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大多數病毒對健康無害 只是共存

2020-12-02 參考消息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22日發表了題為《為什麼不是所有病毒都對健康有害?》的報導稱,刊登在《科學美國人》月刊上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據生物學家估計,一個人的身體表面和體內生活著380萬億個病毒,是細菌數量的10倍。雖然其中一些病毒可以致病,但大多數病毒只是與我們共存。全文摘編如下:

科學界迅速充實的知識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我們的身體並非主要由偶爾被微生物侵襲的「人類」細胞組成;我們的身體其實是由共同生活的細胞、細菌、真菌以及數量最多的病毒構成的超級有機體。

該研究報告的作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病理學副教授戴維·普萊德說:「我們10年來一直在繪製病毒組圖,我們研究得越深入,就越覺得病毒組仿佛是我們的夥伴,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最近的研究表明,我們甚至可以利用病毒組來促進自身健康。」

例如,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從一種病毒中提純了一種酶,這種酶可以殺死感染了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患者體內的細菌。研究結果相當鼓舞人心,這種酶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認定為「突破性療法」,目前已進入三期臨床試驗階段。我們現在經常說,日常生活中的細菌有「好」有「壞」,病毒也是如此。目前的挑戰在於如何找到「揚長避短」的方法。

人體是一個充斥著微生物的環境。許多病毒已經找到在不致病的情況下安然繁殖的方法。病毒需要侵入宿主細胞才能繁殖,它們是精於利用人體內所有選項的專家。似乎從我們出生起病毒組就開始積累了。研究顯示,嬰兒出生後不久,其腸道中就存在多種病毒,這說明這些病毒很可能來自其生母。其中一些病毒經母乳被攝入,另一些病毒通過空氣、水、食物和其他人進入嬰兒體內。隨著年齡的增長,幾乎所有人的體內都會出現指環病毒科病毒。

許多生活在我們體內的病毒並不把我們的細胞作為攻擊目標,而是會尋找人體微生物組中的細菌。這些病毒被稱為噬菌體,它們潛入細菌細胞,利用那裡的細胞器進行自我複製,然後往往會通過「自爆」來感染更多細菌,在這一過程中宿主細胞會被殺死。噬菌體在自然界中幾乎無處不在,因為它們在狩獵生活在各種地方的細菌,人體只是它們的又一處狩獵場。

存在於不同人體部位的病毒組有很大差異。口腔中的病毒不同於腸道中的病毒,後者也不同於尿液或血液中的病毒。普萊德與同事梅莉薩·利證明,可以通過對比非親屬人群體內的病毒組來判斷他們中是否有人生活在一起。普萊德說:「雖然不同人體內的病毒組可能大相逕庭,但生活在一起的人似乎共享25%左右的病毒。親密接觸似乎影響不大,只要同住在一個空間內就夠了。」

然而,這一問題頗為複雜。同樣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希拉·埃伯利斯發現,男性和女性的口腔病毒組存在巨大差異。激素可能是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但還沒有人能證明二者之間存在這種聯繫。我們知道,病毒組會因人群的地域差異而大不相同。例如,西方人病毒組的多樣性要低於非西方人病毒組。這種差異可能與飲食和環境有關。

我們是不是可以利用生活在我們體內的病毒來改善我們的健康狀況?這並非異想天開。已經有人發現一些自然而然發生這種情況的案例。當噬菌體在人體內移動尋找細菌時,其中一些噬菌體會與鼻、咽喉、胃和腸道等器官黏膜表面的細胞結合。噬菌體不能在那裡複製,但它可以等待一個脆弱的宿主到來。

這個過程理論上可以保護我們免受一些疾病的侵害。普萊德說:「假設一個人吃了被沙門氏菌汙染的食物。如果這種細菌擦過胃黏膜,那裡的噬菌體顯然可以感染細菌,並在細菌致病前將其殺死。這樣一來,噬菌體就可以作為事實上的免疫系統保護我們免受疾病侵害。目前還沒有人證明這一點,但2019年芬蘭一個研究團隊證明,附著在豬和虹鱒魚黏液上的噬菌體在那裡存活了7天,並保護了這些動物免受一種細菌的感染。」

