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體內共存在380萬億多個病毒,為什麼我們卻活得好好的?

2020-11-25 騰訊網

在生命誕生之初,病毒就已經存在,人們一般認為病毒和細胞是幾乎同時出現的。或者說,最原始的生物處於一種介於細胞與病毒之間的形態,經過選擇朝著兩個不同的方向進化。

病毒不能獨自存活,必須要找到領地——宿主細胞才能存活。病毒分為RNA病毒和DNA病毒兩大類,DNA病毒廣泛存在於人、脊椎動物、昆蟲體內以及多種傳代細胞系中,每種病毒只能感染一種動物(個別例外),僅少數致病 ,所以DNA病毒危害較小 。

而RNA病毒危險性就很高了,愛滋病病毒(為逆轉錄病毒),C型肝炎病毒,乙型腦炎病毒,全部流感病毒,鼻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登革熱病毒,輪狀病毒,菸草花葉病毒等等都屬於RNA病毒。

DNA病毒

人類與病毒的鬥爭從古猿時期就已經開始,在數百萬年的鬥爭中,人類對抗病毒的武器在發展,病毒同樣也在進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許多病毒放棄了與人類免疫系統之間的對抗,籤訂了停戰協定,從此就在人類體內定居,這些病毒的數量並不稀少,達到了380萬億多個。

很多人或許會並不相信,但是我們體內外的每個表面都被微生物---細菌、病毒、真菌和很多其他的微觀的生命形式---覆蓋著。

這些病毒並不是你經常聽到的危險病毒,比如導致流感或普通感冒的病毒,或者像伊波拉病毒或登革熱病毒那樣的更險惡的病毒。

溫和化是一種自然協同進化的必然產物,因為過於烈性致死率有時候會切斷感染源,讓自己也無法繼續傳播下去,所以利益最大化的選擇還是「天長地久」比較好,他們選擇在人類體內生存,自然就與人類成為了命運共同體。

其中很多病毒能夠感染生活在你體內的細菌,它們被稱為噬菌體。噬菌體是病毒中最為普遍和分布最廣的群體。它們個體微小;不具有完整細胞結構;只含有單一核酸。可視為一種「捕食」細菌的生物。噬菌體基因組含有許多個基因,但所有已知的噬菌體都是細菌細胞中利用細菌的核糖體、蛋白質合成時所需的各種因子、各種胺基酸和能量產生系統來實現其自身的生長和增殖。

第一個看到噬菌體的人一定會驚異與其相當科幻的造型,它們看上去仿佛像是一個個微小的機甲,仿生蜘蛛的機器人;特別其多面體的外形也透露出一股賽博朋克的風格。

那麼噬菌體是如何進入人體內的呢?

科學家們發現了噬菌體可以從腸道粘液進入人體內的證據。顯微鏡和細胞實驗表明,噬菌體與真核細胞的小泡(vesicular)和細胞溶質間隔(cytosolic compartments)存在互作。利用內膜系統的高爾基體轉運通行。噬菌體的胞轉作用(transcytosis)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優先從頂到基底轉運(大約佔2個小時內總噬菌體轉運的1%)。

但是噬菌體具體的運輸機制目前還沒有得到完全的驗證,簡單的噬菌體,在人體中究竟發揮著什麼作用呢?這個問題至今仍然也沒有得到完全的解答,科學界也僅僅只是了解了一部分噬菌體的作用。

科學家目前發現,噬菌體的自然屬性有助於保護我們免受病原體侵害,噬菌體也能提醒免疫系統哪裡有潛在的病原體威脅。細菌感染使噬菌體湧入體內(它們寄生在細菌細胞內),因此噬菌體也可能觸發了某個針對細菌的炎症反應。

《自然》雜誌官網報導稱,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人類通過腸道每天吸收高達300億個噬菌體,且噬菌體能提高機體免疫力.

