科學的神經網絡模型,發揮它們各自的優勢.目前「天機芯」已發展到第三代,為學界提供了一個發展人工通用智能的平臺和思路,將促進人工通用智能研究、賦能各行各業.

 

  清華天機晶片驅動的自動駕駛自行車曾一度刷屏,被網友戲稱為「自行車成精了」

 

  其中,第一代「天機芯」於2015年6月成功流片,該晶片首次將人工神經網絡和脈衝神經網絡進行異構融合,同時兼顧技術成熟並被廣泛應用的深度學習模型與未來具有巨大前景的計算神經科學模型.

 

  第二代「天機芯」即為發表於去年8月1日《自然》封面文章上的成果,具有高速度、高性能、低功耗的特點.

 

  目前,中心正在開發第三代「天機芯」以及新型類腦計算機.而基於現有「天機芯」的天機類腦計算機是一款能夠滿足類腦智能應用需求的普適類腦計算系統,主要包括系統架構、類腦處理器單元、軟體工具鏈、輸入輸出子系統、類腦計算機加載測試環境等,一代樣機可以對36路異步視頻輸入進行1000 幀/秒的實時數據處理.

相關焦點

  • 首提新概念,突破圖靈與馮諾依曼體系!清華研發類腦計算機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10月14日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
  • 首提新概念,清華研發類腦計算機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10月14日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
  • 首提新概念,清華研發類腦計算機_中國_唐山環渤海新聞網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10月14日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
  • 清華大學團隊《自然》刊文,首提「類腦計算完備性」概念
    記者10月15日從清華大學獲悉,我國首篇以「計算機系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論文登上《自然》,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一個新穎的觀點,並可能被證明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以及對人工智慧的追求的重大發展。」《自然》的一位審稿人給出評價。
  • 清華大學團隊首提「類腦計算完備性」概念
    >  科技日報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林莉君)記者15日從清華大學獲悉,我國首篇以「計算機系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論文登上《自然》,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
  • 清華首提「類腦計算完備性」及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登Nature
    )概念。,與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類腦計算中心主任施路平共同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神經形態計算從生物大腦中獲取靈感,為計算機技術和體系結構的下一波發展提供了方向。類腦計算與傳統計算機架構不同,後者是圍繞圖靈完備和完善的馮諾依曼結構,前者目前還沒有沒有廣義的系統層次結構,或對類腦性計算的完整性的理解。
  •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以第一完成單位/通訊單位發表的首篇《自然》論文也完成了清華大學一年多以來在《自然》正刊的類腦計算領域「三連發」與通用計算機的「圖靈完備性」概念與「馮•諾依曼」
  • 「天機芯」登《自然》封面後清華實現類腦計算「圖靈完備性」突破
    這次,他們首次提出了 「類腦計算的完備性」 概念,為類腦計算這一有可能在未來與傳統計算系統相媲美的新型計算機系統,補上了一塊重要的理論短板,讓類腦計算的軟、硬體各自獨立開發成為了可能,更可以大幅提升很多應用的計算效能,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的重大理論突破。針對這一重大突破,DeepTech 與文章的共同一作與共同通訊作者、團隊負責人張悠慧教授進行了深入交流。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填補科技領域空白
    這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以第一完成單位/通訊單位發表的首篇《自然》論文,也完成了清華大學一年多以來在《自然》正刊的類腦計算領域「三連發」。「圖靈完備性」概念與「馮諾依曼」體系結構相對應,本篇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A system hierarchy for brain-inspired computing)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通過理論論證與原型實驗證明該類系統的硬體完備性與編譯可行性,並擴展了類腦計算系統應用範圍使之能支持通用計算。
  • 清華大學團隊完成《自然》類腦計算領域首次刊文
    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精儀系教授施路平告訴記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論文的兩輪修改都是由各團隊通過線上緊密合作完成,我們通過和審稿人交流,針對文章實驗設計回復了超過70頁的反饋文件。」 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也稱為神經形態完備性)概念——針對任意給定誤差ϵ≥0和任意圖靈可計算函數f(x),如果一個計算系統可以實現函數 F(x) 使得 ‖F(x)-f(x)‖≤ϵ對所有合法的輸入x均成立,那麼該計算系統是類腦計算完備的。
  • 清華大學團隊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該研究項目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
  • 新賽道新突破!我國研製出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筆者認為,類腦計算是晶片技術和計算模式的重大革命!在中美科技戰的特殊背景下,這種重大突破可能為我國晶片技術變道超車、徹底扭轉晶片技術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帶來新機遇新希望! 傳統計算機的運算模式叫做馮諾依曼體系,其特點是數據的存儲和運算是分開進行的。
  • 清華團隊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實現《自然》雜誌「三連發」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以下簡稱「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以下簡稱「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
  • 清華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及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登上Nature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82-y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研究員張悠慧,與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類腦計算中心主任施路平共同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神經形態計算從生物大腦中獲取靈感,為計算機技術和體系結構的下一波發展提供了方向。
  • 類腦計算,他們從0到1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這是一年多來,清華團隊在類腦計算領域繼「天機芯」和「多陣列憶阻器存算一體系統」之後於《自然》正刊發表的第三篇成果,也是國內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首篇《自然》論文。
  • ...計算成果再登Nature:張悠慧施路平團隊出品,有望打破馮諾依曼瓶頸
    新研究的關鍵詞是:類腦計算、新計算機系統框架、通用人工智慧(AGI)。它的重要性,在於有希望打破如今馮·諾依曼型計算機,對人工智慧的普遍限制,完全發揮類腦算法的潛力,使AGI更具可行性。研究了些什麼?這並不是清華大學類腦計算中心的相關研究成果,第一次登上Nature。
  • 科學網—尋找類腦計算的設計「範式」
    受訪時,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鄭緯民評價道。 缺失的理論基礎 在通用計算領域有兩個著名概念——「圖靈完備性」和「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前者用來衡量計算系統是否能夠用來解決通用計算問題,後者則是通用計算機運作的體系結構,該結構具有存儲部件與計算部件分離、程序與數據統一存儲等特性。
  • 清華團隊提出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通用人工智慧或將不再科幻
    )支持圖靈機,通過引入圖靈完備性以及基於圖靈完備性的層次結構和馮·諾依曼體系結構,避免了當前計算系統中軟體和硬體之間的緊密耦合,實現了高效、兼容和獨立的進程,通過設置硬體(圖靈完備性)的最低要求,在任何馮·諾依曼處理器(編譯)上將任何高級語言的程序轉換成等效的指令序列變得可行。
  • ...團隊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該研究項目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
  • Nature:清華團隊提出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通用人工智慧或將不再科幻
    >(同時為第一作者)和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類腦計算中心主任施路平和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全新概念:神經形態完備性當前,幾乎所有現有的程式語言都是圖靈完備的,馮·諾依曼結構通過圖靈完備的接口(即通用指令集)支持圖靈機,通過引入圖靈完備性以及基於圖靈完備性的層次結構和馮·諾依曼體系結構,避免了當前計算系統中軟體和硬體之間的緊密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