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氣溶膠是傳播病毒新途徑,一文了解如何防範

2020-11-28 健康界

▍來源:賽柏藍器械

▍編輯:米克

官方確認,新增傳播途徑

日前,據央視新聞報導,在上海市政府舉行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衛生防疫專家確認,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接觸傳播、氣溶膠傳播。

什麼是氣溶膠傳播?簡單來說,主要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

通常,為了區別於潔淨空氣,常使用含塵氣體或汙染氣體來稱呼氣溶膠。

學術上是指,懸浮在氣體介質中的固態或液態顆粒所組成的氣態分散系統。

由此可以看出,病毒上是可以通過空氣來進行傳播的。 什麼是空氣傳播?

空氣傳播是泛指易感人群吸入含有病原體的微小顆粒物。隨著檢測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到在說話、咳嗽或者噴嚏時,可以檢測到亞微米、超微米級的更小顆粒。

上文中提到的小顆粒物, 這種在氣體中穩定分散懸浮的液態或固體小顆粒就叫做氣溶膠(aerosol)。之所以翻譯為 「膠」,大約就是取顆粒與媒介之間黏黏糊糊、難分難捨之意。

在空氣中,漂浮

舉個例子,大家都聞過二手菸,走在樓道裡甚至路上,明明周圍幾十米之內都沒有人,但仍然可以聞到煙味。

我們聞到的其實是菸草燃燒後形成的顆粒,越小的顆粒,空氣的粘性作用就越明顯。

微米級的顆粒在空氣中像是芝麻撒在蜂蜜裡,沉降速度很慢。1微米的顆粒,在靜止空氣中沉降時間就達到1小時以上。

環境中又總有風吹草動,於是這些顆粒幾乎永遠不會沉降,始終停留在空氣中。這也是為什麼抽菸的人早已經消失不見,煙味還久久不散的原因。

因此,飛沫核在空氣中可以懸浮很久,並且在空氣湍流的推波助瀾下飄向遠方。 飛沫核中若有冠狀病毒,再被人吸入體內,就有可能導致感染。

有學者認為,在氣溶膠狀態下,一小時後病毒都可能保持感染能力。他們認為呼吸道上皮細胞可能脫落並成為病毒離開人體的載體,為病毒保持活性提供條件。

打噴嚏、咳嗽都可形成氣溶膠

事實上,氣溶膠可自然產生,比如雲、霧、霾、飄在空中的灰塵,都是氣溶膠。

氣溶膠也可以人工形成,比如打噴嚏、咳嗽產生的飛沫,大飛沫很快落到地面或物體表面,微小飛沫可以在空氣中懸浮一段時間,後者屬於氣溶膠。

此外,一些醫療操作實施時,比如做氣管插管、支氣管鏡、齒科操作時,也會產生氣溶膠。

「糞口傳播」 最可能通過氣溶膠和呼吸傳播。這是因為與呼吸活動類似,排洩活動也可以產生氣溶膠。

排洩活動也是牽扯到軟物質和複雜流體(液體和氣體)的力學過程,這些過程甚至可能比較劇烈,因此產生氣溶膠是也很自然的。

氣溶膠的傳播距離之遠可能超過我們的想像。一個相關的研究證據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地區涉及437個馬場的馬流感傳播事件。這些馬場間距平均距離約為1公裡,最遠達13公裡。

動物流感開始時,隔離政策的宣傳和執行都很到位,沒有馬與馬的近距離直接接觸,但仍發現很多馬被感染。

可見,感染區域與風向也密切相關:馬流感在氣溶膠模式在固定風向的作用下可能具備公裡級的超長距離的傳播能力。

疾控中心專家:特殊條件下可能發生傳播

對於氣溶膠傳播,我們不必太過擔心。即使病毒能通過氣溶膠進行長距離傳播,隨著距離的增長,病毒濃度也會急劇下降,會達到遠遠低於感染劑量的水平,但近距離的需要我們多加注意。

