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電池,可能是用病毒做的

2020-12-08 手機鳳凰網

新冠病毒,已經成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敵人。

它讓很多人只能「自囚」於家中,社畜們結束了 996 生活 ,卻迎來了 007 的在家辦公,還逼得小學生組隊給網課軟體打一星。

它讓我們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消費欲望,全球電影業因疫情面臨 50 億美元損失,全球航空業的收入則可能減少 1130 億美元。

▲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在這個特殊時期,似乎沒有人想和病毒扯上關係,可也有科學家想利用病毒造福人類。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生物工程教授安吉拉·貝爾徹(Angela Belcher),已經成功研製出用病毒製造的電池,而她的終極夢想,是能夠駕駛由 「病毒電池」驅動的汽車。

製造病毒電池

病毒電池其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技術,早在 2009 年,由安吉拉·貝爾徹帶領的科研團隊就已經利用一種直徑只有 6 納米的病毒,製造出只有細胞大小的微型電池。

這項研究還吸引了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的興趣,貝爾徹受邀前往白宮為歐巴馬展示了這種病毒電池。當時歐巴馬正計劃投入 20 億美元用於支持新電池技術的開發,而貝爾徹的病毒電池則揭示了電池領域一個新的方向。

▲ . 圖片來自:wired

到底科學家是怎麼用病毒來製造電池的?病毒電池和普通電池又有什麼不同?要解答這些問題,首先需要簡單了解電池的工作原理。

一般的鋰電池的放電和充電,是內部的鋰離子通過電解液在正極和負極之間運動實現的,正極使用的材料一般為磷酸鹽,無論是硫酸鹽還是鋰離子,這種材料也廣泛存在地球各種生命體中,因此用生物來製作電池在邏輯上是可行的。

不過要製造這種電池,首先就要找到可以充當電極和導線的生物結構。一開始貝爾徹打算用採用人造神經纖維,因為動物的神經纖維末梢就是天然的納米導線,但這種方式的成本和技術難度都太高,最終只能放棄。

後來貝爾徹在鮑魚殼身上找到了答案,他們發現鮑魚可以分泌出一種蛋白質,可從富含礦物質的水中提取碳酸鈣分子,並讓其在體內定向排列,從而形成鮑魚殼。於是貝爾徹將編碼這種蛋白的基因移植到病毒,讓病毒擁有生成納米結構的能力,用來製作電極和導線。

▲鮑魚殼. 圖片來自:Monad Centre of Balance

在自然情況下,鮑魚要形成一個完整的貝殼需要 15 年,而經過基因編輯,在實驗室內病毒生產一個電極只需要兩星期。

研究團隊在分析了數百萬種病毒後,最後選擇了 M13 噬菌體,這是一種形似雪茄的病毒,直徑只有 6 納米,長度 880 納米。這種病毒除了可以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而且遺傳物質簡單,易於操控。

與鮑魚類似,這種病毒會在表面生成一種蛋白質,吸附氧化鈷微粒並覆蓋在外殼,當數百萬個病毒連接起來,就能形成一條氧化鈷線,可以作為電極使用。

在這個過程中,這些連成一線的病毒都是活的。眾所周知,病毒需要宿主才能存活,研究人員將病毒感染無害的細菌,來大量複製病毒。

通過這種方式製造的電池,不僅能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壽命和充電效率,生產過程也更加環保。相比於微型電池所用的碳納米管電極材料,病毒組裝而成的電極儲能效率提升了兩倍。

▲普渡大學研發出的銻納米鏈負極.

將納米結構用於電池作為電極材料,近年來被認為是突破目前鋰電池瓶頸的一個重要方向。因為納米電極能更多、更快地吸收和釋放帶電離子,因此可以將電池做得更小、更輕、且容量更大。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高級電池研究科學家 Konstantinos Gerasopoulos 表示,使用病毒的好處在於,它們本身就以「納米」的形式存在,本質上就是用於合成電池材料的天然模板。

當然你可能會擔心,利用病毒製造電池,萬一病毒洩露感染人類,不就危險了嗎?

