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團隊首提「類腦計算完備性」概念

2020-10-16 網信內蒙古


  科技日報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林莉君)記者15日從清華大學獲悉,我國首篇以「計算機系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論文登上《自然》,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一個新穎的觀點,並可能被證明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以及對人工智慧的追求的重大發展。」《自然》的一位審稿人給出評價。

  這篇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由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共同完成。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也稱為神經形態完備性)概念——針對任意給定誤差∈≥0和任意圖靈可計算函數f(x),如果一個計算系統可以實現函數F(x)使得‖F(x)-f(x)‖≤∈對所有合法的輸入x均成立,那麼該計算系統是類腦計算完備的。

  類腦計算,是借鑑生物神經系統信息處理模式和結構的計算理論、體系結構、晶片設計以及應用模型與算法的總稱。提起科研的初衷,張悠慧告訴記者:「現有的類腦計算系統研究大多聚焦於如何實現具體的晶片、工具鏈、應用和算法的創新,忽略了從宏觀和抽象層面上對計算完備性和體系結構的思考。」

  「通俗來講,『完備性』可以回答系統能夠完成什麼、功能邊界在哪裡等問題。研究完備性,能為軟硬體系統的解耦合、劃分不同研究領域間的任務分工與接口提供理論基礎。」張悠慧說。

  類腦計算處於起步階段,國際上尚未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這一成果填補了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計算機體系結構專家、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金海評價此項研究:「在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做出了基礎性、原創性的貢獻,有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系統軟硬體核心技術。」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團隊《自然》刊文,首提「類腦計算完備性」概念
    記者10月15日從清華大學獲悉,我國首篇以「計算機系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論文登上《自然》,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一個新穎的觀點,並可能被證明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以及對人工智慧的追求的重大發展。」《自然》的一位審稿人給出評價。
  •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以第一完成單位/通訊單位發表的首篇《自然》論文也完成了清華大學一年多以來在《自然》正刊的類腦計算領域「三連發」與通用計算機的「圖靈完備性」概念與「馮•諾依曼」
  • 清華大學團隊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該研究項目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
  • 清華團隊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實現《自然》雜誌「三連發」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以下簡稱「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以下簡稱「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
  • ...團隊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該研究項目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首提新概念突破圖靈與馮諾依曼體系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10月14日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這是一年多來,清華在類腦計算領域繼「天機芯」和「多陣列憶阻器存算一體系統」之後於《自然》正刊發表的第三篇成果,也是計算機系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的首篇《自然》論文
  • 清華首提「類腦計算完備性」及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登Nature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美國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科研團隊的研究者在論文《A system hierarchy for brain-inspired computing》(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中提出了「類腦計算完備性」(neuromorphic completenes
  • 清華大學團隊完成《自然》類腦計算領域首次刊文
    我國首篇以「計算機系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論文登上《自然》,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一個新穎的觀點,並可能被證明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以及對人工智慧的追求的重大發展。」 對於我國學術界來說,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刊發論文早已不是啥大事兒。
  • 首提新概念,清華研發類腦計算機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10月14日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
  • 我科學家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類腦研究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該成果於10月14日以《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為題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清華大學張悠慧團隊首提類腦計算完備性,論文登上《自然》雜誌
    ,國際上尚未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首次提出的「類腦計算完備性」 填補了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這一成果標誌著清華大學在類腦計算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自然》雜誌對這一論文進行了解讀和評論。InfoQ 中文站翻譯並分享。以大腦為模型的硬體也許能夠給計算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但要在這種系統上實現算法卻是一個挑戰。本文所提出的概念框架可以簡化實施過程,加快這一領域的研究。下一代高性能、低功耗的計算機系統可以從大腦得到啟發。
  • 首提新概念,突破圖靈與馮諾依曼體系!清華研發類腦計算機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10月14日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
  • 首提新概念,清華研發類腦計算機_中國_唐山環渤海新聞網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10月14日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
  • 清華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及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登上Nature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美國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科研團隊的研究者在論文《A system hierarchy for brain-inspired computing》(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中提出了「類腦計算完備性」(neuromorphic completenes)概念。
  • 「天機芯」登《自然》封面後清華實現類腦計算「圖靈完備性」突破
    繼 「天機芯」 和基於憶阻器件的神經形態晶片之後,清華大學類腦計算團隊的研究成果,於 10 月 14 日再次發表在了《自然》雜誌上。這次,他們首次提出了 「類腦計算的完備性」 概念,為類腦計算這一有可能在未來與傳統計算系統相媲美的新型計算機系統,補上了一塊重要的理論短板,讓類腦計算的軟、硬體各自獨立開發成為了可能,更可以大幅提升很多應用的計算效能,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的重大理論突破。針對這一重大突破,DeepTech 與文章的共同一作與共同通訊作者、團隊負責人張悠慧教授進行了深入交流。
  • 類腦計算,他們從0到1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這是一年多來,清華團隊在類腦計算領域繼「天機芯」和「多陣列憶阻器存算一體系統」之後於《自然》正刊發表的第三篇成果,也是國內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首篇《自然》論文。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據央視新聞報導,北京時間 10 月 14 日 23 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目前,清華大學正在開發新型類腦計算機。
  • 清華「天機芯」團隊再發重磅研究!以全新類腦計算系統實現通用人工智慧
    (圖片來源:Pixabay)10月15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發表一項最新類腦計算體系結構的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
  • 清華團隊提出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通用人工智慧或將不再科幻
    如今,來自清華大學、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美國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科研團隊的一項突破性研究,或將加速類腦計算和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的到來
  • 科學網—尋找類腦計算的設計「範式」
    不過近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研究員張悠慧團隊和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正在嘗試改變這一現狀。 「這篇論文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受訪時,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鄭緯民評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