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腦計算丨CNCC技術論壇

2020-10-18 CCFvoice

本論壇將於CNCC第二天(10月23日)13:30-15:30在北京新世紀日航飯店三層上海廳舉辦,共邀清華大學、靈譯腦科學(上海)研究院、浙江大學、中科院自動化所等機構和企業的專家與您探討。

類腦計算是借鑑神經科學處理信息的基本原理,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發展新的非馮諾依曼計算技術。類腦計算系統是人工通用智能的基石,擁有極為廣闊的應用前景。其重要性正如歐盟人腦旗艦研究計劃項目所指出的:「在未來10到20年內,誰要想主導世界經濟,誰必須在這個領域領先」。當前歐盟、美國等均斥巨資長期支持此研究,即將啟動的「腦科學和類腦研究」(中國腦科學計劃)也將其視為重點之一,但是這項研究目前均處於起步階段,尚未形成公認技術方案。本論壇將從腦科學最新進展、類腦模型和算法、神經形態器件和材料、類腦計算晶片、類腦計算軟體、類腦計算機和類腦雲腦等方面全方位討論類腦計算發展的現狀、戰略目標、研究背景、面臨的挑戰和可能的發展技術路線。


相關焦點

  • 情景感知論壇丨CNCC技術論壇
    情景感知論壇將於CNCC第二天(10月23日)13:30~15:30,在北京新世紀日航飯店2層四川廳舉行。本論壇邀請了學術界和產業界的頂級專家,一起深入研討交流,希望架起一個合作的橋梁,加快情境感知領域研究成果向產業的轉化。
  • 類腦計算:從神經網絡到真正的人工智慧丨 CCF-GAIR 2019
    7 月 13 日,在「類腦計算」專場論壇上,來自學術界、企業界的多位知名學者、專家圍繞類腦科學這個主題,從類腦計算的底層技術、最新研究進展到實際落地進行了精彩的剖析和探討。所以根據三個基本的功能,結合人腦的工作原理,可以嘗試發展類腦計算的模型。
  • CNCC技術論壇:後量子霸權階段的量子計算
    本論壇將於CNCC期間,10月24日下午13:30-15:30,在北京新世紀日航飯店三層重慶廳舉行。本論壇將邀請這一領域學術界的頂尖學者,探討量子計算所面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歡迎參加!量子計算主要利用量子力學的兩大特性——量子疊加和量子糾纏來獲得比經典計算在性能上潛在的提升,並已經在一些問題上展示出了超越經典計算的能力。
  • 專家齊聚共話第三代人工智慧演進路徑丨CNCC大會論壇
    論壇邀請到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家張鈸院士、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黃鐵軍教授、依圖科技CTO顏水成、清華大學統計學研究中心長聘副教授鄧柯以及論壇主席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長聘副教授崔鵬,可謂是全明星陣容。CNCC大會論壇介紹:第三代人工智慧的演進路徑:「統計」還是「類腦」?人工智慧的發展又到了新的十字路口,現有技術的局限日益凸顯,新一代技術的發展路徑尚不明朗。統觀人工智慧的發展歷史,從以專家系統為代表的第一代,到以統計機器學習為代表的第二代,未來10-20年將要產生的第三代人工智慧路在何方?
  • 科學網—尋找類腦計算的設計「範式」
    為此,人類在不斷探索著腦科學的奧秘,用機器模擬生物神經網絡的結構和信息加工的潛力,後者就是類腦計算,也叫神經形態計算。 當前,類腦計算在世界範圍內尚處於初步探索階段,也正因為如此,目前該領域還沒有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
  • 類腦計算,他們從0到1
    人工通用智能的夢想鞭策著人類不斷探索腦科學的奧秘與用機器模擬生物神經網絡的結構和信息加工的潛力,而後者就是我們所說的類腦計算,也叫神經形態計算。然而,目前的類腦計算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國際上還沒有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
  • AI與博弈決策丨CNCC技術論壇
    本論壇將於10月22日下午13:40-17:00在杭州市未來科技城學術交流中心舉行,邀請國內權威專家共同論道學習算法與博弈決策中的機遇與挑戰,深入探討AI智能水平的評估方法、多智能體強化學習策略的可解釋性、數據定價與智能共享以及數據驅動下的拍賣新模式等話題。
  • Nature:清華團隊提出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通用人工智慧或將不再科幻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人腦,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信息處理系統,它可以執行各種各樣的複雜任務,其計算效能要比現有數字計算系統高出幾個數量級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必將從「狹隘」的弱人工智慧走向更具魯棒性與通用性的通用人工智慧,但當前的人工智慧技術距離達到人類水平的通用人工智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直以來,類腦計算都被認為是打開通用人工智慧的鑰匙。
  • CIIS2020專題論壇丨探秘「三磅的宇宙」,腦科學研究有何新進展?
    (嘉興)承辦的2020第十屆中國智能產業高峰論壇(CIIS 2020),將在中國創新百強區嘉興南湖舉辦。11月15日上午,由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IEEE/AIMBE Fellow蔣田仔院士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信息與智能學部部長、IEEE Fellow吳楓教授擔任論壇主席的《腦科學新方法和新技術專題論壇》將聚焦腦科學研究新成果,人工智慧理論新突破,智慧醫療領域新應用等課題,邀請領域知名學者和專家進行深度討論,推動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相互融合與共同發展
