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新冠肺炎少數族裔死亡率高,中國香港團隊打造人造眼,劍橋...

2020-12-08 前瞻網

中國團隊發布首個 mRNA 疫苗動物實驗數據

5 月 15 日,上海交大、復旦大學等機構的聯合科研團隊在預印本平臺 bioRxiv 發布論文《單劑量 SARS-CoV-2 模擬顆粒疫苗誘導有效的中和活性》(A single dose SARS-CoV-2 simulating particle vaccine induces potent neutralizing activities,未經同行評審),公布一款 mRNA 新冠疫苗,並披露了全球首個關於 mRNA 疫苗動物實驗詳細數據。這款疫苗名為 ShaCoVacc,通過單次注射,即可誘導強烈的刺突特異性體液免疫反應,並具有有效的中和活性。

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競賽,疫苗後的又一希望

近日,來自荷蘭烏得勒支大學、伊拉斯姆斯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已經鑑定出一種完全人源的單克隆抗體,可以阻止SARS-CoV-2感染培養的細胞。這項發現於5月4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具體來說,研究人員利用能對不同冠狀病毒S蛋白產生抗體的人源化小鼠創建51個細胞系,隨後對採集的嵌合抗體(源自人和大鼠)開展檢測,以確定其中是否存在能中和新冠病毒的抗體。結果發現,有一個抗體(47D11)對SARS-CoV-1和SARS-CoV-2都表現出中和能力。

張口說話就可能傳播新冠病毒,產生的飛沫可在封閉空間懸浮8-14分鐘

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只要張口說話就足以傳播新冠病毒。近日,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NIH)糖尿病、消化系統和腎臟疾病研究所(NIDDK)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用雷射和照相機記錄下說話產生的這些小飛沫,並評估它們在空氣中的行為。研究團隊再次在PNAS期刊上發表最新研究結果:大聲說話的人每秒鐘可以噴出成千的飛沫。在封閉、停滯的空氣環境中,它們從視窗中消失,時間常數在8至14分鐘內,相當於直徑約4μm的飛沫核 (droplet nuclei) ,或脫水前12至21μm的飛沫。

多項臨床試驗關注老藥溴己新抗新冠病毒

前不久,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了一項針對COVID-19試驗治療研發藍圖,老藥溴己新被列入治療新冠肺炎藥物目錄。而僅在4月份,溴己新治療或預防COVID-19的國際臨床研究就有三項,分別來自墨西哥、斯洛維尼亞和伊朗的研究團隊,並在ClinicalTrials.gov網站和伊朗臨床試驗註冊中心IRCT網站進行註冊,加上前期國內研究團隊開展的臨床試驗在內,目前全球至少有四項關於溴己新預防或治療COVID-19的臨床研究項目。

研究證實新冠肺炎與深靜脈血栓發生相關

5月19日,北京市援鄂醫療隊、北京朝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張黎明團隊,聯合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超聲影像科謝明星團隊、血液科胡豫團隊,以「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病率、危險因素及轉歸」為題,在國際學術期刊《循環》在線發表論文。研究表明,合併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新冠肺炎患者病亡率明顯高於無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積極採取預防措施可降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北京市援鄂醫療隊主治醫師馮曉凱、姜純國為共同第一作者,張黎明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

死亡率是白人2.3倍!少數族裔成部分國家新冠肺炎最大「犧牲品」

與大多數大規模流行病一樣,新冠肺炎放大了部分國家存在的種族問題,包括對美國黑人和其他弱勢群體造成了不成比例的傷害。截至上個月14日,美國新冠肺炎死亡案例有32%發生在黑人群體中,然而,他們只佔總人口的13%。這些數字表明,他們死於COVID-19的風險是美國白人的2.3倍。相關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雜誌》上。

新冠肺炎患者中風的概率或低於早期預測 但致死率是未感染新冠中風者的7倍!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因COVID-19而中風的人數比以前報導的要少。然而,伴隨SARS-CoV-2大流行病毒出現的中風似乎更為嚴重。在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主導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在一個月內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的住院病人中,只有不到1%的人也患有中風。這與最近在中國和義大利的小型研究報告的比率形成了鮮明對比,後者認為在2 - 5%之間。此外,目前的調查還顯示,患有這兩種疾病的人更年輕,症狀更嚴重,死亡的可能性至少是沒有感染的中風患者的7倍。

