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也分「好壞」?麻省理工科學家利用病毒開發新型生物電池

2020-11-24 騰訊網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新冠病毒已經成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敵人,全球疫情的發展導致人們的生活受到極大影響,股市暴跌油價暴跌。在這個特殊時期,人人談毒色變,似乎沒有人想和病毒扯上關係,但也有科學家想利用病毒造福人類。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生物工程教授安吉拉·貝爾徹(Angela Belcher),已經成功研製出用病毒製造的電池,而她的終極夢想,是能夠駕駛由「病毒電池」驅動的汽車。

製造病毒電池

2009年,由安吉拉·貝爾徹帶領的科研團隊曾經利用一種直徑只有6納米的病毒,製造出只有細胞大小的微型電池,開創了電池領域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安吉拉 貝爾徹 (來源: MIT News)

在數千萬年的歷史中,鮑魚不斷進化,其DNA產生的蛋白質可以迫使碳酸鈣分子定向排列,並將其有序的沉積在其體內,形成輕巧堅固的鮑魚殼。受此啟發,貝爾徹修改了M13噬菌體病毒的DNA,使其可以吸附某種特定的材料。通過篩選這種有吸附能力的病毒,並通過感染細菌大量培養這種病毒,然後讓數以百萬計的病毒吸附同一種物質,比如氧化鈷,磷酸鐵等,並通過病毒的不斷繁殖和進化,便可製取相應的電極材料。

經過編輯的病毒可吸附不同的材料(來源:wired)

病毒的這種生物自組裝過程不需要高溫高壓,也不需要特別昂貴的設備,只要培養液合適,它們在常溫下就可以完成組裝。理論上這項技術可以擴展到元素周期表中的任何元素,只需尋找與其匹配的DNA序列即可。目前,貝爾徹製造出的不同病毒,可吸附150多種不同的材料。

用病毒製造的高度有序的電極結構,可以縮短離子通過電極時的路徑,能提高電池的充電和放電速率。雖然這種病毒電極基本上還是隨機結構,「有序」度不算高,然而即便如此,這種病毒電池的性能已經超過了傳統技術,擁有更高的容量、循環壽命和充電率,生產過程也更加環保,且這種電池具有透明、柔軟和可摺疊的優點

貝爾徹的病毒電池原型機。(來源: MIT Museum)

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高級電池研究科學家Konstantinos Gerasopoulos表示,目前人們對研究納米結構的電池電極很感興趣,而病毒本身就以「納米」級的形式存在,本質上就很適合用來合成電池材料的天然模板。

雖然由病毒製成的電池想要像貝爾徹本人設想的用來驅動汽車難度不小,但是這種電池微、小的特點,使這種電池在很多特殊的設備和場合擁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www.sciencemag.org/news/2009/04/bugs-build-batteries

2.www.wired.com/story/the-next-generation-of-batteries-could-be-built-by-viruses/

