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22日發表了題為《為什麼不是所有病毒都對健康有害?》的報導稱,刊登在《科學美國人》月刊上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據生物學家估計,一個人的身體表面和體內生活著380萬億個病毒,是細菌數量的10倍。雖然其中一些病毒可以致病,但大多數病毒只是與我們共存。全文摘編如下:
科學界迅速充實的知識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我們的身體並非主要由偶爾被微生物侵襲的「人類」細胞組成;我們的身體其實是由共同生活的細胞、細菌、真菌以及數量最多的病毒構成的超級有機體。
該研究報告的作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病理學副教授戴維·普萊德說:「我們10年來一直在繪製病毒組圖,我們研究得越深入,就越覺得病毒組仿佛是我們的夥伴,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最近的研究表明,我們甚至可以利用病毒組來促進自身健康。」
例如,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從一種病毒中提純了一種酶,這種酶可以殺死感染了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患者體內的細菌。研究結果相當鼓舞人心,這種酶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認定為「突破性療法」,目前已進入三期臨床試驗階段。我們現在經常說,日常生活中的細菌有「好」有「壞」,病毒也是如此。目前的挑戰在於如何找到「揚長避短」的方法。
人體是一個充斥著微生物的環境。許多病毒已經找到在不致病的情況下安然繁殖的方法。病毒需要侵入宿主細胞才能繁殖,它們是精於利用人體內所有選項的專家。似乎從我們出生起病毒組就開始積累了。研究顯示,嬰兒出生後不久,其腸道中就存在多種病毒,這說明這些病毒很可能來自其生母。其中一些病毒經母乳被攝入,另一些病毒通過空氣、水、食物和其他人進入嬰兒體內。隨著年齡的增長,幾乎所有人的體內都會出現指環病毒科病毒。
許多生活在我們體內的病毒並不把我們的細胞作為攻擊目標,而是會尋找人體微生物組中的細菌。這些病毒被稱為噬菌體,它們潛入細菌細胞,利用那裡的細胞器進行自我複製,然後往往會通過「自爆」來感染更多細菌,在這一過程中宿主細胞會被殺死。噬菌體在自然界中幾乎無處不在,因為它們在狩獵生活在各種地方的細菌,人體只是它們的又一處狩獵場。
存在於不同人體部位的病毒組有很大差異。口腔中的病毒不同於腸道中的病毒,後者也不同於尿液或血液中的病毒。普萊德與同事梅莉薩·利證明,可以通過對比非親屬人群體內的病毒組來判斷他們中是否有人生活在一起。普萊德說:「雖然不同人體內的病毒組可能大相逕庭,但生活在一起的人似乎共享25%左右的病毒。親密接觸似乎影響不大,只要同住在一個空間內就夠了。」
然而,這一問題頗為複雜。同樣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希拉·埃伯利斯發現,男性和女性的口腔病毒組存在巨大差異。激素可能是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但還沒有人能證明二者之間存在這種聯繫。我們知道,病毒組會因人群的地域差異而大不相同。例如,西方人病毒組的多樣性要低於非西方人病毒組。這種差異可能與飲食和環境有關。
我們是不是可以利用生活在我們體內的病毒來改善我們的健康狀況?這並非異想天開。已經有人發現一些自然而然發生這種情況的案例。當噬菌體在人體內移動尋找細菌時,其中一些噬菌體會與鼻、咽喉、胃和腸道等器官黏膜表面的細胞結合。噬菌體不能在那裡複製,但它可以等待一個脆弱的宿主到來。
這個過程理論上可以保護我們免受一些疾病的侵害。普萊德說:「假設一個人吃了被沙門氏菌汙染的食物。如果這種細菌擦過胃黏膜,那裡的噬菌體顯然可以感染細菌,並在細菌致病前將其殺死。這樣一來,噬菌體就可以作為事實上的免疫系統保護我們免受疾病侵害。目前還沒有人證明這一點,但2019年芬蘭一個研究團隊證明,附著在豬和虹鱒魚黏液上的噬菌體在那裡存活了7天,並保護了這些動物免受一種細菌的感染。」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