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毒色變?其實大多數病毒對我們是有益

2021-01-19 融匯仁和

每天,在世界各地的國家,都有人死於一種新的病毒。這一次,他們死於一種名為SARS-CoV-2的新型冠狀病毒,這種病毒會導致一種被稱為COVID-19的急性呼吸道疾病。這是最新的病毒。縱觀歷史,從天花到流感,病毒是造成數百萬人死亡的原因。

在這個憂慮和自我隔離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認為病毒是我們的敵人。當然,有一些確實是。近年來,SARS、MERS、伊波拉病毒、愛滋病、豬流感、禽流感和寨卡病毒都曾引發過致命的疫情,而且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然而,同樣真實的是,絕大多數病毒根本不會感染人類,甚至都不感染哺乳動物。實際上,這些病毒中的許多病毒可能對我們有益,要麼促進我們的健康,要麼使我們免於其他疾病。

人們很容易忘記,大多數生命都是微觀的。而且,就像哺乳動物特有的病毒感染哺乳動物細胞一樣,大量的病毒進化成了感染細菌細胞的專家,這些病毒被稱為噬菌體。

細菌是由單個細胞構成的活的有機體,而病毒是由包裹在蛋白質外殼中的一束遺傳物質構成的生物實體。它缺乏確保自身獨立存在的手段,因此它感染宿主細胞,劫持其細胞機制,使病毒能夠複製自身。為了做到這一點,它把自己附著在細胞表面,並把它的遺傳物質注入細胞,以此來控制細胞。

人類病毒和細菌病毒的原理是一樣的。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噬菌體,觀察噬菌體是如何在一群細菌中傳播的,當它們快速繁殖時,先是感染,然後破開細胞。

或者,它們如何能以驚人的穩定性共存,通常在開放的海洋或人類胃腸道等環境中維持一個多樣化的細菌群落。它們通過阻止任何一種細菌的生長變得太過佔主導地位來做到維持這種多樣性,很像動物捕食者控制獵物數量的方式。

我們對噬菌體了解得越多,就越開始把它們視為微生物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維持著微生物的多樣性和功能性,而不是充當疾病的媒介。

這包括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腸道對營養物質的吸收,甚至我們情緒和行為的改變。噬菌體在維持這種多樣性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在我們體內微生物生態系統的層面上,噬菌體對人類的整體健康做出了貢獻。

病毒研究的另一個令人著迷的領域是噬菌體治療。一種針對有害細菌的病毒原則上可以從人體中根除這種感染,而不影響人體細胞。在這個抗生素耐藥性的時代,當越來越多的有害細菌對我們常用的抗生素產生耐藥性時,用噬菌體來對抗細菌是一個很有前途的策略。噬菌體就像一顆程序化的子彈,只尋找入侵的細菌。

病毒也可以用來對抗其他病毒。在最近對恆河猴和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另一種病毒——恆河巨細胞病毒,它可以被強迫產生與SIV相同的蛋白質。這意味著它可以作為一種疫苗,有效地教會猴子的免疫系統如何在不暴露於有害病毒的情況下對抗SIV,這種反應會持續一段時間。

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免疫缺陷病毒已經成為通過變異來躲避宿主免疫系統的專家,這使得身體很難自行形成防禦。這項工作對未來的愛滋病治療有著巨大的影響。

人們很容易把病毒感染歸結為一種充滿惡意和殘忍的不受歡迎的生物現象。但在很多方面,病毒的作用和天氣一樣無關緊要。就像準確的天氣預報可以拯救生命一樣,了解病毒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多面性也可以拯救生命。