中國香港團隊打造人造眼

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研究中,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報導了模仿人眼結構的人造眼。在仿生眼的設計中,模擬半球形視網膜與大量視細胞的結構與功能是一大難點。最新研究中的人造眼通過包含了緊密排布的鈣鈦礦光敏納米線的人工視網膜,模仿人眼的光感受器。這樣的設計能夠「看見」字母。不過,作為概念驗證裝置,目前人造眼的解析度不高,但作者表示,通過該設計,有望大幅提高納米線密度,從而實現比人眼更高的解析度。

用超聲波治療腦部疾病

據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的研究,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使用超聲波的非侵入性療法,能精準刺激大腦神經迴路,激活神經元,並控制其產生的行為。他們用特定頻率的超聲波刺激猴子的大腦,成功控制了猴子對向左或右看的行為選擇。相較藥物和手術療法,短時間的超聲波刺激即能激活神經迴路長達幾小時,且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也不會給被試者造成不適。該研究顯示超聲波具有很強的治療效益,有望用於治療抑鬱症、癲癇等腦部疾病。

蚊子叮一口,可以傳播17種瘧原蟲

一項新的研究詳細展示了瘧原蟲交換基因的過程。研究發現,被感染的人類宿主體內,所有的遺傳多樣性(高達17種瘧原蟲)都可能來自於一次叮咬。相關研究發表於《細胞宿主與微生物》雜誌。作者表示,「我們的研究覆蓋了大量的感染人群,並對寄生蟲進行了單細胞測序。這讓我們第一次能在真正意義上了解人類感染瘧疾的過程。有時,蚊子可能只叮咬了一次,但它所傳播的(瘧原蟲)基因多樣性卻讓人震驚。」

科學家首次發現,眼睛內有一套特殊的「排汙」系統

近日,《科學》旗下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刷新了我們對眼睛的認識。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Maiken Nedergaard教授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陳璐教授合作,在哺乳動物的眼睛內,首次發現了清除代謝垃圾的類淋巴系統。動物實驗還顯示,青光眼——造成失明的一種重要眼疾,與這套特殊排汙系統的受損有關。

《自然》子刊:26.6萬女性數據,新發現32個乳腺癌風險相關的基因位點

《自然》旗下子刊Nature Genetics上近日發表了一項關於乳腺癌的新研究。由200多位研究人員組成的一支跨國團隊,根據總共26.6萬名女性的基因數據,在人類基因組上找到了與乳腺癌患病風險有關的32個新位點。並且,研究結果首次將這些風險因素與乳腺癌的多種具體亞型關聯了起來。領銜的Nilanjan Chatterjee教授表示:「此次分析得出的結果讓我們對區分不同乳腺癌亞型的生物學有了更深的理解,還提高了我們預測乳腺癌風險的能力,甚至是預測某些特定亞型的風險。」

穿鞋跑步不如光腳?赤腳跑步對膝蓋和腳的損傷或許更小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實際上,跑鞋對我們用處可能弊大於利。最近發表在 BMJ Open Sports & Exercise Medicine 上一項研究表明,穿鞋會改變我們跑步的方式,還會削弱腳的力量,從而導致許多常見的運動損傷。研究通訊作者、愛爾蘭卡洛理工學院Peter Francis的團隊過去發現,人類仍然可以赤腳跑步,特別是對於年輕人而言。該研究發現,紐西蘭12至19歲的少年不僅可以赤腳衝刺跑和中長跑,與其他國家同年齡少年相比,他們的下肢(膝蓋、腳踝和腳)疼痛發生率更低。其他研究也表明赤腳人群和穿鞋人群的腳部結構和功能存在差異。

女性心臟病死亡率低於男性

近日,首個對社區人群的心臟病風險因素、治療策略、發病率以及死亡率的全球性研究在《柳葉刀》雜誌發表。研究指出,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低於男性。這項研究囊括了21個國家中的16萬人,研究人員發現,女性較少採用手術、介入等治療策略,部分原因可能是需要醫療幹預類型的女性心臟病患者比男性少,但是各類型心血管疾病女性患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低於男性,這表明還有其他原因導致了治療差異。此外,高收入國家的心臟病死亡率也低於低收入國家。

