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可通過氣溶膠傳播?還能開窗通風嗎?

2020-11-28 澎湃新聞

新冠病毒可通過氣溶膠傳播?還能開窗通風嗎?

2020-02-09 15: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2月8日下午,上海市疫情防控進展新聞發布會上,相關專家表示,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

不過,在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對病毒傳播途徑有這樣的表述——「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染途徑尚待明確」。

因此,上海市的消息一出,迅即引發公眾關注。那麼什麼是氣溶膠傳播呢?是不是隨空氣傳播?還能不能開窗通風?

什麼是氣溶膠?

_

簡單地說,氣溶膠是一些在空氣中懸浮的超小顆粒,這些顆粒還可能引發疾病。

要了解氣溶膠傳播,有必要先解釋下空氣傳播。

空氣傳播是泛指易感人群吸入含有病原體的微小顆粒物。隨著檢測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到在說話、咳嗽或者噴嚏時,可以檢測到亞微米、超微米級的更小顆粒。

由於對空氣傳播認識有這樣的加深,科學家進一步提出氣溶膠(aerosol)的廣義概念:指懸浮在氣體(如空氣)中所有固體和液體顆粒(直徑 0.001~100 微米)。

氣溶膠傳播

_

對我們的威脅是不是很大?

_

要重視,但不必恐慌。

氣溶膠雖然容易形成,但要感染人並不容易,而且我們還有措施預防。

由於一般氣溶膠顆粒比較大,通常大於 10 微米、50 微米以上的最多,一般的醫用口罩就可以阻擋。

特別小的氣溶膠微粒(半徑小於 0.1 微米),重量輕,主要分布在高空(來自土壤的靠近地面),它們會隨風飄走,被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氣溶膠質點比表面能很大,又有電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壞,存活度不高。