畢竟,正是疫苗的有效開發和使用消除了世界上一些最致命的災難性感染。了解病毒是如何傳播和如何運作的,也可以為政府政策提供信息,讓我們的行為方式能夠保障我們的安全。

所以,當我們處理那些病毒的時候,在一個非常真實的意義上,作為敵人,我們最好是用理解而不是用恐懼來對付它們。

相關焦點

  • 在食人族裡傳播的病毒?其實這種病毒不是「毒」
    這種「殭屍鹿病毒」會不會傳染給人類,把我們也變成殭屍?面對這些疑問,病毒倘若有知,怕是要哭暈在廁所了,因為它們實在是比竇娥還冤。導致「殭屍鹿」的罪魁禍首是一種「朊病毒」。名字中雖有「病毒」二字,但它根本就不是一種病毒,而是一類有點特別的蛋白質。
  • 學術外院 | 病毒複製、網絡走紅與帶病生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時聽到有人提起的「病毒(式)營銷」(viral marketing),也是一個借用病毒強大複製能力的隱喻性表達。病毒(式)營銷其實是利用公眾的積極性和人際網絡,通過郵箱、聊天軟體等,讓營銷信息像病毒一樣傳播和擴散,短時間內將信息傳向更多的受眾。有趣的是,virus中的詞根vir加上後綴-al構成形容詞viral,有兩個義項。
  • 《阿瑞斯病毒》毒木箭怎麼得 毒木箭獲取辦法詳解
    導 讀 阿瑞斯病毒毒木箭怎麼得,阿瑞斯病毒中毒木箭是二星武器,也是前期打屠夫BOSS最好的武器,下面雨落就為大家帶來阿瑞斯病毒毒木箭的製作方法
  • 愛滋病日|不再談「艾」色變!了解這些知識很重要
    愛滋病日|不再談「艾」色變!愛滋病的醫學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文縮寫AIDS),是一種由愛滋病病毒(醫學全稱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縮寫HIV)引起的一種嚴重危險性極大的傳染病。愛滋病病毒侵入人體後,破壞人的免疫功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細胞,使人體易發生多種感染和腫瘤,最終導致死亡。
  • 被人類消滅的病毒,為什麼還被保存在實驗室?是否銷毀引發爭議!
    2020年是比較「魔幻」的一年,相信即使幾十年過去,我們也不會忘記這一段歷史。就在迎接2020年的時刻,疫情悄無聲息的進入到了我們身邊,直到全體人民沆瀣一氣,艱苦卓絕,才使得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可以說在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面對病毒都有些力不從心,更不用說歷史上曾爆發的病毒了。
  • 世界愛滋病日 ▏在談「艾」色變的今天,你真的了解愛滋病嗎?
    >2020年12月1日是第33個「世界愛滋病日」在談「艾」色變的今天你真的了解愛滋病嗎? ⑸愛滋病病毒是一種極小的微生物,醫學名稱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縮寫為HIV。愛滋病病毒的特點(HIV) 病毒複製速度快,目前尚無技術完全清除體內愛滋病毒,主要破壞具有免疫功能的T4淋巴細胞,在血液、精液、陰道分泌液、乳汁中含有病毒。病毒在乾燥環境中很快死亡,一般消毒劑能將其殺滅。
  • 有益病毒能抗細菌
    原標題:有益病毒能抗細菌  文·胡德良 編譯  ■ 醫衛前沿  細菌既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敵人:一方面,細菌可以引起感染,導致疾病;另一方面,細菌也有助於我們減肥,甚至可以對抗痤瘡。目前,一項新研究顯示,病毒也擁有兩面性:研究人員首次證明,病毒有助於我們的身體對抗細菌的入侵。
  • 什麼是病毒?病毒和細菌是不是一回事?抗生素能不能殺滅病毒?
    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只是蛋白質衣殼裡包了一個核酸分子(DNA或RNA),無法獨立生長,必須藉助宿主細胞才能複製。所以病毒和細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細菌比病毒「塊頭」大得多,細菌一般是微米級別,病毒則是納米級別,最小的細菌和最大的病毒差不多大;病毒可以感染幾乎所有細胞結構的生命體,包括細菌,但細菌則無法「感染」病毒。
  • 男子家中放「聞就死」毒老鼠 狗被毒死兒也中毒
    近日,溫州瑞安葉先生為了消滅家裡的老鼠,用了一包從地攤上買過來的「毒鼠藥」。沒想到家中的老鼠沒見少一隻,家裡的狗反倒被毒死了,就連十個月大的兒子也中了毒,所幸發現及時,經過醫院搶救才脫離了危險。這時,讓葉先生想起了家中剛放不久的毒鼠藥,懷疑是不是毒鼠藥中毒,經過簡單治療後,醫院建議立即送溫州治療。後來,小偉就住進了溫州醫科大學附屬育英兒童醫院兒童急診綜合病房。據該院兒童急診綜合病房副主任醫師黃愛蓉介紹,該患兒入院第一天就出現了6 次驚厥,四肢強直抖動,並伴有嘔吐,情況還是比較危險的,因為驚厥嚴重時,可能會導致呼吸困難,而最重要的是要趕快對症解毒。
  • 在食人族裡傳播、會引起「笑死病」的朊病毒,其實不是「毒」
    「朊病毒」名字中雖有「病毒」二字,但它根本就不是一種病毒,而是一類有點特別的蛋白質。雖然不是病毒,但朊病毒的可怕之處卻絲毫不遜於病毒,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著名的狂牛症就是朊病毒引起的,而我們的多種神經疾病,比如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都與朊病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病毒也分「好壞」?麻省理工科學家利用病毒開發新型生物電池