貝爾徹表示,他們使用的病毒均已經過無害化基因改造,只會感染特定的細菌宿主,而且並不致命,只會使被感染細菌的生長速度減慢。此外這種電池報廢后可生物降解,不會像過去的鋰電池一樣對環境造成汙染。

▲ 安吉拉·貝爾徹. 圖片來自:MIT News

經過 10 年的研究,貝爾徹的病毒電池已經取得了不少新的突破。病毒已經可以和 150 多種材料一起使用,用以製造太陽能電池等產品。

雖然目前這種病毒電池只能給手電筒,雷射筆,手錶和 LED 燈等小型電子設備供電,但是貝爾徹一直在嘗試將這種技術推出市場,她與別人聯合創辦了兩家生物科技公司,Cambrios Technologies 和 Siluria Technologies,就是利用病毒來合成用於觸控屏的納米線,以及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乙烯。

▲ 貝爾徹的病毒電池原型機. 圖片來自:MIT Museum

但要實現貝爾徹理想中的「病毒電池驅動的汽車」,目前還難以做到,病毒電池的商業化存在兩個比較大的問題。

一是病毒體積太小,可一般電池工廠所需的原材料高達數十噸,以目前的生物分子技術實現這種規模的量產並不容易,但 Gerasopoulos 也表示「這個障礙未來並非無法克服」。

▲ 特斯拉的超級電池工廠.

二是病毒電池部分性能還比不上傳統的電池,貝爾徹曾用病毒製造太陽能電池,但其技術效率無法和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相提並論。

前面提到的鮑魚,能有序地排列鈣分子形成外殼,病毒電池雖然借鑑了這一原理,但目前病毒組裝的電極結構依然是隨機的,貝爾徹團隊正在研究如何讓病毒生成更加有序的電極結構。

儘管目前病毒電池還不夠成熟,但貝爾徹表示,她的研究是希望用生物技術來解決一些目前尚未解決的問題。

除了病毒電池,貝爾徹還利用病毒組裝技術開發出能發現腫瘤的納米粒子,可以發現那些以為體積太小而無法被醫生發現的癌組織,這對早期癌細胞的檢測有很大提升。

當這種病毒納米粒子進入體內,會定向附著在癌細胞上,在紅外光照射下會發出螢光,以此來標記癌細胞的位置。在對小鼠的實驗中,這項技術成功讓接受卵巢癌手術的小鼠壽命延長 40%。

100 多年前,人類就開始用細菌發電

用病毒製造電池這一概念看似新穎,但你可能不知道,早在 100 多年前,人類就開始利用微生物的能量進行發電了。

1911 年,英國植物學家 Michael Cressé Potter 發現大腸桿菌可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他鉑作為電極,利用大腸桿菌和酵母菌的培養液,製作了世界第一個細菌電池。

不過直到 1976 年,日本科學家 Suzuki 才製造出現代意義的微生物燃料電池(MFC)。到了 80 年代,倫敦皇家學院的 Peter Bennetto 以糖液作為養料,讓細菌在電池組裡分解分子,釋放出電子向陽極運動以產生電腦,經計算這種細菌電池的發電效率比如今的太陽能電池還高 40%。

在過去幾十年間,人類陸續發現了更多可以發電的細菌。從用於去除地下鈾汙染物的地桿菌到我們腸道內部的厭氧糞腸球菌,都具有轉移電子發出電能的能力。

不久前發表於《自然》雜誌的「空氣發電機」(air-powered generator)研究,就是利用微生物地桿菌產生的導電蛋白納米線形成了 7 微米的薄膜作為電極。

當蛋白納米線與電極相連後,就可以利用薄膜從空氣中吸收水分,水分子被分解成氫離子和氧離子,導致電荷在薄膜頂部聚集,利用兩個電極形成的電荷差讓電子流動,從而產生電能。

研究稱這種「空氣發電機」可以 7 天 24 小時不間斷地發電,而且過程中不需要外部電源。即便在極度乾燥的地方,比如撒哈拉沙漠,一樣能發電,目前「空氣發電機」已經能為小型電子設備供電。此外用細菌製作的太陽能電池,甚至可以在陰天裡正常發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就用大腸桿菌開發了一種廉價、可持續的太陽能電池,不僅能產生比同類設備更強的電流,發電效率幾乎不會受到光照強度的影響。

研究人員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後,讓其可以生成番茄紅素,這種色素吸收光線並轉化為能量的效率很高,通過與一種礦物質結合覆蓋在玻璃表面,就能作為電池陽極。

▲ 細菌太陽能電池示意圖.