對於非醫務人員的普通人,在實際生活中,只有達到極高數量級的閾值,部分病毒才能由黏膜進入人體。

而通過氣溶膠形式懸停在衣物、皮膚的病毒,只有極微小的比例能通過手部觸摸進入眼口鼻。這樣的病毒量,引發疾病的可能性不高。

正確佩戴口罩足以得到保護。

來源:丁香醫生、健康報新聞頻道

原標題:《新冠病毒可通過氣溶膠傳播?還能開窗通風嗎?》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如何做好預防措施?
    2氣溶膠傳播就是空氣傳播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處呼吸道傳染病室主任馮錄召解釋,經空氣傳播指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後,通過空氣侵入新的易感宿主所引起的疾病傳播,是呼吸系統傳染病的主要傳播方式。廣義上,空氣傳播的傳播方式包括飛沫、飛沫核和塵埃。狹義上,經空氣傳播僅指通過在空氣中可以較長時間懸浮的直徑小於5微米的病原體顆粒,以氣溶膠的形式播散到較遠距離引起的傳播,包括飛沫核傳播和塵埃傳播。
  • 新冠病毒能氣溶膠傳播?專家:不談劑量,不說概率,討論沒意義
    新冠病毒能氣溶膠傳播?「但目前尚沒有證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與此同時,有網友還表示,空氣中是否有新型冠狀病毒?還能開窗通風嗎?馮錄召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而飛沫傳播距離很短,一般在1-2米內,不會在空氣中長期漂浮。
  • CDC專家吳尊友談應對氣溶膠傳播 正確佩戴口罩 每天開窗通風
    ●氣溶膠不是主要傳播途徑,對流行的影響有限●一般工作生活條件下,正確佩戴口罩就可以得到有效保護●建議每天至少保證有一定的時間開窗通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能通過氣溶膠傳播嗎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從理論上看,氣溶膠傳播新冠肺炎是有可能的,但其對流行的影響有限。從全國新冠肺炎疫情的總體流行特徵來看,我們尚未看到支持氣溶膠是新冠肺炎主要傳播途徑的證據。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在空氣懸浮過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組成的核,形成飛沫核,可以通過氣溶膠的形式飄浮至遠處,造成遠距離的傳播。
  • 官方:氣溶膠是傳播病毒新途徑,一文了解如何防範
    在國家衛健委網站「你問我答」欄目8日發布的內容中,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處研究員馮錄召表示,目前,新冠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還是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氣溶膠和糞—口等傳播途徑尚待進一步明確。他表示,新冠病毒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而飛沫傳播距離很短,不會在空氣中長期漂浮。 在某些特殊的條件下可能發生氣溶膠傳播,例如進行臨床氣管插管等專業醫療操作時。
  • 研究稱新冠病毒能夠通過氣溶膠實現有效傳播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20日發表題為《最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能通過氣溶膠實現有效傳播》的文章,作者為貢薩洛·洛佩斯·桑切斯。全文摘編如下:自可怕的COVID-19大流行病開始在全球蔓延以來已經過去了10個月,但是關於該病毒的基本情況仍然存在許多疑問,例如感染後的免疫力能持續多長時間,以及該病毒到底是如何傳播的。
  • 新聞發布新冠病毒通過氣凝膠傳播,我們個人具體如何具體防護?
    新冠病毒肺炎的發展情況和如何防疫,時時刻刻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2月8日下午2點,在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曾群介紹:衛生防疫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當聽到氣凝膠傳播這個詞的時候,估計很多人都比較迷糊,什麼是氣凝膠傳播,它有什麼特點,我們該如何防護呢?我們也查了一些資料,看了一些影像資料,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 湖南省疾控中心:阻斷新冠病毒傳播途徑的方法你都學會了嗎
    別急,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先搞清楚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之後就可以針對性採取措施"阻斷"它的傳播。傳染病在人群中發生的流行過程需要滿足三個基本條件,即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傳播途徑就是指病原體從傳染源到易感人群的傳播過程。而本次新冠病毒的傳播主要是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以及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
  • 預防「新冠氣溶膠傳播」,內、外循環究竟哪個正確?
    對此,有不少車友擔心,氣溶膠會混入新冠病毒,形成生物氣溶膠,並且通過汽車的外循環進入車內,這樣一來不就容易感染了嗎?其實,一般氣溶膠裡的病毒含量過小,不足以達到感染劑量。雖然新冠病毒的直徑大約只有0.1μm,但它在空氣中傳播是需要介質的,那麼它所構成的「飛沫核顆粒」直徑一般為2-10μm。