    在這個特殊時期,人人談毒色變,似乎沒有人想和病毒扯上關係,但也有科學家想利用病毒造福人類。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生物工程教授安吉拉·貝爾徹(Angela Belcher),已經成功研製出用病毒製造的電池,而她的終極夢想,是能夠駕駛由「病毒電池」驅動的汽車。
  • PLoS Biol:朊病毒早期對動物健康有益
    科學家對大腦中一種叫朊病毒的正常蛋白可以變得有害並導致人類克雅病和牛綿狀腦病(狂牛症)的認識已經20多年了,但至今仍然不能解釋,我們人體中早先為什麼會產生大量的這種蛋白。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朊病毒蛋白實際起了一個對生物體有益的作用,它能在胚胎發育期間幫助細胞之間進行交流。
  • 豬場帶毒(非洲豬瘟病毒)生產是否可行?
    今天在群裡,有養豬朋友在討論豬場是否可以帶毒(非洲豬瘟病毒)生產,其實這個是很多養豬朋友都關心的話題,下面我們聽聽一些權威專家都怎麼說的。其中一個養豬朋友就提出:「非瘟帶毒生產」論,有些養戶想非瘟後續能否像藍耳一樣和豬和平共存,他自己心裡強烈不推薦,希望老師們幫忙分析解答!群裡有的專家說若干年後可以,但是這個若干年又是多少年呢?五年亦或十年?
  • 我們人類其實是食腐動物
    貝爺,站在食物鏈最頂端的男人其實按照更精確的定義,我們的食譜更偏向與「腐食」。也就是說,我們都是腐食動物,跟禿鷲、鬣狗、鱷魚、蒼蠅是一類的。酵母菌,發麵用的酵母,主要成分就是它此外還有乳酸菌,酒麴菌等,都是可以初步消化分解食物的有益微生物,食物經過它們的消化分解後,長鏈蛋白會降解為更容易吸收的短鏈蛋白,還能轉化出一些特殊營養物質,對人體有益。
  • 病毒並非一無是處 也有對人類有益的一面
    一般人對病毒的理解往往是負面的,因為無論是口蹄疫、狂牛症還是非典、禽流感或是肝炎、愛滋病,病毒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然而,病毒也並非一無是處,它也有對人類有益的一面。     病毒是一類特殊的微生物,化學組成簡單,按宿主不同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微生物病毒。
  • 歐洲在鬧「毒雞蛋」,可我們還是建議你每天給孩子吃一個雞蛋
    雞蛋,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再常見不過。像我婆婆,就堅持每天給哥哥弟弟每人吃一個土雞蛋。不過最近歐洲「毒雞蛋」醜聞沸沸揚揚,讓人談雞蛋色變。雖然歐洲的「毒雞蛋」事件,沒有波及到中國,但是我們也不禁擔憂起雞蛋的安全問題。話說,雞蛋真的是我們離不開的食物嗎?到底它有哪些營養價值?大家是否還記得前段時間,我們推送的《吃魚吃核桃會變聰明?
  • 「毒膠囊」有多毒?
    自央視曝光「毒膠囊」事件以來,不少人都開始談藥色變。河北一些企業用生石灰浸漬膨脹、工業強酸強鹼中和脫色、清洗處理皮革廢料,後熬製成工業明膠,賣給浙江新昌縣藥用膠囊生產企業,最終流向藥品企業。它的毒到底有多毒?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媒體紛紛提到的檢測嚴重超標的鉻含量。之所以膠囊中會發生鉻超標,是因為黑心企業在製作膠囊時,用工業明膠代替了藥用明膠。合格的藥用明膠所用的豬皮和牛皮應是未經鉻鹽鞣製或未經有害金屬汙染的製革生皮或新鮮皮、冷凍皮。而製革廠的邊角料只能用來生產工業明膠。
  • 木本曼陀羅低毒 聞花賞花都沒危險
    不僅大慈寺、漫花莊園,原來成都到處都有曼陀羅木本曼陀羅低毒 聞花賞花都沒危險■天府早報記者馮濜「這是木本曼陀羅花,經過園藝師改良培育後的品種,主要特點就是勤花、花朵顏色多樣、長勢好、病害少、毒性低。」10日,天府早報刊登了《別把曼陀羅當秋葵這花別摘別摸更不要吃》一文,眾多網友留言稱,其實成都還有很多地方都能見到曼陀羅花的身影。「最近幾天,我在成都周邊遊玩看見很多地方都盛開著這種曼陀羅花,花朵大,有白色、粉紅色,確實有點迷人。我在青羊宮、文殊院、大慈寺、人民公園和金沙博物館都看見有。」不僅如此,還有網友留言稱,雙流溼地公園、黃忠公園、金沙公園、秀湖公園、摸底河邊、國色天香、麓湖公園等地都有種植。
  • 沒有最毒只有更毒,新冠病毒同等級的病毒竟然還不少?
    以下是所有「第二類」病毒,主要可以分為幾個大科:一、 布尼亞病毒科(17種)在布尼亞病毒科中,我們可能會相對比較熟悉的是引起腎症候群出血熱的「漢坦病毒」,這是一種有包膜分節段的負鏈RNA病毒,主要可分為三種:引起漢坦病毒肺症候群(HPS),另一種引起漢坦病毒腎症候群出血熱(HFRS)和其他漢坦病毒。
  • 我們與病毒共生
    我們可能與古老病毒共生!病毒是生命的早期形態...生命起源的自然條件--生命起源的問題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但生命起源應該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過程,不論我們是否認識到這個過程,這個過程都是存在的。這樣一個新的寄生方式的生命也誕生了,這就是現在我們說的病毒。從以上敘述可知,病毒生命可以說是早期裸露的核酸生命的直系後裔,也是比細胞生命更早的生命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