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團隊鑑定出阻止新冠病毒入侵的中和抗體
由中國學者聯合完成的新冠病毒抗體研究成果在《科學》雜誌在線發表。研究者發現了兩種可阻止新冠病毒S蛋白受體結合域RBD與人體細胞受體ACE2結合的人源性抗體。由首都醫科大學、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單位的研究者組成的合作團隊,從一名康復患者中分離出四種人源單克隆抗體(B5、B38、H2和H4),它們在體外均顯示出中和能力。
Cell:新冠肺炎患者可產生能特異性識別病毒的 T 細胞,該發現有利於疫苗研發
據《科學》新聞欄目報導,近日發表的兩項研究均表明,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帶有特異性識別病毒的 T 細胞,從未感染的某些人也具有這些細胞防禦能力,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先前曾感染過其他冠狀病毒。這兩項研究一項於 5 月 15 日在《細胞》發表,另一項於 4 月 17 日在 medRxiv 發表(未經過同行評審),為疫苗研發提供了啟發。但相關領域的科學家也警告說,這些結果並不意味著新冠肺炎康復者可以免受再次感染。
輝瑞:希望在九月之前將新冠病毒疫苗的人體試驗規模擴大到數千人
據CNBC消息,當地時間5月12日,輝瑞製藥執行長兼董事長Albert Bourla表示,該公司計劃在9月前將其試驗性新冠病毒疫苗人體試驗擴大到數千名試驗患者。上周,這家美國製藥巨頭與德國製藥公司BioNTech合作,向美國首批人體試驗參與者注射了潛在疫苗BNT162。該公司表示,希望在臨床試驗中對多達360人進行測試。Bourla告訴媒體,輝瑞目前正在測試四種不同的疫苗。
bioRxiv:不再發表僅基於計算的新冠療法預測研究
上個月,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計算科學家Albert-László Barabási向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提交論文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回覆:bioRxiv將不再接收僅基於計算工作的關於新冠病毒治療方法的預測文章。bioRxiv建議Barabási將研究報告提交給期刊進行快速的同行評審,而不是作為預印本發表。bioRxiv和medRxiv的聯合創始人Richard Sever說,「我們已經看到一些關於治療新冠肺炎的瘋狂斷言和預測。」 大部分的推測性研究都是基於計算模型,因此,在諮詢了多位專家後,bioRxiv決定禁止發表這些論文。「有些研究應該經過同行的審查,而不是立即作為預印本傳播。」
中國團隊發現新蝙蝠冠狀病毒,力證新冠病毒起源於自然!
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去年在雲南勐臘縣獲得的蝙蝠樣本中發現一種新冠狀病毒,該病毒在最長編碼基因區1ab與新冠病毒(SARS-CoV-2)一致性達到97.2%。同時,研究團隊在這一新冠狀病毒中S蛋白(刺突糖蛋白)S1和S2交界處也發現插入了三個殘基PAA,他們由此認為SARS-CoV-2在S1和S2的交界處的四胺基酸插入並非「人工痕跡」,有力證明了其起源於自然。這一研究發表在《細胞》(Cell)旗下子刊《現代生物學》上。
頂尖愛滋團隊新冠重磅研究:某稀有抗體反覆出現提示疫苗線索
目前,一支頂尖愛滋病研究團隊已從新冠康復者的血漿中提取、鑑定抗體,並發現了高中和活性、稀有但反覆出現的RBD特異性抗體。這提示根據該抗體研發的疫苗,可能對大眾普遍有效。這一發現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加州理工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陳·扎克伯格生物中心(Chan Zuckerberg Biohub)的新冠抗體重磅研究。
重醫團隊在新冠病毒T細胞免疫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者從重慶醫科大學獲悉,該校免疫研究中心金艾順教授團隊在該校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應急項目攻關中,在特異性T淋巴細胞研究方面又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一突破為後續進一步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和T細胞免疫治療奠定了基礎。團隊針對能覆蓋中國人群70%以上的基因類型HLA-A2、HLA-A24 和HLA-A11等,開展新冠肺炎患者恢復期外周血淋巴細胞中特異性T淋巴細胞抗原肽及T細胞受體(TCR)的篩選,成功獲得各種基因型的多樣化抗原肽,包括在新冠病毒S蛋白受體結合區域(RBD)的抗原肽,這些新冠病毒T細胞受體結合的抗原肽至今尚未有報導。