  • Nature:武漢大學藍柯教授團隊報導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途徑空氣動力學
    團隊在收治重症患者的三甲醫院和輕症患者的方艙醫院的內部及周圍區域設置氣溶膠捕捉裝置,通過環境監測,證明了可在空氣中檢測到新冠病毒的核酸(1)。 結果表明,在通風的病區,空氣流動交換效率高、隔離措施到位使得其中病毒核酸濃度非常低。而在通風效果差的患者廁所,病毒核酸濃度維持較高的水平。另外,研究人員發現醫務工作者去除防護裝備的區域,含有病毒的氣溶膠懸浮於空氣中,病毒核酸濃度尤其高。但是在執行規範的消毒程序後,醫護人員活動的區域內新冠病毒核酸濃度顯著降低至檢測限之下。
  • 北大研究團隊首次證實:人體呼吸是新冠病毒重要排放傳播方式
    其中新冠患者呼出氣的新冠病毒陽性率高達約27%(總樣本量n=52),而新冠患者的所處環境相關物表的陽性率只有5.4%(總樣本量n=242)(每平方釐米檢出7-1700 個新冠病毒核酸)。此外,團隊對醫療環境、隔離酒店環境空氣中的新冠病毒也做了檢測,在部分樣品如衛生間空氣也發現了新冠病毒,濃度高達6000個病毒核酸每立方米,但由於醫院通風等措施,空氣中新冠病毒濃度偏低,低於RT-PCR檢測限。
  • 《自然》刊發港大研究:金倉鼠實驗提示新冠可氣溶膠傳播—新聞...
  • 終於承認病毒空氣傳播!加拿大悄悄修改了新冠傳播方式指南
    不過,加拿大廣播公司(CBC)發現,加拿大公共衛生局(PHAC)本周已經悄悄修改了其關於COVID-19傳播方式的指南,包括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的風險,但並未像以前一樣發出通知。CBC報導說,加拿大公共衛生局更新的文字指出:「引起COVID-19的病毒SARS-CoV-2,通過感染者咳嗽,打噴嚏,唱歌,喊叫或講話時產生的呼吸道飛沫和氣溶膠,從感染者向其他人傳播
  • 身邊人咳嗽會感染新冠病毒嗎?幫你釋疑
    而咳嗽可產生1000-2000粒飛沫,最遠6米!即使是平靜的說話,每分鐘也會產生大概500粒飛沫。其中100微米以上的大飛沫由於足夠重,會在10秒內落在地上。而小飛沫成為乾燥的飛沫核(即氣溶膠)後會在空氣中飄蕩,造成遠距離的傳播。
  • 氣溶膠傳播,不必恐慌-虎嗅網
    澎湃新聞消息,2月8日舉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提到了一個新冠病毒傳播的新名詞:氣溶膠傳播。直接傳播和接觸傳播我們都聽過,那麼氣溶膠傳播又是什麼?是不是隨空氣傳播?還能不能開窗通風?大家的疑問,丁香醫生一一解答。什麼是氣溶膠?簡單地說,氣溶膠是一些在空氣中懸浮的超小顆粒,這些顆粒還可能引發疾病。要了解氣溶膠傳播,有必要先解釋下空氣傳播。
  • 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什麼是氣溶膠?這要從馬屁和貧鈾彈說起
    作者:澳洲伯爵目前,已經可以確定,新冠肺炎能通過氣溶膠傳播。在2月8日舉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曾群強調進一步加強家庭內部的疫情防控非常重要:衛生防疫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
  • 西班牙媒體解析新冠病毒空氣傳播的五大關鍵問題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新媒體專電 《西班牙人報》網站近日發表文章稱,我們呼吸時排出的顆粒,也就是說氣溶膠是否會像唾液飛沫那樣傳播新冠病毒?對於這個問題,目前科學界尚未達成共識,而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五個關鍵問題作出判斷。全文摘編如下:1、存在哪些傳播機制?原則上講,存在三種可能的傳染途徑,「大」的呼吸或唾液飛沫,小得多的氣溶膠,以及通過汙染表面傳染。
  • 唱歌比說話更易傳播新冠病毒?科學家:音量才是關鍵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8月20日報導稱,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科學家當地時間8月20日表示,就新冠病毒傳播的可能性而言,唱歌並不會比說話更加危險,同時解釋稱,音量才是最大的風險因素。上周,英國政府修改了指導意見,允許專業人員和業餘人員恢復排練和音樂表演。
  • 研究表明新冠氣溶膠可包含仍存活的病毒,傳播距離遠超6英尺安全距離
    據外媒BGR報導,近日越來越多的確鑿證據表明,新型冠狀病毒會通過空氣傳播。空氣中的COVID-19傳播是通過感染者在咳嗽、打噴嚏、大喊大叫,甚至只是正常說話時排出的微小飛沫和氣溶膠發生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氣溶膠包括可以感染和在細胞中繁殖的活病毒,它證明病原體可以通過空氣傳播傳播,且傳播的距離比建議的6英尺(1.8米)社交距離遠得多。
  • 天天宅在家「一動不動」 可千萬別忘了開窗通風
    現狀大部分人選擇了宅在家裡,不過有人提出疑問,既然新型肺炎可以通過飛沫傳播,那麼是不是家裡的門窗不能打開,需要一直緊閉著?其實,並不是,定期開窗通風是預防肺炎感染的有效途徑之一。開窗通風,病毒會飄進家裡嗎?除非有感染者在你家窗戶旁邊打了個噴嚏或者咳嗽了幾聲,病毒有可能進到家裡。
  • 新冠病毒可通過廁所和排水管道,在整棟建築中傳播
    然而,科學家卻在這個16層空置公寓單位的廁所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一個根本沒有人住的房子裡,廁所水槽,水龍頭,淋浴把手的表面上,竟都是新冠病毒的蹤跡。而當地衛生官認為,全樓472名住戶中,恐怕有25%的人,也就是118人,已經感染了新冠病毒。目前,該樓是9棟樓中最後一棟仍處於封鎖狀態的大樓。樓內所有住戶,已全部被定為「密切接觸者」,遭到強制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