在國家衛健委網站「你問我答」欄目8日發布的內容中,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處研究員馮錄召表示,目前,新冠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還是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氣溶膠和糞—口等傳播途徑尚待進一步明確。

他表示,新冠病毒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而飛沫傳播距離很短,不會在空氣中長期漂浮。 在某些特殊的條件下可能發生氣溶膠傳播,例如進行臨床氣管插管等專業醫療操作時。

如果是在常規臨床護理、一般的工作生活條件下,採取正確佩戴口罩的飛沫傳播防護措施,是足以滿足保護普通公眾,而不被感染的。

密閉的空間,要謹慎小心

對於如何防範,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教授李後強表示:氣溶膠顆粒比較大,一般大於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因此一般醫用口罩(或者防範霧霾的口罩)可以阻攔這種粒子。

特別小的氣溶膠粒子(半徑小於0.1微米),重量輕,主要分布在高空(來自土壤的靠近地面),隨風飄走了,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

所以,只要安心在家,不去人多密集場所,病毒不可能「乘坐」氣溶膠飛那麼遠順著空氣進來「追殺」你的。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生物氣溶膠研究專家要茂盛對媒體表示,比如在汽車和辦公室環境中等,沒有足夠通風情況下,又比較狹小,特別極端的環境是在汽車裡面,氣溶膠傳播和飛沫傳播應當被置於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考慮。

他表示,教室也是需要考慮的環境。例如,在一間教室裡有兩三個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病毒氣溶膠累積後,沒有及時通風,氣溶膠傳播感染的機率就很大。

地鐵、飛機、高鐵的通風情況相對較好,車廂和機艙都在持續與外界交換空氣。

要茂盛表示,其中如果有患者,其他健康人通過氣溶膠感染的機率會隨著與患者所處的距離或者氣流方向有關。比如距離患者越遠,也不面迎氣流的方向,感染的機率就低。

他表示,吸入病毒不一定就會感染,要看吸入的劑量與活性,劑量低且活病毒少,感染可能不會發生,不同病毒情況不一樣。

這樣防範,有效

公眾該如何預防室內氣溶膠感染?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錢華表示:

第一,自然通風的通風量很大,開開窗,病毒稀釋到一定程度,風險就很低了。通風效果跟當天的風速風向、開口大小和室內外溫差相關,現在季節通風量應該很大,有條件最好多頻次開窗,如每兩小時開窗10分鐘。

家裡有新風機的開新風機,有淨化器的開淨化器,淨化器會過濾氣溶膠,包括帶病毒氣溶膠,同時注意不要去觸摸濾網。

第二,衛生間中也要注意。

現在有研究表明糞便也帶病毒,衝馬桶時,蓋上馬桶蓋再衝。每個地漏灌上水,把水封做好,防止樓下的氣溶膠上來。

家庭成員要避免接觸可疑症狀者身體分泌物,不要共用個人生活用品;就餐時,公筷分餐,快進食,少說話,相互交流不宜近,避免握手和擁抱,拱手微笑講禮儀;

