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出發,為了更清晰的自我認知
3月22日,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北京中心)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建設工作全面啟動。這既是北京落實中央關於設立「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的戰略部署,也是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又一重要舉措。
研究腦認知、意識與智能等本質與規律的腦科學,被稱為人類理解自然和人類本身的「終極疆域」。隨著腦成像、生物傳感、人機互動以及大數據等新技術不斷湧現,腦科學已成為多學科交叉的重要前沿科學領域,發達國家近年來先後啟動了相關研究計劃。由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教授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羅敏敏資深研究員擔任研究中心聯合主任、對標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的北京中心,將採取怎樣的運行機制、在哪些方面攻關發力?
對接國家科技創新2030
主攻類腦計算與腦機智能等
早在2006年,我國就開始前瞻布局腦科學研究,《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將「腦科學與認知」列入基礎研究8個科學前沿問題之一。
近年來,腦科學研究被列為事關未來發展的重大科技項目之一,我國的腦科學計劃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之中。《「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面向2030年,力爭在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上有所突破,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就是其中的重點方向之一。今年1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對腦科學等重大科學問題做出部署。
記者從北京中心建設推進會上了解到,從基礎研究到創新應用,北京的腦科學研究均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在腦認知、腦醫學以及類腦研究領域,北京擁有全國最完整的學科布局、多支實力雄厚的科研隊伍、國際一流的實驗條件、豐富的臨床病例資源。為落實國家腦科學領域的戰略布局、加快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市先期成立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以積極承接和完成國家重大項目相關任務,完善科學布局,促進資源共享,提升北京在該領域的學術影響力。
據悉,北京中心將結合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圍繞國家重大項目研究方向,立足北京的工作基礎和優勢特色,搭建關鍵技術平臺,在認知障礙相關重大腦疾病研究、類腦計算與腦機智能、兒童青少年腦智開發、腦認知原理解析等研究方向集中開展科技攻關,實現前沿技術突破,在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產出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將北京中心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研發機構。
創新管理運行機制
人員聘用接軌國際科研機構
據北京市科委主任許強介紹,市科委於2017年9月組織開展北京中心候選人的全球遴選工作,邀請15位知名專家組成候選人推薦專家委員會,在全球範圍內推薦中心主任候選人,共計93人次,最終有13位候選人入圍終審;在2017年12月舉行的終審會上,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研究所所長、美國科學學院院士羅伯特·戴西蒙等國際頂尖科學家作為評審專家,對候選人進行評審,結合專家組意見並經理事會推舉出北京中心主任。
這只是北京中心體制機制創新的一個縮影。據許強介紹,作為新型研發機構,北京中心是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的產物,在多個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在組織架構上,北京中心是由北京市政府發起成立的獨立法人事業單位,不定機構規格,不核定人員編制,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理事會是北京中心的決策機構,由北京市政府部門、相關優勢研究機構組,下設評估委員會、審計委員會,並按照相關規定設立黨組織。
在運行機制上,北京中心打破原有的科研單位編制化、工資額定化的模式,實行與國際科研機構接軌的人員聘用制、薪酬靈活化等模式,引導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人員以全職、雙聘方式參與北京中心工作,推動人才自由流動,同時建立智慧財產權和利益共享機制,通過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設立研究與成果轉化基金,並引入專業化服務機構,推進科技成果應用技術的轉移轉化。
在保障機制方面,由北京市科委聯合北京市相關委辦局,通過央地聯動、市區聯動,為人才營造「類海外」的科研環境,並將在人才引進、資金支持、政府採購等方面做好政策保障和服務。
瞄準世界研究前沿
要產出領跑型原始創新成果
建設推進會上,北京市政府和中國科學院、軍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8家單位共同籤署了《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建設合作框架協議》。據悉,8家單位本著「戰略引領、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原則,從建立存量資源整合與新增資源共享機制、人才互補與雙聘雙贏機制、科研成果與智慧財產權共享機制、聯合招生與人才培養機制、共同爭取國家重大項目落地等方面開展合作。
據了解,北京中心將瞄準世界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前沿和國家在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的戰略急需,通過建立協同創新、科學高效的運行機制,匯聚全球頂尖科學家及其創新團隊,整合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優勢資源,搭建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綜合性實驗和研發平臺;推進腦科學領域高水平研究創新,產出一批「領跑型」原始創新成果,實現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產業化等環節的有機連結,發揮北京中心在國家腦科學計劃中的引領作用。
「腦科學可以說是最為重要、難度最大的科學問題,還有許多難題有待解決。」饒毅表示,希望通過10—15年的努力,能在重大發現上有所突破,在應用方面有所推動,同時培養一批腦科學和類腦科學的優秀人才。
(責編:孟竹、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