而這也是學界一直在研究「噬菌體療法」的原因,可以說,人類如果沒有這些噬菌體的幫助,將會遭受許多疾病的侵襲。

當然,除了噬菌體之外,2O世紀70年代初,科學家在研究風疹病毒對哺乳動物胎兒的影響時,首次發現一種球狀的微生物 (後被稱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endogenousretrovirus,ERV)。ERV通過前病毒 DNA與哺乳動物的精子和卵子的基因組結合併在卵子受精時開始不斷複製。

研究證明,所有的人體細胞均含有ERV,ERV在哺乳動物的進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德國腫瘤生物學家 HarrisJR認為早在遠古時代 (約 1.2億年前)ERV就已入侵動物細胞並在動物體內定居。研究顯示 ,ERV似乎對人類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 ,就是它與胎盤一起構成一種更為完善的防止微生物入侵胎兒的胎盤屏障,就像腸道內的正常微生物與腸道黏膜結構一起構成的腸道屏障一樣。

簡單來說,ERV保障了女性在懷孕時,避免受到其他微生物的入侵,保證了胎兒的存活率,促進了人類種群的繁衍,可以說,沒有病毒,人類也就很難生存。

而有一些病毒在一開始與人類相處友善,最後卻走向黑化,比如一些腫瘤病毒,腫瘤病毒中的RNA病毒,前病毒 DNA的形式整合至宿主細胞的基因組,參與病毒的複製周期,並傳遞其遺傳信息,由病毒複製和病毒顆粒形成 。但不會引起宿主細胞的死亡,這也是 RNA病毒重要的生物學特性之一 。前病毒提供病毒的調控裝置,並長期存在於感染的細胞內,一代代傳下去。起初,它們從屬於細胞的調節

機制。因此,它們的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細胞的狀態。細胞具有腫瘤性質,不取決 於細胞內是否存在病毒顆粒,起作用的是病毒的特殊物質即轉化蛋白,不形成轉化蛋白,就不會損害細胞 ,也就不能表現出病毒的存在。此類病毒的代表是人類T淋巴細胞白血病I型病毒HTLv—l。

存在於人類體內的380億個病毒,它們究竟都抱著什麼樣的目的,會不會走向黑化,或者和人體免疫系統籤訂了什麼協定,這是科學家一直想要了解的點,但是它們的數量太多了。

病毒可能棲息在人體內外的所有表面上。在研究人員在人體內觀察到的任何地方,都能發現病毒的蹤跡。包括血液、皮膚、內臟甚至尿液。

不過,選擇與人類和平共處的病毒和整個龐大的病毒家族相比畢竟是少數,人類和病毒的鬥爭也將長久持續下去。

破壞我們體內的細菌可能對我們的健康是有害的,因為人體內的細菌是阻止其他微生物入侵的主力部隊。

比如,當我們體內的健康細菌群落受到抗生素使用的幹擾時,其他的不好的微生物(也稱為病原體)利用這個機會侵入我們的身體並讓我們生病。

但是在保護細菌的同時,卻無形之中殺死了對人體有益的病毒,這也對人類造成了許多負面的影響,目前科學家們都在想如何在保護我們免受不好的病原體傷害的病毒的同時,同時讓有益的細菌保持完好無損。

參考數據:

1、John LMokili et al. Metagenomic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in virus discovery. Current Opinion in Virology, February 2012, doi:10.1016/j.coviro.2011.12.004