第三,電梯間通風很差,又是小空間,一定要戴口罩、小心觸摸。除此之外,要勤洗手、勤擦洗、與他人隔開距離。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如何做好預防措施?
    而通俗地講,為了區別於潔淨空氣,常使用含塵氣體或汙染氣體來稱呼氣溶膠。要了解氣溶膠傳播,有必要先解釋下空氣傳播。空氣傳播是泛指易感人群吸入含有病原體的微小顆粒物。隨著檢測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到在說話、咳嗽或者噴嚏時,可以檢測到亞微米、超微米級的更小顆粒。
  • 新冠病毒可通過氣溶膠傳播?還能開窗通風嗎?
    新冠病毒可通過氣溶膠傳播?還能開窗通風嗎?不過,在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對病毒傳播途徑有這樣的表述——「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染途徑尚待明確」。因此,上海市的消息一出,迅即引發公眾關注。那麼什麼是氣溶膠傳播呢?是不是隨空氣傳播?還能不能開窗通風?什麼是氣溶膠?
  • 新冠病毒能氣溶膠傳播?專家:不談劑量,不說概率,討論沒意義
    新冠病毒能氣溶膠傳播?「但目前尚沒有證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與此同時,有網友還表示,空氣中是否有新型冠狀病毒?還能開窗通風嗎?馮錄召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而飛沫傳播距離很短,一般在1-2米內,不會在空氣中長期漂浮。
  • 研究稱新冠病毒能夠通過氣溶膠實現有效傳播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20日發表題為《最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能通過氣溶膠實現有效傳播》的文章,作者為貢薩洛·洛佩斯·桑切斯。全文摘編如下:自可怕的COVID-19大流行病開始在全球蔓延以來已經過去了10個月,但是關於該病毒的基本情況仍然存在許多疑問,例如感染後的免疫力能持續多長時間,以及該病毒到底是如何傳播的。
  • 核酸檢測實驗中如何防範氣溶膠汙染
    其實有很大因素是核酸氣溶膠汙染。大面積核酸氣溶膠汙染非常難以清除,若不採取清理與預防措施,汙染會更加嚴重,長期釋放汙染核酸,終會不僅導致實驗室停工也會導致檢測人員的健康問題,所以對於核酸氣溶膠汙染一定要給予重視。 3、如何避免產生氣溶膠汙染呢?
  • 氣溶膠傳播,有何特殊性?如何防範
    如上的兩種傳播方式被稱為直接傳播和接觸傳播,直接傳播是指感染者通過打噴嚏、咳嗽、說話等方式從嘴巴和鼻子中呼出氣體和釋放飛沫,這些氣體和飛沫中實際上就包含著病毒,別人在呼吸的時候吸入這些氣體和飛沫,就會被感染,進而出現相關症狀
  • 預防「新冠氣溶膠傳播」,內、外循環究竟哪個正確?
    眾所周知,新冠肺炎疫情還處於防控的關鍵時期,對於車友來說,在路上開車必然要掌握專業、有效的防範措施,除了建議戴口罩開車以及日常的車內清洗、消毒之外,如何正確給汽車通風也值得一提!那麼,開車的時候空調系統到底是開外循環還是內循環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 新聞發布新冠病毒通過氣凝膠傳播,我們個人具體如何具體防護?
    新冠病毒肺炎的發展情況和如何防疫,時時刻刻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2月8日下午2點,在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曾群介紹:衛生防疫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當聽到氣凝膠傳播這個詞的時候,估計很多人都比較迷糊,什麼是氣凝膠傳播,它有什麼特點,我們該如何防護呢?我們也查了一些資料,看了一些影像資料,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 最新發現:氣溶膠是植物細菌病害傳播重要途徑!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李寶聚團隊首次發現氣溶膠是黃瓜細菌性角斑病在設施環境的重要傳播途徑,為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綠色生態防控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整體環境科學》。目前公認的植物細菌病害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種子帶菌、土壤帶菌、風雨、水流傳播以及農事操作等被動傳播方式。在設施生產上,由扁桃假單胞流淚致病變種(Pal)引起的黃瓜細菌性角斑病在適宜的溫溼度條件下可在一周之內由發病中心株迅速傳播擴散至整個溫室。這些傳統的傳播途徑難以解釋黃瓜細菌性角斑病在設施棚室快速傳播的現象。
  • 《自然》刊發港大研究:金倉鼠實驗提示新冠可氣溶膠傳播—新聞...
    >
  • 湖南省疾控中心:阻斷新冠病毒傳播途徑的方法你都學會了嗎