不過這種技術還在初期階段,細菌會在發電過程中死亡,還難以達到傳統太陽能電池的發電量。研究人員希望將這種細菌電池用於礦井和深海勘探等微光環境。

利用細菌進行發電的好處在於,驅動這些生物燃料電池的養料隨處可見,且成本不高。腐爛的水果、工業廢水、生活汙水,甚至尿液和化糞池的水可以作為養料,既環保又經濟。

▲ 圖片來自:New Frame

西英格蘭大學的生物能源研究小組曾在 2015 年大學校園裡建立了兩個移動廁所,在小便池放置了 8 個由微生物燃料電池構成的電池模塊,利用尿液來驅動這些微生物燃料電池,來為 LED 燈發電。

▲尿液驅動細菌發電的原理圖. 圖片來自:New Frame

此外這個研究小組還試圖通過類似的方式來為手機發電,預計需要 600 ml 尿液(約成年人尿兩次),就能為手機充電 6 小時,給手機續航 3 小時。

電池的未來,可以用交給這些微生物嗎?

無論是病毒電池,還是發展了 100 多年的生物燃料電池,迄今為止都沒有被大規模商用。除了轉換效率不夠高和難以大規模量產外,成本問題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雖然細菌本身和所需的養料所需的成本都很低,但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生物催化劑卻十分昂貴。

但科學家正在解決這些問題,生物燃料電池依然存在替代傳統電池的可能性。尤其是小型的可穿戴設備和心臟起搏器植入式電子設備,通過這種技術提供電源十分實用,也更加接近於商用。

正如愛範兒此前一篇文章所說的,電池限制了我們對智能產品的想像力。

傳統鋰電池的能量密度有限,過去 20 年都沒有取得太大的突破,這限制了電動車的發展,更讓全電動大型客機成為天方夜譚,像波音 737 這種大型飛機,所需的電池重量甚至要比機身更重,這顯然無法商業化。

▲ 電動車內電池組的單節電池

同時生產鋰電池所需的稀有金屬,本身產量就有限,隨著人類對電池的需求增加,成本也不斷提高。雖然人類已經嘗試潛入深海採礦,但也帶來了不少關於環保問題的爭議,商業化的前景並不明朗。

▲ 深海採礦的專用挖礦機。圖片來自:savethehighseas

如果病毒電池和細菌電池能實現低成本的大規模量產,到那時我們就真的就擁有取之不盡的電池原材料了,電池領域也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科幻電影《黑客帝國》曾描繪過一個完全靠生物電池提供的世界,只不過電影裡是人類被當做電池,來為機器人提供電力。