武漢團隊找到3個新冠死亡標誌物,建立預測模型準確率超九成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等機構在學術期刊《自然-機器智能》發文表示,利用3個生物標誌物,機器學習算法可以至少提前10天預測新冠肺炎患者個體的死亡率,準確率超過90%。這3個生物標誌物分別是乳酸脫氫酶、淋巴細胞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結合這些標誌物,論文提出了一個簡單且易操作的決策規則,可以快速預測風險最高的新冠肺炎患者,使他們能夠被優先考慮,並有可能降低死亡率。
國家衛健委:新冠病毒疫苗臨床試驗目前未收到有重大不良反應報告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曾益新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目前已有一項重組腺病毒載體疫苗和四項滅活疫苗項目相繼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開展臨床試驗,目前沒有收到有重大不良反應的報告。如果一切順利,以上項目將在今年7月陸續完成二期臨床試驗。
《自然》刊發港大研究:金倉鼠實驗提示新冠可氣溶膠傳播
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雜誌最新刊發了香港大學團隊的研究顯示:在金倉鼠動物模型實驗中,新冠病毒是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的。動物模型試驗證明:新冠病毒能通過直接接觸以及氣溶膠從被感染金倉鼠有效地傳播到幼稚金倉鼠。
中和抗體有望成為新冠強效藥
《細胞》雜誌5月17日刊發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主任謝曉亮團隊領銜多家合作單位的成果。他們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從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血漿中成功篩選出多個高活性中和抗體。中和抗體由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可以有效阻止病毒感染細胞。目前,動物實驗已證明該團隊的中和抗體有望成為治療新冠肺炎強效藥,同時也可提供短期預防。這是科學抗疫的一個重要階段性勝利。
「馬達加斯加療法」治新冠?世衛組織:尚無證據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表示,應該對馬達加斯加總統推廣的一種治療新冠肺炎的草藥飲料進行測試,以驗證是否有效。沒有證據表明這種飲料有效。據《新科學家》報導,馬達加斯加總統Andry Rajoelina上周為這種未經證實的飲料進行了辯護,他告訴法國24電視臺,這是一種「預防和治療藥物」且「效果非常好」。據報導,這種飲品由青蒿和草藥製成。然而,當被問及是否有任何數據或證據證明其有效性時,該組織非洲辦事處的Matshidiso Moeti回應說:「我們沒有。」
法維拉韋片可有效治療新冠肺炎獲證實
近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官網公布了一項由該院和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共同發起的關於法維拉韋片(又稱法匹拉韋片)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試驗結果。結果顯示,作為廣譜抗病毒藥物,法維拉韋片安全有效,並建議擴大規模在臨床應用。該研究的試驗組和對照組共入組80例新冠肺炎患者,初步結果顯示,法維拉韋片治療組尚未發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副作用明顯低於克力芝組,患者依從性好;治療後抗病毒療效優於克力芝組。
科學家呼籲叫停未經證實的新冠肺炎幹細胞療法
隨著新冠肺炎大流行繼續蔓延,美國企業開始推銷未經許可、未經證實的幹細胞「療法」和外泌體產品,聲稱其可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在近日發表於《細胞—幹細胞》期刊上的一篇評論中,醫學倫理學者Leigh Turner揭露這些公司正在「抓住大流行的機會,從人們的希望和絕望中獲利」。
新冠病毒能夠感染腸細胞
根據《自然—醫學》發表的一項研究,新冠病毒能夠感染人類和蝙蝠的腸類器官(在實驗室中製造的小型化、簡化版腸)。研究還在人類糞便樣本中分離出了新冠病毒,這些發現表明除了呼吸道系統,新冠病毒或許還能感染人類腸道。遺傳學分析顯示新冠病毒與在菊頭蝠體內發現的SARS相關冠狀病毒親緣關係緊密。但是,缺少可用於研究蝙蝠病毒的實驗室模型,限制了這個領域的研究。蝙蝠的類器官被認為或許能幫助闡明新冠病毒的起源。
宿主對新冠病毒的響應失衡驅動COVID-19的進展