來源:參考消息網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大多數病毒對健康無害 只是共存
    參考消息網12月2日報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22日發表了題為《為什麼不是所有病毒都對健康有害?》的報導稱,刊登在《科學美國人》月刊上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據生物學家估計,一個人的身體表面和體內生活著380萬億個病毒,是細菌數量的10倍。
  • 人類真的要與新冠病毒共存嗎?
    在缺乏疫苗和廣泛有效療法的情況下,有些人認為,我們應該學會如何與COVID-19共存。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我們是否應該讓SARS-CoV-2在大部分人群中傳播,同時保護老年人群和嚴重疾病的高危人群,從而在人群中形成某種程度的潛在免疫力?還是繼續採取控制措施來以消滅病毒為目的?
  • 外媒:為什麼不是所有病毒都對健康有害?
    美國科學期刊《科學美國人》上的一篇研究指出,據生物學家估計,我們身體表面和體內就生活著380萬億個病毒,是細菌數量的10倍。雖然其中一些病毒可以導致疾病,但大多數病毒只是與我們共存。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22日報導,在2019年底,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呼吸道中發現了19種不同的Redondovirus毒株;少數毒株與牙周病和肺病有關,但其他毒株或有助於抗擊呼吸道疾病。
  • 為什麼不是所有病毒都對健康有害?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新媒體專電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22日發表了題為《為什麼不是所有病毒都對健康有害?》的報導稱,刊登在《科學美國人》月刊上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據生物學家估計,一個人的身體表面和體內生活著380萬億個病毒,是細菌數量的10倍。雖然其中一些病毒可以致病,但大多數病毒只是與我們共存。
  • 其實大多數病毒對我們是有益
    在這個憂慮和自我隔離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認為病毒是我們的敵人。當然,有一些確實是。近年來,SARS、MERS、伊波拉病毒、愛滋病、豬流感、禽流感和寨卡病毒都曾引發過致命的疫情,而且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然而,同樣真實的是,絕大多數病毒根本不會感染人類,甚至都不感染哺乳動物。實際上,這些病毒中的許多病毒可能對我們有益,要麼促進我們的健康,要麼使我們免於其他疾病。
  • 西媒分析:如何與病毒共存並將其拒之門外
    參考消息網8月20日報據西班牙《世界報》8月19日報導,如何在與病毒共存的同時將其拒之門外?這是一個就連專家也很難回答的問題。有關新冠病毒的確定性少之又少,其中之一就是,它至少要和我們共存相當長一段時間。專家認為,即使研製出真正有效的疫苗,並提供給大多數人,這種病毒依然可能在人群之間傳播數年時間。
  • 新冠病毒會不會與人類長期共存
    新冠病毒會不會與人類長期共存,專家給出的答案是很可能。專家認為:新冠病毒的發展趨勢可能有兩種情況:第一就是像2003年的SARS病毒,自動消失;第二就是像流感一樣,與人類長期共存,最後通過疫苗控制。並且他們認為第二種可能更大。
  • 素食健康:人畜無害 素食男的六大好處
    素食男愛心指數高,人畜無害(圖片來源:資料圖)一、人畜無害素食男的愛心指數是超五星級的。一個連小動物都不忍心傷害的男人,怎麼會捨得動你一根手指頭。而且素食令人心平氣和,不容易暴躁。素食男很會愛護婦女和小孩。
  • 人類該如何與新冠病毒「共存」?
    我們花了巨大的代價目的是徹底消滅病毒,沒打算與病毒長期作戰。如果歐美國家遲遲不結束戰鬥,與病毒共存,那麼中國的輸入性風險一直無法解除,防控就不能完全徹底解除。如此,定然會影響中國復工復產、外貿出口及經濟恢復。但是,歐美這種溫和防控與中國模式是衝突的。歐美責怪中國將病毒傳染給他們,中國指責歐美防控不力導致病毒擴散並輸入中國。
  • 俄羅斯發現『輻射』消滅新冠病毒 保證對人體無害
    ▲俄羅斯發現,使用輻射可以消滅新冠病毒。(圖/路透社)林彥臣/綜合報導為了消滅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除了疫苗之外,俄羅斯還發現了使用低劑量的輻射消毒,可以有效消滅新冠病毒,並且聲稱這個方法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或會影響嬰兒的健康和衰老
    智利《第三版時報》網站11月13日發表題為《新冠病毒將如何影響下一代?1918年的大流行可能有助於理解它的影響》的報導稱,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人員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暴露於新冠病毒中可能會影響尚未出生的人的健康和衰老。