電池的未來,或許就這個星球的生物體內。

相關焦點

  • 新時代電池,很可能就是用病毒製造的
    然而病毒擁有用於奈米工程的潛力,正如貝爾徹的技術一樣,她把病毒用來改良電池的能量密度、壽命與充電率,甚至還能用更環保的方式製造電池。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電池研究科學家Konstantinos Gerasopoulos 就說:「在電池研究領域,大家對探索納米結構形式的電池電極材料越來越感興趣。」
  • 用病毒造次世代電池驅動特斯拉?這位美國科學家還真沒瘋
    原來,Belcher 掌握了新的鋰電池正負極製造技術,但材料中有一項並不是來自元素周期表,而是我們談之色變的「病毒」。這一工程突破不但有望降低電池製造過程中的毒性,還能提高電池性能。當時,歐巴馬準備投入 20 億美元推進電池技術的進步,而 Belcher 的「病毒」電池就是未來風向之一。
  • 特斯拉未來究竟會用哪種電池?
    特斯拉未來究竟會用哪種電池? 摘要 【揭秘!特斯拉未來究竟會用哪種電池?】記者從獨家渠道獲悉,無鈷電池包括兩種化學體系和對應的路線,即量產配套的磷酸鐵鋰電池以及尚未成熟的基於三元(正極)材料的不含鈷元素電池,後者要產業化仍有待時日。
  • 突破性材料可能可以將細菌轉化為電池,傳感器等
    他們寫道:「我們相信,這種生物混合材料的應用可能性甚至可以超越微生物生物傳感器,生物反應器和燃料電池系統。」早在2009年,就已經有用微生物造電池的項目了。在2009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生物工程學教授安吉拉·貝爾徹(Angela Belcher)前往白宮,為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演示小型電池,貝爾徹曾利用病毒組裝鋰離子電池的正極和負極,這是一項工程突破,有望減少電池製造過程的毒性並提高其性能。
  • 探討電池與充電設施發展 未來或用光伏風能發電
    正極材料,除了剛才提到的鋰離子電池之外,目前大家比較看好和未來幾年可能突破就是副力波(音譯)可能提升到8-10時的能量密度的提升,同這個正極材料的提升的路徑。負極材料,目前負極材料的提升,現在目前大概是在努力突破矽,包括氧化亞矽包括矽碳的應用,到後期大家更進一步到400以上的應用,更希望於金屬鋁負極的應用,它的應用還期待於固定電解質的突破。從能量密度來講,大概目前從這個突破路徑是這樣子的。
  • 新型電池用大麻做原料?秒殺石墨烯電池
    編者按:  忘掉實驗室製造的石墨烯吧,大麻類植物可能是我們未來能源的來源。     忘掉實驗室製造的石墨烯吧,大麻類植物可能是我們未來能源的來源。
  • 病毒也分「好壞」?麻省理工科學家利用病毒開發新型生物電池
    在這個特殊時期,人人談毒色變,似乎沒有人想和病毒扯上關係,但也有科學家想利用病毒造福人類。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生物工程教授安吉拉·貝爾徹(Angela Belcher),已經成功研製出用病毒製造的電池,而她的終極夢想,是能夠駕駛由「病毒電池」驅動的汽車。
  • 如何面對未來的病毒流行?
    他說:「考慮到一系列細菌和病毒引起的疫情發生率可能在今後5到8年裡增加。」 三則,用五運六氣來分析疫病來襲的時間 世界性的大流感,大約每十年一次,多發生在逢八之年附近。現代醫學不懂五運六氣,不會推算天地之間的運與氣的變化規律。
  • 鈉離子、氫氧燃料、固態電池……誰才是未來的終極電池?
    儘管現在鋰離子電池的應用佔據著絕對優勢,但是有不少企業和研究機構已經在探索電池產品新的未來,鈉離子電池、氫氧燃料電池、固態電池等等新概念電池紛紛進入大眾視野,那麼,誰才是未來的終極電池?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立泉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演講時指出,發展固態電池,一定要有屬於中國自己的創新,這樣才能為實現電動中國的夢想奠定基礎。
  • 未來的電池到底要怎樣大幅提高儲能密度, 化學電池在原理上有沒有可能?
    本文來源:知乎,作者:土豆泥(推薦點擊「閱讀原文」訪問原文)【提問】 未來的電池到底要怎樣大幅提高儲能密度
  • 這款電池,未來電池發展趨勢!
    為了解決環境汙染和石油資源貧乏的問題,世界各國對用清潔能源非常重視,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開發工作。電動車成為趨勢,電動車動力電池是電動車的關鍵部件,電池的研發和發展勢不可擋。相對而言, 鉛酸電池具有成本低廉,使用可靠,原材料來源豐富及鉛回收率高達98%等優點, 但作為電動車的動力提供源,仍面對巨大的挑戰,即必須改善鉛酸電池的性能:提高比能量和比功率;快速充電;提高循環使用壽命,而水平雙極性鉛酸電池由於具有比能量高、功率高、充電接受能力好、壽命長、密封、成本低、安全等優點而廣泛地受到鉛酸蓄電池行業的注意,尤其在動力性應用方面,水平雙極性電池顯示出了良好的性能,被認為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新型電動車用鉛酸蓄電池