Cell:生酮飲食可使腸道菌群發生大幅改變

Cell 5 月 20 日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生酮飲食中產生的酮體對小鼠和人類的腸道菌群的組成有極大影響。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招募了 17 位超重且無糖尿病的男性,並對其飲食和運動進行了長達兩個月的住院觀察。前四周,一組人採取標準飲食,攝入50% 碳水、15% 的蛋白質和 35% 的脂肪,另一組則採取生酮飲食,攝入 5% 的碳水、15% 的蛋白質和 80%的 脂肪。四周後,通過對調兩組的飲食方案,研究人員發現改變飲食方案對 19 個不同屬的腸道菌群有極大影響,其中益生菌雙歧桿菌是在採取生酮飲食後下降最多的。

首個基因編輯的瘧疾疫苗臨床試驗完成

瘧疾是因蚊蟲叮咬而感染瘧原蟲,繼而導致的血液傳染病。瘧原蟲感染人體後,首先在肝臟中生存,隨後進入血液(即第二階段)。由於肝臟階段不會引發症狀,因此一支來自荷蘭的研究團隊敲除了瘧原蟲的兩個基因,製造出毒性減弱的瘧疾疫苗。這時瘧原蟲進入人體後,停留在肝臟感染階段,而不會進入血液。在一項發表於《科學-轉化醫學》的研究中,他們完成了I期臨床試驗。荷蘭的67名志願者接種了疫苗,試驗證明了疫苗的安全性及部分有效性。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為接下來研製更加有效的瘧疾疫苗提供了線索。

萬億個糾纏的原子在高溫裡熱舞

日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女教授孔嘉與巴塞隆納光子科學研究院(ICFO)、巴斯克大學(UPV)的研究人員開展合作,在高溫原子糾纏上取得突破,從而在量子精密測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5月15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經過4年的潛心研究,孔嘉等研究人員在190攝氏度(463開爾文)熾熱、無序原子氣體中成功製備並觀測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尺度原子糾纏態,糾纏原子的數目高達10的13次方,刷新世界上迄今為止的最高記錄,超出原有記錄兩個數量級。

基於吹紡無機納米纖維的柔性可拉伸電子

近期,美國西北大學Tobin J Marks, Antonio Facchett課題組聯合休斯頓大學餘存江課題組和香港城市大學Xinge Yu于欣格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研究論文。作者將吹紡技術用於製備多種半導體/導體三維無機納米纖維網絡,包括IGZO,CuO,ITO和Cu,並被用於薄膜電晶體和多功能傳感器。基於IGZO纖維網絡的電晶體顯示出出色的機械柔韌性(彎曲半徑低至1 mm)和對NO2氣體的高傳感、選擇性。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轉移至柔性基底(SEBS)上的纖維網絡器件具有>50%的高拉伸性並能夠靈敏的感應紫外線,溫度,壓力和人體呼氣。最後,作者展示了能夠進行多傳感器識別的單片集成納米纖維器件平臺。

人類首次直接觀察到行星誕生過程

在一項發表於《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的研究中,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首次直接觀察到行星誕生的過程。在距離地球520光年的年輕恆星——御夫座AB星的照片中,研究人員在接近御夫座AB星中心的黃色明亮區域,發現了一個「Z」字型的曲折結構,這是行星穿過氣體與塵埃盤留下的痕跡。這個結構符合行星形成的理論模型,表明年輕行星正在這裡誕生。這樣的軌跡證明,氣體和塵埃可以積聚到正在孕育的行星上,加速行星生長。

迄今最早的星系盤挑戰星系形成模型

根據傳統的星系形成模型,最古老的星系誕生於大爆炸後約40億年。而在發表於《自然》的最新研究中,天文學家觀察到一個在大爆炸15億年後形成的大質量旋轉星系盤,這樣的發現支持了另一種星系形成理論——冷吸積模式。不同於要求氣體首先被加熱的傳統模型,冷吸積模式中,落入星系盤的氣體可能是冷的,因此星系可以快速凝結、形成。研究人員也指出,未來需要更多類似觀察才能確定冷吸積模式是否是星系形成的普遍方式。