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宿主對新冠病毒(SARS-CoV-2)的響應失衡驅動了COVID-19的進展。《細胞》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研究人員提供了SARS-CoV-2轉錄應答的深入分析並與其他呼吸道病毒進行了比對。除了COVID-19患者的轉錄和血清分析外,SARS-CoV-2感染的細胞和動物模型還表現出獨特的炎症反應。這種反應為:低水平的I型和III型幹擾素、趨化因子升高,以及IL-6高表達。研究人員認為,固有的抗病毒防禦能力降低,以及大量炎性細胞因子產生是COVID-19的特徵。
法研究說血液幹細胞有免疫記憶可用於開發疫苗
法國研究人員近日發現,血液幹細胞具有免疫記憶,動物實驗顯示移植特定的血液幹細胞可增強免疫功能。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發現有助於推動疫苗研發工作。法國衛生和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研究人員日前在美國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上發表論文說,他們先讓小鼠接觸大腸桿菌表面的一種分子,然後從這些小鼠體內提取血液幹細胞,將其注入另一些免疫系統已被破壞的小鼠體內。隨後,後一批小鼠被感染了綠膿桿菌,結果發現其死亡率僅25%。而對照組小鼠的死亡率為75%。
新技術可檢測阿爾茨海默病早期預警信號
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成像技術,能夠檢測視網膜各層的厚度和紋理。他們近日在《科學報告》雜誌線上版發表研究報告稱,視網膜紋理可以提供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生物標記,而其開發的成像技術則可幫助發現這一預警信號。
清華用商業小衛星填補留白40多年的領域,登上自然子刊封面
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課題組與合作者報告了「極光計劃」配備的X射線偏振探測器在衛星上經過1年的觀測,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中子星的一種)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並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說明在此過程中脈衝星磁場發生了變化。該成果在《自然·天文》上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標誌著因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
二甲雙胍新技能:逆轉細菌對四環素耐藥性
作為一款全球廣泛使用的降糖藥,二甲雙胍近年來被發現在減少心血管疾病、降低腫瘤發病率與死亡率、延緩衰老、逆轉肺纖維化和減肥等方面展現出巨大的潛能,甚至是在治療脫髮和抑制霧霾引起的動脈血栓方面,也讓人滿懷期待。《先進科學》在線發表了對抗耐藥細菌的新策略。論文通訊作者、揚州大學獸醫學院教授王志強帶領的團隊發現,降糖藥二甲雙胍可以有效恢復四環素類抗生素對多種多重耐藥細菌的敏感性,為治療耐藥細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提供了全新策略。
基因重組讓植物也能吃肉
一項針對三種密切相關的食肉植物的研究表明,基因的巧妙重組幫助它們進化出捕捉和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能力。研究小組近日在《當代生物學》報導稱,他們發現,在植物王國中,食肉植物進化的關鍵點是它們生活在大約6000萬年前的共同的祖先,如今的植物正是複製了這個祖先的完整基因組而能夠「吃肉」的。這種複製釋放了曾經用於植物根、葉、感覺系統檢測和消化獵物的基因。例如,食肉植物拷貝了幫助根部吸收營養的基因到葉片中,使其吸收被消化的獵物中的養分。
研究揭示纖維素生物合成秘密
科學家們一直對纖維素的合成機制不甚清楚。近日,來自美國普渡大學的Lei Huang研究團隊在《植物細胞》雜誌發表的一項成果表明,內皮素20(ES20)作為一種強大的新型纖維素合成抑制劑,與纖維素的合成密切相關。綜述性文章認為,雖然這一觀察結果很有趣,但纖維素合成酶催化活性與纖維素合成酶複合物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需要進一步研究。
優化細胞分裂素分布可提高水稻產量和抗鹽性
《植物細胞》在線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分子設計技術與應用創新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植物激素細胞分裂素的分布模式在高鹽脅迫處理下會迅速發生改變,從地上組織向地下根中積累。並且,過表達AGO2基因可激活細胞分裂素轉運基因BG3,模擬鹽脅迫狀態下的細胞分裂素分布模式,從而同時提高水稻產量和抗鹽性。