  • 我科學家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類腦研究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該成果於10月14日以《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為題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類腦計算機:一種新型的計算系統
    不過,近年來,「類腦計算」卻從理念走向實踐,正走出一條製造類人智能的新途徑。未來的計算機,或許真的越來越像人類「大腦」;實際上,人腦本身就是許多智能技術解決問題的靈感來源,它們通過機器學習,特別是深度學習來解決問題。
  • 清華大學團隊首提「類腦計算完備性」概念
    」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一個新穎的觀點,並可能被證明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以及對人工智慧的追求的重大發展。」《自然》的一位審稿人給出評價。  這篇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由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共同完成。
  • 自旋器件做類腦計算,怎麼做?
    解決上述關鍵問題必須突破現有的馮諾依曼的計算機架構,發展類腦計算和隨機計算等新型計算方案。類腦計算的核心是將人腦神經網絡的概念應用於計算機系統的設計,計算和存儲單元合二為一,利用神經網絡內在的高密集互聯與自然的並行化計算實現智能計算,從而同時滿足算力、能效和可移動性的需求。
  • 清華大學團隊完成《自然》類腦計算領域首次刊文
    類腦計算處於起步階段,國際上尚未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這一成果填補了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計算機體系結構專家、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金海評價此項研究「在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做出了基礎性、原創性的貢獻,有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系統軟硬體核心技術。」 通用計算領域有兩個著名概念,一個是「圖靈完備性」,另一個是「馮·諾依曼體系結構」。這使得通用計算領域在軟體層、編譯層和硬體層都有了統一的範式,使不同層次各自發展而又可以無縫兼容。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據央視新聞報導,北京時間 10 月 14 日 23 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目前,清華大學正在開發新型類腦計算機。
  • ...團隊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該研究項目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
  • CNCC 2019:網際網路時代下,一場中國與世界頂級學者的對話
    CNCC 全稱為中國計算機大會,是我國計算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學術、技術、產業交融互動的盛會。該會議創建於 2003 年,每年於不同城市舉辦,至今已成功舉辦十五屆。會議形式包括大會特邀報告、大會論壇、技術論壇、特色活動及展覽展示等。
  • 清華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及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登上Nature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美國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科研團隊的研究者在論文《A system hierarchy for brain-inspired computing》(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中提出了「類腦計算完備性」(neuromorphic completenes)概念。
  •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成立 主攻類腦計算與腦機智能等
    隨著腦成像、生物傳感、人機互動以及大數據等新技術不斷湧現,腦科學已成為多學科交叉的重要前沿科學領域,發達國家近年來先後啟動了相關研究計劃。由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教授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羅敏敏資深研究員擔任研究中心聯合主任、對標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的北京中心,將採取怎樣的運行機制、在哪些方面攻關發力?
  • 清華大學團隊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該研究項目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