「宇宙線」假說或能解釋生命大分子的手性

在生物體內,關鍵的生物分子如胺基酸、DNA和RNA均為一種手性分子。最近一項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的文章中,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宇宙線」假說,表示原始生物會受到宇宙線的影響,更偏向於使用一種手性分子。宇宙線作為一種高能輻射,在撞擊地球的大氣層後,大多數會以μ子的形式存在。這些μ子存在時間短,但速度近光速,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其降解產生的電子會具有相同的磁極化,能優先電離一種手性分子,增加其突變率。由於宇宙線的微小、持久的影響,最終導致了地球上生物分子為單一手性。

劍橋宣布本學期不退學費,網絡授課將延長至明年 6 月

劍橋大學近日宣布,下一學年所有大課(lecture)將僅通過在線形式進行,小班教學或將在滿足社交隔離要求的前提下進行。校方表示「現在作出這一決定是為了方便規劃」,未來還會根據新的公共健康建議隨時調整。劍橋大學 2020-21 學年將於今年 10 月 6 日開始,到明年 6 月 18 日結束,其中包含 3 個學期,分別稱為 Michaelmas、Lent、Easter,每學期時長八周。校方還表示,今年 Easter 學期(4 月 21 日~6 月 12 日),學生仍可遠程獲得教學、評估和支撐性服務,所以仍要收取全額學費,「這與教育部和英國大學部門的立場一致」,並且根據這些部門的聲明,「學生不應期待收到學校的退款」。

數據顯示疫情期間科研出版中女性作者比例有所下降

多項研究表明,新冠疫情期間科研出版中女性作者比例有所下降。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 Frederickson 分析了物理學預印本平臺 arXiv 和生命科學領域的 bioRxiv 上超過 73 000 個作者的性別,發現與 2019 年的 3 月 15 日至 4 月 15 日相比,2020 年相同期間內,在 arXiv 發表預印本的男性作者的人數增長了 6.4%,而女性作者僅增長了 2.7%。同樣的趨勢也體現在 EarthArXiv、medRxiv 等九個熱門的預印本伺服器上。

ACL 2020接收論文列表公開,接收率25.2%

自然語言處理頂會 ACL 2020 將於 7 月 5 日-10 日線上舉行,近日,ACL 接收論文列表公布。此次 ACL 會議的投稿數量為 3088 篇,與去年的投稿數量 2906 篇相比稍有增長。ACL 2020 共接收 779 篇論文,包括 571 篇長論文和 208 篇短論文,接收率為 25.2%。

Jürgen發文質疑Hinton不應獲2019本田獎

創立於 1980 年的本田獎旨在表彰「為引領生態技術領域的下一代新知識而做出貢獻的個人或團體」。2019 年,Geoffrey Hinton 獲得本田獎,獲獎理由是「為將人工智慧(AI)廣泛應用於多個領域所做的先驅性研究以及實用化推進」。然而,昨日計算機科學家 Jürgen Schmidhuber 發文批判這一事件,認為 Hinton 不應該獲得該獎項。他表示「不要把發明者弄錯人了」,並直呼「獎項並不能改變事實」。