「甜甜圈」幫助保存血液
Kopechek團隊開發了一種保存血液的方法,可以讓血液在室溫下以脫水狀態儲存。研究團隊使用了一種不同尋常的防腐劑:海藻糖,它是甜甜圈中常見的成分。「這些動物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脫水狀態,然後通過補水恢復正常功能。所以我們想利用這些生物產生的海藻糖,讓血細胞處於乾燥狀態,就像那些生物一樣。」 研究小組仍在努力提高產量,他們認為乾燥的血液可以在室溫下保存多年。這項研究發表在《生物微流體》上。
破壞線粒體銅離子分布可抑制白血病幹細胞自我更新
加拿大大學健康網絡Aaron D. Schimmer研究小組發現,破壞線粒體銅離子分布能夠抑制白血病幹細胞的自我更新。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細胞—幹細胞》。研究人員發現在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幹細胞中線粒體膜間組裝(MIA)途徑底物的mRNA表達增加。因此,研究人員評估了在AML中抑制該途徑的作用。ALR的遺傳和化學抑制作用會降低AML的生長和生存能力,破壞LSC的自我更新,並誘導其分化。ALR抑制優先降低其底物COX17(一個線粒體銅離子分子伴侶),而敲低COX17類似於ALR的丟失。
戒酒藥物或許能用來減肥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雙硫侖治療可使肥胖小鼠的體重正常化。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細胞—代謝》上。研究人員發現,在小鼠中雙硫侖治療可防止體重增加,並消除了致肥胖飲食對胰島素反應性的不利影響,同時減輕了肝脂肪變性和胰島肥大。此外,雙硫侖治療可逆轉中年小鼠飲食引起的肥胖和代謝功能障礙。飼餵效率的降低和能量消耗的增加與長期雙硫侖治療引起的體重改變有關。雙硫侖(商業名為Antabuse)是FDA批准的用於治療慢性酒精成癮的藥物,具有抗炎特性,也有助於預防某些類型的癌症。
教授論文抄襲本科生被撤稿後續:江蘇大學公布戴美鳳學術不端行為處理決定
4 月 9 日,《自然》旗下知名期刊《科學報告》在網站刊發聲明,撤回江蘇大學戴美鳳教授 2015 年發表於該刊的論文,因為該論文涉嫌抄襲匈牙利一本科生的畢業論文。此後,經江蘇大學調查,抄襲行為屬實,並決定對戴美鳳做出嚴肅處理:3 年內不得評選先進、晉升職稱職務以及申報各類科研項目;給予其警告處分,處分期 6 個月;對戴美鳳進行嚴肅批評教育,責令其儘快改正錯誤。針對江蘇大學徹查學術不端的做法,5 月 14 日,科技部官網發布了《江蘇大學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嚴肅處理學術不端行為》一文給予肯定。
美國最大四年制公立大學系統加州州立大學宣布秋季仍將在線教學
當地時間 5 月 12 日,加州州立大學宣布因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其系統下屬的 23 個校區在秋季學期內都將實行網課制。加州州立大學系統的校長 Timothy P. White 對該校董事會宣布,學校從 3 月份開始的網課還將繼續。加州州立大學有 48 萬名本科生,是美國最大的四年制公立大學系統,也是美國第一所告知學生秋季不會開放的大型大學。
18位海內外院士「落戶」烏鎮院士之家
3位中國科學院院士,9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來自日本、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的6位海外院士,成為了「烏鎮院士之家」的首批18位「進家院士」。17日上午,「烏鎮院士之家」開家暨院士嘉興行啟動儀式在浙江桐鄉烏鎮舉行。「烏鎮院士之家」是浙江省首批八個「浙江院士之家」創建試點單位之一,依託烏鎮·院士智慧谷建設運營,將成為立足桐鄉、服務嘉興、輻射長三角的院士高端人才聚集地、未來產業策源地、服務新高地。
籌建西寧大學:以獨立學院轉設為基礎,近期投資估算23億元
5月1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官網公布了《西寧大學籌建方案》全文。該方案提出,西寧大學定位為應用研究型理工類大學,遠期辦學規模約17000人,是由青海省人民政府舉辦的全日制公辦普通高等學校。學校建設地點位於西寧市城北區海湖大道北延段生物園區三期項目用地,近期建設工程項目投資估算23億元。
2020屆醫學類三種專碩學位授予條件調整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家衛生健康部門已將2020年度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結業考核調整至8月進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通知,在2020屆臨床醫學、口腔醫學、中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授予工作中,相關學位授予單位可不將「完成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並取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證書》」作為學位授予的必要條件。通知要求,有關學位授予單位要穩妥做好工作,確保學位授予有序開展。