2、人體內的正常病毒群.ModemPreventiveMedicine,2006,Vo1.33.No.5

3、Meet the trillions of viruses that make up your virome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大多數病毒對健康無害 只是共存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22日發表了題為《為什麼不是所有病毒都對健康有害?》的報導稱,刊登在《科學美國人》月刊上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據生物學家估計,一個人的身體表面和體內生活著380萬億個病毒,是細菌數量的10倍。雖然其中一些病毒可以致病,但大多數病毒只是與我們共存。
  • 研究發現:大多數病毒對健康無害 只是共存
    參考消息網12月2日報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22日發表了題為《為什麼不是所有病毒都對健康有害?》的報導稱,刊登在《科學美國人》月刊上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據生物學家估計,一個人的身體表面和體內生活著380萬億個病毒,是細菌數量的10倍。
  • 顛覆你的認知:我們每個人都「圈養」著數百萬億病毒
    今年,「病毒」這個詞貫穿了我們的生活。它打破了我們整個人類社會的節奏,甚至我相信很多人聽見這個詞就想敬而遠之。然而你知道嗎?我們人類是離不開病毒的。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由數百萬億病毒和細胞共同融合組成的一個奇葩世界。這種聽上去讓人感到疑惑的認識,卻是最近十年微生物研究領域最大的發現之一。
  • 外媒:為什麼不是所有病毒都對健康有害?
    美國科學期刊《科學美國人》上的一篇研究指出,據生物學家估計,我們身體表面和體內就生活著380萬億個病毒,是細菌數量的10倍。雖然其中一些病毒可以導致疾病,但大多數病毒只是與我們共存。科學界迅速充實的知識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我們並不是主要由偶爾被微生物侵襲的「人類」細胞組成;我們的身體其實是活細胞、細菌、真菌以及數量最多的病毒構成的超級有機體。
  • 為什麼不是所有病毒都對健康有害?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新媒體專電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22日發表了題為《為什麼不是所有病毒都對健康有害?》的報導稱,刊登在《科學美國人》月刊上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據生物學家估計,一個人的身體表面和體內生活著380萬億個病毒,是細菌數量的10倍。雖然其中一些病毒可以致病,但大多數病毒只是與我們共存。
  • 佔據人類基因組的8%,人類的進化繁衍,為什麼要依賴病毒?
    有些病毒選擇寄居在人類體內,與人類和平共處,這些病毒的數量並不稀少,達到了380萬億多個。很多人或許會並不相信,但是我們體內外的每個表面都被微生物---細菌、病毒、真菌和很多其他的微觀的生命形式---覆蓋著。
  • 佔據人類基因組的8%,人類的進化繁衍,為什麼要依賴病毒?
    人類與病毒的鬥爭從古猿時期就已經開始,在數百萬年的鬥爭中,人類對抗病毒的武器在發展,病毒同樣也在進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不過並不是所有病毒都會對人類造成災難。哈佛大學免疫學和傳染病學博士內森·沃爾夫說:「一個能製造災難的病毒,必須既擁有殺傷力,又具備傳播力。」有些病毒選擇寄居在人類體內,與人類和平共處,這些病毒的數量並不稀少,達到了380萬億多個。
  • 人類該如何與新冠病毒「共存」?
    人類活動,終究是一場冒險的旅行。生活面臨交通事故、病毒、汙染、投資等無孔不入的風險,我們很多選擇都是在給自己的生命估價。所以,人類的行為是一項冒險性的平衡藝術。疫情作為社會風險的一部分,我們要花多少投入(金錢、時間等成本)來化解這個風險。這時,我們需要算一筆經濟總帳。
  • 新冠病毒會不會與人類長期共存
    新冠病毒會不會與人類長期共存,專家給出的答案是很可能。專家認為:新冠病毒的發展趨勢可能有兩種情況:第一就是像2003年的SARS病毒,自動消失;第二就是像流感一樣,與人類長期共存,最後通過疫苗控制。並且他們認為第二種可能更大。
  • 人類真的要與新冠病毒共存嗎?