「天琴一號」完成在軌技術驗證

5月21日,由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共同研製的天琴計劃首顆試驗星「天琴一號」任務周期正式結束。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羅俊表示:「目前衛星狀態良好,下一階段將進入拓展實驗階段。」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環球深觀察丨疫情加劇美國社會分化 少數族裔在「貧病交加」中掙扎
    持續惡化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拉大美國社會的貧富差距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分析指出,。undefined高危易感缺醫少藥少數族裔「疫」言難盡疫情本身帶給美國少數族裔的傷害更為直接。儘管全美非洲裔和拉美裔的人口不足白人的一半,但因醫療資源和經濟條件的差距,他們感染新冠肺炎的概率和死亡率卻要高出白人很多。
  • 學術頭條:他汀類藥物能降低新冠死亡率,間歇性禁食促進乳腺癌化療...
    保持社交距離助中國更有效控制疫情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稱,新冠肺炎暴發初期,中國採取了嚴格的限制措施,敦促人們保持社交距離,這些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文章中指出,中國所採取的相關措施取得了成功,在不到一個月裡,中國每日新增病例數趨於穩定,此後逐漸放緩。
  • 學術頭條:美新冠早期死亡被低估,教授抄襲國外本科生論文,謹防「坐...
    新研究發現羥氯喹對新冠患者無改善效果一項公布在預印本平臺 medRxiv.org 上的未經同行評審的研究發現,羥氯喹並不能降低新冠患者的死亡率和呼吸機使用率。研究者對美國退伍軍人健康管理局醫療中心收治的386 名住院患者的數據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 97 位服用羥氯喹患者的死亡率為 27.8%,158 位未服用該藥的患者死亡率為 11.4%,羥氯喹並未降低新冠患者死亡率。此外服用羥氯喹患者需要使用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的比例和未服用該藥的患者相比也沒有差異。
  • 美國多州疫情數據:非裔等少數族裔確診和死亡病例遠超平均值
    美國多州疫情數據:非裔等少數族裔確診和死亡病例遠超平均值 美國紐約州4月8日公布新冠疫情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非洲裔和拉美裔居民因新冠病毒死亡的比例遠遠高於其他族裔。
  • 學術頭條:今冬明春疫情或繼續存在,長期吃大蒜可降低胃癌死亡率...
    中國有11款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4款接近上市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今天上午表示,現已有11款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其中4款已經來到最後的3期臨床試驗。此前張鋒團隊和其合作夥伴曾公布過簡易新冠病毒檢測流程STOPCovid,這一流程不需要從患者樣本中純化RNA,並且將檢測新冠病毒所需的化學反應步驟在一個試管中完成。
  • 學術頭條:美批准首個CRISPR新冠檢測,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
    這一發現支持了另一項研究,該研究也發現,維生素D水平低可能會增加個體感染新冠病毒死亡的可能性,並有助於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後恢復健康。新模型:美國有症狀新冠肺炎死亡率為1.3%根據華盛頓大學一位研究人員的計算,有症狀的COVID-19病例的感染死亡率為1.3%,是季節性流感的十倍以上。這篇文章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衛生事務》雜誌的頭版文章上。
  • 新冠肺炎3.8%的死亡率,究竟高不高?在疾病譜裡還真排不上號兒
    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接近500萬,已達4935206人,每天仍在以接近10萬確診者的速度增加。其中美國擁有157萬確診者高居世界各國疫情榜首。根據中國-世衛組織新冠肺炎聯合調查報告數據:我國新冠肺炎的粗病死率為3.8%。
  • 《中國日報·美國版》榮獲美國東南地區年度最佳少數族裔媒體獎
    美國商務部少數族裔企業發展署東南地區主任PATRICIA HANES及同事向中國日報北美總經理曹青頒獎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8月4日消息:創刊還不到半年的《中國日報·美國版》今日在亞特蘭大榮獲美國商務部頒發的2009年度美國東南地區最佳少數族裔媒體獎,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家獲此殊榮的中國媒體。
  • 新冠的感染率和死亡率有多高?《自然》研究綜合多國數據得出結果
    2020年進入倒數第2個月,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人數已超過4700萬。隨著北半球進入秋冬季,一些國家地區的疫情再次嚴峻起來。新冠病毒的傳播水平和感染的嚴重程度究竟有多高?今日,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以「加速文章預覽」 (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來自英國劍橋大學和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學家,綜合45個國家地區的流行病學數據,做出推算。
  • 美官員估測新冠肺炎死亡率0.1-1%