  • 新冠病毒與特異性抗體最長可共存50天,靠先天免疫也能完全清除病毒
    新冠病毒與特異性抗體最長可共存50天,靠先天免疫也能完全清除病毒  olivia chan • 2020-04-24 15
  • 新研究發現: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或可持續數年 但「終生免疫」仍是個謎
    綜合BBC、紐約時報等18日報導,對新冠病毒的免疫能持續多久?一項新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至少半年,甚至可以達到數年甚至數十年。這一發現可能會讓全世界人民都鬆一口氣。他們中的大多數症狀輕微,無需住院治療;大部分人只提供了一份血樣,但有38人提供了好幾個月的血樣。新的數據顯示,在感染八個月後,大多數康復的人仍然擁有足夠的免疫細胞來抵禦病毒和預防疾病。
  • 研究:新冠病毒對人的精神健康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據外媒報導,新冠大流行的一個更有趣的方面是,跟大多數其他疾病不同,這種病毒對那些甚至沒有攜帶新冠病毒的人產生了有害影響。除了COVID-19對數百萬美國人造成的破壞性經濟影響外,邁阿密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由於該流行病,18-35歲的年輕人中有近80%表現出了「強烈的抑鬱症狀」。該研究指出,超1000名受訪者接受了採訪並被要求回答關於他們的焦慮和壓力水平的各種問題。
  • 研究:新冠病毒對人的精神健康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據外媒報導,新冠大流行的一個更有趣的方面是,跟大多數其他疾病不同,這種病毒對那些甚至沒有攜帶新冠病毒的人產生了有害影響。除了COVID-19對數百萬美國人造成的破壞性經濟影響外,邁阿密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由於該流行病,18-35歲的年輕人中有近80%表現出了「強烈的抑鬱症狀」。
  • 一項國際研究稱:獨特的冠狀病毒毒株隨不同種類蝙蝠一起進化
    一國際研究團隊23日在《科學報告》線上版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對西印度洋地區36種蝙蝠所攜帶的冠狀病毒進行分析後發現,不同種類蝙蝠都有自己獨特的冠狀病毒株,這表明蝙蝠和冠狀病毒共同進化了數百萬年。所有動物體內都生活著病毒,蝙蝠則被認為是冠狀病毒的天然宿主。這些病毒對蝙蝠無害,但如果在不同物種之間傳播,就有可能對其它動物構成危險。研究不同類型冠狀病毒與其宿主之間的遺傳關係,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了解病毒是如何從動物向人類轉移的,進而制訂更科學合理的公共衛生計劃。
  • 石正麗警告:現在發現的病毒只是冰山一角,不研究還會有下一次
    石正麗警告:現在發現的病毒只是冰山一角,不研究還會有下一次 2020-05-26 13: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Nat Commun:在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期間,大多數HIV病毒的持續存在是...
    2018年11月25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即時在接受抑制性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ART)治療期間,大多數受到HIV感染的細胞仍然存在於HIV感染者體內,這些受感染細胞來自細胞增殖,而不是病毒複製。
  • 美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毒株」!我們如何應付變異的新冠病毒?
    分別於5月1日和5日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上的兩篇論文均顯示,新冠病毒已產生突變,並檢測到了一種新毒株。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會給未來的疫情防控形勢帶來一些影響。《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分析為什麼病毒會不斷變異,並提醒如何做好與病毒長期共存的準備。
  • 被病毒佔領的人體:你的身體裡,正住著380000000000000個病毒
    生物學家估計,目前每個人類體內正生活著380萬億個病毒,其數量是細菌的10倍。一些病毒可能會導致疾病,但許多病毒只是在與人類共存。例如在2019年底,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呼吸道中發現了一類全新的Redondoviridae科病毒,共包含19種病毒毒株,其中少數與牙周病或肺部疾病有關,但還有一些可以幫助對抗呼吸系統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