    別急,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先搞清楚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之後就可以針對性採取措施"阻斷"它的傳播。傳染病在人群中發生的流行過程需要滿足三個基本條件,即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傳播途徑就是指病原體從傳染源到易感人群的傳播過程。而本次新冠病毒的傳播主要是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以及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
  • 檀玥超高階光水離子技術如何應對氣溶膠傳播
    其中顯示,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什麼是氣溶膠傳播?國家衛健委官方微信公號「健康中國」今日發布的文章中也介紹,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在空氣懸浮過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組成的核,形成飛沫核,可以通過氣溶膠的形式飄浮至遠處,造成遠距離的傳播。
  • 測量出代表性礦質氣溶膠吸溼性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鄧土連)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地化所)博士生陳蘭夏迪在導師唐明金研究員的指導下,與廈門大學副教授簡星、廣州地化所研究員朱建喜和王新明等人合作,對21種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進行測量,從而定量闡明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大氣化學與物理》。
  • 氣溶膠傳播新冠病毒嗎?四川社科院李後強:要重視但不要恐慌
    最近有文章說,在武漢發生的新型冠狀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從而引起了很大社會恐慌和民眾不安。從專業角度看,這是一個既可能又不可能的問題,因為取決於氣溶膠的狀態和病毒存活的條件。但我們應該高度重視病毒氣溶膠,因為氣溶膠在一定條件下的確可以吸附某些細菌和病毒。
  • 北大研究團隊首次證實:人體呼吸是新冠病毒重要排放傳播方式
    最近,全球科學家們呼籲承認COVID-19的空氣傳播,世界衛生組織(WHO)也相應地對指南進行了修改,指出不排除在擁擠和封閉環境下的空氣傳播可能,但是關於新冠病毒是如何排放到空氣中的直接證據非常稀少,也因此成為爭論的主要焦點。
  • Nature:武漢大學藍柯教授團隊報導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途徑空氣動力學
    儘管已經明確新冠病毒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但在人們對氣溶膠傳播的潛力了解甚少。 什麼是氣溶膠?團隊在收治重症患者的三甲醫院和輕症患者的方艙醫院的內部及周圍區域設置氣溶膠捕捉裝置,通過環境監測,證明了可在空氣中檢測到新冠病毒的核酸(1)。
  • 終於承認病毒空氣傳播!加拿大悄悄修改了新冠傳播方式指南
    不過,加拿大廣播公司(CBC)發現,加拿大公共衛生局(PHAC)本周已經悄悄修改了其關於COVID-19傳播方式的指南,包括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的風險,但並未像以前一樣發出通知。CBC報導說,加拿大公共衛生局更新的文字指出:「引起COVID-19的病毒SARS-CoV-2,通過感染者咳嗽,打噴嚏,唱歌,喊叫或講話時產生的呼吸道飛沫和氣溶膠,從感染者向其他人傳播
  • 美國收集全球氣溶膠分布數據,預防新冠病毒
    最近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方式的簡報,其中就提到已經不再排除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但是世界衛生組織尚未對保護人們免受氣溶膠感染COVID-19給出建議。本周,甚至有200多名科學家向世衛組織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警告COVID-19通過氣溶膠在空中傳播,並敦促世衛組織認識到風險。而最近我國國內的一份研究顯示,通過美國遙感衛星觀測氣溶膠跟全球分布,印度最為嚴重,中國的華北地區地區次之。那麼什麼是氣溶膠呢?
  • 科學家解析敦煌地區氣溶膠光學特性及來源
    以往對敦煌地區氣溶膠光學特性觀測研究結果表明該地區的氣溶膠全年均以粗模態沙塵粒子為主控模態 (Xia et al., 2004; 高中明等.,2013)。隨著該地區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年接待旅遊人數逐年上升。2000-2012年敦煌統計年鑑表明,1999年為53萬人次,2004-2007年約達到100萬人次,翻了一番,2012年達到312萬人次,較1999年翻了6倍。
  • 研究揭示代表性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礦質氣溶膠是對流層中重要的氣溶膠之一,影響大氣汙染、氣候變化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吸溼性在較大程度上決定礦質氣溶膠對大氣化學和氣候的影響。但是由於礦質氣溶膠形貌不規則、吸溼性普遍較弱,現有技術較難準確測定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