    美國衛生官員表示,估測新冠肺炎死亡率在0.1-1%之間,這低於世衛組織估測數據。另外官員表示,正在審查有關新冠測試的費用問題。美國衛生官員當天向媒體表示,基於美國的數據模型,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在0.1%-1%之間。
  • 幹細胞可以降低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嗎?學術期刊的大數據分析出來了
    自疫情爆發以來,間充質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的潛在益處支持了全球相關臨床試驗的快速啟動。根據外媒6月8日報導,在美國馬裡蘭州正在進行一項幹細胞治療重症新冠肺炎的臨床試驗[1],共有300例因感染新冠病毒而住院的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患者參與。
  • 美國種族「至暗史」之三:少數族裔「傷痕」難平
    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國際觀察)美國種族「至暗史」之三:少數族裔「傷痕」難平 新華社記者楊定都 柳絲 山火狂燒、煙塵蔽日、疫情肆虐,美國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州近來遭遇多重打擊。「火災以及在加州導致1.4萬人死亡的新冠大流行,就像是對該州及其諸多不公平現象的CT掃描。」《華盛頓郵報》這樣評論。
  • 感染初期體溫升高或有助降低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
    論文通訊作者、暨南大學病原微生物研究院教授張其威介紹,新冠病毒依賴其表面的S蛋白與人細胞表面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受體結合,進而入侵細胞。研究發現,在39℃—40℃高溫下,新冠病毒S蛋白與ACE2的結合力大大減弱,感染細胞的病毒相對減少。臨床標本螢光定量PCR檢測結果也顯示,新冠肺炎患者體溫低於38℃者,其體內新冠病毒載量遠超體溫高於38℃患者。
  • 香港科大範志勇教授:人類可能距世界首個「超級人眼」約五年
    不幸的是,研發具有圖像感應特性(例如超寬視野和高解析度)的設備,以及創建具有球形和半球形視網膜的視覺設備,都對科學家提出了重大挑戰。香港科技大學範志勇教授的研究團隊構建了一種仿生眼,其功能與人眼相近。這一論文,文發表於《自然》雜誌上。
  • 學術頭條:新冠病毒可氣溶膠傳播,18位院士落戶烏鎮,北郵-華為學院...
    團隊針對能覆蓋中國人群70%以上的基因類型HLA-A2、HLA-A24 和HLA-A11等,開展新冠肺炎患者恢復期外周血淋巴細胞中特異性T淋巴細胞抗原肽及T細胞受體(TCR)的篩選,成功獲得各種基因型的多樣化抗原肽,包括在新冠病毒S蛋白受體結合區域(RBD)的抗原肽,這些新冠病毒T細胞受體結合的抗原肽至今尚未有報導。
  •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奠基:打造百年名校與中國合作之橋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奠基:打造百年名校與中國合作之橋 2019崔曉 攝   中新網南京9月10日電 (記者 申冉)10日,在剛被確認為江蘇自貿區範圍的南京江北新區,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下文簡稱南京中心)舉行奠基儀式。據悉,這是劍橋大學首次在英國境外設立的合作研究機構,校方期待將該平臺打造成為該校與中國展開全面合作的樞紐。
  • 劍橋大學新冠病毒變種報告主要作者:人類首次感染病毒可能在這一時間
    CGTN連線劍橋大學新冠病毒變種報告主要作者彼得·福斯特博士,福斯特表示,病毒毒株可分為A、B、C三種類型,B型常見但不是原始毒株。去年12月,中國研究者在武漢發現的新冠病毒樣本,並不能證明武漢是新冠病毒的起源地。
  • 學術頭條:20歲以下新冠易感性較低,動物或成新冠宿主,基因和血型...
    NEMJ重磅研究:基因和血型決定新冠肺炎重症機率一項新的遺傳學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他的基因和血型可能會決定他患更嚴重的新冠肺炎的機率。這一研究於6月17日在線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與其它血型的人相比,A型血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和發展為「COVID-19並發呼吸衰竭」的風險要高45%。
  • 學術頭條:新冠病毒可在體外存活17天,武大著手開學準備,施一公創辦...
    英國開展新冠病毒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劍橋等 13 所大學參加據英國劍橋大學官網23日消息,該大學和包括牛津大學等在內的 13 所大學將耗資 2000 萬英鎊,開展新冠病毒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工作,旨在幫助政府和科學家更好地了解、應對和控制新冠肺炎傳播。
  • 學術頭條: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新冠病毒通過鼻子進入...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1.5億度12月4日14時02分,在四川成都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科研新發現:小龍蝦殼助力製備高性能電極材料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團隊採用新方法,將廚餘垃圾中的小龍蝦殼等合成製備成一種高性能電極材料。這一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碳》(Carbon)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