    隨著我們進入2020年的最後一個季度,困擾我們一年的SARS-CoV-2似乎並沒有消失的跡象。在缺乏疫苗和廣泛有效療法的情況下,有些人認為,我們應該學會如何與COVID-19共存。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 ...說明新冠病毒可能會像流感病毒一樣與人類長期共存。-FX168財經網
    2020-07-14 00:04:45來源:FX168 【英國最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抗體在人體無法保持很長時間,仍有再被感染可能】近日,倫敦國王學院的科研團隊通過研究90份新冠患者的血樣發現,60%的患者在病情高峰階段發展出了明顯抗體,然而三個月後,只有17%的患者保持了相似的抗體水平,部分患者體內的抗體甚至完全消失。
  • 未知的自然界:病毒數百萬種,人類已知的才3000多種……
    科學研究能夠確定的是,非洲蝙蝠(可能包含多個品種)至少是伊波拉病毒的宿主之一,不管是原宿主還是中間宿主,這都是原本「封印」在自然界內的未知力量,人類打開了這層「封印」,便猶如放出了屠戮人間的惡魔。伊波拉病毒的瘋狂肆虐,足以讓人類直觀、清晰、深刻地認識到:自然界內的未知力量太多,如果盲目、毫無認識性地開發自然界內的資源,任何一種未知力量都可能是一種禁忌力量。
  • 神秘旅行:細胞內部之旅,人類身體40到60萬億細胞與病毒大作戰
    細胞是我們生長和發育的基本,人體細胞約有40萬億到60萬億個,一個細胞的平均直徑只有5到100微米之間,然而,在這樣微不足道的細胞之中,竟然蘊藏了一個超凡脫俗的奇異世界。今天我們藉助電子顯微鏡,將細胞放大五萬倍後,終於可以看到,在這個神奇世界裡發生的一切。
  • 人類將永遠和新冠共存?!世衛警告:我們回不去了…
    昨天,英國各大媒體,都將同一條新聞放在了醒目的位置: 「新冠病毒將永遠與我們共存,永遠。」 人類的確曾經有過勝利案例:我們死死地壓住了天花,讓它成為歷史。 但新冠與天花不同,天花是十分穩定的雙鏈DNA病毒,幾乎不可能變異;而新冠是RNA病毒,變異就像呼吸一樣正常。
  • RSMC圓桌論壇中美病毒學家齊聚共論:人類與病毒共存的世界
    RSMC生育科學醫療中心特邀「美國病毒學界三架馬車之一」的Kathryn V Holmes博士,以及藥明生物美西總監薛戍戎博士、Inovio新冠病毒疫苗研發總監Trevor Smith博士與RSMC生育科學醫療中心科學家Grace Jin博士一起,中美病毒學家齊聚共同探討人類與病毒共存的世界。
  • 蝙蝠為什麼那麼毒?科學家稱可能是為了飛行做出的犧牲
    說來也神奇,蝙蝠身上有那麼多病毒,卻活得都好好的,似乎絲毫沒有受到影響。蝙蝠體內的基因保護著蝙蝠,基因控制著分泌物質,其中就有能抑制大多數病毒活性的物質,這樣一來,病毒在蝙蝠體內雖然是活著的,卻發揮不了什麼作用。讓蝙蝠似乎有「百毒不侵」的超能力一樣。這或許是自然界的奧秘吧,食用蝙蝠的動物常常染上病毒死亡。自然界的生存之道不就是這樣嗎?
  • 宏觀世界宇宙之大,微觀世界細菌病毒之小,讓人細思極恐嗎?
    這些細菌與人類和一切生物共生共存著,有的會相互和睦相處,有的會設法殘害其他生物,但它們沒有人類這麼多腦子,挖空心思損人利己,它們只不過是為了活命,最簡單的活命而已。人體細菌知多少?細菌遍布世界每個角落,世界上有多少種細菌,沒有一個準確的統計。
  • 人類為什麼會衰老?永生似乎永遠只能是一種向望!
    尤其對於人類來說,每一個人都期望自己能夠活得更久,能夠青春永駐。而要實現這樣的願望,我們就需要揭開人類衰老之謎。每一個人都會有死亡的那一天,這是生命的歸宿,也是宇宙的基本法則。可是當我們邁向死亡的過程中,往往都很難做到平靜地走進死神的懷抱,而是要經歷衰老,以及各種晚年疾病的折磨。所以,大多數人的死亡都是不平靜的,都是在疾病的折磨和痛苦中死去。
  • 南極洲陷落,病毒將與人類長期共存
    ,疫情出現在南極影響極大,南極氣溫低,病毒生存能力強,病毒被冰封在南極冰原下,過很多年後再釋放出來禍害人類,甚至可能隨著融化的冰山漂流到世界其他地區。文明如果因為什麼導致滅絕,若干年後新的文明出現,而潛伏在南極的病毒因為探索者或者食物鏈進入新人類的世界又會引發一次像今年一樣的全球疫情?
  • 趙序茅:野生動物是人類抵抗病毒的生態長城
    這是已知的病毒,還有更多未知的。蝙蝠,可謂是自然界當中的一個大毒庫,它的體內可謂是病毒的潘多拉魔盒。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蝙蝠身上攜帶這麼多病毒,它自己沒有事情,而我們人類身上感染了這麼一種,我們人類就受不了了呢?這裡面的奧妙就在於,蝙蝠體內的這些病毒,它和蝙蝠長期形成一個適應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