  • 揭秘歐拉動力電池技術,聊聊未來電池發展
    11月4日,歐拉汽車在長城蜂巢能源技術中心展開了一場動力電池核心技術溝通會。在技術分享會上,不僅展示了長城汽車旗下的新能源車型的電池技術,也讓我也窺視到了動力電池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歐拉R1動力電池系統說回到此次技術分享會重點介紹的動力電池部分,歐拉R1採用的為523的方形鋁殼的電芯,兼顧安全性和一致性,電芯間隙極小,鋁製封裝材料重量更輕,在電池能量密度上也可以做的更高。
  • 張文宏:新冠病毒已是常駐病毒,不大可能在全世界範圍消除
    以色列生物學家、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等嘉賓,聚焦今年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科技戰「疫」、未來醫學人才培養等話題展開討論。
  • 未來電池技術的發展方向會是什麼?
    電池已經存在了幾百年了,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它們將和我們在一起。電池的多種多樣的應用意味著,多年來,電化學電池的各種不同的額排列方式、不同的金屬和其他材料被用作電極,不同的物質被用作電解質,並且有不同的方法將其組合在一起。未來電池技術的發展方向會是什麼?
  • 誰才是未來的終極電池?
    現在我們用的是鋰離子電池,更全面一點包括像鎳氫電池、鎳鎘電池、鉛酸電池這些都是液態電解質的電池。固態電池可以做得跟鋰離子電池一樣,只不過把電解液換成是固態。它是固態,就是裡頭不含液態或者液態含的很少。金屬鋰在空氣裡頭可能起某種反應,但是它的量比較小,它不會爆炸,所以安全性應該說是比現在的鋰離子電池應該要安全。
  • 新型室溫液態金屬電池可能是未來的動力來源
    大多數電池都是由固態電極(如可攜式電子產品的鋰離子電池)或液態電極(包括智能電網的流動電池)組成。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他們稱之為「室溫全液態金屬電池」的東西,其中包括液態和固態電池兩種最好的材料。 固態電池具有強大的儲能能力,但它們通常會遇到許多問題,導致電池的性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效率也會降低。
  • 美用病毒造電池 生物首次用於電子設備
    環球在線消息:據路透社4月6日報導,美國研究者日前開發出了一種用病毒改造鋰離子電池製作工藝的技術,病毒與金屬結合後形成「金屬絲」,然後用作電池的電極,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電池的性能。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科學家領導的國際聯合研究小組在6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 馬斯克:18650電池是一場事故,未來是21700的天下
    從國家對動力鋰電池能量密度的指引目標來看,2020年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要突破300Wh/kg,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達到260Wh/kg。目前做的最好的18650電池達不到這個技術要求,大部分國產電池的密度都在100~150Wh/kg之間。
  • 鋰電池、固態電池、燃料電池,未來動力電池誰主沉浮?
    作為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部件,動力電池的發展一直備受關注。目前,鋰電池已深受行業認可,固態電池和燃料電池也以更加優異的性能被寄予厚望,在動力電池領域,可謂路線多元,同步推進。那麼,從全球來看,鋰電池、固態電池、燃料電池發展情況如何?未來又將誰主沉浮?
  • 未來的電池技術會有哪些重大突破?反物質電池強大到你無法想像
    想要讓手機用的時間更用,那就需要研製出更強大的電池才行,不過,細心的朋友們會發現,近年來,科技的發展還是非常快,人工智慧也在快速發展,航天技術的發展也非常快,但唯獨電池技術的發展卻陷入了一個停滯,發展越來越慢。難道人類在電池方面投入的研究人員和資金變少了?