2020年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統考時間調整
近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通知,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關精神,原定於5月24日舉行的2020年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外國語水平和學科綜合水平全國統一考試調整至11月1日舉行,網上報名時間為8月10日至8月31日。通知要求,有關單位要及時研究、部署相關工作,把廣大考生及涉考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確保考試各項工作穩妥有序開展。
北郵-華為學院揭牌成立
5月17日,第51個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之際,北京郵電大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建立「北郵-華為學院」,揭牌儀式在京舉行。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喬建永表示,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們必須善於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包括從行業技術引領者的實踐中,不斷汲取「雙一流」建設的營養。北郵-華為學院的建立正基於此。
快速射電暴源於何處?新發現正在接近真相
近日,世界各地射電天文臺都報告說:在銀河系內捕捉到了一個強烈的、長達1毫秒的快速射電暴。科學家們希望,進一步的研究能證明這的確是來自銀河系內的宇宙信號。很多人推測,快速射電暴是由磁陀星(magnetar)產生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學雷在表示,由於快速射電暴在短時間內快速暴發,所以天文學家認為,它由質量大、體積小、磁場強的天體發出的可能性較大。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結束休眠 已奮戰500天
據「中國探月工程」微信公眾號消息,伴隨著月球背面新一輪的曙光,在月球「沉睡」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5月17日3時25分和16日11時53分,結束了寒冷且漫長的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了第18月晝工作期。5月17日也正是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的第500個地球日。
鬣羚現身江西桃紅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全身毛黑褐色為主,雜以灰褐色,頸部有白色長毛,暗黑色的脊紋貫穿脊背,四肢由赤褐色向下轉為黃褐色。近日在江西桃紅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清視頻監控探頭拍攝到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鬣羚,視頻中鬣羚正在悠閒覓食,這是該保護區時隔12年再次監測到這一珍稀物種。
中國青藏科考首次獲取喀喇崑崙山脈境外深冰芯和湖芯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發布消息說,該所徐柏青研究員率領的「氣候轉型與特徵事件的冰川記錄」項目組科考隊,近期利用自主設計的冰芯熱鑽系統和湖芯重力鑽系統,首次獲得喀喇崑崙山脈境外的深冰芯和湖芯樣本,可用於重建泛第三極地區末次冰期以來的氣候環境變化歷史。
人臉識別與公共衛生調研報告發布
日前,由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人工智慧倫理與安全研究中心聯合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英人工智慧倫理與治理研究中心共同發布了「人臉識別與公共衛生調研報告」。報告聚焦人臉識別與公共衛生,通過問卷調查與分析反映公眾對這一主題的關注與思考,促進人臉識別在公共衛生領域相關研發、應用、部署和使用。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