3.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24/5930/1051

相關焦點

  • 未來的電池,可能是用病毒做的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生物工程教授安吉拉·貝爾徹(Angela Belcher),已經成功研製出用病毒製造的電池,而她的終極夢想,是能夠駕駛由 「病毒電池」驅動的汽車。製造病毒電池病毒電池其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技術,早在 2009 年,由安吉拉·貝爾徹帶領的科研團隊就已經利用一種直徑只有 6 納米的病毒,製造出只有細胞大小的微型電池。
  • 新時代電池,很可能就是用病毒製造的
    麻省理工學者安吉拉·貝爾徹(Angela Belcher)找到了一種方法可以將病毒變成奈米級的組裝線;但這研究方向才剛剛開始。2009 年,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學教授安吉拉·貝爾徹(Angela Belcher)前往白宮,為剛上任兩個多月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展示了一種小型電池。你或許會覺得這件事奇怪:畢竟沒有多少領導者會專程對一個小小電池感到興趣。
  • 用病毒造次世代電池驅動特斯拉?這位美國科學家還真沒瘋
    2009 年時,麻省理工生物工程教授 Angela Belcher 專程到白宮為新官上任的歐巴馬總統展示了一種新型電池。這電池到底什麼來頭,居然能讓總統如此感興趣?雖然沒人拿石決明製造電池,但是 Belcher 意識到,我們可以在病毒中用上同樣的基本工藝,從而為人類製造有用的材料。「我們一直在試圖通過生物工程控制那些通常無法通過生物技法製造的納米材料。」Belcher 說道。「我們擴充了自己的生物學工具箱,以處理那些全新材料。」Belcher 選的病毒是 M13 噬菌體,它是一種能在細菌中複製的雪茄狀病毒。
  • Cell:開發出利用CRISPR抵抗流感病毒和SARS-CoV-2的新型抗病毒策略
    2020年4月22日訊/生物谷BIOON/---目前,全球正面臨著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大流行,這種疾病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之前稱為2019-nCoV)引起,目前尚無針對它的預防性疫苗或行之有效的藥物治療。
  • 美科學家利用病毒開發出乙烯低溫製備新工藝
    美國《紐約時報》近日報導稱,一個由分子生物學家和材料學家組成的小組表示,他們通過使用一種經過基因改造的病毒,不但可以大幅提高甲烷轉換為乙烯的效率,還能顯著降低生產過程中熱量的消耗。研究人員稱,如果這種材料能夠大規模商業量產,將預示著與分子生物學和化學工業相關的一系列技術變革的到來。
  • PLoS Biol:科學家鑑別出鼻病毒和腸道病毒關鍵弱點 有望幫助開發出...
    2019年6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PLoS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盧汶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大類致病性病毒的新特性,或有望幫助開發治療普通感冒、脊髓灰質炎和其它人類疾病的新型抗病毒藥物。
  • 美用病毒造電池 生物首次用於電子設備
    環球在線消息:據路透社4月6日報導,美國研究者日前開發出了一種用病毒改造鋰離子電池製作工藝的技術,病毒與金屬結合後形成「金屬絲」,然後用作電池的電極,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電池的性能。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科學家領導的國際聯合研究小組在6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解析非洲豬瘟病毒的高解析度結構 助力新型疫苗開發
    近日,中國科學家團隊成功分離出中國國內正在爆發的非洲豬瘟病毒流行株,並成功解析非洲豬瘟病毒顆粒精細三維結構,為開發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豬瘟疫苗奠定了堅實基礎。10月18日,該成果發表在了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家豬、野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動物傳染病,所有品種和年齡的豬均可感染。
  • 張輝團隊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開發強效地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成為了當前疫情防控的當務之急。目前全世界有261款備選疫苗處於研發當中,其中有58款處於臨床驗證階段。在COVID-19爆發初期,新冠疫苗研發多集中於技術路線相對成熟的滅活疫苗、核酸疫苗和腺病毒疫苗。
  • 中國科學家成功解析非洲豬瘟病毒結構 助力新型疫苗開發
    中國科學家團隊通過歷時近1年合作研究攻關,近日已分離出中國國內正在爆發的非洲豬瘟病毒流行株,並成功解析非洲豬瘟病毒顆粒精細三維結構,為開發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豬瘟疫苗奠定了堅實基礎。饒子和(中)、王祥喜(左)、步志高在發布會上展示非洲豬瘟病毒研究相關模型。
  • 突破性材料可能可以將細菌轉化為電池,傳感器等
    一種由碳納米管和二氧化矽納米粒子與DNA鏈編織而成的新型凝膠,使研究人員可以利用某些產電細菌的力量。像Shewanella oneidensis這樣的外生電細菌可以自然地發電,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利用這種自然電源的方法。在開發還有利於細菌生長,有效且易於編程以控制電流的導電材料時,這樣做提出了許多獨特的挑戰。
  • 美國利用FELIX工具檢測新冠病毒,揭示該病毒非人工製造
    加拿大科學家利用新型生物材料開發的二合一細胞注入療法,可增強嚴重失明小鼠的視力 據Science科學8月18日消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工程生物材料團隊利用一種新型的水凝膠,開發出二合一細胞療法,即通過將健康細胞注入眼部,可增強嚴重失明小鼠的視力。
  • 賽諾菲利用基因重組技術平臺加速開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
    2月19日,賽諾菲全球疫苗事業部賽諾菲巴斯德(Sanofi Pasteur)宣布,將與美國生物醫學高級研究與開發局(BARDA)合作, 利用先進的基因重組技術平臺加速開發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苗。
  • 美國正研製能殺所有病毒的萬能藥 或10年內面世
    針對每種病毒或者病毒株,必須開發出一種新型的疫苗,它同樣不能即刻解決新興或變異的病毒威脅,同時可能發生不可預見的不利影響,此外對某些特定的病原體(如HIV),疫苗的生產是困難的。   第三種是幹擾素和抗炎藥。它們並不針對某種病毒,但卻只對某些病毒有效,使用它們可能對人體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 張鋒教授團隊開發新冠病毒CRISPR檢測技術,三步檢測僅需約1個小時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今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McGovern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宣布,張鋒教授團隊利用基於CRISPR的技術,開發了一種檢測新冠病毒RNA的方法。
  • 合成多肽藥物可以阻斷SARS-CoV-2病毒與人類細胞結合
    2020年4月6日訊 /生物谷BIOON /——為了開發出治療COVID-19的可能方法,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組化學家設計了一種候選藥物,他們認為這種藥物可以阻止冠狀病毒進入人體細胞。這種潛在的藥物是一種短的蛋白質片段,或肽段,它模仿一種在人類細胞表面發現的蛋白質。
  • PNAS:科學家闡明病毒利用宿主細胞中關鍵蛋白進行繁殖的分子機制
    2018年4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病毒有著非常有限的基因,因此其必須利用宿主細胞的細胞器來促進其複製繁殖,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烏普薩拉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許多病毒能在細胞中進行運輸的特殊宿主蛋白,相關研究或為研究人員後期開發新型廣譜的抗病毒療法提供希望。
  • 我國成功開發高活性昆蟲病毒殺蟲劑
    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和河南省濟源白雲實業有限公司聯合研製開發的3種'科雲'系列高效蔬菜昆蟲病毒生物殺蟲劑獲得農業部和國家發改委核發的農藥產品登記證和生產批准證。這3種昆蟲病毒殺蟲劑是目前國際上病毒含量最高、使用量最低的高活性蔬菜害蟲病毒生物殺蟲劑,已在我國西北及南方部分省市累計推廣近200萬畝次,獲得顯著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 君實生物與中科院微生物所 擬合作開發新冠病毒中和抗體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君實生物與中科院微生物所,擬合作開發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抗體療法具備多種優勢,能夠同時用於治療和預防;與痊癒病人血清相比,抗體可以通過工程化實現藥物量產,從而保證臨床大量應用。為了尋找治療和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藥物,藥企們正在開展不同的研發路徑。3月20日傍晚,君實生物(833330.OC、01877.HK)發布公告宣布,公司於近日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下稱「中科院微生物所」)籤訂項目合作協議,擬共同開發生產新型冠狀病毒中和抗體創新藥物。
  • 病毒的複製傳播與繁衍是怎麼回事?由新冠肺炎談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一種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體是一種先前未在人類中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冠狀病毒屬於單股正鏈RNA病毒,既往已知感染人的冠狀病毒有6種,此次從武漢市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離出的冠狀病毒為一種屬於β屬的新型冠狀病毒,屬於第7種。目前研究顯示與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同源性達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